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堂实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学目标了解新闻体裁特点,把握本文记叙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事件要素。 赏析文中环境描写、细节刻画及场面描写的作用,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与感染力。 感受我国海军事业的发展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重难点重点:梳理新闻事件脉络,分析描写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难点:理解舰载机着舰的技术难度及事件的重大意义,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从“惊天一着”到“强国梦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新闻,记录了一个让全中国沸腾的时刻——2012年11月23日,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着,不仅写进了中国海军的历史,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母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板书课题《一着惊海天》,学生齐读) 师:看到这个标题,你们能感受到怎样的情感? 生1:“惊”字让我觉得这件事很震撼,像惊雷一样! 生2:“海天”说明场景在海上和天空,范围很大,很有画面感。 师: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这里的“一着”既是动作,更是象征——它象征着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走向远海护卫的突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现场特写,感受那惊心动魄的瞬间。 二、初读感知:梳理新闻脉络,抓住核心事件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划分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划分结果? 生3:我认为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背景介绍,说明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难度和意义; 第二部分(5-19段):着舰前的准备,包括塔台指挥、飞行员状态、气象条件等; 第三部分(20-25段):着舰过程,从“呼啸而下”到“尾钩挂索”的细节描写; 第四部分(26-30段):成功后的庆祝与意义升华。 师:你的概括非常清晰!这篇新闻采用“时间顺序+场景切换”的结构,既有宏观背景,又有微观细节。现在,请同学们聚焦导语部分(第1段),圈画出关键信息,完成这个表格: 时间地点事件2012年11月23日渤海某海域“辽宁舰”甲板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师:导语是新闻的“灵魂”。作者用“刀尖上的舞蹈”比喻着舰的危险性,用“一着”点题,既吸引读者,又暗示了后文的紧张氛围。 三、精读主体:聚焦“惊天一着”的细节描写 师:这篇新闻最震撼的部分,无疑是舰载机着舰的瞬间。请同学们默读第20-25段,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环境描写,将这一过程写得惊心动魄的? (学生默读,圈画关键词句) (一)品读动作描写,感受飞行员的“精准操控”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0段,其他同学注意作者对飞行员动作的描写。 (学生朗读) 生4:我注意到“调整姿态”“降低高度”“对准跑道”这些动词,说明飞行员操作非常细致。 师:这些动词背后,是飞行员对“毫秒级”精准度的要求。航母甲板只有200多米长,舰载机着舰速度却高达每小时200多公里,稍有偏差就可能机毁人亡! 生5:还有“轻轻放下尾钩”,这个“轻轻”让我觉得飞行员既紧张又冷静。 师:你抓住了细节的矛盾感!“轻轻”与“呼啸而下”形成对比,既表现了技术的娴熟,也暗含了生死一线的压力。 (二)分析环境描写,烘托“千钧一发”的紧张 师:作者多次描写海天环境,比如“涛声如雷”“战机呼啸”“甲板上的风撕扯着旗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6:这些描写让我感觉现场声音很大、风很大,环境很恶劣,增加了着舰的难度。 师:没错!环境描写不仅是背景,更是情感的催化剂。当“涛声”“风声”“战机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时,读者的心也会跟着揪起来! 生7:还有“阳光洒在甲板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这里的光线描写让我觉得飞行员视线受阻,更危险了。 师:你读得很仔细!光线、声音、风速……这些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高压考场”,而飞行员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刀尖上的舞蹈”。 (三)体会语言特色,感受“现场感”与“专业度” 师:这篇新闻中有很多专业术语,比如“阻拦索”“尾钩”“着舰姿态”。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术语? 生8:用术语显得更真实,让读者觉得这是现场报道,不是编的故事。 师:对!新闻语言讲究“真实性与专业性”。但作者并没有堆砌术语,而是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让专业内容通俗化。比如—— (投影展示例句) “舰载机像一只归巢的鹰,精准地扑向甲板。”(比喻) “阻拦索‘唰’地一下弹了起来,像一条绷紧的橡皮筋。”(拟声+比喻) 师:这些描写既专业又生动,让我们仿佛能看到画面、听到声音。这就是新闻语言的魅力! 四、探究意义:从“一着”到“强国盾牌” 师:同学们,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仅仅是一次技术突破吗?它背后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意义?请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和你的课外知识,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组1代表:我们认为这标志着中国海军从“黄水海军”(近海防御)向“蓝水海军”(远海护卫)转型。有了航母和舰载机,中国就能在更远的海域保护国家利益。 师:你对中国海军战略的理解很深刻!航母是“流动的国土”,舰载机是它的“尖牙利齿”。这次着舰成功,意味着中国海军具备了全球投送能力。 组2代表:课文最后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因为它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比如歼-15的研发团队,他们可能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成功。 师:你提到了“幕后英雄”!新闻中虽然只写了飞行员和塔台指挥员,但背后是整个航母工程团队的协作。从舰载机设计到阻拦索制造,每一个环节都是“中国智造”的体现。 组3代表:我们还想到,这次成功会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就像当年“神舟五号”飞天一样,航母着舰也会让更多青少年想成为海军或科学家! 师:太棒了!这就是“精神传承”!从“万户飞天”到“航母着舰”,中国人对海洋和天空的探索从未停止。而你们,就是未来的接班人! 五、拓展延伸:假如你是现场记者,会如何报道? 师:如果让你用三个关键词形容这篇新闻,你会选什么? 生9:惊险、震撼、自豪! 生10:精准、团结、突破! 师:大家的关键词都很贴切!现在,请同学们化身现场记者,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100字的报道: 角度1:塔台指挥员的角度(关注指令、心理活动) 角度2:航母甲板官兵的角度(关注阻拦索、庆祝场景) 角度3:普通观众的角度(关注人群反应、情感变化)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选2-3名学生分享) 生11(塔台指挥员角度):“‘高度再降5米!’我紧握话筒,眼睛死死盯着屏幕。当尾钩精准挂住阻拦索的瞬间,我差点喊出声——成功了!这一刻,所有的紧张都化成了泪水。” 师:你的描写很有画面感!通过指令和心理活动,让读者感受到了指挥员的压力与喜悦。 生12(甲板官兵角度):“‘挂索了!’不知谁喊了一声,甲板上瞬间沸腾。我们冲向战机,有的拥抱,有的欢呼。看着飞行员安全走下机舱,我摸了摸阻拦索——这根钢索,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 师:你抓住了“阻拦索”这个关键道具,通过动作和情感描写,让新闻有了温度! 六、总结全文:从“一着”看中国力量 师:今天,我们通过这篇新闻,见证了中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的历史时刻。从背景介绍到细节描写,从技术突破到精神传承,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阅读现场特写,更感受到了中国海军的强大与中国科技的进步。 师:最后,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感受这份自豪与责任—— (学生齐读:“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它标志着中国海军从此进入航母时代,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梦想迈出了坚实一步!”) 师:同学们,从“辽宁舰”到“山东舰”“福建舰”,中国航母正以“中国速度”走向深蓝。希望你们能保持对科技的好奇、对国家的热爱,未来,或许你们中就有人能亲手设计更先进的航母或舰载机! 课后作业: 以“我眼中的中国航母”为题,写一篇400字的短文,结合课文内容和你的想象,描述航母对国家安全的意义。 搜集资料,了解歼-15舰载战斗机的研发故事,下节课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