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三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三明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1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设巫祝负责驱除疠疫,百姓通过表演傩戏驱瘟避疫、酬神还愿。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宗法制度强化了基层医疗资源调配能力
B.原始宗教仪式承载着早期公共卫生职能
C.甲骨卜辞记载了系统化的疫病防治措施
D.礼乐制度推动官方医学教育体系的形成
2.秦朝铺设了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驰道,修筑了便于迅速调遣军队至边疆的直道和五尺道,连通各经济基地、军事重镇和文化中心。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全国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治理效能
C.抵御北方匈奴势力的军事威胁 D.保障赋税征收以增加财政收入
3.唐代长安城居住数万外国侨民;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赴华学习典章制度,并仿长安布局建造平城京(今日本奈良)。这表明唐代
A.通过军事扩张建立起东亚文化圈 B.以开放包容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
C.依靠朝贡贸易维系国际中心地位 D.借助宗教传播促进多民族间交融
4.蝴蝶装是唐末五代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其特点是将书页对折后装订在一起,形似蝴蝶展翅,推动书籍装帧由卷轴转变为册页。蝴蝶装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书籍载体变化 B.文化政策宽松 C.外来文化影响 D.印刷技术进步
5.中国最早作为辖区划分意义上的“镇”是军事建制,至北宋成为城郭外、乡村间农民进行交易的场所。“镇”的功能转变主要源于北宋
A.军事防御强干弱枝 B.商业活动自发集聚
C.地方治理效能提升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明万历年间,福建漳州移民迁至广东连滩,形成闽南方言区,移民后裔每年返闽祭祖。连滩话融合闽南语与粤语特征,保留“侬”“拍”等词汇。据此可知
A.国家政策推动语言统一与文化交融
B.商品经济繁荣导致人口跨区域流动
C.移民群体在文化交融中保持身份认同
D.宗教传播促进地方方言的标准化进程
7.1912年动工的福建永定振成楼作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典型代表,其内曾设私塾“玉成轩”,门楹镌刻楹联:“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材料反映了
A.科举制度主导士绅家庭教育 B.儒家伦理影响基层社会生活
C.观念转变推动宗族商业转型 D.西学东渐冲击传统家族教育
8.1902年,梁启超在《新史学》提出史学为“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猛烈抨击中国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要求参照西方史学建立中国的“新史学”。梁启超倡导“新史学”旨在
A.促进史学研究革新 B.全面学习欧美文化
C.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D.激发国人民族意识
9.1949年7月,南京市卫生局接管全市卫生工作,新设立的18个保健所、3个分所和1个门诊部中,有6个保健所、3个分所设在南京郊区,并通过乡村保健防疫及巡回诊疗的方式,纠正了“过去卫生工作只重城市,不顾乡村的畸形现象”,“使广大的工人农民及一般市民都能获得医药保健的照顾”。这一举措意在
A.协调城乡服务人民 B.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C.完善国家保障体系 D.增强基层卫生服务
10. 表1 中国城市化方针演变过程(部分)
发展时期 城市化方针的主要内容
“五五”时期 (1976-1980)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六五”时期 (1981-1985)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七五”时期(1986-1990) 继续贯彻执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切实防止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有重点地发展一批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八五”时期(1991-1995) 城市发展要坚持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有计划地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并使之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据表1,1976-1995年间我国城市化方针体现了
A.均衡发展导向的城市化路径
B.市场机制主导下的转型模式
C.区域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D.高速增长驱动的稳健策略
11.文字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使用图1文字书写并保存下来的作品描述准确的是
图1
A.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的活动
B.记录英雄故事成为西方文学创造源泉
C.叙述骑士阶层的爱情生活的市民文学
D.记录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
12.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阿卡奈人》中,阿卡奈人之所以仇视斯巴达人,是因为后者割了他们的葡萄藤,砍了他们的橄榄树。这些经济作物所生产的葡萄酒、橄榄油是希腊人重要的出口商品。这反映了古希腊
A.文化差异中的信仰冲突
B.地中海区域的经济竞争
C.城邦政治中的民主改革
D.军事扩张中的领土争端
13.《摩诃婆罗多》大约定型于公元2-4世纪,以居楼族与般度族的战争为主线,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政治斗争和宗教观念等,被称为“以诗代史”的典型。《摩诃婆罗多》主要历史价值在于
A.推动佛教传播并促成笈多王朝统一印度
B.通过文学叙事反映古印度社会真实风貌
C.创立种姓制度规范雅利安人的社会等级
D.记载希腊化时期印度与波斯的军事冲突
14.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东征,摧毁腓尼基名城推罗,劫掠焚毁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同时,亚历山大在埃及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沿用其制度,鼓励希腊人与波斯人通婚。这体现了古代战争
A.彻底消灭被征服地区文化以实现同化
B.兼具暴力破坏与文明交融的双重特性
C.促成东西方民主政治的交流互鉴
D.通过军事征服保障帝国疆域治理
15.12世纪,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以“学术自治”为核心,设立神学、法学、医学、文学四大学院。课程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基础,结合基督教神学,推动了经院哲学的发展。这反映了欧洲中世纪大学
A.完全脱离教会控制发展世俗教育
B.为宗教改革运动提供理论武器
C.融合古典学术与基督教神学体系
D.推动了自然科学突破神学束缚
16.资料显示,蒙古西征带动了大批汉人西迁伊朗,有军匠、医师、工匠、画师、厨师等各类技术性服务人员,之后逐渐融入波斯民族中。据此可知,蒙古西征客观上
A.加速西亚地区文明转型 B.促成西亚民族结构重组
C.推动丝路贸易主导权的东移 D.成为跨民族融合的历史契机
17.在16-17世纪,俄罗斯人把铁罐卖给西伯利亚土著,以换取足以装满铁罐的毛皮;哈德孙湾公司的商人向北美印第安人每出售一支步枪,索取的价钱是一支步枪那么高的一堆海狸皮;西班牙人在墨西哥、秘鲁强迫土著开采银矿。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后的不平等性
B.自由主义政策下欧洲列强的资本输出
C.工业革命前欧洲列强对原料的垄断性
D.殖民扩张中重商主义导向的资源掠夺
18.18世纪牙买加甘蔗园中,黑奴日均砍蔗5吨,平均工作寿命仅7年。英国议会档案记载:“种植园主宁买新奴也不改善条件,因贩奴成本低于维持现役奴隶。”其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前农业生产技术的停滞
B.殖民统治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
C.热带气候导致奴隶死亡率的提升
D.欧洲人口不足以满足种植园需求
19.18世纪德国麦森窑仿制中国青花瓷;清康熙年间开始出现珐琅彩瓷,以中国传统白瓷胎为底,融入西方珐琅彩制作而成,珐琅彩瓷装饰题材与风格亦受西方影响。据此可知
A.工业革命推动欧洲手工业技术超越中国
B.欧洲通过殖民扩张获取中国的制瓷技术
C.中西技术交流引发跨文化审美创新融合
D.中国主导全球制瓷领域的技术标准制定
20.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政府先后推行了一系列有关的社会立法,包括食品饮料标准、环境卫生、健康和居住条件等方面。此外还在1908年颁布了《养老金法》、1911年《国民保险法》、1912年《最低工资法》等。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英国最早进行福利国家建设
B.自由主义对城市建设的推动
C.工业迅速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D.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
21.1941年成立的美拉事务协调员办公室(OCIAA)将工作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以经济制裁与“睦邻政策”文化外交并重,遏制轴心国在拉美扩张;第二阶段转向实施“援助计划”,通过提升拉美民生展示美式制度优越性。这一机构的战略意图
A.根源于美苏间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B.服务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布局
C.适应美国战时与战后的战略衔接
D.加速拉美国家的工业现代化进程
22.二战后西方工业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5%,而东亚地区的增长率达到7%-8%,高出西方发达国家年平均增长率1倍以上。这一差异主要源于
A.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源向中心国家转移
B.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模式突破传统路径
C.信息技术革命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格局
D.自由贸易体系推动后发地区技术跃升
23.1956年,美国商人马尔科姆·麦克莱恩首次采用标准化集装箱运输货物;196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统一集装箱规格后,全球物流成本骤降90%以上。这反映了
A.运输载体标准化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B.工业生产规范化重构国际贸易体系
C.船舶动力革新巩固了美国经济霸权
D.科技创新促成运输领域的技术融合
24.1990年莫斯科首家麦当劳开业,首日接待3万人,汉堡包装印有“自由选择”标语。美国学者乔治·瑞泽尔称:“麦当劳不仅是快餐,更是消费主义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宣言。”这说明
A.美苏通过技术合作实现冷战对抗缓和
B.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C.消费主义成为文化意识形态渗透载体
D.跨国公司主导东欧国家政治体制改革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5题8分,26题8分,27题24分,28题12分,共52分)
25.有学者认为“石刻是古代政治的镜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根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山刻石与《贝希斯敦铭文》体现的共同政治意图,并说明研究者批判性利用此类石刻史料时需注意的关键点。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图4《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依据图4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影响因素。(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宋元时期,泉州凭借濒海多山的地理条件与唐五代以来的经济基础,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推动下,于北宋元祐二年设市舶司。随着石井镇等草市镇兴起,泉州逐步形成闽南海陆贸易圈、国内浙广米粮丝瓷贸易圈,以及东至日本高丽、西抵东非的海外贸易圈。元代泉州更以“番货远物天下最”著称,城内出现“蕃坊”等专门化的商业区域。每年冬季商船往返之际,泉州地方政府均会举行隆重的祈风祭典,以求安航利商。泉商群体多元:以“朝贡”“进奉”名义来泉的阿拉伯、波斯商人活跃于海外贸易,权贵商人参与商贸,民间土商遍及国内外市场。商业扩张与人口压力促使无地农民、游民及中小地主转入商贸,推动农渔工商人口比例趋衡。泉州由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枢纽。
-摘编自袁冰凌《海上贸易与宋元泉州商业经济》
材料二
为追求商业利润,威尼斯人在异域设“商站”,实行委托制、股份制,发展海上保险等,构建商业金融网络。政府垄断食盐粮食专营,投资造船、武装护航;建立本土制造业如呢绒、丝织、火器,并吸收阿拉伯技术发展棉织、制皂、造纸、玻璃业。威尼斯周旋于诸势力间保持政治中立,派驻领事保护商人,构建跨宗教商业网络。至14世纪,威尼斯垄断地中海贸易,呢绒、丝织、造船、军工产业发达,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海洋贸易中心。
-摘编自张凯《马可·波罗与“泉州-威尼斯轴心时代”》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枢纽的主要表现,并说明其形成的条件。(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4世纪威尼斯与宋元泉州海外贸易发展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威尼斯政府在海外贸易发展中扮演的角色。(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宋元泉州与威尼斯海洋贸易实践对当代“一带一路”建设的借鉴价值。(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化传承需坚持守正创新,融合时代元素,激活发展生命力。考古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与场景活化(如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呈现历史文化脉络;动态创新案例如《唐宫夜宴》、大唐不夜城,以虚实结合方式展现多元文化交融盛景。科技赋能文化传播,虚拟现实还原北周武帝容貌,三维建模拉近文物与大众距离。文创产品成为文化纽带:敦煌壁画盲盒结合考古体验,《黑神话·悟空》联动非遗陕北说书,《只此青绿》打造沉浸式历史时空。此类实践既坚守文化内核,又通过科技、艺术、互动形式满足现代需求,引发社会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深度讨论。
-摘编自种建荣《以守正创新绘文化发展之景》
假设你是文化传承项目的策划者,请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项案例,或另选案例,阐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该案例中的具体实践路径。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B B D B C B D A A A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B C D D B C C C B A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8分,26题8分,27题24分,28题12分,共52分。)
25.(8分)
(1)意图:
①神化王权,宣扬统治合法性。
②构建统治空间与意识形态。
③维护统治秩序。
④借助语言文字提升文化认同感。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4分)
(2)关键问题
①警惕选择性记载与宣传性目的
②辨析意识形态建构本质
③关注后世政治利用的干扰
④强调多元史料互证的必要性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4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6.(8分)
特点:主要从南到北传播;传教士主导;受到西学东渐和近代条约体系影响;医学和教育相结合(形式多样)。(每点两分,任答2点即可得4分。)
影响因素:
列强入侵;国际医学技术进步(西医的优势);社会危机与公共卫生需求;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部分社会精英的接受和倡导。(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得4分。)
27.(24分)参考答案:
(1)表现:
①贸易网络覆盖广:形成闽南本土、国内沿海(浙广)、跨洋(日本至东非)三级贸易圈;
②商贸制度完善: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出现专业化商业区(蕃坊);
③商人群体国际化:阿拉伯商人、权贵商人、民间土商多元共存;
④产业结构优化:农渔工商人口比例趋衡,体现商业驱动型社会特征。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4分)
条件:
①地理条件:濒海多山,晋江流域联通腹地,天然良港避风条件优良;
②制度条件:北宋设市舶司管理贸易,元朝实行低关税政策;
③经济条件:唐五代积累的农业手工业基础,德化窑、安溪冶铁等产业支撑出口;
④技术条件: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结合所学);
⑤人口流动:无地农民等转入商贸提供劳动力。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
不同:①政府干预:威尼斯政府垄断专营、投资军工产业、造船;泉州政府仅设市舶司管理。
②贸易模式:威尼斯发展近代金融(委托制、股份制、保险);泉州以传统商贸为主。
③外交立场:威尼斯保持政治中立保护贸易;泉州贸易受宗藩体系影响。
④安全保障:威尼斯组建武装舰队护航;泉州通过祈风祭典保障航运。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角色:①制度创设者:创立专营制度、海上保险、领事保护等近代商业规则;
②军事保障者:武装护航,降低贸易风险;
③技术推动者:扶持本土制造业并吸收外来技术,提升商品竞争力;
④外交开拓者:构建跨宗教商业网络,突破文明隔阂;
⑤产业投资者:直接投资造船、军工等战略产业。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4分)
(3)
借鉴:①强化制度保障与创新:威尼斯金融制度与泉州市舶司管理经验彰显制度保障与创新的重要性。
②推动技术融合:借鉴威尼斯主动吸收外来技术升级产业。
③构建包容生态:延续多元商人群体共存的商贸传统;泉州“蕃坊”与威尼斯跨宗教网络体现文化包容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④平衡海陆联动:学习泉州“海陆贸易圈”协同发展模式。
⑤建立安全保障:威尼斯武装护航对现代物流安全体系的启示。
(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4分)
28.(12分)参考答案一(考古展示案例)
案例: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
阐述:“守正”体现在对历史原貌的尊重:基于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如《唐六典》对都城规划的记载),严格遵循遗址层位学原则,还原古代大一统王朝礼制格局与文化交融特征。“创新”表现为展示手段革新:利用三维建模技术重建里坊结构,结合AR技术呈现胡商驼队往来场景。
二者结合既坚守了“多元一体”文明特质,又通过可视化技术唤醒公众对盛唐开放包容精神的文化认同。
参考答案二(科技应用案例)
案例:北周武帝容貌复原
阐述:“守正”依托史料实证:综合《周书》记载与颅骨CT数据,严谨还原历史人物体征。“创新”在于科技赋能:运用虚拟现实打破时空限制,使观众直面鲜活的民族融合见证者。
该实践既验证了北朝胡汉交融的历史进程,又以沉浸体验重构公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的认知,实现历史解释与时代价值的统一。
参考答案三(文创开发案例)
案例:敦煌壁画盲盒
阐述:“守正”在于坚守文化基因:精准提取敦煌壁画中的宗教艺术、丝路文明等核心元素,确保盲盒造型、纹饰、色彩符合历史原貌;依托敦煌研究院考古成果,盲盒内容经专家审定,避免文化符号误读。“创新”表现为传播形式突破:将静态壁画转化为可拼装立体模型,融入“考古挖掘”互动体验,增强参与感:将考古发掘体验融入游戏化设计,用现代消费心理重构文化感知方式。
该案例既保护了敦煌艺术的历史真实性,又通过年轻化表达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彰显文化创新中“变与不变”的辩证智慧。
参考答案四(文物保护案例)
案例:故宫文物数字化工程
阐述:“守正”基于文物本体保护:高精度扫描建立三维数据库,确保原始信息无损留存;结合文献考证,在数字展览中标注文物制作工艺、使用场景等背景知识。“创新”表现为技术赋能:开发“文物AR修复”交互程序,用户可虚拟参与青铜器除锈、书画补全过程;将瓷器纹样植入设计软件,供设计师二次创作,衍生时尚文创。
该案例以数字化手段永久保存文物原貌,同时开放文化再创作接口,使故宫从“收藏机构”转型为“文化创新引擎”。
参考答案五(方言保护传承案例)
案例:福建泉州南音传承计划
阐述:“守正”重在坚持古法传承:坚持工尺谱教学、闽南方言演唱,保留唐宋遗韵及“丝竹相和”的演奏规制;完整保护“祭郎君”等传统演出仪轨,维系文化神圣性。“创新”表现为创作与教育创新:创作南音交响诗《刺桐城》,融合西洋管弦乐展现海丝史诗;开发“南音AI教唱”APP,用语音识别技术辅助方言咬字训练。
该案例通过坚守千年乐律基因与当代艺术语汇再造,使非遗从“博物馆展品”变为“城市文化名片”,激活年轻一代文化认同。
28.评分说明:
案例:2分(明确写出案例名称并属于文化传承范畴,有阐述部分,得2分。只写案例名称,没有阐述不给分;自选案例需属于文化传承范畴(如非遗/文博/传统艺术等),否则不给分);
阐述:7分(论证6分,“守正”与“创新”的实践路径分析每个要点2分,答出3个要点即可,其中“守正”和“创新”须至少分别答出1个要点,只答到“守正”或“创新”其中一个方面最多得4分。未写案例名称但有阐述,酌情给分。逻辑1分。)
结论:3分(体现辩证统一,可得3分;未体现辩证统一或只体现“守正”或“创新”其中一方面,给1-2分)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