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课堂同步练习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哲学与人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课堂同步练习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哲学与人生

资源简介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课堂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哲学与人生
一、填空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
3.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_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__________;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__________的主观映象。
二、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
A.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C.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 存在即被感知
2. 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
A. 水是万物的本原
B.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 气者,理之依也
D. 理在气先
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 对世界是否是可知的不同回答
D. 对世界是否是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
4.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④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偏好高热量食物,甚至演化出了一套行为机制,当人摄入高热量食物时,精密复杂的神经中枢会让人体验到愉悦感。这一发现对于人们对抗肥胖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④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掩耳盗铃的行为,否认了( )
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不可分的
C. 物质现象的可知性
D.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7.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慧政府”“智能医疗”“智慧教育”等成为现实,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这表明( )
A.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
C.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D.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8.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
A. “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B.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C.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9. 有人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种看法属于( )
A.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0. 针对我国老龄化加速、劳动力减少的现状,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实施“三孩”政策。这体现了( )
A. 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B.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
D.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三、多选题
1. 下列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C.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D.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 )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主观唯心主义
3. 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
A. 心外无物
B. 上帝创造世界
C. 理生万物
D.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4.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 )
A. 人脑的机能
B.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 社会发展的产物
四、判断题
1.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2.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一回事。( )
3.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
4.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
5. 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
五、简答题
1. 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 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习近平法治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答案
一、填空题
1. 思维和存在
2. 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
3. 物质世界 机能 客观存在
二、选择题
1. C (A、B、D选项都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C选项强调通过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体现物质决定意识 )
2. D (A选项把水看作世界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选项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观点;C选项认为气是理的依据,属于唯物主义;D选项认为理在气先,把客观精神“理”看作世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
3. A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4. D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且是物质的产物、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都表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5. B (科学家发现大脑偏好高热量食物及相关行为机制,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这一发现对抗肥胖有重要意义,说明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作用,③错误 )
6. A (掩耳盗铃是试图通过捂住自己耳朵来否认铃铛响声的客观存在,否认了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
7. A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使人们生活更便捷,体现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不依赖于意识,B错误;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C错误;D选项与题意不符 )
8. A (A选项中“气者,理之依也”是唯物主义观点,“理生万物”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B选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C选项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选项是关于认识来源的不同观点 )
9. C (把人脑产生意识类比为肝脏分泌胆汁,忽视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
10. A (针对我国人口现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体现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B选项不符合题意;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C错误;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错误 )
三、多选题
1. AB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不依赖于意识,二者不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C错误 )
2. ABC (主观唯心主义属于唯心主义,不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
3. ABC (A选项是主观唯心主义;B、C选项是客观唯心主义;D选项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4. AB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C、D不符合题意 )
四、判断题
1. × (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2. × (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同本质的概括,物质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二者不是一回事 )
3. ×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一定是正确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
4. ×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不是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
5.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唯心主义对人们认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能简单地说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
五、简答题
1.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六、材料分析题
(1)原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意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正确的意识,它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法治建设,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