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认识民法典》课件(共24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 《认识民法典》课件(共24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10.1 认识民法典
单元导读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九课
法律为我们护航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9.1 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
9.2 法律保障生活
10.1 认识民法典
10.2 保护人身权
11.1 法不可为
11.2 犯罪与刑罚
10.3 保障财产权
11.3 严于律己
本单元以“法治”为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个人也要为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理解自己与民法典、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民法典》公益宣传片
导语: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来《认识民法典》
查找与生态文明领域有关的法律,推荐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并说说你的推荐理由。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答案,圈注关键词,并在疑难问题上做标记。
1、民法典的地位(P83蓝字、P92启思导行)
2、民法典与生活的关系(P83蓝字)
3、民法典的调整范围(P84)
4、实施民法典的意义?/实施民法典对人民群众有哪些积极作用?(P84)
5、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P84)
6、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及其目的?(P85)
查找与生态文明领域有关的法律,推荐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并说说你的推荐理由。
生活观察
结合以下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生活观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法典就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作为事关每个公民"从摇篮到身故"的切身利益的法律,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如合同签订、公司设立、缴纳物业费等,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的颁布,对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①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②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1、民法典的地位(P83蓝字、P92启思导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2、民法典与生活的关系(P83蓝字)
①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②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整体感知
3、民法典的调整范围(P84)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4、实施民法典的意义?/实施民法典对人民群众有哪些积极作用?(P84)
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第一百八十三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两条法律条款的意义在于从立法层面为见义勇为者保驾护航。第183 条明确了在见义勇为过程中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损时的责任承担主体,保障了见义勇为者的求偿权。
探究与分享
民法典中的好人条款
一段时期以来,救助摔倒老人反被讹的消息屡见报端,面对“扶不扶”的问题,许多人犯起了难。对此,民法典作出回应,确立“好人条款”,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为见义勇为者解除后顾之忧,无疑是给善意的救助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让善行善意得到尊重,大力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讨论:好心帮忙造成伤害该担责吗
探究与分享
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探究与分享
第七条涉及诚信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紧密相连。第九条涉及绿色原则,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相一致。第一百八十四条鼓励人们在必要时帮助他人,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第一百八十五条涉及保护英雄烈士名誉权等的规定,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第一千零四十三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和谐、文明。综上,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5、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P84)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探究与分享
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
查阅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九条规定,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特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的,完成该行为的人可以请求其支付。根据这条规定,方某通过媒体发布了悬赏声明,赵某找到了公文包并归还给了方某,赵某有权要求方某按照悬赏声明支付一千元的酬金。
6、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及其目的?(P85)
原则: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和绿色等基本原则。
目的: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关链接
民法典确立绿色原则,意味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贯穿整个民事活动。绿色原则主要体现在民法典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和侵权责任编等相关法律制度中。例如,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第五百零九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条规定:“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生态环境能够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侵权人在期限内未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进行修复,所需费用由侵权人负担。”
相关链接
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下列损失和费用:(一)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服务功能丧失导致的损失;(二)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三)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等费用;(四)清除污染、修复生态环境费用;(五)防止损害的发生和扩大所支出的合理费用。”总之,民法典规定绿色原则,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法治保障。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方面了解了民法典的基本知识、知道民法典的法律地位以及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明确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知道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反映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因此我们说民法典是关乎14亿多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权利宣言书和保障书。
板书设计
认识民法典
民法典的地位、调整范围
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
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1.(23-24七年级下·湖南常德·期末)2024年5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以来的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5月以来,我市部署开展一系列民法典宣传活动,通过送法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等方式,让民法典走近群众身边,“典”亮美好生活。该举措有利于( )
①引导群众学法知法守法 ②鼓励群众参与法治实践
③提高群众的执法能力 ④加强对群众的司法保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024年5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以来的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5月以来,我市部署开展一系列民法典宣传活动,通过送法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等方式,让民法典走近群众身边,“典”亮美好生活。该举措有利于( )
①引导群众学法知法守法 ②鼓励群众参与法治实践
③提高群众的执法能力 ④加强对群众的司法保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树立法治意识。
①②:“送法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有利于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引导群众学法知法守法、鼓励群众参与法治实践,故①②说法正确;
③:提高执法机关的执法能力,不是“群众”,故③说法错误;
④:“民法典走近群众身边”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不是“司法保护”,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2.《求是》杂志发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下面关于民法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民法典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B.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C.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
D.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法典的相关知识。
ABD:依据教材知识,民法典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故ABD说法正确;
C: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故C说法错误;
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C。
3.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为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规定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从事民事活动的指南。这些基本原则包括( )
①平等、自愿的原则 ②互商互谅的原则
③公平的原则 ④求同存异的原则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法原则。
①③:依据教材知识,平等、自愿的原则、公平的原则,属于民法典规定的一些基本原则,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互商互谅的原则、求同存异的原则,不属于民事原则,故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4.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这体现了民法典( )
①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彰显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③只注重道德,忽略法律
④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民法典的意义、民法典的道德体现。
①②④:“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等体现民法典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注重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让法律和道德在家庭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故①②④说法正确;
③:民法典注重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