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 《孟子》三章(第4课时) 授课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2025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 《孟子》三章(第4课时) 授课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23 《孟子》三章
第四课时
语 文
RJ
8年级上册
课前资料
新课导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知识链接字词梳理
学习目标
重点积累/朗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课堂竞赛/细读分析/深入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思维导图
01
02
03
04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学习目标
第四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朗 读
朗诵欣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疏通文意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捣土用的杵。
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原文
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疏通文意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原文
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工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中被赎出而任用(为大夫)。
译文
疏通文意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倒下的样子。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曾益:增加。曾,同“增”。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原文
注释
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疏通文意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这样之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原文
注释
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疏通文意
入:指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出:指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之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原文
注释
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堂竞赛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喻。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困于心
衡于虑
征于色
发于声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为敌国外患者
细读分析
读懂“义”
共同点:这些人都出身贫寒,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有何作用
作用:从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或: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一些磨炼)为下文进一步论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细读分析
读懂“义”
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细读分析
读懂“义”
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这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细读分析
读懂“义”
①总结全文,归纳主旨。
②照应题目,首尾呼应。
③强化情感,发人深思。
文章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结尾,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细读分析
读懂“义”
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先采用举例论证,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再采用道理论证,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请简要说明。
拓展延伸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例 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艰难困苦的磨炼可以增长人的才能。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在任何时代都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其中“天将降大任”一段,对后世的有志之士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文章的论述,阐明了人必须在艰苦的条件下,在困难的处境中经受考验和磨炼,使身心更为坚强,能力有所提高,才有可能在机遇到来时,接受“大任”,为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同样的道理,国家也要经受内忧外患的考验,只有居安思危,时时保持警醒,警钟长鸣,不贪图享乐安逸,自强不息,才能强盛起来。
课堂小结
归纳、积累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
布置作业
思维导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磨难(客观)
个人层面
出身贫贱
忧困(主观)
过而能改
成就大业
有所作为
生于忧患
国家层面: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死于安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