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堂实录(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堂实录(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堂实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消息二则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目标
了解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特点,能准确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品味消息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其表现力。 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体会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重难点
重点:掌握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理解本文内容,学习消息语言特色。 难点:从简短文字中体会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气势和革命精神 ,领悟消息背后的历史意义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以历史影像唤醒认知(教师引导)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穿越回1949年的春天,去见证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役。请大家先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播放长江波涛声效)浩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江对岸是国民党军队的严密防线,而江面上,千百艘战船正载着三十万人民解放军战士,在硝烟中破浪前行……(停顿)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结合课本第1页的背景介绍,说说这场战役为什么被称为“渡江战役”? 生1:因为这是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的总攻。 生2:当时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毛泽东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师:非常准确!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发起渡江作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新闻,就是毛泽东在战役打响后第一时间撰写的战报。请大家齐读标题,注意“三十万”和“胜利南渡”的语气。 (学生齐读标题,教师点评重音) 师:标题中的“胜利”二字,是全文的文眼。那么,这场胜利是如何取得的?毛泽东又是如何用不到300字的篇幅,将一场大战写得气势如虹的?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初读感知:捕捉新闻的“五要素”(师生共读) 师:新闻报道讲究“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请快速默读全文,用不同符号标出这些要素。 (学生圈画后汇报) 生3:何时——4月20日午夜到21日拂晓;何地——长江南岸;何人——我三十万大军;何事——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拒绝和平协定。 师:非常清晰!大家注意,“何地”的表述需要更精确——课文中具体提到“芜湖—安庆段”,这是战略要地。现在,我们用“新闻播报”的语气朗读全文,注意导语部分要读出胜利的喜悦。 (教师示范朗读导语,学生跟读主体部分) 师:读完全文,大家发现这篇新闻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4:没有分段落,全文只有一段,但层次很清楚。 师:观察很仔细!这种“一段式”结构在短新闻中常见,它要求语言高度凝练,信息密度极大。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看看毛泽东是如何在298字中完成一场战役报道的。 三、精读品析:语言密码的层层破解(小组合作) 任务一:动词的力度 师:请用三角符号标出文中的动词,讨论这些词语如何体现我军的英勇和敌军的溃败。 (小组展示) 生5:我们找到“突破”“占领”“进击”“击溃”“封锁”“歼灭”等词。“突破”说明防线被撕开缺口,“占领”表示阵地已稳固控制,“进击”体现主动出击的态势。 师:补充一个细节——“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里的“渡过”为何不用“冲过”或“杀过”? 生6:因为“渡过”更客观,强调的是战略行动的完成,而“冲”“杀”更侧重战斗过程,不符合新闻的简洁性要求。 任务二:数字的张力 师:文中出现了哪些数字?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生7:“二十一日”“大约三十万人”“二十四小时”——“二十一日”点明时间节点,“三十万人”显示兵力规模,“二十四小时”突出速度之快。 师:特别要注意“大约”一词,这体现了新闻的什么原则? 生8:真实性!毛泽东没有夸大人数,而是用“大约”保持严谨。 任务三:对比的锋芒 师:文中如何描写敌军?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生9:“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里用“摧枯拉朽”形容敌军防线崩溃之快,与“军无斗志”形成因果关系。 师:这种对比手法,让胜利的必然性跃然纸上。大家再找一处对比。 生10:“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与“敌军则纷纷溃退”形成环境与战况的双重对比,既写自然条件,更写人心向背。 四、深读探究:新闻背后的历史逻辑(师生对话) 师:这篇新闻发布于1949年4月22日,此时南京尚未解放。毛泽东为何不等到完全占领南京再报道? 生11:为了及时鼓舞士气,让全国人民看到胜利的希望。 生12:也是向国际社会宣告,国民党政权已经无法阻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 师:深刻!新闻不仅是事实的记录,更是战略的宣示。大家注意文末这句——“至发电时止,我军东线敌军阻击线已全部粉碎”。为什么用“至发电时止”而不是“截至目前”? 生13:因为新闻要求时效性,“至发电时止”更精确,说明情况随时可能更新。 师:对!这种“进行时”的表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现在,我们对比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思考:两篇新闻在写作上有何异同? (学生快速浏览另一篇课文后回答) 生14:相同点是都突出我军英勇和敌军溃败;不同点是这篇更简短,只写一个军团的行动,而另一篇详细写了三路大军。 师:总结得很到位!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个军团的胜利,折射出整个渡江战役的必然趋势。这正是毛泽东新闻写作的高明之处。 五、语言训练:新闻体的模仿与创造(学生活动) 活动一:缩写练习 师:请将这篇新闻缩写为100字以内的短讯,要求保留核心信息。 (学生写作后展示) 生15: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4小时内胜利南渡芜湖—安庆段,敌军纷纷溃退,东线阻击线被粉碎。 师:简洁明了!抓住了时间、人物、事件、结果四个要素。 活动二:校园新闻仿写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我校第X届运动会开幕”为题,模仿毛泽东的笔法写一则短新闻,要求使用对比手法和至少三个动词。 (学生写作后分享) 生16: 标题:我校健儿勇夺运动会首日金牌 内容:10月20日上午8时,我校第50届运动会隆重开幕。在100米短跑决赛中,初三(5)班李明同学如离弦之箭冲过终点,以11秒2的成绩打破校纪录,而对手则因起跑失误纷纷落后。至发稿时止,我校已斩获3金2银,赛场内外欢呼声震耳欲聋。 师:写得非常精彩!“冲过”“打破”“斩获”三个动词生动有力,“如离弦之箭”的比喻更增添了画面感。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新闻写作的精髓。 六、拓展延伸:新闻与时代的对话(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这篇298字的新闻,不仅读懂了一场战役,更读懂了一个时代。毛泽东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向世界宣告了旧政权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这种“以笔为枪”的战斗力,正是新闻人的最高境界。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如何写出有力量、有温度的新闻? 生17:要真实,不能夸大事实。 生18:要关注时代主题,像毛泽东那样抓住关键事件。 生19:语言要简洁,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懂。 师:说得好!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时效是新闻的价值,而语言是新闻的翅膀。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既能做历史的见证者,也能做时代的记录者。 师:最后,布置两个作业: 采访家中长辈,了解他们记忆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撰写一则300字左右的口述新闻; 阅读《别了,司徒雷登》,比较毛泽东不同时期新闻作品的风格变化。 (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