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课预习衔接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选择题(共16小题)大地热流指单位时间地球内部热能通过热传导到达地表并散发到太空中的热量,松辽盆地大地热流较高,大庆地区大地热流高达84.2mW/m2。调查发现该地地壳层薄,网状断层发育,岩浆沿裂隙上升,在地壳中上部聚集形成热流底辟体(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与乙部位相比,图中甲部位的物质特性( )A.物质密度小 B.地震波速小C.液态流动性 D.可塑性更强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2﹣2小题。2.图中字母及数码对应正确的是( )A.a一莫霍界面,②一地壳B.a一古登堡界面,①一地壳C.b一莫霍界面,②一地幔D.b一古登堡界面,③一地核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4年5月27日在四川省木里地区发生4.6级(中强震:4.5级﹣6级;破坏性地震:>6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如图为地震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D.地表4.(2024春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5.(2024 拉萨期末)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B.乙波波速最快的部分位于地核C.丙表示古登堡面,是地核和地幔的界线D.丁表示岩石圈和地壳的界面6.(2024 天元区校级三模)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7.(2024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岩石圈的范围是( )A.上地幔顶部B.地壳的全部C.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D.上地幔的全部和地壳的顶部8.(2024 西城区校级月考)读中亚地壳西藏至准噶尔(沿85°E)的地形与莫霍面剖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莫霍面是一条水平直线B.莫霍面是地壳和岩石圈的分界线C.在莫霍面,纵波速度突然减小D.地形高度与莫霍面深度大致呈“倒影”关系9.(2024 宁波期中)在《流浪地球2》中,使用行星发动机推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如果可行,必须建立在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基础上,以下关于地球内部圈层叙述错误的是( )A.下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B.莫霍界面以下到2900千米处为地幔C.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是坚硬的岩石D.外核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10.(2024 和平区校级期中)图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可能是( )A.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上地幔上部D.岩石圈、地幔、地壳11.(2024 宁波期中)图为某震源的地震波传播路径图,纵波与横波都能够到达的是( )A.甲与乙 B.甲与丁 C.丙与丁 D.乙与丙12.(2024 西城区校级期中)2022年1月15日,汤加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发生剧烈喷发,大量火山灰及气体像蘑菇云一样向空中升起。如图为1月15日汤加火山喷发位置示意图。图中火山( )A.地处东半球,赤道以南约1500千米B.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C.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D.喷发物来自于莫霍面以上的软流层13.(2024 湖北期中)如图为地表各圈层关系示意图。关于③圈层的特点,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主要由氮、氧等气体构成,是范围最大的圈层B.该圈层由各种固体岩石构成,是一个无机圈层C.主要包括大气圈下部、岩石圈上部和整个水圈D.由各种水体组成,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14.(2024 顺庆区校级月考)读某地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该地位于( )A.平原 B.海洋 C.高原 D.无法判断15.(2023 焉耆县校级开学)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图中( )A.①岩石圈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C.③为地壳D.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外核16.(2024 普陀区期中)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全部的地壳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③位于软流层以上④大陆和大洋部分厚度相同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二.解答题(共4小题)17.(2024 望城区校级开学)科幻电影《地心历险记》讲述了主人公在旅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洞穴,并沿着洞穴深处走去,不小心掉入了神秘的地心世界的故事。读地球内部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A、B共同构成的地球圈层名称是 ,依据图示分析A、B所在圈层厚度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2)图示D圈层名称是 ,是 的发源地,C+D+E都是 (填圈层名称)的一部分。(3)图示A、C之间的不连续界面F是 ,地震波波速在此处的变化是 (填“增加”或“减慢”);主人公在越过不连续界面G后直至地心穿过的物质状态依次是 态、 态。18.(2024 福州期末)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a、b为地球的两个不连续面,a为 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b面时,横波 ,纵波 。(2)图中①②③④圈层可能是岩浆发源地的是 ,其名称是 。(3)图中数码代表的圈层,组成岩石圈的是 ;属于地幔的是 。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 。(4)组成圈层⑥和⑦的物质是 ,⑥的物质相对于地壳的“流动”是地球 产生的原因。19.(2024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水循环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物质循环之一,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如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岩石圈部分构造(甲、乙、丙、丁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水循环示意图。(1)图中丙界面的名称是 ,地震波经过该界面时,波速会明显 (增大/减小)。(2)关于岩石圈的构成和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双选)A.由甲和乙两个层次构成B.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C.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D.与地球各外部圈层之间,界线明确(3)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② ;⑥ ;⑦ 。(4)近年来,该地区毁林开荒,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循环某些环节的水量发生明显变化,在某次降水期间,环节④、⑤、⑥中,水量变大的环节有 ,水量变小的环节有 。20.(2024秋 头屯河区校级月考)图1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图2为地理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判断依据为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界面,C表示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 态,F面是 界面。(4)E层的上部存在一个 层;一般认为其为 的发源地;岩石圈是指 层(填字母)和 顶部(软流层以上)。(5)若模式图(图2)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裸子植物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代,当时 动物大量盛行。新课预习衔接 地球的圈层结构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6小题)大地热流指单位时间地球内部热能通过热传导到达地表并散发到太空中的热量,松辽盆地大地热流较高,大庆地区大地热流高达84.2mW/m2。调查发现该地地壳层薄,网状断层发育,岩浆沿裂隙上升,在地壳中上部聚集形成热流底辟体(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与乙部位相比,图中甲部位的物质特性( )A.物质密度小 B.地震波速小C.液态流动性 D.可塑性更强【分析】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其中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解答】解:乙地位于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为地壳,为固态。甲地为岩浆的发源地,为软流层,温度高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D正确。软流层处压力更大,物质密度更大,A错误。软流层物质为熔融态,C错误。地震波在莫霍界面以下迅速增加,B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2﹣2小题。2.图中字母及数码对应正确的是( )A.a一莫霍界面,②一地壳B.a一古登堡界面,①一地壳C.b一莫霍界面,②一地幔D.b一古登堡界面,③一地核【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千米,大洋地壳很薄,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的平均厚度是2800多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的厚度约是3400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解答】解:图中a位于地球内部的上部,是莫霍界面;b位于内部更靠近地心,所以是古登堡界面,则①是莫霍界面上侧的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4年5月27日在四川省木里地区发生4.6级(中强震:4.5级﹣6级;破坏性地震:>6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如图为地震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D.地表【分析】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根据材料可知,震源深度8千米,所以震源在地壳,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4.(2024春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地震波有两种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解答】解:由于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不能通过液体和气体,所以当遇到油气资源时,横波会突然消失,根据这一特点即可判断出正确的是①。故选:A。【点评】本题以某科幻片想设计主人公“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5.(2024 拉萨期末)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B.乙波波速最快的部分位于地核C.丙表示古登堡面,是地核和地幔的界线D.丁表示岩石圈和地壳的界面【分析】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17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解答】解:读图可知,甲传播速度慢于乙,因此甲表示横波,乙表示纵波,A错误。读图可知,乙传播速度最快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附近,在古登堡面之上,应位于地幔下部,不位于地核,B错误。丙不连续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向下横波消失,应表示古登堡面,是地核和地幔的界线,C正确。丁是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岩石圈包括地壳,它们之间没有界面,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难度较小,关键是熟记相关知识,具备读图分析能力。6.(2024 天元区校级三模)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分析】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解答】解:结合所学可知,地震的能量以地震波的方式向外传递,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造成了地震救援领域的“黄金12秒”,A正确。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因人而异,也不会影响建筑物倒塌和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B错误。横波和纵波到达地表的过程中,尤其经过建筑物时传播介质相同,C错误。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因建筑物材料和工艺等不同而出现差异,能抵抗的地震级数不同,建筑物倒塌和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不同,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震波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7.(2024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岩石圈的范围是( )A.上地幔顶部B.地壳的全部C.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D.上地幔的全部和地壳的顶部【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千米,大洋地壳很薄,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的平均厚度是2800多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的厚度约是3400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地球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课本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属于最基础的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8.(2024 西城区校级月考)读中亚地壳西藏至准噶尔(沿85°E)的地形与莫霍面剖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莫霍面是一条水平直线B.莫霍面是地壳和岩石圈的分界线C.在莫霍面,纵波速度突然减小D.地形高度与莫霍面深度大致呈“倒影”关系【分析】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9﹣41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莫霍界面在不同区域的深度不同,是一条曲线,A错误。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岩石圈包括地壳与上地幔顶部,B错误。在莫霍面,纵波速度突然增大,C错误。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形高度较大时,莫霍面下凹,地形高度较小时,莫霍面上凸,地形高度与莫霍界面大致对称分布,呈倒影关系,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形与莫霍面剖面图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9.(2024 宁波期中)在《流浪地球2》中,使用行星发动机推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如果可行,必须建立在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基础上,以下关于地球内部圈层叙述错误的是( )A.下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B.莫霍界面以下到2900千米处为地幔C.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是坚硬的岩石D.外核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其中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解答】解: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A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地幔是从莫霍界面到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B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与地壳都是坚硬的岩石,构成了岩石圈,C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地球圈层的相关内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10.(2024 和平区校级期中)图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可能是( )A.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上地幔上部D.岩石圈、地幔、地壳【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解答】解:图中显示,甲、乙、丙三个圆的关系是包含关系;地球内部圈层包含地幔,地幔包含软流层,因此这三个地理概念符合图示关系,A正确。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但上地幔顶部不包含地壳,B错误。岩石圈与地幔两个概念不具有包含关系,C错误。岩石圈与地幔在空间上有重叠部分,地幔和地壳是并列关系,不具有包含关系,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1.(2024 宁波期中)图为某震源的地震波传播路径图,纵波与横波都能够到达的是( )A.甲与乙 B.甲与丁 C.丙与丁 D.乙与丙【分析】地震发生时产生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其中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横波只能通过固态;在相同的介质中,纵波的速度均大于横波;二者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纵波能够穿越固态、液态、气态物质,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所以地震波若要到达乙、丙区域,则必须穿过地核,而外核为液态,横波无法穿过,所以两种波都能到达的只有甲、丁两区域,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属于基础题,读图解答问题。12.(2024 西城区校级期中)2022年1月15日,汤加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发生剧烈喷发,大量火山灰及气体像蘑菇云一样向空中升起。如图为1月15日汤加火山喷发位置示意图。图中火山( )A.地处东半球,赤道以南约1500千米B.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C.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D.喷发物来自于莫霍面以上的软流层【分析】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弧长约为111千米;在纬度为a的纬线上,经度相差n°,其长度为111千米×n°×cosa。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小于20°和东经小于160°是东半球,其余是西半球。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解答】解:图中火山的经度大约是180°,位于160°E经线以东,地处西半球;该火山的纬度大约是20°S,由于纬度相隔1°的经线长约111千米,因此火山位于赤道以南约2220千米,A错误。该火山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地壳运动非常活跃,B错误,C正确。火山喷发物来自于莫霍界面以下的软流层,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汤加火山喷发为切入点,考查课本知识点运用能力的素养,属于基础题。13.(2024 湖北期中)如图为地表各圈层关系示意图。关于③圈层的特点,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主要由氮、氧等气体构成,是范围最大的圈层B.该圈层由各种固体岩石构成,是一个无机圈层C.主要包括大气圈下部、岩石圈上部和整个水圈D.由各种水体组成,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分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起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人类生活在地表,也就是岩石圈的顶部;水圈中的水,上界可达大气对流层顶部,下界至深层地下水的下限,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体内的水;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生物圈是四大圈层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解答】解:读图可知,①为水圈、②为大气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岩石圈,生物圈的范围主要包括大气圈下部、岩石圈上部和整个水圈,生物圈是指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圈层,是一个有机圈层,C正确。水圈是由各种水体组成,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D错误。大气圈主要由氮、氧等气体构成,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③为生物圈不是大气圈,A错误。岩石圈是由各种固体岩石构成,是一个无机圈层,B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14.(2024 顺庆区校级月考)读某地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该地位于( )A.平原 B.海洋 C.高原 D.无法判断【分析】地球内圈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解答】解:读图可,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是在深度5km的深度,由此分析可知该地莫霍界面的深度约为5千米,地壳厚度较薄,因此该地应位于海洋,B正确,D错。由于该地地壳厚度较薄,因此不会是在陆地上的平原或高原,AC错。故选:B。【点评】本题以某地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了该地所处的位置,读图分析解决问题。15.(2023 焉耆县校级开学)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图中( )A.①岩石圈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C.③为地壳D.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外核【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解答】解:软流层以上部分③由岩石组成,为岩石圈,故A错误,B正确。莫霍面以上部分①为地壳,故C错误。古登堡面以上,莫霍面以下为地幔,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6.(2024 普陀区期中)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全部的地壳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③位于软流层以上④大陆和大洋部分厚度相同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分析】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千米,在大洋处很薄,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千米深处。从地幔到地心之间为地核。【解答】解: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位于软流层之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②③正确,①错误。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所以岩石圈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④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相关内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二.解答题(共4小题)17.(2024 望城区校级开学)科幻电影《地心历险记》讲述了主人公在旅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洞穴,并沿着洞穴深处走去,不小心掉入了神秘的地心世界的故事。读地球内部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A、B共同构成的地球圈层名称是 地壳 ,依据图示分析A、B所在圈层厚度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2)图示D圈层名称是 软流层 ,是 岩浆 的发源地,C+D+E都是 地幔 (填圈层名称)的一部分。(3)图示A、C之间的不连续界面F是 莫霍界面 ,地震波波速在此处的变化是 增加 (填“增加”或“减慢”);主人公在越过不连续界面G后直至地心穿过的物质状态依次是 液 态、 固 态。【分析】(1)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千米,大洋地壳很薄,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铝层位于上部,是不完全圈层,在大洋中经常缺失。硅镁层是完整圈层。(2)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3)地幔的平均厚度是2800多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的厚度约是3400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一般认为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在80km﹣400km处是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解答】解:(1)读图可知,陆地地下33km左右的为莫霍界面(F),地下2900km左右的为古登堡界面(G),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F)以上为地壳,其特征是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A是大陆地壳,大陆地壳厚度较大,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厚度较小。(2)图示D圈层在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之下,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C+D为上地幔,E为下地幔,所以C、D、E都是地幔的一部分。(3)图示A、C之间的不连续界面F是莫霍界面,在地下33km左右,地震波波速在此增加。地下2900km左右的为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分别是外核和内核,其物质状态分别是液态和固态。故答案为:(1)地壳;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2)软流层;岩浆;地幔(3)莫霍面;增加;液;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18.(2024 福州期末)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a、b为地球的两个不连续面,a为 莫霍界 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b面时,横波 消失 ,纵波 变慢 。(2)图中①②③④圈层可能是岩浆发源地的是 ④ ,其名称是 软流层 。(3)图中数码代表的圈层,组成岩石圈的是 ①②③ ;属于地幔的是 ③④⑤ 。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4)组成圈层⑥和⑦的物质是 铁、镍 ,⑥的物质相对于地壳的“流动”是地球 磁场 产生的原因。【分析】(1)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内外核之间没有横波传播。(2)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3)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千米,在大洋处很薄,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4)一般认为外核是液态,主要有铁和镍组成,是地球磁场的发源地。【解答】解:(1)从图中看,a位于地下40千米处,为莫霍界面;b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b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减慢。(2)岩浆发源上地幔的软流层,为图中④处;图中①②③在软流层之上,是岩石圈。(3)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图中①②③为软流层之上的岩石圈。地幔位于a莫霍界面和b古登堡界面之间,为③④⑤。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所以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4)图中⑥和⑦位于b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⑥为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故答案为:(1)莫霍面;消失;变慢(2)④;软流层(3)①②③;③④⑤;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4)铁、镍;磁场【点评】本大题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设置4个小题,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不同圈层的特点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课本知识点运用能力的素养。19.(2024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水循环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物质循环之一,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如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岩石圈部分构造(甲、乙、丙、丁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水循环示意图。(1)图中丙界面的名称是 莫霍界面 ,地震波经过该界面时,波速会明显 增大 (增大/减小)。(2)关于岩石圈的构成和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BC 。(双选)A.由甲和乙两个层次构成B.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C.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D.与地球各外部圈层之间,界线明确(3)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② 水汽输送 ;⑥ 地下径流 ;⑦ 蒸腾 。(4)近年来,该地区毁林开荒,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循环某些环节的水量发生明显变化,在某次降水期间,环节④、⑤、⑥中,水量变大的环节有 ④ ,水量变小的环节有 ⑤⑥ 。【分析】(1)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发生时产生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其中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横波只能通过固态;在相同的介质中,纵波的速度均大于横波。(2)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3)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4)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破坏影响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蒸腾作用。【解答】解:(1)图中丙界面在海洋的深度不到10千米,是莫霍界面;地震波经过该界面时,波速会明显增大。(2)A、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甲、乙和丙三个层次构成,故错误。B、岩石圈的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故正确。C、岩石圈的厚度不同,其中大陆部分较厚,平均为33千米;海洋部分较薄,平均约6千米,故正确。D、与地球各外部圈层之间,界线模糊,故错误。故选:BC(3)读图可知,图中②由海洋上空指向陆地上空,是水汽输送;⑥在地表以下流动,是地下径流;⑦由植被指向高空,是蒸腾。(4)近年来,该地区毁林开荒,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则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在某次降水期间,环节④、⑤、⑥中,水量变大的环节有④地表径流;水量变小的环节有⑤下渗和⑥地下径流。故答案为:(1)莫霍界面;增大(2)BC(3)水汽输送;地下径流;蒸腾(4)④;⑤⑥【点评】本大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和水循环的相关内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20.(2024秋 头屯河区校级月考)图1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图2为地理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横 波,B表示 纵 波,判断依据为 纵波传播速度快(或者横波传播速度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莫霍 界面,C表示 地壳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消失 ,地震波B 突然下降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 固体 态,F面是 古登堡 界面。(4)E层的上部存在一个 软流 层;一般认为其为 岩浆 的发源地;岩石圈是指 C 层(填字母)和 上地幔 顶部(软流层以上)。(5)若模式图(图2)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裸子植物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中生代 代,当时 爬行 动物大量盛行。【分析】(1)地震波分为横波与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2)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3)地震波中的纵波可以经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只能经过固态介质。(4)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5)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1)地震波分为横波(速度慢)和纵波(速度快)。读图1,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A为横波,B为纵波。(2)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读图1可知,D处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故D为莫霍界面,莫霍面以上的C层为地壳。(3)读图1可知,在2900千米处,地震波A横波完全消失,地震波B纵波速度减弱并继续向深处传播,故F为古登堡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由此可推出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固态。(4)读图1,E层为地幔,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我们把软流层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称为岩石圈,包括了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5)读图2,根据地质年代表及对应的生物关系,大量裸子植物生长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即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形成于中生代,是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故答案为:(1)横;纵;纵波传播速度快(或者横波传播速度慢)(2)莫霍;地壳(3)消失;突然下降;固体;古登堡(4)软流;岩浆;C;上地幔(5)中生代;爬行【点评】本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及地理模式图为背景,涉及地球内部结构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