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等2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等2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豆浆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
B. 某饮料属于纯天然食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 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
D. 氧化铁是一种红棕色粉末,常用作油漆或涂料红色颜料
2. 下列实验事故的处理方法不合理的是
实验事故 处理方法
A 被水蒸气轻微烫伤 先用冷水处理,再涂上烫伤药膏
B 金属钠失火 用水浇灭
C 稀释浓硫酸时,少量酸溅到皮肤上 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的溶液
D 温度计中水银洒落地面 用硫粉处理
A. A B. B C. C D. D
3.( )下列关于乙醇的反应中,不涉及电子转移的是
A.乙醇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B.乙醇使酸性溶液变绿
C.乙醇使酸性溶液褪色 D.乙醇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气体
4.( )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羟基的电子式为
B.正丁烷的球棍模型
C.阿司匹林的分子式:
D.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5.( )已知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标况下,中含有的分子数为
B.标况下,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体中所含碳原子为
C.标况下,和在光照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的分子数为
D.密闭容器中,和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
6.用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0g NO所含电子数为30NA
B.标准状况下,22.4 L H2O所含分子数目为 NA
C.1mol SO2与足量的O2反应,产生的SO3数目为 NA
D.1mol铁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NA
7.对下列有关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Ⅰ中镁为原电池的负极
B.装置Ⅱ在工作时正负极质量均增加
C.装置Ⅲ能构成原电池
D.装置Ⅳ工作时,锌筒作负极,发生还原反应,锌筒会变薄
8.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不同条件下进行的合成氨反应N2+3H22NH3,其中生成氨气速率最快的是
A.v(N2)=0.4 mol·L-1·min-1 B.v(NH3)=1.0 mol·L-1·min-1
C.v(H2)=1.2 mol·L-1·min-1 D.v(N2)=0.01 mol·L-1·s-1
9.煤和石油不仅可作为化石燃料,而且还可生产许多化工产品,下列关于煤和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油通过裂化可提高汽油产量和质量
B.工业上获得大量乙烯可通过石油的裂解
C.石油是混合物,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仍是混合物
D.煤的气化、液化和石油的分馏都属于物理变化
10.根据原电池原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X为Fe,Y为Cu,Z为酒精,则该装置能够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B.若X为Mg,Y为Al,Z为KOH溶液,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C.若X为Zn,Y为Cu,Z为硫酸铜,每转移0.2mol电子,正极质量增加12.8g
D.若X为Zn,Y为Cu,Z为稀硫酸,则Cu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1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 SO2 的性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反应过程中装置 A 中反应液处于沸腾状态并有白雾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液处于沸腾状态”的主要原因是铜与浓硫酸发生的是放热反应
B.装置B中盛放饱和NaHSO3溶液可除去挥发出的 H2SO4
C.若配制钡盐溶液时所用的蒸馏水没有除去溶解氧,pH 传感器会显示 pH 值升高
D.实验过程排放的“尾气”中有害气体只有SO2
12.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溶液与溶液之间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ii)观察到溶液变红;(iii)静置后,观察到下层溶液呈紫红色,说明有生成;(iv)中所加试剂均为少量,观察到溶液变红且比(ii)变化后溶液红色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为溶液
B. 仅靠(iv)就能说明实验(i)后的溶液中含有
C. 上述实验不能验证该温度下与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D. (iv)中的红色比(v)中的浅
13. 下图为某化工厂生产钛()的流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钛酸亚铁中元素为价
B. X为
C. 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②中理论上和的质量比为
D. ③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物质的量之比为
14.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以非晶态(Ⅲ)基硫化物为催化剂,能有效催化(析氧反应)和(尿素氧化反应),从而降低电解水制氢过程中的能耗,其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大小:
B. 分四步进行,其中没有非极性键的形成与断裂
C. 的总反应为
D. 不存在氢键
二、非选择题(含4个小题,共58分)
15.(15分) 蔗糖与浓硫酸发生作用过程如下图所示。
(1)过程①中白色固体迅速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___________性。
(2)过程②中黑色固体迅速膨胀,形成多孔海绵状固体。黑色固体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过程②中生成的产物,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①C中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产物中有___________。
②下列试剂中可以替代D中的溴水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溶液 b.饱和溶液 c.酸性溶液
③能说明产物中有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16.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在2L密闭容器内,t℃时发生反应:N2(g)+3H2(g)2NH3(g),在体系中,n(N2)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N2的物质 的量(mol) 0.20 0.10 0.08 0.06 0.06 0.06
(1)上述反应在第5min时,N2的转化率为 。
(2)用H2表示从0~2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H2)= 。
(3)t℃时,在4个均为2L密闭容器中不同投料下进行合成氨反应。根据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结果,判断该反应进行最慢的为_______。
A.v(NH3)=0.05 mol·L-1·min-1
B.v(H2)=0.03 mol·L-1·min-1
C.v(N2)=0.02 mol·L-1·min-1
D.v(H2)=0.00l mol·L-1·s-1
Ⅱ.一种新型催化剂用于NO和CO的反应:2NO+2CO2CO2+N2.已知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可提高该反应速率,为了验证温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条件已经填在下表中。
实验 编号 t(℃) NO初始浓 度(mol/L) CO初始浓 度(mol/L) 催化剂的比 表面积(m2/g)
Ⅰ 280 1.2×10﹣3 5.80×10﹣3 82
Ⅱ 280 1.2×10﹣3 b 124
Ⅲ 350 a 5.80×10﹣3 82
(4)请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a 。
(5)能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规律的是实验 (填实验序号)。
(6)实验Ⅰ和实验Ⅱ中,NO的物质的量浓度c(NO)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表示实验Ⅱ的是曲线 (填“甲”或“乙”)。
(7)在容积固定的绝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CO2CO2+N2,能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
A.容器内混合气体温度不再变化
B.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C.2v逆(NO)=v正(N2)
D.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17.(14分)某化学实验小组利用柠檬探究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铁与柠檬液反应的能量曲线如图Ⅰ所示,则该反应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为探究铁与柠檬液反应的能量变化,设计图Ⅱ所示装置,将铁粉加入小试管内,然后注入足量的柠檬液,观察U形导管中液面A (填“上升”或“下降”)。
(2)以相同大小的金属片为电极设计水果电池,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 电极材料 电极间距离/cm 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 电流/μA 实验装置
① Fe、Cu 2 偏向Cu a
② Al、Cu 2 偏向Cu b
③ Fe、Al 2 c
④ Fe、Cu 1 偏向Cu d
①该装置将 转化为电能;
②实验③中电流表指针偏向 (填“Fe”或“Al”)极,电子经过导线流入 (填“Fe”或“Al”)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随着反应的进行,柠檬液的pH不断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实验①和④探究 对电流影响,实验中a<d,得出实验结论是 ;
④探究电极材料对电流影响,则a (填“>”或“<”)b。
18.(14分) 柠檬酸亚铁()是一种补血剂。某研究小组利用硫酸厂的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还含有少量)制备柠檬酸亚铁,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①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
②柠檬酸()为三元酸。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前,需将废渣粉碎,目的是___________。
(2)柠檬酸亚铁()是一种___________盐(填“正”、“酸式”或“碱式”)。
(3)“酸浸”中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从经济环保的角度,“氧化”过程中可代替的物质为___________。
(5)加浓氨水调的目的是___________。
(6)写出“沉铁”对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该反应温度需控制在,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7)已知硫铁矿烧渣的含铁量为。该研究小组用硫铁矿烧渣制得柠檬酸亚铁,则产率为___________。
答案;
1—5 BBABC 6—10 DBDDD 11—14 BADC
15.【答案】(1)脱水 (2)
(3) ①. ②. c ③. E中品红溶液不褪色,同时F中溶液变浑浊
【解析】
【分析】A装置是发生装置,B装置检验水蒸气,C装置检验二氧化硫,D装置除去二氧化硫,E装置验证二氧化硫是否除尽,F装置检验二氧化碳,据此解答。
小问1详解】
过程①中白色固体迅速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小问2详解】
过程②中黑色固体迅速膨胀,形成多孔海绵状固体,其中黑色固体是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小问3详解】
①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C中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产物中有。
②a.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硫,也能吸收二氧化碳,不能代替溴水,a不选;
b.饱和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的同时又产生二氧化碳,不能代替溴水,b不选;
c.酸性溶液能氧化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不反应,可以代替溴水,c选;
答案选c。
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说明产物中有的实验现象是E中品红溶液不褪色,同时F中溶液变浑浊。
16(15分)【答案】(1)70%
(2)0.09mol/(L·min)
(3)B
(4)1.2×10 3
(5)Ⅰ和Ⅲ
(6)乙
(7)AB
【详解】(1)上述反应在第5min时,消耗氮气的物质的量是0.20mol-0.06mol=0.14mol,则N2的转化率为×100%=70%,故答案为:70%;
(2)0~2 min内消耗氮气的物质的量是0.20mol-0.08mol=0.12mol,根据方程式可知消耗氢气是0.36mol,浓度是0.18mol/L,则用H2表示从0~2 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H2)=,故答案为:;
(3)如果都用氢气表示其反应速率,则根据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A~D分别是(mol·L-1·min-1):0.075、0.03、0.06、0.06,所以该反应进行最慢的为B,故答案为B;
(4)根据控制变量法原则,实验Ⅰ和Ⅲ只有温度不同,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要不同,其他条件相同;故答案为:1.2×10 3 ;
(5)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只有实验Ⅰ和Ⅲ的温度不同,其他条件要相同;故答案为:Ⅰ和Ⅲ;
(6)催化积的比表面积大,反应速率快,达平衡的时间短;故答案为:乙;
(7)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则当温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A符合题意;
B.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不等,压强是变量,则当压强保持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B符合题意;
C.当v正(NO)=2v逆(N2),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C不符合题意;
D.,反应前后均为气体,则质量恒定,容积恒定,则密度始终恒定,密度不能作为判断平衡的条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17【答案】(1)放热 下降
(2)化学能 Fe Fe 增大 电极间距离 其他条件相同时,电极间距离越近则电流越大 <
【详解】(1)图Ⅰ中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该反应放热,锥形瓶内温度升高,气体膨胀,所以U形导管中液面A下降。
(2)①该装置为原电池,因此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②实验③中,柠檬为酸性条件,铝比铁更活泼,因此铝为负极,铁为正极,因此电流表偏向Fe,电子经过导线流入Fe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氢离子被不断消耗,柠檬液的pH不断增大,故答案为:Fe;Fe;;增大;
③实验①和④中电极材料相同,但电极间距离不同,导致电流数值不同,而实验中a<d,得出实验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电极间距离越近则电流越大;
④探究电极材料对电流影响,选择的是实验①和②,而铝比铁更活泼,铝更易失电子,形成的电流更大,则a<b。
18【答案】(1)增大接触面积,提高酸浸率
(2)酸式 (3)
(4)或空气
(5)使转化为沉淀
(6) ①. ②. 温度过高会造成碳酸氢铵分解从而降低产率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