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通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文学描写中可以彼此打通。颜色能有温度,声音能有形象,冷暖能有重量,气味能有体质,通过语言文字调动起人的各种感觉,可以使人充分领略事物的美感。
通感是西方的概念,钱锺书把它拿来研究中国传统诗文,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不要小看这种平行比较的方式,如果你没有看过大量相关的例子,你怎么能把一个概念运用到另一个领域中去?通感这个文学现象早已有之,但是把它当作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是在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那儿,他们写诗有意打破感官的界限,耳朵能听到香气、眼睛能看到温度、鼻子能闻到乐曲,真是“乱作一团”。不过达到的效果倒很独特。钱锺书没有把通感发展到那个地步,他注意的还是比较优雅的通感方式,追求和谐、新奇的风格。他认为中国诗文一直存在着通感现象,古代文学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到,所以他要把这一点给指出来。
比如,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通感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枝头的春意属于眼睛观察的范围,“闹”却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享受。清代著名批评家李渔就不懂通感,所以嘲笑这句诗是乱用。钱锺书发现,将视觉和听觉最早融合在一起的是《礼记·乐记》,其中有一段话形容歌声,说歌声高音好像向上抗举,低音好像向下坠落,停止时像枯木一样没有丝毫生气,连续进行时如串珠。这段话为后世诗文中的声音描写开辟了途径。
钱锺书说,李商隐形容歌声的诗句“珠串咽歌喉”和《乐记》中那段话的意思一样,都是说歌声好像具有珠子的形状,又圆满又光润,构成了视觉兼容触觉的印象。白居易形容吹觱篥的声音“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乐记》里所描述的声音效果这里全都有了。李贺的比喻更有新意:“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形容歌声圆润如珠,露滴也像珠子一样圆亮,其把歌声比作露珠,又使歌声多了甜美滋润的效果。
钱锺书认为对《乐记》里“上如抗,下如坠”的描写发挥最好的是《老残游记》里王小玉说书郡一段:“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曲折……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愈唱愈低,愈低愈细……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一段鼓书被作者描画得令人眼花缭乱,但钱锺书总结说,秘诀也不过“听声类形”四个字罢了。
(摘编自李莫谦《能听香的耳朵——通感》)
材料二:
形容声音的“脆”,可如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里“唱得好的叫小良人儿,那个嗓子真是掉在地下摔三截儿”一样。形容“静”用深净的水色,如王维的“色静深松里”。声音的“清远”和“热闹”可以用温度感觉的寒暖来形容,如刘长卿的“寒磬满空林”,清远的磬声回荡在幽静空旷的树林里,寒意顿生;杜牧的“歌台暖响”则用暖意形容喧繁的乐声。古代诗文中对声音的创造性描写很多。钱锺书将它们归类:声音有气味,如“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声音有热度,如“干风随马竹声焦”;声音有颜色和光亮,如“竹色笑语绿”“犹吹花片作红声”“风随柳转声皆绿”“笑语谁家帘幕,镂冰丝、红纷绿闹”“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鸟声有时利快如剪,有时圆润如丸,像“避人幽鸟声如剪”“燕语明如剪”“鸟抛软语丸丸落”。
钱锺书说,通感在西洋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比如荷马那句让翻译者头疼的句子“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一样的声音”。19世纪末,欧美的象征派诗人对通感大用特用,通感几乎成了他们的标志。比如一位诗人说“一阵香味迎着你父亲的鼻子叫唤”,就仿佛我们的诗人说“闹香”“香声喧”;说“碧空里一簇星星啧啧喳喳像小鸡似的走动”,和我们的诗人说“小星闹如沸”也差不多了。其实,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和宗教也有一些联系。佛教里讲人的六种感官可以互相为用,道家说“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都受到心灵的支配。学会鉴赏诗文中的通感,可以让我们品尝到如美餐一样色香味俱佳的诗文。
通过会通中西的阐发研究和平行对照,钱锺书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和修辞学家尚未深入理解或认识的通感现象,作了明确的界定、全面的说明和精要的论证,从而使通感概念大行于世,因此他的通感论也在中国文艺研究领域中获得了开宗立派的地位。
(摘编自李莫谦《能听香的耳朵——通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感是诗文里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使各种感觉在诗文里相互打通,产生形感、质感,让读者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B. 通感作为创作手法在诗文里一直存在,是一种作家自觉使用的早已成熟的创作手法,但有些人从生活常理出发,认为这是乱用。
C. 通感,与佛教里讲的六种感官互相为用、道家所说的“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类似,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心灵的支配而产生的效果。
D. 钱锺书对通感现象作了深入的理解、全面的说明与精要的阐释,通感概念大行于世,使我们品尝到了如美餐一样的诗文的味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说理从古到今,从外到中,论据使用材料丰富,分析说理条理清楚,大量诗文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与文化意蕴。
B. 材料一用“红杏枝头春意闹”,把属于眼睛观察范围的“枝头春意”,与属于听觉的“闹”的声音波动结合证明通感有和谐与新奇的效果。
C. 材料一中,李商隐的诗句“珠串咽歌喉”、《乐记》中的“上如抗,下如坠”、《老残游记》里描写王小玉说书都是典型的“听声类形”,产生了可感可触的效果。
D. 材料二说如果没有钱锺书,就不能发现诗文里通感现象,钱锺书的通感论在文艺理论中开宗立派,让读者品尝到诗文里色香味相融的美。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不属于“通感”的一项是( )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 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C. 瀑布下泻,如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
D.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4. 请简析材料一论证特点。
5. 林逋《山园小梅》(其一)里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请结合材料中对于通感的阐释,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垃圾箱里的玫瑰
[美]卢·基利安·泽威克
这张请柬用的是贵重的羊皮纸,上面印有烫金字:“为最好的朋友举行最好的聚会。”
一想到要参加在童年时代的老朋友家里举行的聚会,我就满怀期待,激动得发抖。
星期六那天是聚会的日子,我早早就起了床。一路上,我边开车边回想着过去20年里我们的生活历程,5个小时就这样飞速而过。
凯茜正在东岸为竞选国会议员而四处奔忙;吉姆成了大学教授和知名的作家;吉娜是我们表演小组中唯一还在演戏的人;麦克——我小时候的亲密伙伴,现在是一家大公司的副总裁。我在一所高中当教师,从事特殊教育,是小组里第一个结婚的,也是唯一一个儿女成群的人。
沿着林荫小路一直往前,就到了位于湖畔的麦克家。他的家大得像一座度假村,漂亮的花园给美丽的房子增添了风采。麦克曾提起过,他为这个花园雇了一个全职园丁。
那天下午和晚上,正如我期待的一样美好。我们在湖上滑水,在湖里游泳,10个人聊着、笑着,一直闹到深夜。第二天早上,我和麦克端着咖啡到他的花房散步,他想让我看看园丁正在培育的长茎玫瑰。隔着绸缎般的紫红色花朵,麦克很随意地看着我。
“你知道吗,罗尔,在大学里你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更有能力。我们都认为你不应该只是一位母亲和教师。”
他的话犹如一声惊雷在我耳边炸响,我内心那种重逢的喜悦顷刻间烟消云散。这就是老朋友们对我的看法吗?我现在真的比不上他们?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但因为过于不安,我没有作答。当我觉得我可以礼貌地离开时,我决定马上回家。他们逐个拥抱了我,说今后会多联系。我很快上路了,然而麦克的话却让我怀疑他们的真诚。
我从来没花太多时间反省过自己的生活,我一直太忙了。现在,我一路祷告着:“上帝,我是否正确地运用了我的天赋,你也对我失望吗?请告诉我,我是否在按你希望的方式生活?”
当我回到家里,4个孩子上前拥抱了我,还对我们周末聚会的细节问这问那。这倒给了我很大安慰。第二天我不必上课,因为我要参加一个会议,一位代课教师将代我管理班级。我盼望着趁这个机会能安静地反省一下。
我曾向学生们保证过,要在星期一去开会之前向他们介绍一下代课教师。尽管我叮嘱过那位代课教师史密斯女士要早些来,这样我可以为她做些准备,但她还是来晚了。她从走廊里喘着粗气冲向教室。看来我不得不抓紧时间向她介绍一下每个学生。我和她一走进那间没有窗户的狭小教室,14个学生便立即向我们致意。他们已经等得不耐烦了,都争先恐后地和我说话。
“罗尔,他们希望你来上课。”一个名叫坎迪的学生说。
我点点头,转向一个男孩:“皮特,今天你来负责给史密斯女士介绍一下情况,告诉她通常我们都怎么做。”
我轻拍了一下史密斯女士的手,表示我知道她能行,就转身离开了。
“罗尔,等一下,你去办公室之前我必须跟你谈谈。”红头发、粉白小脸的坎迪请求道,“我今天早上从病房逃出来了,你算我缺席,好吗?”
“这事我们明天再说。”我赶紧往办公室跑,高跟鞋踢打地面发出的一连串响声在走廊里回响着。
10分钟后我又回来了——我实在放心不下孩子们。我想,反正少了我一个人,会议也会照常进行。“史密斯女士呢?”
“不知道。”皮特说,另外13个人都一脸无辜地附和着,“我完全是按你的吩咐做的。我向她介绍了每个人,就像平常每个星期一样。我们交流了周末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最好的事,然后我们开始读上周写的小故事。史密斯女士看起来像要吐的样子,然后就离开了。”
坎迪说,“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我打电话通知会议取消我的座位,然后通知办公室史密斯女士不见了。在这混乱的一天即将结束时,副校长走进教室,停留了一会儿。
“罗尔,谢谢你今天留在这儿。”她微笑着说,“孩子们离不开你。感觉怎么样?”
我给了她一个开心的眼神。
“说真的,这些孩子需要你。我真高兴你在这里做老师。”
两张熟悉的脸出现在门口,轻声问我是否可以进来。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坎迪和皮特就跑进来了,皮特手里还捧着一束精致的长茎红玫瑰。“我们觉得很抱歉,罗尔,因为我们,你没能去开会。这是我们在里克的垃圾箱里发现的,我们想你会喜欢。”
这两个十几岁的孩子默不作声地站在那里,满怀期盼地盯着我的脸。我可以感觉到有某种紧张的气氛弥漫在我们之间,但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等待着。
最后,还是坎迪打破了沉默:“罗尔,大多数人都害怕像我们这样的患病少年,他们不愿跟我们在一起或是教我们。只有你愿意做我们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你是我们真正的朋友。”他们两个分别拥抱了我一下,然后就飞也似的逃开了,留下了他们对我的深厚感情。
我抚摸着玫瑰丝绒般的红色花瓣。“麦克,这些玫瑰比你花园里的那些要美得多。”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请柬”用的是“贵重的羊皮纸”,并有烫金字“为最好的朋友举行最好的聚会”,说明麦克等人都很重视这次朋友的聚会。
B. 小说将凯茜、麦克等人的事业现状与罗尔从事特殊教育、儿女成群相提并论,旨在凸显在大学时能力超群的罗尔目前生存状态糟糕。
C. 罗尔原本在星期一要去参加一个会议,可最终还是放弃参加会议,一方面是放不下这些患病少年,另一方面是因为史密斯小姐不见了。
D. 坎迪和皮特因为“我”没能去参加会议觉得抱歉,捧着一束红玫瑰献给“我”,并分别拥抱了“我”,这说明了他们的师生感情非常深厚。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朋友聚会始,以坎迪和皮特献玫瑰终,将友情和师生情进行对照,凸显了师生情的纯真。
B. 罗尔珍视与童年朋友之间的友情,关心爱护学生,小说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和对话刻画这一形象的。
C. 小说善于运用比喻,如“他的话犹如一声惊雷在我耳边炸响”,形象表现了麦克的话带给“我”的震惊。
D. 通过对孩子们“满怀期盼地盯着”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孩子们强烈希望罗尔老师能够留下来。
8. 小说两处写到了物象“玫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9.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史密斯女士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劝谏。秦王遂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迁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0. 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侯名士可下A以财者B厚遗C结之D不肯者E利F剑G刺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乘,指诸侯国。战国时,小的诸侯国称“千乘”,大的诸侯国称“万乘”。
B. 书,文体名。文中指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进呈的公文文体。
C. 皇帝,我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文中的“皇帝”指的是秦王嬴政。他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
D. 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贵族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不同。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斯认为将客卿驱逐出秦国,实际上就是资助敌对国家,损害自己百姓来让仇人更加强大。这样会削弱自己的实力,与诸侯结怨。
B. 因李斯上书劝谏,秦王于是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廷尉的官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了天下。
C. 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们请求秦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
D.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早年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西行前去游说秦王,后成为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2)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14. 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请根据文本一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①田园作
[唐]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④,惆怅远行客。
[注]①春中: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探测、察看。④御:饮、喝。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两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田园图景。
B. 颔联“持”“伐”“荷”“觇”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人忙于农事的场景。
C. 颈联中旧屋主人翻看新年日历,让诗人产生时光飞逝之痛,年华老去之悲。
D. 尾联中诗人想到远行客无缘享受这美好的田园春光,不由得为之惋惜和惆怅。
16. 同为意象,本诗“归燕识故巢”的“燕”和《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的“鸟”,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江水茫茫,明月知心。“江”“月”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抒情意象。如《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同时写到了江与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主体性凸显出一个民族对其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信程度。历史证明,①没有文化主体性,②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仅会迷失方向,③沦为强势文明的附庸,④个体亦会陷入身份认同的迷茫,⑤成为无根的浮萍。⑥但是文化主体性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⑦对我们自觉地肩负起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⑧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植根于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的自觉自信。作为世界上唯一 A 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彰显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主旋律,构成多元一体的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存在地域,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禀赋和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B 的精神根脉,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孕育而成的中华文化精神, C 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成为支撑我们国家和民族蓬勃向上、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仁者爱人、贵和持中、刚柔相济、和而不同的多重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思想源泉,塑造了国民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中华文化生命体起到了重要的凝聚和引领作用。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芦花是有性格的,桀骜中透出一分高雅。刚刚下过一场雪,芦苇根部落满厚厚的雪。雪可以裹住芦叶,冻住芦根, ① 。没有一株芦花被积雪压折,因为芦花白色的柔毛像天鹅线,雪花和雨水无法沾身。雪只能成为芦花的陪衬。在苇甸边缘一片开阔的雪地上,三株茁壮的芦苇呈品字形立着,似乎在向我招手。我想, ② ,于是走过去折下这三株芦花。我把它们插在一个红酒瓶里,置于书桌的一角。三株芦花像三支棉花糖,蓬松肥硕,看上去既甜蜜又养眼。写作有了倦意时,斟一杯红茶,欣赏一番芦花,顿时觉得放松不少,仿佛又置身于辽河口那片广袤的芦苇荡,创作灵感会浪花般涌来。八年过去了,三株芦花依然是当年的模样,姿态、颜色都没有改变,总是用洁白的笑靥望着我。灰尘几乎无所不在,然而 ③ ,只是边边角角有了少许的淡黄,这淡黄如同鸡雏的绒羽,像和田玉籽料的皮子,越发衬出了芦花的雪白。我想,灰尘不侵芦花,是不是被芦花的暖意感动了?说到芦花的暖意,我不由得想起了“渔客”一词。“渔客”是两种古老职业的结合,即渔雁和苇客。这两种职业都与芦花有关。
20. 下列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渔客”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B. 后者则需要摆脱消费社会的功利诱惑,不要为一时的“利”与“名”而迷失自我。
C. 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D. 塞住耳朵去偷院子里的钟,这个法子太“巧妙”了。
2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适当增减字词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一首小诗。苔花终日生活在阳光难以照到的地方,但它仍坚强地绽放;苔花如米粒般渺小,但它却要像花中之王——牡丹那样盛开。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D
3. C 4. ①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先总说通感,与西方通感相对照,再论述中国诗文的通感效果。
②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用例证法、引证法与对比论证加了阐释。
③语言深入浅出,富有文采。
5. 香有浓淡之分,无明暗之别,“暗香”,化嗅觉为视觉,用视觉的明暗沟通嗅觉的浓淡。“暗香”是一种淡淡的香气,是用来形容梅花香气的清淡,化无形为有形,具体可感,形象生动,与后面的“月黄昏”的意境结合,暗香与朦胧的月色交织,形成了静谧的意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B
8. ①第一处写到玫瑰是在老朋友麦克家中,“正在培育”“绸缎般的”说明其名贵,具有隐喻作用,它代表着富且贵的生活方式,表现了罗尔与麦克之间的差异,为下文罗尔找借口离开并怀疑麦克他们的真诚作铺垫。②第二处写玫瑰是在小说的结尾处,皮特从垃圾箱里捡来玫瑰送给罗尔,表现了孩子们对罗尔的深厚情感,这“垃圾箱里的玫瑰”比麦克花园里的玫瑰“要美得多”,深化了小说的主旨,表现了罗尔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
9. ①反衬罗尔的形象。史密斯女士责任心不强、不够关心学生的形象和罗尔尽心尽责、充满爱心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作者通过她衬托了罗尔的形象。②增加情节的丰富性。史密斯女士的出现又离开让故事情节产生波折,自然地引出罗尔决定取消会议,留下来陪伴孩子们的情节,使情节合理。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说明充满爱心、尽心尽责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塑造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E
11. D 12. B
13. (1)秦王想要吞并天下,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
(2)物品不是在秦国出产,(但是)值得珍视的有很多;士人不是在秦国出生,但是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
14. ①留在楚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②秦王有雄心壮志,要把握事秦时机;③想改变自己卑贱贫苦的处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春天归来的燕子,依然认得去年的巢穴,诗人借写“归燕”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回归田园的喜悦之情。②笼子里的鸟儿怀念旧时生活的树林,诗人用“羁鸟”比喻“自己”,认为自己被官场所约束,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人生如梦 ②. 一尊还酹江月 ③. 有善始者实繁 ④. 能克终者盖寡 ⑤. 春江潮水连海平 ⑥. 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18~19题答案】
【答案】18. A.绵延不断
B.安身立命
C.潜移默化 19. ②,改为“不仅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会迷失方向”
⑥,改为“因此文化主体性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20~22题答案】
【答案】20. A 21. 看上去既甜蜜又养眼的三株芦花像三支蓬松肥硕的棉花糖一样。或:看上去像三支蓬松肥硕棉花糖一样的三株芦花甜蜜又养眼。
22. ①却奈何不了芦花 ②我应该把它们带回去 ③芦花未被浮尘所染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