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实录(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实录(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堂实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消息二则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明晰消息结构,能准确划分本文标题、电头、导语、主体与结语,领会其特点。 品析文中简洁、准确且具感染力的语言,感受其传递的磅礴气势。 梳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经过,体会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感悟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重难点
重点:掌握消息要素与结构,理解渡江战役进程,学习语言特色。 难点:从新闻字里行间,洞察战役战略意义,体悟解放军战斗豪情与革命精神 。
教学过程
一、导入:历史背景与新闻价值(教师引导)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新闻,记录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渡江战役。请大家先看课本第2页的背景介绍,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这场战役发生在什么时间?第二,它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阅读后回答) 生1: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当时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 生2:这场战役解放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中国即将迎来新的时代。 师:非常准确!毛泽东同志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者,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向全世界宣告了胜利。这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不仅是一篇新闻稿,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那么,新闻报道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新闻知识。 生3:新闻要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还要真实、及时、简明。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课文,学习毛泽东如何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将一场百万大军的渡江战役写得气势恢宏、层次分明。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新闻结构(师生共读) 师:首先,请全班同学齐读标题,注意“百万大军”和“横渡长江”两个短语的气势。 (学生齐读标题) 师: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指还是虚指?为什么这样写? 生4:应该是实指,因为课文中提到“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加起来超过百万。 师:计算得很仔细!但“百万”是否完全精确并不重要,它更强调的是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声势。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朗读导语部分(第1-2句),注意重音和停顿。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师:导语中包含了哪些关键信息?请用“谁+干什么+结果如何”的句式概括。 生5: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突破敌军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师:非常简洁!导语是新闻的“眼睛”,必须一语中的。接下来,我们快速浏览主体部分(第3-17句),用波浪线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用横线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学生圈画后回答) 生6:时间词有“20日夜起”“21日下午五时”“至发电时止”;地点词有“安庆—芜湖段”“九江—安庆段”“南京—江阴段”。 师:这些时空信息构成了新闻的“骨架”。大家发现了吗?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生7: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也就是从西到东的地理顺序。 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生8:条理清晰,符合战役的实际进展,也方便读者理解。 三、精读分析:语言特色与写作技巧(小组合作) 师:现在,我们分组研读三个军团的渡江情况。每组负责一个军团,完成以下任务: 找出描写战况的关键词(如“冲破”“突破”“占领”“控制”等); 分析这些词语的细微差别; 体会毛泽东用词的精准性。 (小组讨论后汇报) 第一组(中路军): 生9:我们找到“冲破敌阵”“渡过南岸”“占领广德”“控制江阴要塞”。其中“冲破”强调突破防线的力度,“占领”和“控制”说明已经稳固掌握阵地。 师:很好!中路军是最早发起进攻的,用词要体现先声夺人的气势。 第二组(西路军): 生10:我们找到“突破安庆”“占领贵池”“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突破”比“冲破”更侧重战术上的成功,“歼灭”和“击溃”说明战斗的彻底性。 师:补充一点,“歼灭”是全歼,“击溃”是打散,这两个词连用,既真实又全面。 第三组(东路军): 生11:我们找到“同日同时”“发起渡江战斗”“占领镇江”“封锁长江”。“封锁”说明东路军不仅渡江,还切断了敌军退路,战略意义更大。 师:东路军面对的是国民党军重兵把守的江阴要塞,用“封锁”一词,既符合实际,又彰显了胜利的彻底性。 师: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毛泽东用词非常考究。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体现我军英勇和敌军溃败的句子,体会其中的对比手法。 生12:“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和“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 师: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体现在战略部署上。比如,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西路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强”,这种详略得当的写法,突出了重点,又照顾了全局。 四、深读探究:背景与意图(师生对话) 师:新闻报道不仅要写清事实,还要揭示背后的意义。请大家结合背景资料,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详细报道渡江战役的胜利? 生13:是为了鼓舞士气,让全国人民看到胜利的希望。 生14:也是向国民党反动派宣告,他们的抵抗是徒劳的。 师:很好!除此之外,这篇新闻还有更深的国际意义。1949年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毛泽东通过这篇报道,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种“以战止战”的决心,正是新闻的灵魂所在。 师:再来看课文的最后一句:“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这句话为什么单独成段? 生15:是为了强调胜利的彻底性,说明敌军已经无路可退。 师:对!这种“余音绕梁”的写法,让读者仿佛看到人民解放军的旗帜已经插遍江南大地。这种感染力,正是新闻语言的高明之处。 五、拓展延伸:新闻与历史的对话(学生活动) 师:现在,请同学们假设自己是1949年的记者,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讯,标题自拟,要求突出战役的胜利意义。 (学生写作后展示) 生16: 标题: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插遍金陵城 内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中路军30万勇士突破安庆防线,西路军35万将士占领贵池,东路军35万雄师封锁长江。至21日下午五时,三路大军已全部渡江,南京国民党政府仓皇南逃。此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划江而治”的幻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师:写得非常精彩!既保留了原文的史实,又加入了自己的语言风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读懂了一篇新闻,更读懂了一个时代。 六、总结:新闻的力量与我们的责任(教师结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这篇经典新闻,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一篇好的新闻,可以记录历史、鼓舞人心、影响世界。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毛泽东一样,用准确、生动、有力的语言,传递真实的信息,表达深刻的思考。 师:最后,布置两个作业: 仿写一篇校园新闻(如运动会、艺术节等),注意新闻结构的完整性; 阅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比较两篇新闻的异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