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案
课 题 《春》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通过阅读朱自清的《春》,感受中国传统文学中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 (2)语言运用:积累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修辞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审美创造:体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语言之美,激发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创造美的意识。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1)体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提升散文鉴赏能力。 (2)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其在描绘春景中的作用,培养语言感知与表达能力。
媒体教具 (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及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春》的音频朗诵材料,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提高朗读技巧。 (3)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电子版或纸质版,供学生课外阅读,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教法学法 讲解法、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
一、导入 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至今,描绘春天的诗歌数不胜数。同学们,你能说出几句描写春天的诗句吗?(学生可能会回答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除了这些优美的古诗,现代文学家也以自己的笔触描绘了春天。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春》,体会古今语言的差异与魅力。(教师板书课题《春》) 学习目标 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学 1.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 “五四” 时期开始创作新诗,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创作,并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主要作品包括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教师讲解,学生记录重点信息) 2. 文体知识 (1)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一种文学形式,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春》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通过细腻的语言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学生理解并记录) (2)如何阅读散文?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 散文虽形式多样,但总离不开一个 “情” 字。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融情于景,作家都将情感寄托其中。因此,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从 “情” 字入手,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理解并记录) 3. 生字注音 老师领读: 朗润 rùn 嫩嫩的 nèn 嗡嗡 wēnɡ 酝酿 yùn niànɡ 窠巢 kē 喉咙 hóu lónɡ 宛转 wǎn 应和 hè 嘹亮 liáo 烘托 hōnɡ 稀疏 shū 风筝 zhēnɡ 筋骨 jīn 抖擞 dǒu sǒu 健壮 jiàn (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准确) 4. 词语解释 (1)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的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2)酝酿: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文中用来形容各种气息在空气中逐渐浓烈。 (3)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4)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教师讲解,学生记录并理解) 三、教 (一)朗读指导,梳理脉络 听范读 播放范读音频,学生认真聆听,注意听朗读时的重音和停顿,感受速度和节奏的变化。 标注重音和连停符号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边听边标记出重音和停顿符号。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标注。 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 “春” 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 第一部分(1):总写 ——盼春。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 ——绘春。结合景物和感受,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 ——颂春。赞美春天,点出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 (2)文中具体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加上小标题吗? 文中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了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 (二)精读细研,品读 “盼春” 出示语句,指名学生朗读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教师出示句子,学生朗读) 思考问题 (1)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全文起什么作用? (生: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拟人的修辞手法,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奠定了全文热爱春天的感情基调。) 用欣喜愉悦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出欣喜之情 (学生齐读,注意语气和情感)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春》这篇课文的重点基础知识,了解了文章的思路及其描绘的春天图景。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多读几遍课文,细细品味其中的语言之美。 五、练 给加点字注音 朗润(rùn) 水涨(zhǎnɡ) 捉迷藏(cánɡ) 抖擞(dǒu sǒu) 应和(hè) 烘托(hōnɡ) 酝酿(yùn niànɡ) 发酵(jiào) 薄烟(báo) 黄晕(yùn) 蓑衣(suō) 窠巢(kē cháo) (学生填写,教师检查) 查阅资料,补充作者资料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他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学生查阅资料并填写)
作业布置 (1)结合文章内容,绘制一幅你心中的 “春日图景”,并标注出文中对应的描写元素。 (2)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段描写,仿写一段 150 字左右的关于 “秋” 的描写,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