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问卷)初二语文时量:120分钟 满分:120分 命题单位:常德外国语学校(何艳丽)一、积累与运用。(20分)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偏pì( )临河的江南村庄上演的社戏,令人难忘;革命圣地延安唱响的“信天游”,风情浓郁;黄土高原舞动的安塞腰鼓,震憾人心:静mù( )夜色中点起的灯笼,浸润着长幼深情、人情事故与家国情怀……这些由民众传承并创造的文化瑰宝,是独特而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①偏pì( ) ②静mù( )(2)文段中有两处错别字请做修改。(3)画线句存在语病,请进行修改。2. 请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排序是( )①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②继而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③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④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⑤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A. ⑤③①④② B. ⑤①②③④ C. ④①③⑤② D. ④③①②⑤3.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1)《北冥有鱼》中描写大鹏拍打水面,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高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两句揭示了卖炭翁悲苦的处境和矛盾的心理。(4)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抒发了真挚的友情可以打破空间的限制这一人生感悟。4. 风景,点缀我们的生活,充盈我们的心灵。班级决定以“这边风景独好”为主题举办图片展,请你为展览出一份力,完成下面的任务。(1)任务一:助力常德文旅,推荐家乡风景,咱们常德不仅有世界级文化遗址城头山、文学圣地桃花源、城市山水柳叶湖、非遗民俗河街,还有许许多多独具魅力的风景。请推荐一处你熟悉的家乡风景参展,并为其写一段推荐语。(100字左右)(2)任务二:从懵懂少年到蓬勃青年再到古稀老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自成风景。请发挥联想与想象,为中间的漫画配写2~4句小诗。二、现代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例如,清明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民间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而霜降意味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此时人们会忙着收获庄稼,进行一些农作物的储存工作。【材料二】①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还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②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有所减弱;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居民依旧依据节气规律指导和安排生产、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节气也处处可见。比如冬至时节,南北方关于吃饺子还是吃汤圆的讨论,就充分体现了节气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在这样的讨论中,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认同感也得以增强。同时,“二十四节气”所传达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现代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材料三】影响物候的因素主要有四个。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气温越低,物候来临得越晚。比如我国南方的广州,春天来得比北方的北京要早许多,广州的桃花盛开时,北京可能还在飘雪。其次是经度,在同一纬度上,经度不同,物候也会有所差异。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春天比内陆来得晚。如大连的春天比同纬度的北京要晚几天,因为大连靠海。第三是高下的差异,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物候也就越晚。最后是古今的差异,由于气候变化,现代的物候与古代相比也有所不同。例如,根据古代诗词记载,杏花在古代某些地区开放的时间比现在要早一些。【材料四】①风雨及其所催生的自然景观的演变更替,是诗人笔下绝好的创作素材。②先看这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春天的景致历历如绘,似在眼前。杏花盛开的时节,细雨如丝,仿佛要打湿衣裳,却又沾而不湿;春风轻柔,吹拂在脸上,没有一丝寒意。短短两句诗,将春天的温润、柔和展现得淋漓尽致。③再如“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描绘出秋天的景象。秋风瑟瑟,吹拂着万里芙蓉盛开的国度;傍晚时分,细雨纷纷,笼罩着千家万户的薜荔村。诗中的秋风、暮雨、芙蓉、薜荔等物候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秋天独特的韵味。5. 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二十四节气”能指导农耕,比如清明适合春耕春种,霜降时忙着收获庄稼。B.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只在农村地区有影响力。C. 影响物候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差异,如广州春天比北京早是受纬度影响。D. 诗人常以风雨等自然景观写诗,像“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就营造出秋的氛围。6. 请你用【材料三】中的知识分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7. “风雨及其所催生的自然景观的演变更替,是诗人笔下绝好的创作素材。”请你结合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中“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两句,仿照材料四的示例加以分析。8. 综合四则材料,你认为“二十四节气”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有哪些?(二)(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夜在云观台贾平凹①我从学校毕业,莽撞入了社会,经了好多世事,心便快恹起来,只一心恋那山水。听得山阳县鲁羊河有一处胜地,便借着休假日期,一路寻着逍遥去了。②到了鲁羊河,我逆河而上,端端的往前走,进入了一片林子,时有风吹过,瑟瑟作响,犹如音乐从天而降。眼见天色晚下来,心想有胜地必有人家,便满心期待地走去觅宿。③林子过去,便到一座石山梁,山梁赤裸,不长一棵树,也没一片草皮,沿山梁脊背凿着一带石阶。阶宽六寸,刚好放下脚面,阶距却一尺,步登一阶有余,跨两阶不足,需是款款慢上,不敢回头下看。这么上不到一半,便气喘吁吁,哆嗦害怕得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④好不容易登到最后一阶,前面竟是一大潭渊。潭上一架大拱桥、走上桥去,立即看见水里有了黑影,愈往上走,那黑影愈拉得长,风动波起,那桥那人就在潭底晃动,自觉脚下的桥面也在动了,我大惊失色。⑤慌忙跑过拱桥,随一条小路往前去,突见一座大坝,尽是大块青石砌起,两边又是杨柳青竹,只有风声竹声树声。我站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悔不该一个人到了这里!⑥奔来拐去,终于发现了一点光亮,跑近一看,才发现是一处院落。门掩着,后屋的台阶上,一老者在灯下剖鱼。⑦“老伯!”我站在他的面前问,“这是什么地方?”⑧老者抬头看看,大声说:“云观台啊!”⑨一问一答中,总算弄明白,原来这里是云观台水库,五年前建成,守库人一共四个,有三个今早到县上办事去了,留下老者看守。老者安顿我住下,又沏了一壶茶,说:“这是山上产的雀舌茶,煮的是这水库的水,尝尝,味儿不错呢。喝完,好生睡吧。明日尝尝我们水库里的鱼。”⑩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一时错乱。但干的扶疏,叶的迷离,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我推开窗便见窗外青竹将月摇得细碎,隔竹远远看见那潭渊,一片空明。心中就又几分庆幸,觉得这山水不负盛名,合该这里没有人家,才是这般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俗韵了。 我没了睡意,挑帘儿出来,夸这地方绝妙,恨不能长住这里,看雾聚雾散,观花开花落,浪迹山水,乐得悠悠。老者先是含笑,再是不语,末了狐疑起来说:“照你这等心绪,这山水也会使你厌烦的哩!” “哪里,住在这里,就不用开会了。” “还有什么好处?” “起码不多和人打交道吧。” 老者突然呵呵大笑起来:“年轻人,你要知道,人是合群的,是鱼就应该到海里去,是虎就应该到林里去,要不,虎也要成了犬呢!” 老者端了灯,进房里去,又说道:“去看看大坝里的水吧,上百万个立方的水,静得落个树叶也能听见。可水蓄在这里,为的就是流下山去,水都恋着山下的田地庄稼,更何况人呢?你要寻什么,又要想摆脱些什么,你走到哪儿,不是脚下都带着影子吗?你走了一路,哪一夜月亮不相随着你吗?” 我蓦然有些醒悟了,刹那间感觉到了我的幼稚、我的浅薄、我的可笑。我真想走过去握住老者的手,叫他一声“老师”,脚下却挪不开来,一股热辣辣的东西涌上脸面,只见那身后的竹帘影儿,静静地垂在新月里,那老者的笑声徐徐地浮动着,悠悠远去了……(有删改)9. 请你结合文章,整理作者的所至、所见(所闻)、所感。所至 所见(所闻) 所感沿着鲁羊河逆河而上,进入一片林子 犹如音乐的风瑟瑟作响 满心期待林子过去,①_________ 赤裸的山梁,又陡又窄的石阶 哆嗦害怕走过大潭渊,潭上一架大拱桥 ②_________ 大惊失色跑过拱桥,突见一座青石大坝 风声竹声树声 ③_________发现一点光亮,发现一处院落 一幅空明的天然竹影图,老者富有哲理的话 蓦然醒悟10. 有同学觉得第⑩节画线句有些啰嗦,删减为“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就投射在窗纸上,逼真一幅天然竹图”,这样更简洁。你不同意,请写出理由。11. 有同学认为第⑥段画线的句子需要重读“终于”一词,并简述他这样重读的理由。12. 文章第 段画线句子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理解。三、古诗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3. 小语读这两首诗感到极富有音韵美,请你结合两首诗句,举例说明它们的音韵特点。14. 小语发现《蒹葭》开头和《黄鹤楼》结尾描写的景物都很凄清,但作用并不相同。请你帮他说明这两处写景句作用有何不同?(二)(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①,贤如墨、杨②,求诸物议③,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将察其情,在审④其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出自《陆贽论人才》)【注释】①伊、周:指伊尹、周公。②墨、杨:指墨翟、杨朱。③求诸物议:从众人的议论去要求他们。④审:详细,引申为“慎重”。15. 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辱”是“受屈辱”的意思,突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B. “才美不外见”中的“见”同“现”,是“表现”的意思,这句话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C. “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食”是“吃”的意思,突出了食马者不能让千里马吃饱的无知。D. “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中的“盖”与“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盖”用法相同。16.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画一处)其真无马邪?17. 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8.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也暗含情感。请结合甲文第一段的内容分析“不以千里称也”的“也”字。19. 甲、乙两文都谈到人才问题,请结合两个文段内容分析两文对于人才的看法分别是什么?四、名著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本书阅读,完成下面小题。20. 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以下对保尔一次次做出“选择”的情节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保尔依然选择坚强面对,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进行《暴风雨所诞生的》一书的撰写,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投身革命。②保尔看到朱赫来被匪兵押送,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扑上去和匪兵决斗,解救了朱赫来,即使被捕后,他受尽严刑拷打之苦,也没有说出朱赫来的下落。③保尔和其他共青团员被调去参与修筑铁路,无论筑路队的工作条件如何艰苦,遭受武装土匪袭击时如何危险,每次在换工时,保尔都选择留下。④当保尔意识到恋人冬妮娅和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并不相同,她是不会和自己一起投身革命时,保尔毅然选择与冬妮娅分手。A. ②①④③ B. ④②③① C. ②③④① D. ②④③①21. 以下是小月的读书摘抄卡,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和她分享交流,完成表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摘抄卡“他人日记”主题摘抄 概括所对应的原著情节 阅读思考摘抄一:陆军医院青年医生尼娜弗拉基米罗夫娜的日记:8月27日今天检查了柯察金的伤。伤口很深,颅骨穿透了,所以整个头的右部都麻痹了,右眼发肿,眼内溢血。 保尔在骑兵部队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炸响,头部受了重伤。 小说主人公是保尔 柯察金,却多处穿插其他人物的日记内容,请结合整本书内容,分析有何作用? ①_______摘抄二:丽达的日记:12月22日匪徒在离博亚尔卡十七公里的地方把一列运粮火车弄出轨。 奥尔利克匪帮袭击筑路工作地。摘抄三:丽达的日记:1月9日为什么正在这时候我会感到悲痛呢?我们胜利了,但是已经有两个人为它献出了生命:克拉维切克和保尔·柯察金。 ②_________阅读方法总结分享 摘抄和笔记可以帮我们重温作品内容,提升阅读质量。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可以分类摘抄,按精彩片段、保尔名言、③______等不同方面专题摘抄探究。五、写作(5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鲁迅以上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套作;(5)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2025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问卷)初二语文时量:120分钟 满分:120分 命题单位:常德外国语学校(何艳丽)一、积累与运用。(20分)【1题答案】【答案】(1) ① 僻 ②. 穆(2)震撼人心 人情世故(3)这些由民众创造并传承的文化瑰宝,是独特而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 ①. 水击三千里 ②.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③.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④.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⑤. 可怜身上衣正单 ⑥. 心忧炭贱愿天寒 ⑦. 海内存知己 ⑧. 天涯若比邻【4题答案】【答案】(1)示例:走进中华最早的城市!亲手触摸六千年前的城墙与碳化稻谷,感受先民的智慧。秋日稻浪翻涌如画,大地彩绘讲述农耕起源——课本里“原始聚落”的篇章,在这里化作真实的历史印记。(2)示例一:谁没有经历过人生的雨季/大步向前/才会不迷惘示例二:人生中总会遇到一场措手不及的大雨/就算无人撑伞/也愿你有冒雨前行的勇气二、现代文阅读(21分)【5~8题答案】【答案】5. B 6.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当山脚“人间”四月时,气温较高,花朵已经凋谢;而山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桃花的花期推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体现了高下差异对物候的影响。7.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描绘出一幅独特的雨后春景图。一场雨后,山城之中百花凋零,尽显衰败之态,榕树的叶子落满庭院,黄莺在其间杂乱地啼叫。诗人巧妙捕捉自然景观,融入诗句,将内心的愁苦、迷茫以及被贬后的孤寂凄凉之感抒发出来。8. ①“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对农耕社会生产生活起到时间指南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②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③在现代社会,它在农村仍能指导农事,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传统习俗等方式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持续的影响力;④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现代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二)(13分)【9~12题答案】【答案】9. ①. 石山梁 ②. 在潭底晃动的桥影和人影 ③. 茫然(不知所措)10. 这一段环境描写,多用短句,句式齐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斑驳摇曳的月光竹影图,表达了作者感受到独坐屋中的清静和受到老者款待后的愉悦之情。11. “终于”一词要重读,这个词可以体现“我”最终发现了一点光亮不容易,表达了“我”发现一处院落的惊喜。12. 这句话的本义是说:水积蓄在水库,最终是为了灌溉庄稼,人也要想到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理解句义)。作者一开始是因为初入社会心情怏恹,而产生消极避世的念头,就像积蓄在水库里水,没有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结合文本)。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心情处于低谷时,不能逃避现实,不能自暴自弃。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应积极投身社会,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结合生活实际)。三、古诗文阅读(19分)【13~14题答案】【答案】13. 示例一:这两首诗都使用双声叠韵词,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比如“蒹葭”“黄鹤”均是双声词。示例二: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如“苍苍”“悠悠”“历历”“萋萋”等词。示例三:诗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如《蒹葭》押“ang”韵,《黄鹤楼》押“ou”韵。14. 《蒹葭》开头以景起兴,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出所思不见的怅惘之情;《黄鹤楼》结尾句情景交融,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添浓浓乡愁。(二)(12分)【15~19题答案】【答案】15. C 16. 其/真无马邪?17.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18. “也”字在此处表肯定,强调“(千里马)不凭借千里马著称”这一客观事实,带有陈述结论的语气。同时隐含着作者的慨叹与讽刺——千里马因未被伯乐发现而埋没,本应得名却得不到名,平静的语气下暗藏对人才被埋没的不平与无奈。19. 甲文认为人才需要被赏识和合理使用,否则即使有才华也无法展现。乙文则强调人才各有长短,应该扬长避短,慎重听取意见,避免因个人喜好或偏见而埋没人才。四、名著阅读【20~21题答案】【答案】20. D 21. ①. 用他人的日记作为辅助描写,可以从侧面更为立体丰满地展现保尔人物形象。结合别人的日记,可以知道保尔的遭遇,如他可能会失明,别人以为他死了等,从而突出活下来的保尔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②. 在筑路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保尔不幸得了伤寒和肺炎,组织送他回家休养,路上误传他死了的消息。 ③. 他人日记、景物描写等五、写作(50分)【22题答案】【答案】例文:永不褪色的温暖 暮色漫过窗台时,我总想起外婆家的端午。那些裹在粽叶里的时光,像浸在蜜水里的桂花,甜香穿透岁月,在记忆深处反复浮动。 乡下的端午总比城里来得早。五月初,外婆就挎着竹篮去后山采粽叶。晨露还凝在叶尖,她的蓝布衫沾着草叶的清香,竹篮里躺着的粽叶宽宽大大,绿得发亮。“要选背面带白霜的,包出来的粽子才够糯。”她蹲在青石板上翻拣粽叶,银白的发丝垂在额前,阳光穿过叶隙落在她手背上,沟壑里盛着细碎的光斑。 浸米要花整整一夜。糯米在陶盆里吸足了水分,变得饱满温润。外婆总在这时教我分辨粽叶的正反面,指尖划过叶脊时带着粗糙的暖意。“折漏斗要留个小尖角,不然米会漏出来。”她握着我的手,将粽叶弯成锥状,再舀一勺糯米进去,红枣要嵌在中间,豆沙得铺得匀匀的。我总学不会她的手法,包出的粽子不是歪歪扭扭,就是煮到一半散开,外婆从不责怪,只把散了的米收集起来,做成甜粥当夜宵。 灶房里的土灶最是热闹。柴火烧得噼啪响,铁锅冒着白汽,粽叶的清香混着柴火的烟味漫出来,钻进每个角落。外婆守在灶台前添柴,火光映得她脸颊发红,她会讲从前的事:“你外公年轻时划龙舟,能一鼓作气冲到最前头。”说着就笑起来,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星光。我趴在灶台上,看她用长柄勺搅动锅里的粽子,木甑子盖掀开时,白汽腾起又散开,露出一个个青褐色的粽子,像熟睡的胖娃娃。 午后的河边挤满了人。龙舟上的汉子们赤着膊,号子声震得水面发颤。我挤在外婆身后,看龙舟像离弦的箭般掠过,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裤脚。有卖糖画的老人扛着扁担走过,外婆总会买一只凤凰给我,糖霜在舌尖化开时,甜得眼睛都眯起来。回家的路上,她牵着我的手走过田埂,麦穗擦着裤腿沙沙响,远处的炊烟正一缕缕升向天空。 后来外婆搬去城里,土灶换成了燃气灶,粽叶是超市买的真空包装,可煮出的粽子总少了点什么。去年试着按记忆中的步骤包粽子,糯米、红枣、粽叶一样不少,却尝不出当年的味道。直到看见橱柜里那只外婆留下的竹篮,篮沿还沾着干硬的泥渍,忽然明白,那些年的粽子香里,藏着晨露的清冽,柴火的温度,还有外婆掌心的纹路。 如今每次路过卖粽子的摊位,总会停下脚步。青褐色的粽叶裹着糯米,和记忆中的模样并无二致,可再没有哪一只,能像外婆包的那样,咬下去时,满嘴都是岁月的甜香。有些东西,或许本就与滋味无关,它们是时光酿的酒,越陈越香,在往后的日子里,反复温暖着每一个平凡的瞬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