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卷(PDF格式,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卷(PDF格式,含答案)

资源简介

考前★秘密
黔西南州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

(本试题共6页,共两大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汉时期取名呈现新取向,盛行以“武”“勇”“霸”“雄”“胜”“广”等命名,著名历史人物有苏武、

杨雄、陈胜、李广等;很多也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如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
象体现了当时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B.主流思想文化内涵发展变化

C.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D.选官制度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三个关键人物作出历史性抉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倡导变

法;孙中山组建兴中会,推行革命;张謇辞官,创办大兴纱厂。出现这三种选择的共同原因是

A.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B.戊戌维新运动的彻底失败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三人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
3.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谈到苏联解体,认为苏联共产党之所以丧失政权,是因为不能满足人
民基本的物质需求,从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贫穷,“发展太慢也
不是社会主义”。由此可知,邓小平意在强调
A政权建设吸取苏联解体教训的必要
B.中国共产党党员需要廉洁自律
C.建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D.我国应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4.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与波斯国王大流士在叙利亚北部伊苏斯决战。此后,亚
历山大历经数年征战,最终灭亡波斯,并入侵印度,征服了从希腊到印度的广大地区。由此可
推知,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
A.中非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B.希腊文化的推广和东传
C.罗马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D.印度佛教教义的世俗化
【高一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第1页(共6页)】
25-X-853A
5.下表为非洲班图人迁徙概况。据此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路线
概况
西线
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直至抵达南非,建立了祖像部落联盟
东线
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A.破坏了南非地区的生产方式
B.促使南非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C,动摇了桑海在西非霸主地位
D.有利于非洲文明的多元发展
6.1527年,西班牙探险家将巧克力进献给西班牙国王,巧克力由此成为宫廷时尚的饮料;1606
年,巧克力被引入威尼斯,使其成为巧克力的“圣地”;1657年,法国商人在伦敦出售巧克力饮
料,催生了巧克力屋和咖啡屋等新型俱乐部,巧克力开始平民化。这些现象表明
A.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B.物种的交流消弭社会贫富分化
C.工业革命促进社会产品的丰富
D.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文化生活
7.古代思想家以及大多数人认为,宇宙是由神秘的力量所驱使,人类对这种力量几乎无法理解
且无法控制。但是,在1660年前后,一种机械的自然观荡涤了神秘主义。自然界被认为像最
精致的机械钟一样运转,大自然本身可以被人类充分理解。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
A.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B.工业文明显现曙光
C.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D.科学革命解放思想
8.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支柱产业主要是纺织、煤炭、冶铁、造船等行业,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
出现了电力、石油、汽车等新兴工业部门,并使工业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变化缘于
A.新能源动力的应用
B.新生产关系的调整
C.新产业结构的完善
D.新机器生产的出现
9.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不平衡性,非洲反帝斗争的主要领导者是旧
式统治阶级,而亚洲和拉丁美洲则进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阶段。这主要根源于
A.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不同
B.统治阶级权力不一致
C.人民对反帝斗争的态度
D.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10.“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
历史的引领者。”可用于论证这一观点的是,十月革命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使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加速了“一战”结束
D.开创了计划经济的新模式
11.巴黎和会上,中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美国总统威尔逊原先积极支持中国,并做出一系列善
意举动,但在日本的强烈反对下,最终作出了牺性中国的决定。这表明
A.日本的国际地位高于美国
B.美国“金元外交”政策在亚洲受挫
C.欧洲的优势地位遭到动摇
D.战后国际秩序深受强权政治影响
【高一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第2页(共6页)】
25-X-853A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024-2025 学年高一下学期
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8 分,每小题 3 分)
1-5:C A D B D
6-10:D D A D B
11-15:D C A C D
16-16:D
二、非选择题(52 分)
17.(14 分)
(1)①地理环境差异(如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②民族传统与文化习俗;③政治制度与统
治方式;④对外交流的程度(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中世纪后期孕育近代文明:①城市自治推动市民阶层崛起,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基础;
②大学兴起促进学术自由,推动思想解放;③但丁等文学家的创作体现人文主义萌芽;④汉
萨同盟推动商业发展,促进欧洲经济联系(每点 2 分)。
18.(14 分)
(1)①政治:建立全球殖民体系,控制世界大部分地区;②经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
跃,主导世界经济;③思想:启蒙思想传播,影响全球;④科技:近代科学技术领先,推动
文明进步(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2)西方成功:①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建立,主导世界经济秩序;②第三
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4 分)。
西方衰落:①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殖民体系瓦解;②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西方霸权
(4 分)。
19.(12 分)
(1)①工人阶级尚未成熟,缺乏组织性;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解放的物质条件不足;
③缺乏科学理论指导(6 分)。
(2)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探索;②列宁新经济政策适应国情,斯
大林模式快速实现工业化,但存在弊端;③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未能根本解决问题,
说明建设需结合实际,不断调整(6 分)。
20.(12 分)
示例:
**论题:第二次经济全球化中中国的封闭与开放**
论述:二战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东西方阵营对立,经济全球化呈现分割状态。中国初期实
行计划经济,与西方阵营隔绝。改革开放后,逐步融入全球化,如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引进
外资技术,推动经济发展。这一过程反映中国在全球化中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自身发展(12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