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课堂实录(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课堂实录(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堂实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教学目标
了解新闻特写特点,区分其与消息的差异,掌握新闻特写基本写作手法。 品味文中优美生动语言,学习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巧用修辞及动词精准运用等技巧,提升语言鉴赏力。 感受吕伟跳水瞬间魅力,体会中国健儿拼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
重点:理解新闻特写特性,把握吕伟跳水动作描写,体会语言精妙。 难点:领会新闻特写 “特写” 内涵,感悟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精神价值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用“视觉冲击”唤醒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想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段描述——(播放跳水比赛的现场音效:观众欢呼声、解说员激昂的语调)“她站在十米高台的边缘,双臂轻展如翼,身体微微后仰,下一秒,仿佛被重力遗忘,整个人化作一道银色的弧线,直插碧波。水花被压得极小,像一朵瞬间绽放又悄然闭合的白莲……”(停顿)现在睁开眼睛,如果用两个词形容你脑海中的画面,会是什么? 生1:轻盈!像飞起来一样! 生2:震撼!水花特别小,说明技术很厉害! 师:大家的感受很准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新闻特写,就记录了这样一位跳水姑娘的“飞天”瞬间。她的名字叫吕伟,而这篇报道的标题,正是《“飞天”凌空》。为什么用“飞天”?“凌空”又是什么意思?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1982年的亚运会赛场。 二、初读感知:抓“特写镜头”,理清报道脉络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篇新闻特写与之前学的《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3:诺贝尔奖那篇是按时间顺序写颁奖流程,这篇好像聚焦在一个动作上! 师:敏锐的观察!新闻特写就像摄影中的“特写镜头”,截取事件中最具表现力的片段,用文学化的语言放大细节。那么,作者抓住了吕伟跳水的哪个阶段? 生4:从起跳到入水的全过程,但写得特别慢,像电影慢动作。 师:具体来说,文章分为几个“镜头”? 生5:四个部分——起跳前的准备、起跳的瞬间、空中翻腾、入水。 师:总结得很清晰!我们可以用小标题概括:(板书) 一、轻舒双臂,静待飞翔 二、轻燕腾空,疾如流星 三、翻腾转体,轻盈如燕 四、悄然入水,水花无声 师:现在,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这四个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每个镜头中,吕伟的动作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哪些动词? (学生朗读,教师板书关键词) 起跳前:舒、举、蹬、浮 起跳时:腾、疾、划 翻腾中:转、展、托 入水时:插、飞、压、闭 师:这些动词精准吗?如果换成其他词,效果会怎样?比如“舒”换成“张”? 生6:“舒”更柔和,像翅膀慢慢展开;“张”太用力,没有美感。 师:对!这就是新闻特写的语言魅力——用词精准,贴合动作的动态美。 三、精读品析:聚焦“慢镜头”,体会语言张力 师:让我们聚焦最精彩的“空中翻腾”部分(第三段)。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动作的句子,用圆圈标出修饰词。 生7(朗读):“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师:这段文字中,哪个比喻最打动你? 生8:“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把转体比作旋风,说明速度很快! 生9:“疾如流星”也写出了速度,但更轻盈。 师:同是写速度,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比喻? 生10:“旋风”强调旋转的力量,“流星”强调直线飞行的快和美,结合起来更全面。 师:分析得太棒了!这就是新闻特写的多角度描写——从速度、形态、力量等方面,让读者仿佛亲眼所见。再找一找,这段还有哪些词体现了“轻盈”? 生11:“潇洒自如”“轻盈优雅”,直接写出了动作的美感。 师:如果去掉这些修饰词,只写“她翻腾、转体,然后入水”,效果如何? 生12:太干巴了!没有画面感,也感受不到吕伟的厉害。 师:没错!新闻特写需要文学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既要准确记录事实,又要用生动的语言传递情感。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白描中的工笔”——用简洁的线条勾勒轮廓,再用细腻的笔触填充细节。 四、深读探究:分析“侧面描写”,理解“烘托”艺术 师:除了直接写吕伟的动作,作者还写了什么?请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观众、记者的反应。 生13:第二段写观众“屏息敛声”;第四段写印度观众“震惊得瞪大眼睛”;最后一段写外国记者“跳起来鼓掌”。 师:这些反应对表现吕伟的跳水有什么作用? 生14:侧面烘托!说明她跳得太好了,连外国人都被征服了。 师:具体来说,“屏息敛声”写出了什么? 生15:观众紧张,不敢呼吸,怕打扰她,也说明动作的难度高。 师:而“像被轻风吹散的浮云”写的是什么? 生16:是吕伟入水后,水花像浮云一样散开,但前面说观众“如梦初醒”,说明大家看得太入迷,都没反应过来。 师:对!这种“以静衬动”的手法,通过观众的安静,反衬出吕伟动作的震撼。再看外国记者的反应——“跳起来鼓掌”,这与前文观众的反应有何不同? 生17:观众是安静地看,记者是激动地跳,说明不同身份的人都被她的表现征服了。 师:这种多角度的侧面描写,让新闻特写的现场感更强,仿佛读者也置身于赛场之中。 五、语言赏析:对比修改,体会表达效果 师: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新闻特写的语言,我们来做一个“修改对比”活动。请看屏幕上的原句和修改句,思考: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例1: 原句:“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改句:“她站在十米高台上,很镇定,白云在她头上,鸟从旁边飞过。” 生18:原句更好!“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写出了她的气质;“白云似在头顶飘浮,飞鸟掠过身旁”是环境描写,衬托出她的高大和轻盈。 师:你抓住了关键!原句用四字短语和比喻,增强了文学性;改句则过于直白,缺乏美感。 例2: 原句:“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 改句:“1.7秒里,她完成了动作。” 生19:原句把时间拟人化了,“慷慨”“从容不迫”写出了她的自信;改句太简单,没有感情。 师:分析得太精彩了!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让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也突出了吕伟的从容。 六、拓展思考:从“吕伟”到“中国精神” 师:吕伟的这次跳水,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结合历史背景(1982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急需在国际舞台上证明自己),思考:这篇报道想传递什么信息? 生20:展示中国运动员的实力,让世界看到中国! 生21:鼓舞全国人民的士气,说明我们能在体育领域取得成就。 师:没错!体育竞技是国家实力的缩影。吕伟的“飞天”一跳,不仅征服了裁判和观众,更向世界宣告:中国正在崛起,中国青年有能力创造奇迹! 这种精神,与今天的“女排精神”“航天精神”一脉相承。 师:如果吕伟站在今天的领奖台上,你会对她说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 生22:“你用1.7秒的完美,让世界记住了中国跳水的力量!” 生23:“你的‘飞天’,是勇气与美的化身,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师:这些话充满了力量!最后,让我们用作者的原句结束今天的课——“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舞台上,跳出属于自己的“飞天”之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