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家作品】·作者:鲁迅原名: 周树人籍贯: 浙江绍兴生卒年: 1881年9月25日 - 1936年10月19日身份: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小说集: 《呐喊》(含《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地位与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的作品以深邃的思想、犀利的文笔、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黑暗的无情批判著称,具有极强的战斗性和启蒙意义。被誉为“民族魂”。·《朝花夕拾》简介: 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原名《旧事重提》。主要回忆了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与心路历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文风亲切、温暖、隽永,又不失批判锋芒。【文学常识】文体: 回忆性散文(叙事散文)。出处: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写作背景: 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写成。当时正值大革命时期,社会动荡,作者写这些回忆文章,一方面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寻求慰藉;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天性的向往。核心意象: “百草园”(自由、童真、自然的乐园)与“三味书屋”(束缚、规矩、封建教育的象征)形成鲜明对比。【字音字形】确 凿 (záo) 攒 (cuán) 成 秕 (bǐ) 谷 系 (jì) 拗 (ǎo) 过去倜傥 (tì tǎng) 叵 (pǒ) 测 盔 (kuī) 甲 窦 (dòu) 箔 (bó)厥 (jué) 土 人声鼎(dǐng)沸 敛 (liǎn) 轻捷( jié) 云霄( xiāo) 鉴( jiàn)赏 人迹罕( hǎn)至 书塾( shú) 和蔼( ǎi) 渊博( bó)【词汇解释】确凿: 非常确实。轻捷: 轻快敏捷。鉴赏: 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人迹罕至: 很少有人去的地方。罕:稀少。无从: 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做某件事)。消释: (疑虑、嫌怨、痛苦等)消失;解除。文中指积雪融化。书塾: 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也叫私塾。方正: 指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渊博: (学识)深而且广。人声鼎沸: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沸:沸腾。倜傥: 洒脱;不拘束。拗: 文中是用力弯曲的意思。叵: 不可。敛: 收拢;聚集。【文章写法】1对比鲜明:·举例: 全文最核心的写法。将百草园(色彩斑斓、生机勃勃、充满无限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斑蝥喷雾、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雪地捕鸟)与三味书屋(陈设单调、气氛严肃、规矩繁多:拜孔子拜先生、只能读书习字对课、不许问课外问题、有戒尺罚跪规则)进行强烈对比,突出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性与封建教育刻板、束缚的冲突。2景物描写生动传神:·举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排比、拟人、视觉听觉结合,层次分明地描绘百草园夏日的生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赋予小动物人的行为,充满童趣)“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动作描写,捕鸟过程描写细致、准确、有序,充满乐趣)3细节描写真实有趣:·举例:拔何首乌弄坏泥墙。摘覆盆子被刺扎手。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三味书屋读书时大家放开喉咙读不知内容的东西。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在下面画画(绣像)。问“怪哉”虫被先生拒绝。4语言准确、精炼、富有表现力:·举例:“肥胖的黄蜂 伏 在菜花上” (用“伏”字准确写出黄蜂的体态和动作)。“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 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 (用“直窜”写出云雀飞行的迅猛有力)。“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 人声鼎沸” (成语准确形容了读书的嘈杂场面)。5情感真挚,融情于景/事:·举例: 对百草园一切景物的喜爱、对捕鸟的兴奋、对美女蛇故事的又怕又好奇、对三味书屋读书枯燥的无奈、对画画和溜到后园折腊梅寻蝉蜕的“小确幸”的怀念,都自然地融入在叙述和描写中。【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对比童年时期在“百草园”自由快乐、充满探索乐趣的生活与在“三味书屋”相对单调、规矩繁多的读书生活,生动描绘了儿童亲近自然的天性、旺盛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忽视儿童心理特点的弊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童真童趣的美好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之情。【拓展积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袁枚《苔》(解读:微小生命亦有其光彩与追求,暗喻童年纯真梦想的可贵。)·“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高鼎《村居》(解读:描绘儿童在自然中无忧无虑嬉戏的经典画面,呼应童年之乐。)·“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雷震《村晚》(解读:展现乡村儿童自由自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真状态。)·“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解读:刻画孩童天真顽皮、享受自然馈赠的可爱情态。)·“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胡令能《小儿垂钓》(解读:专注玩耍的孩童形象,充满童趣与自然野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解读:儿童模仿成人劳作,天真烂漫中蕴含着成长的初体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李白《古朗月行》(解读:展现儿童奇特而富有诗意的想象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解读: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可对比百草园探索与书屋读书的不同收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观书有感》(解读:比喻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思想需要保持活跃。可联系儿童在自然中获得的鲜活体验是其成长的“源头活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解读:道出少年心境的单纯与刻意模仿,暗含对无忧无虑少年时光的追忆,与成年后的复杂心境形成对照,呼应鲁迅对童年的怀念。)【同步练习】一、选择题 (共6题,每题2分)1字音辨析: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确凿 (záo) 菜畦 (wā) 桑葚 (shèn) 蟋蟀 (shuài)B. 油蛉 (líng) 斑蝥 (máo) 攒成 (zǎn) 秕谷 (bǐ)C. 书塾 (shú) 蝉蜕 (tuì) 拗过去 (ǎo) 盔甲 (kuī)D. 倜傥 (tì tǎng) 淋漓 (lín) 绣像 (xiù) 宿儒 (sù)2字形辨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轻捷 云霄 鉴赏 人声顶沸B. 和蔼 恭敬 渊博 人迹罕至C. 消释 签赏 戒尺 质朴博学D. 脊梁 啄食 绣象 无从知道3词语运用: 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百草园里草木丛生,即使在白天也显得人声鼎沸。B. 三味书屋后也有一个小园子,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也算是人迹罕至的乐园了。C.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D.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4病句修改: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阅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使我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美好。B.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C.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捕鸟需要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D. 他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但是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5课文解读: 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这句话前后矛盾,“似乎确凿”表明作者记忆模糊,无法确定百草园里是否只有野草。B. 用“似乎确凿”表明百草园在大人眼中只有野草,很荒凉;用“但”转折强调在童年的“我”心中,它充满了无穷乐趣。C. “似乎确凿”说明作者长大后对百草园的美好记忆产生了怀疑。D.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百草园作为“乐园”的核心原因是那里有各种奇特的动植物。6课文解读: 关于“雪地捕鸟”一段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详细描写捕鸟的过程(扫、支、撒、系、牵、看、拉、罩),体现了儿童的好奇心、专注力与获得成功的喜悦。B. 运用一连串精准的动词,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场景,富有画面感。C. 作者写捕鸟的乐趣,主要是为了说明闰土的父亲捕鸟技术高超。D. 这段描写充满了童真童趣,是百草园作为“乐园”的重要例证之一。二、课内阅读 (共3题,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若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便是小半天就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1(内容理解) 作者在描写百草园的自然景物时,调动了多种感官。请从文中找出分别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的句子各一句(抄写原句)。(3分)视觉:听觉:触觉:2(内容理解) 百草园的乐趣不仅来自自然景物,还来自哪些活动?请列举文中提到的至少三种活动。(3分)3阅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过渡段),回答问题:(关键语句理解)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2分)三、课外阅读题 (共5题,阅读下面文章)阅读下面萧红的《后花园》(节选),回答问题: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树。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为因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杆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谷子。”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是的。”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1(内容概括) 萧红笔下的“后花园”里有哪些动植物?请简要列举。(至少写出四种)(2分)2(描写方法)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3(人物情感) 从“我”和祖父在后花园相处的片段(如铲地、讲谷穗、浇菜等),可以看出“我”在后花园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4(比较阅读) 鲁迅的百草园和萧红的“后花园”都是作者童年记忆中的乐园。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比较它们在“乐园”特点上的一个相同点和一个不同点。(4分)相同点:不同点:5(语言品味) 课外文段中“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和课内文段中“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都描写了儿童的活动。请分别品味这两处描写所体现的儿童特点或氛围。(2分)课外句体现:课内句体现:四、语言运用 (共2题)1仿写练习: 鲁迅在描写百草园景物时,善于运用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轻捷的叫天子”)。请模仿这种写法,选择你熟悉的一处自然景物(如公园一角、校园小径、小区绿化带等),用类似的短语结构描写其中的三样事物。(3分)例如:……的……,…… 的……, ……的……。2口语交际: 假设你是童年的鲁迅,在即将离开百草园去三味书屋读书的前一天,你会对百草园里的哪个“朋友”(比如皂荚树、叫天子、何首乌根、蟋蟀等)说些什么来表达你的不舍?请写一段话(50字左右)。(3分)习题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 A项 “菜畦”的“畦”应读 qí; B项 “攒成”的“攒”此处应读 cuán (聚拢的意思); D项 “倜傥”的“傥”应读 tǎng,“淋漓”的“淋”应读 lín (二声)。 C项全部正确。2答案:B解析: A项 “人声顶沸”应为“人声鼎沸”; C项 “签赏”应为“鉴赏”; D项 “绣象”应为“绣像”。 B项无误。3答案:C解析:A项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嘈杂喧闹,与百草园“草木丛生”的安静环境不符。B项 “人迹罕至”指人的足迹很少到达,形容偏僻荒凉的地方。三味书屋后的小园子虽然可玩,但并非偏僻荒凉,且就在书塾后,与语境不符。C项 “严厉”形容严肃而厉害,符合书塾给童年鲁迅留下的印象。D项 “人声鼎沸”形容读书声嘈杂喧闹,符合上下文描述学生们放开喉咙读书的情景。但题干要求“最恰当”,C项更贴合语境且无歧义。4答案:B解析:A项 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B项 正确。C项 语序不当,“需要”应放在“总须”后面,改为“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捕鸟需要”或“捕鸟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D项 成分赘余,“道”与“大声”语义有重复,去掉“大声道”的“道”即可(原文是“大声道”)。5答案:B解析: “似乎确凿”看似矛盾,实则精妙。“确凿”指客观事实(在大人眼中/理性判断)只有野草;“似乎”带有主观色彩,暗示这种“确凿”的判断在充满童趣和想象的“我”心中是模糊的、不完全认同的。“但”字强烈转折,点明主观感受——它依然是“我”的乐园。A、C理解偏差,D过于具体化。6答案:C解析: C项错误。写捕鸟主要是为了表现百草园带给“我”的乐趣和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提到闰土的父亲(“我”家的长工)捕鸟技术好,是为了对比说明“我”捕到的鸟少,反衬出“我”技术生疏但仍乐此不疲,更突出童趣。核心不是赞美长工技术。二、课内阅读题1答案:视觉:(示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任选其一即可)听觉:(示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或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触觉:(示例)光滑的石井栏。(或 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解析: 需从文中直接摘录体现相应感官描写的原句。视觉描写最多;听觉主要写虫鸣;触觉写石井栏的“光滑”或按斑蝥脊梁的动作。2答案:听虫鸣(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等)翻断砖找蜈蚣、斑蝥(按斑蝥脊梁)拔何首乌根(牵连不断地拔起来)摘覆盆子(又酸又甜)冬天雪地捕鸟解析: 题目要求“活动”,即人主动参与的行为。需列举文中明确描述的“我”在百草园进行的活动,至少三种。3答案:修辞手法:反复、拟人(答出“反复”即可)。表达的情感:表达了“我”对百草园里那些充满生机和乐趣的小生命(蟋蟀、覆盆子、木莲)的无限依恋、不舍和告别时的深深惋惜(或惆怅、失落)。解析: 反复使用“Ade”形成呼唤告别的语气;将蟋蟀、植物当作朋友(拟人),强烈抒发了被迫离开乐园的复杂心情。三、课外阅读题1答案: (示例) 蜂子、蝴蝶(白蝴蝶、黄蝴蝶、大红蝴蝶)、蜻蜓(金的)、蚂蚱(绿的)、黄瓜、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谷子、狗尾草、韭菜、小白菜等。(写出其中四种即可)解析: 仔细阅读开头几段和后面提到的植物。2答案:修辞手法:比喻。表达效果:将阳光下闪烁的榆树叶比作“沙滩上的蚌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树叶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美丽景象,突出了树叶的光泽感和动态美,富有童趣和想象力。解析: 识别“像”或“和...一样”是比喻标志。效果分析需紧扣喻体“蚌壳”的特点(光亮、闪烁)及其对描写对象(榆树叶)的作用。3答案:生活状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童真童趣、在祖父的慈爱和宽容下快乐玩耍(甚至“胡闹”)。表达的情感:对自由快乐、充满亲情的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对祖父慈爱、宽容的感激与眷恋;对后花园这个童年乐园的无限热爱。解析: 从“我”铲地分不清苗草、摘黄瓜、追蜻蜓、扬水喊“下雨”等行为可见其自由顽皮;从祖父的大笑、耐心讲解、任其“乱闹”可见其慈爱与宽容。整体氛围是快乐温馨的,表达了作者对这段美好时光的怀念。4答案:相同点: (示例1) 都是充满生机与自然野趣的天地(百草园有各种动植物,后花园有蜂蝶蜻蜓、花菜树木)。(示例2) 都是作者自由探索、快乐玩耍的场所(鲁迅拔何首乌、捕鸟,萧红铲地、摘瓜、追蜻蜓、浇菜玩闹)。不同点: (示例1) 陪伴者不同: 百草园主要是鲁迅独自或与小伙伴(隐写)玩耍的天地;后花园则主要是在祖父的陪伴和慈爱下玩耍的乐园,带有浓厚的亲彩。(示例2) 氛围侧重点不同: 百草园更强调其神秘感(美女蛇传说)和四季不同的趣味(特别是冬天的捕鸟);后花园则更侧重描绘在祖父身边劳动(模仿)与玩耍交织的日常温馨生活图景。解析: 比较点需明确。相同点抓住“乐园”的核心要素——自然乐趣、自由玩耍。不同点可从乐园的构成要素(动植物)、活动内容、陪伴者、情感基调(如是否有亲情融入)等方面选取一点分析。答案合理即可。5答案:课外句体现:儿童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想玩就玩,想闹就闹)。课内句体现:儿童的天真模仿、从众心理、读书时的喧闹嘈杂(或虽在读书但心未必在书上的那种热闹场面)。解析: 课外句的“玩腻了...乱闹”直接体现孩童的率性和对祖父的亲近依赖。课内句的“放开喉咙”、“人声鼎沸”描绘了孩子们在私塾里大声读书的场景,反映了孩童的天真、热闹和可能并非完全专注的学习状态。四、语言运用1答案: (示例)示例1:嫩绿的垂柳,鲜艳的月季,毛茸茸的蒲公英。示例2:弯曲的石子路,清澈的小池塘,活泼的小金鱼。示例3:金黄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苍翠的松柏。解析: 关键模仿“形容词 + 的 + 名词”的结构,选取三样相关事物,用恰当的形容词描绘其特征。要求描写的是自然景物中的事物。2答案: (示例)对皂荚树说:再见了,高大的皂荚树!谢谢你夏天为我遮阳,秋天落下皂荚让我捡拾。我会想念在你树荫下玩耍的时光。对蟋蟀说:小蟋蟀们,Ade!不能再听你们弹琴唱歌了。希望你们在草丛里一直快乐地蹦跳鸣叫。对覆盆子说:又酸又甜的覆盆子,再见了!明年夏天,不知还能不能尝到你的味道?我会永远记得寻找你的那份惊喜。解析: 需注意三点:1. 身份是童年鲁迅(用第一人称“我”);2. 对象是百草园里的具体“朋友”(动植物);3. 核心是表达“不舍”之情(告别、感谢、回忆、牵挂、祝福等)。语言要符合儿童口吻,真挚自然,5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