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中专项培优 古诗文阅读1.古诗鉴赏。新柳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1)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 (2)“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照应了诗中“ ”一词,用了 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柳条的优美。(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课外阅读。清平乐 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①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②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③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④?[注释]①望断:望着,直到看不见。②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③漫卷:任意吹卷。④苍龙:此处指国民党反动派。(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2)从“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句可看出这是 (季节)。(3)雁要往南飞,飞向井冈山、瑞金、于都等南方的革命根据地。词的开头看似写景,实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豪情壮志B.对南方革命根据地军民和故乡父老乡亲的无限思念(4)“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现了红军 的革命精神。3.阅读诗歌,完成练习。七律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下面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岭/逶迤/腾/细浪B.乌蒙/磅礴/走/泥丸C.金沙水/拍云/崖暖D.大渡/桥横/铁索/寒(2)“万水千山只等闲”具体表现在中间四句上,其中 和 是“千山”的代表, 和 是“万水”的代表。(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两句诗所蕴含的画面。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诗词赏析。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2)对这首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首句,点明了天气是“胜日”,地点是“泗水滨”,事情是“寻芳”。后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B.这是一首哲理诗,说明春天之所以很容易辨认,是因为春天具有焕然一新的面容和万紫千红的特征的道理。C.细究诗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见诗中的“泗水”应暗指孔门,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和美好景致的春风。6.古诗赏析。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读古诗的后两句,我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诗人的感受是 。(2)月是诗人“寄情之选”,辛弃疾用明月表达喜悦欢快: ,清风半夜鸣蝉;李商隐借月表达思念之情:楼上黄昏欲望休, ;你积累的借月抒怀的诗句有 , 。7.诗歌阅读沁园春 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下列对词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望/长城内外B.数/风流人物C.山/舞/银蛇D.欲/与天公试/比高(2)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承接上阕,再次赞美祖国山河。B.总领下阕,为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C.引出下阕,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河山的态度。D.承上启下,既赞美祖国河山,又为下阕评论历史英雄人物作铺垫。(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B.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C.不论是词的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了一起。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创造空前历史功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一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进行赏析。 (5)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雪”的名句,你最喜欢的一句是什么?请写出来。 8.阅读短文《雨过山村》,完成以下小题。雨过山村[唐]王建两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释:①妇姑:嫂嫂和小姑。②相唤:互相呼唤。③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④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⑤中庭:庭院中间。⑥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1)《雨过山村》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从所读的诗句想开去,结合注释说说本诗描绘了哪四幅画面?第一幅:屋子鸡鸣图第二幅:小溪竹子村路图第三幅: 第四幅: (2)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的 之情。9.古诗词鉴赏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读这首词每一句句末的“蝉、片、前、见”,下面的发现哪个更合适? A韵母都是anB四个字都是韵字。C四个字都是韵字,押相同的韵。(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中描写了哪些事物? 这里运用了 的写法,把半夜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能不能改成“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为什么? 10.争雁 昔人有睹①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②”。”其弟争曰:“舒雁③烹宜,翔雁燔④宜。”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注释)①睹:看见。②烹:烧煮。③舒雁:行动舒缓的大雁。④燔:烧,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将援弓射之 ②竞斗而讼于社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请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4)这则寓言,让你想起哪个成语或谚语: 11.文言文阅读。 宋,胡瑗,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1)解释下列词句的意思。①布衣时: ②不复展读: (2)在文言文中,“之”可以代人、代事、代物,“即投之涧”中的“之”指代 。(3)翻译语段中画“ ”的句子。(4)用自己的话说说胡瑗是个什么样的人?12.小古文阅读。黄生借书说(节选)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1)选出加点词的正确解释。①汗牛塞屋 (充满 堵)②非独书为然 (但是 这样)(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3)文中作者的观点是“ ”。(用原文回答)(4)围绕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三种人的事例作证明,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 。A.天子B.富贵人C.黄生D.祖父积、子孙弃者13.请你阅读下面的小古文,认真完成后面的题目。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之、怀抱之。有疾,则为延医诊治。及年稍长,又使入学。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注释]哺:喂食。延医:请医生。及年稍长:等年龄大一些。岂可:怎么能。(1)根据注释读小古文,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父母/乳/哺之、怀/抱之B.父/母乳/哺之、怀/抱之C.父母乳/哺之、怀抱/之D.父母/乳哺/之、怀抱/之(2)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写下来。(3)这篇小古文讲述了父母为孩子做的三件事情是 、 、 。(4)读了小古文,我最想用《游子吟》(孟郊)中的 , 这两句千古名作来表达自己对父母亲切的感受之情。14.阅读。枭将东徙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鸩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2)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为什么枭要东徙? (3)鸠认为要想解决枭的烦恼,靠迁徙是不行的,关键要做到 (4)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 15.文言文阅读。抱薪救火 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卵”。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于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冬,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选自《史记》 【注释】①芒卯:人名,魏国的将军。②欲玺:想要升官。③制玺:掌握官位。④制地:统治国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请予秦南阳以和 ②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 ③且夫以地事秦 ④是则然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 ②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16.小古文阅读桃园结义 玄德迷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就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1)根据意思写文中词语。共同合作,互相帮助。 背叛道理,忘记别人的恩情。 (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②上报国家,下安黎底。 (3)文章主要写的是 、 和 (人物)在 (地点)结义的故事,其中 (人物)最大。这篇文章选自名著《 》。期中专项培优 古诗文阅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试题(共16小题)1.古诗鉴赏。新柳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1)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 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 (2)“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照应了诗中“ 百尺 ”一词,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柳条的优美。(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展示出活泼、新颖、意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考点】写景咏物;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内容概括.【答案】(1)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2)百尺 拟人;(3)诗歌展示出活泼、新颖、意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解题思路】《新柳》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译文: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清澈明净的池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柳条未必垂到了水中,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解答过程】(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中“新柳”的特点为: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2)考查了诗句的赏析。结合内容理解,作者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3)考查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诗歌内容,体会情感。这是一首写景诗,通过写柳树展示出活泼、新颖、意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故答案为:(1)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2)百尺 拟人;(3)诗歌展示出活泼、新颖、意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要点提示】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2.课外阅读。清平乐 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①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②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③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④?[注释]①望断:望着,直到看不见。②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③漫卷:任意吹卷。④苍龙:此处指国民党反动派。(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清平乐 。(2)从“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句可看出这是 秋 (季节)。(3)雁要往南飞,飞向井冈山、瑞金、于都等南方的革命根据地。词的开头看似写景,实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B A.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豪情壮志B.对南方革命根据地军民和故乡父老乡亲的无限思念(4)“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现了红军 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勇于胜利 的革命精神。【考点】写景咏物;文学常识;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答案】(1)清平乐;(2)秋;(3)B;(4)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勇于胜利。【解题思路】这首诗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它生动表现了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胜利地登上六盘山后,远望蓝天白云,诗性迸发,抒发了彻底打垮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坚强决心,体现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解答过程】(1)考查文学常识。“清平乐”是本首词的词牌名,“六盘山”是题目,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谓是一幅壮美的诗情画。(2)考察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意思是写作者伫立在六盘山顶,目送着雁群向南飞去。可知,这句可看出这是秋季。(3)考查情感主旨。“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起笔境界辽阔,写站在六盘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见。两句词紧扣十月天空景象:天空净朗,云层疏淡,大雁往南飞。“望断”二字含义丰富,寄意尤深。“望断”指望了又望,直到不见还望。因为大雁到了秋天,就要由北向南,到南方去过冬。词的开头看似写景,实则寄寓了诗人看到南去的大雁自然就会勾起作者和红军对南方革命根据军民和故乡父老乡亲的无限思念,所以才有望断的神情。故选B。(4)考查诗歌赏析。“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两句,抒情显得十分自豪。作者屈指一算,红军所行的路程已经两万里,前面已经没有险峻的高山了,预定目的地是一定会到达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现了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故答案为:(1)清平乐;(2)秋;(3)B;(4)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勇于胜利。【要点提示】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等角度来回答,解答时结合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3.阅读诗歌,完成练习。七律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下面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五岭/逶迤/腾/细浪B.乌蒙/磅礴/走/泥丸C.金沙水/拍云/崖暖D.大渡/桥横/铁索/寒(2)“万水千山只等闲”具体表现在中间四句上,其中 五岭 和 乌蒙 是“千山”的代表, 金沙江 和 大渡河 是“万水”的代表。(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红军翻过雪山后的喜悦之情。 【考点】诗歌朗读;诗歌形象意境.【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题思路】《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解答过程】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1)考查了诗歌节奏的划分。ABD 正确;C.错误,“金沙水拍云崖暖”意思是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其中“水拍”“云崖”是相关联的词组,不能分开,正确划分是“金沙/水拍/云崖/暖”。(2)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总起全文,表现了红军不怕长征途中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表现这一精神,诗人选取了红军长征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及事物,结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可知,五岭和乌蒙是“千山”的代表,金沙江和大渡河是“万水”的代表。(3)考查了学生对于诗句所表达主题的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意思是: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结合句中的“喜”“尽开颜”可以体会到红军翻过雪山后的喜悦之情。(1)C(2)五岭 乌蒙山 金沙江 大渡河(3)表达了红军翻过雪山后的喜悦之情。【要点提示】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两句诗所蕴含的画面。 天上黑云翻涌,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好像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考点】写景咏物;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答案】(1)天上黑云翻涌,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好像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2)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解题思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参考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解答过程】(1)考查诗歌词句理解。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结合诗句释义进行画面描写,示例:天上黑云翻涌,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好像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2)考查诗歌情感主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雨中西湖景色的变幻多姿,表现了西湖景色的奇特,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故答案为:(1)天上黑云翻涌,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好像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2)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要点提示】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5.诗词赏析。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1)这首诗的作者是 宋 代诗人 朱熹 。(2)对这首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的首句,点明了天气是“胜日”,地点是“泗水滨”,事情是“寻芳”。后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B.这是一首哲理诗,说明春天之所以很容易辨认,是因为春天具有焕然一新的面容和万紫千红的特征的道理。C.细究诗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见诗中的“泗水”应暗指孔门,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和美好景致的春风。【考点】写景咏物;作家及其作品;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答案】(1)宋 朱熹;(2)B。【解题思路】《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解答过程】(1)考查作家作品。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朱熹。(2)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ACD.正确;B.有误,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故选:B。故答案为:(1)宋 朱熹;(2)B。【要点提示】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了解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6.古诗赏析。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读古诗的后两句,我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水清澈,俯瞰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亲近 ,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诗人的感受是 惆怅寂寞 。(2)月是诗人“寄情之选”,辛弃疾用明月表达喜悦欢快: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李商隐借月表达思念之情: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你积累的借月抒怀的诗句有 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落谁家 。【考点】写景咏物;古诗文默写;诗歌词句理解;积累拓展.【答案】(1)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水清澈,俯瞰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亲近 惆怅寂寞;(2)明月别枝惊鹊 玉梯横绝月如钩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解题思路】《宿建德江》参考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解答过程】(1)考查诗歌词句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好似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澈,明月倒映在水中更与人相亲。此句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一一涌上诗人的心头。结合诗句意思,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写话。如: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水清澈,俯瞰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亲近。(2)考查古诗文默写、积累拓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全词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出自唐代李商隐的《代赠》,全诗为: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全诗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故答案为:(1)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水清澈,俯瞰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亲近 惆怅寂寞;(2)明月别枝惊鹊 玉梯横绝月如钩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要点提示】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7.诗歌阅读沁园春 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下列对词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D A.望/长城内外B.数/风流人物C.山/舞/银蛇D.欲/与天公试/比高(2)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D A.承接上阕,再次赞美祖国山河。B.总领下阕,为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C.引出下阕,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河山的态度。D.承上启下,既赞美祖国河山,又为下阕评论历史英雄人物作铺垫。(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B.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C.不论是词的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了一起。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创造空前历史功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一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进行赏析。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把高原比作奔跑的白象。句中“舞”“驰”二字化静为动,使所描写的景物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5)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雪”的名句,你最喜欢的一句是什么?请写出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考点】写景咏物;表现手法;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朗读;积累拓展.【答案】(1)D;(2)D;(3)C;(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把高原比作奔跑的白象。句中“舞”“驰”二字化静为动,使所描写的景物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解题思路】《沁园春 雪》参考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解答过程】(1)考查诗歌朗读。A、B、C正确。D.有误。欲与天公试比高: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即:欲与天公/试比高。故选D。(2)考查诗歌词句理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此句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故选D。(3)考查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A、B、D正确。C.有误。词的上阕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阕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故选C。(4)考查表现手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一组对偶句,形式工整,富有对称美。同时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把高原比作奔跑的白象。“舞”“驰”二字化静为动,使所描写的景物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欲”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群山、高原以人的情感意志,突出了群山、高原的高耸巍峨,使自然山河具有了积极竞争的活力、昂扬奋发的气概和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5)考查积累拓展。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诗人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情形。故答案为:(1)D;(2)D;(3)C;(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把高原比作奔跑的白象。句中“舞”“驰”二字化静为动,使所描写的景物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要点提示】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8.阅读短文《雨过山村》,完成以下小题。雨过山村[唐]王建两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释:①妇姑:嫂嫂和小姑。②相唤:互相呼唤。③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④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⑤中庭:庭院中间。⑥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1)《雨过山村》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从所读的诗句想开去,结合注释说说本诗描绘了哪四幅画面?第一幅:屋子鸡鸣图第二幅:小溪竹子村路图第三幅: 妇姑相唤浴蚕图 第四幅: 庭中栀子花开图 (2)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的 喜爱 之情。【考点】写景咏物;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答案】(1)妇姑相唤浴蚕图 庭中栀子花开图;(2)喜爱。【解题思路】《雨过山村》参考译文: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嫂嫂和小姑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解答过程】(1)考查诗歌词句理解。妇姑相唤浴蚕去:嫂嫂和小姑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描绘了妇姑呼唤浴蚕的画面;闲着中庭栀子花: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描绘了庭院栀子花开图。(2)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结合诗句内容,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皆蕴于一个“闲”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故答案为:(1)妇姑相唤浴蚕图 庭中栀子花开图;(2)喜爱。【要点提示】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9.古诗词鉴赏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读这首词每一句句末的“蝉、片、前、见”,下面的发现哪个更合适? D A韵母都是anB四个字都是韵字。C四个字都是韵字,押相同的韵。(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中描写了哪些事物? 风、月、蝉、鹊 这里运用了 拟人、对偶、反衬 的写法,把半夜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能不能改成“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为什么? 不能。因为原句中“七八个”“两三点”都表明数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点少则表示雨疏而不紧,暴雨将至未至之景。如果改成“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意思就是:在天上有无数颗星星,在山前有一阵一阵的大雨。在意境上完全变了味道。 【考点】写景咏物;韵母;诗歌词句理解;诗歌语言赏析;诗歌写作手法.【答案】(1)D;(2)风、月、蝉、鹊 拟人、对偶、反衬;(3)不能。因为原句中“七八个”“两三点”都表明数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点少则表示雨疏而不紧,暴雨将至未至之景。如果改成“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意思就是:在天上有无数颗星星,在山前有一阵一阵的大雨。在意境上完全变了味道。【解题思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参考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解答过程】(1)考查韵母。读这首词每一句句末的“蝉、片、前、见”,我发现这四个字都押“an”的韵,韵脚是:蝉、年、片、前、边、见。故选D。(2)考查诗歌词句理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两诗句的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表面看来,这句中描写了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对偶、反衬手法,以静衬动,用“惊鹊”“鸣蝉”来衬托夜的寂静和夜深,把半夜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3)考查诗歌语言欣赏。“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如果改成“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不好。因为原句中“七八个”“两三点”都表明数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点少则表示雨疏而不紧,暴雨将至未至之景。如果改成“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意思就是:在天上有无数颗星星,在山前有一阵一阵的大雨。在意境上完全变了味道。能不能。故答案为:(1)D;(2)风、月、蝉、鹊 拟人、对偶、反衬;(3)不能。因为原句中“七八个”“两三点”都表明数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点少则表示雨疏而不紧,暴雨将至未至之景。如果改成“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意思就是:在天上有无数颗星星,在山前有一阵一阵的大雨。在意境上完全变了味道。【要点提示】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10.争雁 昔人有睹①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②”。”其弟争曰:“舒雁③烹宜,翔雁燔④宜。”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注释)①睹:看见。②烹:烧煮。③舒雁:行动舒缓的大雁。④燔:烧,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将援弓射之 引,拉。 ②竞斗而讼于社伯 争吵,争吵。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过了一会他们再去找天上的飞雁,大雁早就飞远了。 (3)请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做事情要抓住时机,不要因为一些小问题争吵不休,最终一事无成。 (4)这则寓言,让你想起哪个成语或谚语: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情感主旨;成语;谚语、俗语及惯用语.【答案】(1)①引,拉 ②争吵,争吵;(2)过了一会他们再去找天上的飞雁,大雁早就飞远了。(3)做事情要抓住时机,不要因为一些小问题争吵不休,最终一事无成。(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解题思路】参考译文: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长弓射击大雁,并说道:“射下来就煮着吃。”他的弟弟争着说:“栖息的雁煮着吃最好,善于飞翔的雁适合烤着吃。”两个人因此争吵起来,于是同到社伯那里去争辩是非曲直。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过了一会他们再去找天上的飞雁,大雁早就飞远了。【解答过程】(1)考查了字词解释。结合译文作答,①援:引,拉。②竞斗:争吵,争吵。(2)考查看句子翻译。结合译文作答,“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意思是过了一会他们再去找天上的飞雁,大雁早就飞远了。(3)考查了情感主旨。文中两兄弟因为争吵雁子的吃法而失去大雁,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事情要抓住时机,不要因为一些小问题争吵不休,最终一事无成。(4)考查了成语和谚语。与本文含义相同的成语示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故答案为:(1)①引,拉 ②争吵,争吵;(2)过了一会他们再去找天上的飞雁,大雁早就飞远了。(3)做事情要抓住时机,不要因为一些小问题争吵不休,最终一事无成。(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要点提示】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11.文言文阅读。 宋,胡瑗,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1)解释下列词句的意思。①布衣时: 在他还是平民的时候。 ②不复展读: 不再读下去 (2)在文言文中,“之”可以代人、代事、代物,“即投之涧”中的“之”指代 书信 。(3)翻译语段中画“ ”的句子。(4)用自己的话说说胡瑗是个什么样的人?【考点】句子翻译;形象分析;字词解释.【答案】(1)①在他还是平民的时候。②不再读下去。(2)书信;(3)三人在泰山读书学习,读书十分刻苦,吃粗茶淡饭,通宵不睡觉。十年没有回过家。(4)胡瑗是一个勤奋、不怕清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人。【解题思路】参考译文:宋代,胡瑗。在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同孙明复、蔡守道是朋友,三人在泰山读书学习,读书十分刻苦,吃粗茶淡饭,通宵不睡觉。十年没有回过家,有家里面的书信来时,只要看见上面说了家里面平安无事,就把信扔进山涧之中,不再读下去,不想因此而分心。【解答过程】(1)考查字词解释。①重点词:布衣,平民;时,时候。句意为:在他还是平民的时候。②重点词:复:又,再。句意为:不再读下去。(2)考查虚词的理解。结合“即投之涧”的意思是:就把信扔进山涧之中。之:指代书信。(3)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苦:刻苦。寐:睡觉。归:回来。“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的意思是:三人在泰山读书学习,读书十分刻苦,吃粗茶淡饭,通宵不睡觉。十年没有回过家。(4)考查了人物形象分析。联系古文中的“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可知,胡瑗是一个勤奋、不怕清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人。故答案为:(1)①在他还是平民的时候。②不再读下去。(2)书信;(3)三人在泰山读书学习,读书十分刻苦,吃粗茶淡饭,通宵不睡觉。十年没有回过家。(4)胡瑗是一个勤奋、不怕清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人。【要点提示】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12.小古文阅读。黄生借书说(节选)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1)选出加点词的正确解释。①汗牛塞屋 充满 (充满 堵)②非独书为然 这样 (但是 这样)(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3)文中作者的观点是“ 书非借不能读也 ”。(用原文回答)(4)围绕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三种人的事例作证明,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 C 。A.天子B.富贵人C.黄生D.祖父积、子孙弃者【考点】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情感主旨;字词解释.【答案】(1)①充满;②这样;(2)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3)书非借不能读也。(4)C。【解题思路】参考译文: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解答过程】(1)考查字词解释。①句意为: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塞:充满。②句意为: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然:这样。(2)考查句子翻译。非:不是。然:这样。皆:都。句意为: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3)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书非借不能读也”可知答案。(4)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子孙弃者无论焉”可知,不属于这三种人的是作者自己。故选C。故答案为:(1)①充满;②这样;(2)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3)书非借不能读也。(4)C。【要点提示】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13.请你阅读下面的小古文,认真完成后面的题目。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之、怀抱之。有疾,则为延医诊治。及年稍长,又使入学。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注释]哺:喂食。延医:请医生。及年稍长:等年龄大一些。岂可:怎么能。(1)根据注释读小古文,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 。A.父母/乳/哺之、怀/抱之B.父/母乳/哺之、怀/抱之C.父母乳/哺之、怀抱/之D.父母/乳哺/之、怀抱/之(2)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写下来。(3)这篇小古文讲述了父母为孩子做的三件事情是 乳哺怀抱 、 延医诊治 、 使入学 。(4)读了小古文,我最想用《游子吟》(孟郊)中的 谁言寸草心 , 报得三春晖 这两句千古名作来表达自己对父母亲切的感受之情。【考点】文言断句;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积累拓展.【答案】(1)A;(2)父母养育我们是如此劳苦,作为子女,怎么能忘记父母的恩情呢;(3)乳哺怀抱 延医诊治 使入学;(4)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解题思路】人刚出生的时候,饿了不能自己吃饭,冷了不能自己穿衣服,父母用奶喂养他,在胸前抱着他。一生病,就会请医生为他治病。等到他年龄大一点时,父母又把他送入学校。父母养育我们是如此劳苦,作为子女,怎么能忘记父母的恩情呢?【解答过程】(1)考查了文言断句。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句意:父母用奶喂养他,在胸前抱着他。根据意义划分为:父母/乳/哺之,怀/抱之。故选A。(2)考查了句子翻译。结合译文作答,“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意思是父母养育我们是如此劳苦,作为子女,怎么能忘记父母的恩情呢?(3)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译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这篇古文中,父母为孩子做了三件事:①乳哺怀抱。②延医诊治。③使入学。(4)考场积累拓展。孟郊《游子吟》中表达母爱深沉、无以报答的诗句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故答案为:(1)A;(2)父母养育我们是如此劳苦,作为子女,怎么能忘记父母的恩情呢;(3)乳哺怀抱 延医诊治 使入学;(4)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要点提示】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14.阅读。枭将东徙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鸩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向东边搬,(东边的人)仍然讨厌你的声音。 (2)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为什么枭要东徙? 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3)鸠认为要想解决枭的烦恼,靠迁徙是不行的,关键要做到 改变叫声。 (4)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 以客观原因做理由是不可取的,应该从主观上寻找不足,要正视自身的缺点,不要回避,只有改变自己的不足才能改变他人的看法。 【考点】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情感主旨.【答案】(1)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向东边搬,(东边的人)仍然讨厌你的声音;(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3)改变叫声;(4)以客观原因做理由是不可取的,应该从主观上寻找不足,要正视自身的缺点,不要回避,只有改变自己的不足才能改变他人的看法。【解题思路】参考译文: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说:“你要到哪里去?”猫头鹰说:“我要搬到东边去。”斑鸠问:“因为什么原因?”猫头鹰说:“乡里的人都讨厌我的鸣叫,因为这个缘故才向东迁移的。”斑鸠说:“你要是能改变你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向东边搬,(东边的人)仍然讨厌你的声音。”【解答过程】(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示例:(你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即使你)搬到东边去,(乡人)仍然会厌恶你的叫声。(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可知,枭要东徙的原因是因为乡里人都厌恶它的叫声,所以它要向东迁移。故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为: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鸩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可知,鸠认为猫头鹰如果能改变叫声,就不需要搬迁了;猫头鹰要是不改变叫声,那么即使它向东迁移,那里的人照样会讨厌它的声音。故鸠认为要想解决枭的烦恼,靠迁徙是不行的,关键要做到“改变叫声”。(4)本题考查文章的寓意。解答时,结合文言文的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示例: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与肯定。故答案为:(1)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向东边搬,(东边的人)仍然讨厌你的声音;(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3)改变叫声;(4)以客观原因做理由是不可取的,应该从主观上寻找不足,要正视自身的缺点,不要回避,只有改变自己的不足才能改变他人的看法。【要点提示】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15.文言文阅读。抱薪救火 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卵”。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于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冬,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选自《史记》 【注释】①芒卯:人名,魏国的将军。②欲玺:想要升官。③制玺:掌握官位。④制地:统治国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请予秦南阳以和 求和 ②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 停止 ③且夫以地事秦 况且 ④是则然也 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 想要升官的是段干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 ②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况且用土地去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3)“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不但不能消除灾祸,反而会使灾祸继续扩大。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要找出正确的方法处理,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灾祸的消除。 【考点】句子翻译;情感主旨;字词解释.【答案】(1)①求和;②停止;③况且;④这;(2)①想要升官的是段干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②况且用土地去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3)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不但不能消除灾祸,反而会使灾祸继续扩大。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要找出正确的方法处理,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灾祸的消除。【解题思路】参考译文:(安釐王) 四年,秦军打败魏军和韩军、赵 军,杀死十五万人,魏国的将军芒卯逃跑了。魏国的将军 段干子请求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来求和。苏代对魏王说:“想升官的是段干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如今大王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握官位,让想升官的人控制国土,魏国的土地不送光了就不会停止。况且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 像抱着干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魏王说:”这是对的。尽管如此,可是事情已经开始实行,不能更改了。”【解答过程】 (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①请予秦南阳以和:请把南阳让给秦国求和;和:求和;②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魏国的土地不送光了就不会终结。已:停止;③且夫以地事秦:况且用土地侍奉秦国;且:况且;④是则然也,这道理是对的:是,代词,意思是这。(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欲:想要;玺,王者印;地:土地。句子意思为:想要升官的是段干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②事:侍奉;薪:柴草;尽:完,灭:熄灭;句子意思为: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结合文章内容可知,面对强大的秦国的步步紧逼,胆小懦弱的魏安釐王却一味地妥协退让,制地求和,以换取短暂的安宁,结果让强秦的贪婪欲火越烧越旺,最终只落得国破家亡的结局。这一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如果不采用有效的办法,往往会有相反的效果,使问题更加严重,灾祸继续扩大。故答案为:(1)①求和;②停止;③况且;④这;(2)①想要升官的是段干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②况且用土地去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3)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不但不能消除灾祸,反而会使灾祸继续扩大。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要找出正确的方法处理,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灾祸的消除。【要点提示】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16.小古文阅读桃园结义 玄德迷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就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1)根据意思写文中词语。共同合作,互相帮助。 同心协力。 背叛道理,忘记别人的恩情。 背义忘恩。 (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玄德、云长一齐答应说:“如此好极了。” ②上报国家,下安黎底。 向上可以报效国家,向下可以让老百姓过上舒坦的日子。 (3)文章主要写的是 刘备 、 张飞 和 关羽 (人物)在 桃园 (地点)结义的故事,其中 刘备 (人物)最大。这篇文章选自名著《 三国演义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经典名著.【答案】(1)同心协力 背义忘恩;(2)①玄德、云长一齐答应说:“如此好极了。”②向上可以报效国家,向下可以让老百姓过上舒坦的日子;(3)刘备 张飞 关羽 桃园 刘备 三国演义。【解题思路】参考译文:刘备于是把自己的志向告诉关羽,关羽很是高兴,(于是)两人一起到张飞的庄子上,一起商量实现大志的事情,张飞说:“我的庄子后面有一个桃园,桃花正开得灿烂,明天我们就到桃园中祭告天地,三人结拜为兄弟,齐心协力、同心同德,然后可以图谋大事。”刘备、关羽一起答道:“这样很好。”第二天,在桃园中,(三人)准备了黑牛白马作为祭把用品等事项,三人焚香再三交拜并且起誓:“我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姓氏不同,拜为兄弟之后,一定同心协力,救助贫困扶助危难,对上要报效国家,对下要安抚黎民百姓,(我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明明白白地鉴明我们的心意,(如果)背弃兄弟的情义和恩情,老天和人们都可以将我们杀掉!(就是说背叛承诺就会遭到人和神的惩罚)”起誓完毕,拜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解答过程】 (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则同心协力,就困扶危”意思是一定共同合作,兄弟一心,救助贫困扶助危难。同心协力:共同合作,互相帮助。“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意思是皇天后土,明明白白地鉴明我们的心意,(如果)背弃兄弟的情义和恩情,老天和人们都可以将我们杀掉!背义忘恩:背叛道理,忘记别人的恩情。本题考查句子解释。(1)“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意思是刘备、关羽一起答道:“这样很好。”刘备字玄德;关于字云长;齐声:一起说;曰:说;甚好:很好。(2)“上报国家,下安黎底。”意思是对上要报效国家,对下要安抚黎民百姓。黎底:黎民百姓。(3)本题考查名著的积累。这篇文章写的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关羽与张飞拜刘备为大哥,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故答案为:(1)同心协力 背义忘恩;(2)①玄德、云长一齐答应说:“如此好极了。”②向上可以报效国家,向下可以让老百姓过上舒坦的日子;(3)刘备 张飞 关羽 桃园 刘备 三国演义。【要点提示】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