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试卷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人特别强调“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成是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天地存在着普遍关联。儒家讲的仁爱、佛家讲的平等、道家讲的自然是我们精神追求的核心。“孝”是我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周易》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我们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据此判断,中国A.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的规律B.儒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地进步C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价值传承D.民族文化融入世界的趋势加强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加以采用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了中华法系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债的主要形式是契约。契约有买卖、借贷、租赁、承揽、寄存、合伙、雇佣等,法典还对高利贷作了限制。这些规定A.旨在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B.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确立了近代社会契约精神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4.17世纪下半叶,莫斯科发行了大量语言文法、算术、拉丁语、哲学及医学等书籍,甚至出现两千余套识字课本一天售罄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A.启蒙运动的延伸B.印刷技术的进步C西欧文化的扩展D.国民教育的普及5.历史学家威尔·杜兰评论一古典文献时说“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登极之作,英雄主义与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类的工具”。他说的是A.《摩诃婆罗多》B.《汉谟拉比法典》C.《吉尔伽美什》D.《荷马史诗》6.西哥特人攻占罗马城后,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但因为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最终他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这一变化说明A.罗马帝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B.日耳曼文明落后于罗马文明C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的认同D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己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B.新航路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C.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消费能力8.当前,很多国家准许外国人入境进行某项经济活动,但从事的工作类型可能受到限制。获准临时入境的低技能迁移劳工通常不得携带家属,高技能迁移劳工则有较大的可能获准携带家属入境,或随后让家属前来与自己同住。这反映出A.国际分工深化恶化了国际经济秩序B.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的劳动力市场C.经济全球化改变着劳动力市场结构D.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逐渐在抬头9.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A.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直接交流B.丰富了相关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C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D.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10.时人评论近代画报:“上海自通商以后,取效西法,日刊日报出售,欲使天下之人咸知世务,法至善也。然中国识字者少,不识字者多,安能人入尽知报中之事?于是创设画报,月出数册。或取古人之事,绘之以为考据;或取报中近事,绘之以广见闻。据此可知,当时画报A真实客观报道各类事件B.大力宣传反清革命思想C动员民众投身救亡运动D具有着思想启蒙的作用11.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对此理解准确的是,蒙古西征A.客观上加强了文化交流B.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C.引发了各民族的大迁徙直接引发欧洲宗教改革12.恩格斯说:“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仑所颁布的《华沙大公国宪法》的第一节中规定“废除农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据此可见拿破仑战争A.推动欧洲政治文化重构B.推毁了欧洲的封建社会C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D推翻了欧洲的贵族政治13.欧洲中世纪大学出现于11世纪,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办学为主,课程设置上除了神学,还包括文学、医学、法学等学科 同时还设有《几何学》《天文学》以及探索人体和自然界的相关课程。由此可知,中世纪的大学A.兼具了宗教性与世俗性B冲击了基督教理论体系C瓦解了欧洲的封建社会D.受到教权和王权的影响14.2020年7月北京暴雨,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台基再现“龙吐水”景观。这一景观充分体现出故宫的建筑A.布局严谨,井然有序B.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C凸显皇权,树立权威D主次性与对称性巧妙融合15.康有为在论及文物的价值时指出:“古物存,可令国增文明。古物存,可知民敬贤英。古物存,能令民心感兴。观古蘧之多寡,而文野之别可判也。观室庐古物之多少,而其人民文野之高下可判矣”。康有为的这一主张意在A.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B.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C促进国人民族意识觉醒说明文物与大国崛起的关系第II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3题,共55分。1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周时期,王者立四时之序而化天下。《礼记 ·月令》记载了周天子一年四季的礼仪活动,当时许多风俗由专职官员负责。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更把传统节日变成了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的手段。中国的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七夕节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模式。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系五色丝、涂雄黄,七夕看牛女相会,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仍以家庭为组织进行,新节日则以单位和学校为主组织进行。摘编自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材料二西方国家,虽有类似中国全家团聚的重大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新年、感恩节等,同时“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节日精神的主要内核”,注重“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是基督教为了纪念耶稣诞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人欢庆并无中国文化渊源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同时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2007年春节前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贺词中说:“2月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新年。”-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并分析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节日文化出现的新变化及其意义。(10分)17.(2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各地近乎隔绝的地理多中心,决定了希腊的经济多中心。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临近尼罗河流域和西河流域,这就使得希腊文明非常容易受到上述两地文明的影响。许多希腊的哲学家和史学家都曾游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国家,考察学习,吸纳精华,化为自己的文化。希腊半岛的诸多天然良港将希腊的各个城邦用大海连接了起来,也成为希腊对外殖民和海外贸易的有利因素,希腊的经济结构由封闭的农业经济转向开放的商品经济。希腊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希腊文明虽然在四大古文明之铪产生,但其在古文明之中的重要性,却是一点也不遑多让。-摘编自《论古希腊文明的贡献》材料二拜占庭文化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兼收并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东方诸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它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发展水平较高,对中古欧洲发挥积极作用,加速斯拉夫各民族国家的发展,并形成以东正教为核心的东欧世界。拜占庭文化还对周围其他民族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中古时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西方能够发生文艺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能在西南欧重新生根发芽,正是依托于拜占庭这座希腊文化漫长流变征途中的金桥。-摘编自《拜占庭文化》(1)据材料一,指出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并举两例说明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贡献。(10分)(2)据材料二,概括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指出其影响。(10分)18.(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朝的统治仅持续了短暂的14年,却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秦朝的征服者统一了一系列独立的王国,开始把不同文化地区纳入一个较大的中国社会的宏伟规划。汉·朝存在了四个多世纪,基本完成了中国一体化的任务。汉朝的统治者还与儒家的道德家们建立了联盟,创建了先进的教育系统。在技术发明所带来的经济高产的基础之上,汉朝的统治者把中国的影响扩展至朝鲜、越南和中亚地区,长期影响了邻近地区的社会。-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调查历史学科试卷评分细则I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题号 1 2 3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C C D C A C C C B D B A A B CII卷共3题,共55分。16.(20分)(1)差异:中国,在古代是统治者教化民众的工具;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主。(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西方,张扬个性,崇尚自由;鲜明的宗教色彩。(2分)原因:商品经济较发达:基督教长期深刻影响;具有民主传统,催生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每点2分,共4分)(2)新变化:西方传统节日渗透到中国,与中国传统节日并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向国外传播。(每点2分,共4分)意义:丰富了民众的生活;开阔了民众的视野;顺应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潮流;提升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促使世界文化走向多元融合。(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共6分)17.(20分)(1)影响:小国寡民,城邦林立;农业不发达,重视开放型商品经济;文化开放包容,广泛吸收外来文化;重视殖民活动,具有扩张性。(每点1分,共4分)贡献:古希腊的神话、喜剧和悲剧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每点2分,共6分)(2)特点:传承性、包容性、开放性;文化成就高;影响广泛深远。(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影响:传承保留了古希腊罗马文化;推动了中古欧洲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共6分)18.(15分)示例观点:秦汉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分)阐述: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为巩固统治,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秦朝还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促进了政治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汉代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奠定了基础;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科技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答出秦汉相关史实即可酌情给分,共10分)总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