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专题四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三类常见问题课件(55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专题四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三类常见问题课件(55页PPT)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专题四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三类常见问题
素养目标 1.理解各种动力学图像,并能分析图像特殊点、斜率、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物理观念) 2.知道连接体的类型以及运动特点,会用整体法、隔离法解决连接体问题.(物理观念) 3.理解几种常见的临界、极值条件,会用极限法、假设法、数学方法解决临界、极值问题.(科学思维)
一、动力学图像的应用
一、动力学图像的应用
C
解析:物块刚放上传送带时受到重力、传送带所提供的支持力、沿传送带向上的滑动摩擦力,垂直传送带方向有N-mgcos θ=0,沿传送带方向有μN-mgsin θ=ma,解得加速度大小a=μgcos θ-gsin θ,匀加速t0时间后速度为v0,此后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物块和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C正确.
A. m甲<m乙 B. m甲>m乙
C. μ甲<μ乙 D. μ甲>μ乙
BC
解析:甲、乙两物体的运动过程类似,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μmg=ma,即F=ma+μmg,故题中图线斜率反映物体的质量m,纵截距表示滑动摩擦力μmg,观察题图,甲物体的F-a图线斜率大于乙物体的F-a图线斜率,故m甲>m乙,A错误,B正确;又纵截距相等,故μ甲m甲g=μ乙m乙g,则μ甲<μ乙,C正确,D错误.
深化1  图像类问题的实质是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以牛顿第二定律为纽带,理解图像的类型,图像的轴、点、线、截距、斜率、面积所表示的意义.运用图像解决问题一般包含两个角度:
(1)用给定的图像解答问题.
(2)据题意作图,用图像解答问题.
在实际的应用中要建立物理情境与函数图像的相互转换关系.
深化2  常见的图像
v-t图像 根据图像的斜率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F-a图像 首先要根据具体的物理情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两个量间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关系式结合图像,明确图像的斜率、截距或面积的意义,从而由图像给出的信息求出未知量
F-t图像 要结合物体受到的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分析每一时间段的运动性质
a-t图像 要注意加速度的正、负,正确分析每一段的运动情况,然后结合物体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ACD
A. 手机有可能离开过手掌
B. t1时刻手机运动到最高点
C. t2时刻手机开始减速上升
D. t3时刻手机速度可能为0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手机的加速度在1.00~1.50 s内的某段时间等于重力加速度,则可知手机与手掌之间没有力的作用,因此手机在该段时间内可能离开过手掌,故A正确;根据Δv=aΔt可知,a-t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速度的变化量,而根据题图可知在t1时刻手机的速度为正,即可知手机还未达到最高点,故B错误;由题图可知,t2时刻后手机的加速度变为负方向,而速度依旧为正方向,则可知t2时刻手机开始减速上升,故C正确;当0~t2时间内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等于t2~t3时间内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时,则表示正向速度变化量等于负向速度变化量,即手机速度减为0,故D正确.故选A、C、D.
D
解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上升过程有mg+f=ma1,下降过程有mg-f=ma2,上升和下降过程加速度大小不同,则两过程v-t图像的斜率不同,A错误;上升过程加速度大小a1大于下降过程加速度大小a2,且方向均竖直向下,故两过程加速度均为负值,B错误;上、下过程分别为加速度不同的匀变速运动,x-t图像不是直线,C错误;上升过程加速度大小a1大于下降过程加速度大小a2,则在速率u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中,0~t0时间内图线斜率的绝对值更大,且小球落回原处时的速率小于抛出时的速率,下降过程时间大于上升过程时间,D正确.
二、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D
A. 1 N B. 2 N C. 4 N D. 5 N
解析:设细线拉力为T,在其达到最大拉力前,两物块做加速度相同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共同加速度为a,现将两物块看作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2ma,以左侧物块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ma,可知,当细线达到最大拉力时,有最大加速度,为2 m/s2,所以F最大为4 N,C正确.
C
深化1  共速连接体
两物体通过弹力、摩擦力作用,具有相同的速度和相同的加速度.
(1)绳的拉力(或物体间的弹力)相关类连接体
(2)叠加类连接体(一般与摩擦力相关)
深化2  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整体法、隔离法的交替运用,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作用力.即“先整体求加速度,后隔离求内力”.
D
B. 甲图中,若m M,则细线的拉力为0
D. 乙图中,若m M,则整体的加速度大小约为g
A. 仅减小水平恒力F的大小
B. 仅减小A的质量
C. 仅将A、B的位置互换
D. 仅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
AC
AD
A. F1=F2
B. F1<F2
C. F1>F2
D. A对B的弹力是A的形变而产生的
三、动力学临界、极值问题
三、动力学临界、极值问题
A. 2.0 m/s2 B. 4.0 m/s2
C. 6.0 m/s2 D. 8.0 m/s2
解析:当书所受静摩擦力达到最大时,书将要滑动,则由μmg=mam得am=μg=4.0 m/s2,
B正确.
B
D
A. 逐渐增大 B. 逐渐减小
C. 先增大后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大
深化1  分析临界问题的三种方法
极限法 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使临界现象(或状态)暴露出来,以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假设法 临界问题存在多种可能,特别是非此即彼两种可能时,或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临界条件,也可能不出现临界条件时,往往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数学法 将物理过程转化为数学表达式,根据数学表达式解出临界条件
深化2 “四种”典型临界条件
(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N=0.
(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度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与拉紧的临界条件是T=0.
(4)速度达到最值的临界条件:加速度变化时,速度达到最值的临界条件是加速度变为0.
例3 (2025·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如图所示,质量为m=1.5 kg的托盘放在竖直放置的轻质弹簧上方,质量为M=10.5 kg的物块放在托盘里处于静止状态,已知弹簧劲度系数k=800 N/m.现对物块施加一向上的力F作用,使它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F的最大值为168 N(取g=10 m/s2),求:
(1)F的最小值是多大?
答案:(1)72 N
解析:(1)施加力F前,根据平衡条件有弹簧的弹力T=(M+m)g,
物块和托盘分离后,力F最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ax-Mg=Ma,解得a=6 m/s2,
刚施加力F的瞬间,力F最小,对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in+T-(M+m)g=(M+m)a,解得Fmin=72 N.
(2)从开始运动,物块和托盘经多长时间分离?
答案:(2)0.2 s
解得t=0.2 s.
A. 只有当F>2 N,B才会运动
B. 当F=3 N时,B的加速度大小为1 m/s2
C. 当F>4 N时,A相对B滑动
D. 当F=5 N时,A的加速度大小为2.5 m/s2
C
BD
A. Q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变大
B. Q速度最大时,向右运动的距离为2 cm
C. P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D. 从Q开始运动到Q第一次回到原来位置过程,摩擦力对Q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解析:当拉力刚刚作用在P上时,假设P、Q保持相对静止,则有F=(M+m)a0,解得a0=3 m/s2>μg=2 m/s2,假设不成立,则Q相对P向左运动,P、Q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一直为f=μmg=2 N,故A错误;当弹簧弹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时,Q的速度达到最大值,由平衡条件有kx=μmg,解得Q速度最大时,向右运动的距离为x=2 cm,故B正确;对P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μmg=Ma,可知P的加速度保持不变,故C错误;P对Q的摩擦力方向向右,Q向右先加速后减速,摩擦力对Q做正功,Q减速至0后将向左运动,摩擦力方向还是向右,故摩擦力对Q做负功,故D正确.故选B、D.
限时跟踪检测
A级·基础对点练
题组一 动力学图像问题
B
解析:物体在斜面上先做匀加速再做匀减速运动,由于E为位移中点,所以运动时间及加速度大小都相同,选项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C. μ3-μ1=μ2 D. μ1+μ3=μ2
B
1
2
3
4
5
6
7
8
9
AD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因3对4的滑动摩擦力为3μmg,小于4和5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4μmg,则4不可能滑动;同理5也不可能滑动,排除题图B;当力F较小时,对1、2、3整体以共同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此时如题图A所示;当F较大时,2、3之间会产生滑动,由于3对2有摩擦力作用,则1、2的整体要向右移动,故题图C错误,D正确.故选A、D.
1
2
3
4
5
6
7
8
9
A. 物块A沿斜面向下运动,物块B竖直向上运动
C. 水平面对C的支持力小于3mg
D. 水平面对C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CD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A. 物块A做匀加速运动
B. 物块B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C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6. (2025·山东威海检测)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3 kg的物块A、B紧挨着放置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物块A的左侧连接一劲度系数为k=100 N/m的轻质弹簧,弹簧另一端固定在竖直墙壁上.开始时两物块压紧弹簧并恰好处于静止状态,现使物块B在水平外力F作用下向右做a=2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直至与A分离,已知两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g=10 m/s2.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
(1)物块A、B分离时,所加外力F的大小;
答案:(1)21 N
解析:(1)物块A、B分离时,相互之间的弹力为零,对物块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μmg=ma,代入数据解得F=21 N.
1
2
3
4
5
6
7
8
9
(2)物块A、B由静止开始运动到分离所用的时间.
答案:(2)0.3 s
1
2
3
4
5
6
7
8
9
B级·能力提升练
C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A. F1不能小于20 N
B. F2不能小于20 N
C. 当F1=30 N时,F2=19 N
D. t=2 s内,滑块与木板加速度之差一定等于0.5 m/s2
AD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9. (2025·吉林部分学校联考)某滑草场的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其中AB为斜面滑道,BC为水平滑道.一游客从斜面滑道上的某点开始滑下,其速率的二次方随路程大小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游客与滑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2,将游客视为质点,不计游客经过斜面滑道底端B的机械能损失.求:
(1)斜面滑道的倾角θ;
答案:(1)30°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2)该游客在斜面滑道与水平滑道上运动的总路程s(结果可保留根号).
1
2
3
4
5
6
7
8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