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实践出真知》课堂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哲学与人生一、填空题1. 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___的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和探索世界规律的____________。2.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____________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________才是认识的目的。3.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片面的认识,包括感觉、____________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整体的认识,包括概念、____________和推理三种形式。4.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____________。5.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深入____________,了解实际情况,避免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二、选择题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 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B. 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 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D. 鸟儿在空中飞翔3.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4.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①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③亲身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④对感性材料进行筛选,保留有用的,舍去无用的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5.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 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6. 下列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 认识和实践相互决定、相互促进D.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是实践的唯一目的7. 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说明( )A. 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想象B. 理想是人们行为的导向C.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D. 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8. 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说明( )A.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B. 只要进行思考,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C.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D.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9. 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A.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B. 实践有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特性C.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10. 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 )A. 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B. 亲身参加所有的实践活动C.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D. 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三、多选题1. 下列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A. 工人做工B. 农民种地C. 科学家进行实验D. 文艺演出2.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A.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 下列关于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B.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C.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 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5.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我们( )A. 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B. 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C. 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 用理论去检验实践四、判断题1.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2. 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所以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4.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以感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重要。( )5.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所以实践是主观的。( )五、简答题1.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 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六、材料分析题材料:袁隆平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不畏艰难,反复试验。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亲自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请运用实践出真知的相关知识,分析袁隆平的科研历程对我们的启示。答案一、填空题1. 客观世界;科学实验活动2. 实践;改造世界3. 知觉;判断4. 本质和规律5. 调查研究二、选择题1. A 2. B 3. A 4. A 5. B 6. B 7. B 8. A 9. B 10. ACD三、多选题1. ABC 2. ABCD 3. ABCD 4. ABC 5. ABC四、判断题1. × 2. √ 3. × 4. × 5. ×五、简答题1.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2. 实现条件: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掌握大量的、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才能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依据。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关键。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六、材料分析题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袁隆平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亲自观察水稻生长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启示我们要重视实践,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为认识的形成奠定基础。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不畏艰难,反复试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推动了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告诉我们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我们要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创新。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品种经过实践检验,实现了高产,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认识和想法。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其研究成果最终用于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这表明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做到学以致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