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开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通过前洞平旷易至、后洞险远难穷的对比,结合自身的经历阐明道理。
B.苏轼通过记叙月夜泛舟绝壁,补充郦道元简略的记载,批评李渤浅陋的考证。
C.两则材料均提及前人记载,都通过游历见闻指出古人对山川命名记载的错误。
D.两则材料均叙议结合、因事说理,都通过个人成功探索以小见大地阐发事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治学上给你带来哪些启示。(5分)
(四)阅读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春天的兰花和秋天的桂花,展现出两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独特之美。
B.“欣欣此生意”一句,既是对草木生命力的攒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欣喜之情。
C.“谁知林栖者”二句转折,写隐士因兰桂的芬芳而心生爱慕,侧面烘托兰桂之美。
D.尾联与屈原《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所表达的情志相近。
16.本诗继承屈原“香草美人”传统却又翻出新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柳永《望海潮》中“
”两句,生动描写西
湖上日夜飘荡着美妙的乐声。
(2)小刚一人在家安静地学习,不由联想到《项脊轩志》中“
”两句描写归有光在项脊轩中独自端坐、静听自然之声的情景。
(3)鸥鸟常常作为意象出现在古代诗歌中,或象征孤独、自由的生活状态,或寄托对隐逸
生活的向往,亦或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如“
高二语文第7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人都在用的扫描AP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发生较大变化,超重、
肥胖已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出台正着
眼于此。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我国6岁以下儿童肥
胖率为3.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
34.3%和16.4%。可见,(甲),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小胖墩”越来越多。
在对抗肥胖的过程中,很多人因采用极端方法而
,虽然能在短期内看到体重下降的
“成果”,但这背后隐藏着严重的问题。当人们过度节食时,身体由于缺乏足够的能量供应,会
进入“节能模式”。此时,身体首先消耗的并非脂肪,而是储存于肌肉和细胞中的水分,甚至会
分解肌肉来获取能量。①因为肌肉是身体重要的代谢器官,②因此肌肉量的减少会直接导致
基础代谢率下降。③基础代谢率降低意味着身体在安静状态下消耗的能量减少,④即使在后
续的生活中维持低热量摄入,⑤也难以有效消耗脂肪,⑥而且更容易储存脂肪。此外,一些人
在减肥初期急于求成,每天进行大量运动,但运动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无法全面刺
激身体各个部位,导致减肥效果不佳。
体重管理并非仅仅是每天称一下体重,而是为了让体重控制在理想的数值而养成的严格
自律的习惯。在体重管理过程中,“节日胖”和“假期肥”问题较为突出,“每逢节日胖3斤”
“假期过后要减肥”是很多人共有的无奈。体重管理不仅是成年人的事,也是未成年人的事;
不仅要注重平时,更要注重节假日。(乙),如果学生能够像对待必修课一样对待体重管
理,不仅能管理好体重、远离肥胖,还能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律能力,从而提高署假生
活的质量。
18.填人文中第二段划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得不偿失
B.收效甚微
C.功不补患
D.因小失大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0个字。(4分)
21.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加点两处引号的表达效果。(4分)
22.班委会倡议同学们在暑假有效管理体重,请你提出三点合理的建议。(3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学习了《阿Q正传》《大堰河一我的保姆》《风景谈》《茶馆》,看到现当代文学是近
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
运和人民悲欢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第8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亿人都在用的
扫描Ap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