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课堂实录(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课堂实录(教案)

资源简介

课堂实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学习以景写情等表现手法。 感受诗人候客时复杂的心境,体会古人对友情的珍视,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描绘的雨夜候客不至的情景,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难点:感悟诗人看似闲适实则孤寂、怅惘的复杂情感,理解诗歌以动衬静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雨夜候客的诗意联想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个场景——黄梅时节,细雨淅沥,你坐在窗前,听着雨滴敲打青瓦的声音,手中握着一局未完的棋……(稍作停顿)此时,你等待的朋友却迟迟未至。这样的夜晚,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我会觉得有点孤单,因为雨声让周围更安静了。 生2:我可能会有点着急,担心朋友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师(微笑点头):一千多年前的南宋,有一位诗人也经历了这样的夜晚。他叫赵师秀,用28个字写下了这份等待的心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约客》,感受雨夜候客的诗意世界。 师(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注意“约”是邀请,“客”指朋友。 生齐读:约客·赵师秀 师(展示课本插图):观察这幅水墨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3:有雨、池塘、青蛙,还有一个人在屋子里下棋。 师:这正是诗人笔下的场景。现在,请打开课本第132页,自由朗读全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二、初读感知:以声传情,把握韵律 1. 学生自读,标注节奏 师:请用“/”划分诗句的节奏,尝试读出停顿感。 生4(展示划分结果):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师:为什么这样划分? 生4:前两句写景,按“时间+地点+事物”分;后两句写人,按“事件+结果+动作”分。 师:分析得很到位!这种“二二三”的节奏,让诗歌像音乐一样有起伏。 2. 教师范读,示范情感 师(配乐《雨打芭蕉》范读):注意听老师的语调——前两句轻快,表现雨夜的生机;后两句缓慢,传递等待的焦灼。 生5:老师读“有约不来”时,声音突然变低,好像真的失望了。 师:对!朗读要“以声传情”。现在,请模仿老师的语调,同桌互读,互相点评。 3. 全班齐读,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带着对雨夜的理解,齐读全诗。注意“家家雨”的“家”要读得绵长,“落灯花”的“落”要轻而缓。 生齐读(声音渐入情境) 师:读完后,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生6:诗人在黄梅雨夜等朋友,朋友没来,他敲着棋子,灯花都落了。 师:简洁明了!这就是“候客不至”的典型场景。 三、精读品析:由景入情,解构诗意 任务一:寻景——雨夜图中的诗意元素 师:前两句是写景名句,被称为“雨夜交响曲”。请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圈出诗中的景物名词; 用一个形容词描述这些景物的特点; 想象画面,用“我仿佛看到……”开头说一句话。 小组展示: 生7:我们圈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生8:这些景物的特点是“潮湿”“热闹”“生机勃勃”。 生9:我仿佛看到江南的梅雨季节,家家户户都被细雨笼罩,池塘边的青草上满是水珠,青蛙在欢快地鸣叫。 师(板书关键词):黄梅雨(听觉)→ 青草蛙(视觉+听觉) 师:如果将“家家雨”改为“细雨”,“处处蛙”改为“蛙声”,效果有何不同? 生10:“家家雨”说明雨很大,覆盖范围广;“处处蛙”说明青蛙很多,声音嘈杂。 师:这正是“以动衬静”的手法——蛙声越热闹,越反衬出屋内的寂静,烘托出诗人的孤独。 任务二:析情——候客不至的心理变化 师:后两句从写景转向写人。请思考: “有约不来过夜半”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闲敲棋子落灯花”是闲适还是焦灼?结合动作分析。 师生对话: 生11:“过夜半”说明等了很久,诗人可能有点生气。 师:从“夜半”到“过夜半”,时间在流逝,心情也在变化——从期待到焦急,再到无奈。 生12:“闲敲棋子”看起来很悠闲,但“落灯花”说明他一直在敲,灯油都烧干了,其实内心很烦躁。 师:精辟!“闲”是表面,“躁”是内心。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等待的真实写照。(板书:闲→躁) 教师点拨: “敲棋子”是细节描写,类似《口技》中“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以小见大; “落灯花”是意象运用,古人认为灯花是喜兆,但此处却因等待而落,形成反讽。 任务三:悟法——以景衬情,动静相生 师:回顾全诗,诗人如何将“等待”的心情表达得如此生动? 生13:用雨和蛙的热闹,衬托屋里的安静。 生14:前面写景很欢快,后面写人很失落,形成对比。 师(总结写作手法): 以景衬情:前两句的“热闹”景,反衬后两句的“孤独”情; 动静结合:雨声、蛙声是“动”,敲棋子是“静中之动”; 细节传神:一个“敲”字,胜过千言万语。 师(拓展联想):这种手法在古诗中很常见。比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也是以动衬静。 四、深度探究:文化背景中的诗意密码 1. 知人论世:赵师秀的“永嘉四灵”身份 师(投影赵师秀简介):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他们主张“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作品多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愁绪。 师:结合背景,诗中的“等待”是否另有深意? 生15:可能暗示诗人对仕途的失望,朋友没来就像理想未实现。 师:有道理!在古代,文人常通过“候客”隐喻“候仕”。但这首诗更偏向生活化,我们不必过度解读,感受等待的心情即可。 2. 文化意象:灯花的象征意义 师(展示灯花图片):在古代,灯花是油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古人认为“灯花爆,喜事到”,但诗中却因等待而落,这反映了什么? 生16:喜事没来,反而更失落。 师:对!这就是“反用典故”的手法,增强诗歌的讽刺性和真实感。 五、创意表达:让古诗“活”起来 任务一:改写诗歌,现代视角诠释 师:如果将这首诗改写成现代文,你会如何表达?要求: 保留原诗意境; 加入心理描写或环境细节。 学生作品展示: 生17: 梅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屋顶的瓦片上,像无数小鼓在敲。池塘边的青草被雨水洗得发亮,青蛙们此起彼伏地唱着歌。我看了看墙上的钟,已经半夜十二点了,朋友还没来。我无聊地敲着棋子,突然“啪”的一声,灯花掉了下来,在棋盘上溅起一小团灰烬。 师:改写得很生动!尤其是“小鼓”“溅起灰烬”的细节,让画面更鲜活。 任务二:为诗配画,视觉化呈现 师:请根据诗歌内容,用简笔画勾勒雨夜候客的场景。要求: 突出“雨”“蛙”“棋子”“灯花”等元素; 用色彩表现心情(如冷色调表现孤独)。 学生作品展示: 生18(展示画作):我用蓝色画雨和池塘,绿色画青草,黑色画屋内;棋子是灰色的,灯花是橙色的,但已经快熄灭了。 师:色彩对比强烈!灰色的棋子和橙色的灯花形成反差,暗示内心的焦灼。 任务三:角色扮演,体验等待心情 师: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诗人和朋友,重现“候客不至”的场景。要求: 诗人:用动作表现等待(如看钟、敲棋子); 朋友:用台词解释迟到原因(如“雨太大,路滑”)。 角色扮演片段: 诗人(焦急地看窗外):这雨怎么还不停?都半夜了,他怎么还没到? 朋友(气喘吁吁跑来):对不起!雨太大,路太滑,我摔了一跤…… 诗人(松了口气,苦笑):罢了,进来下棋吧。(敲棋子) 师:通过表演,我们更体会到诗人从焦急到无奈的心情变化。 六、总结升华:古诗中的生活美学 师:同学们,这首诗为什么能流传千年? 生19:因为它写得很真实,每个人都有等待的经历。 生20:语言很简洁,但画面感很强。 师(总结): 真实感: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情绪,让读者产生共鸣; 画面感:用景物和动作构建立体场景,如“雨”“蛙”“棋子”“灯花”; 含蓄美:不直接说“孤独”,却通过“闲敲”传递得淋漓尽致。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对雨夜的理解,再次齐读全诗—— 生齐读(声音悠长,余韵绕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师:下课!愿你们在古诗的滋养中,学会感受生活的诗意,品味等待的美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