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老山界》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老山界
——陆定一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2月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土名“老山界”,五岭之一)山区,蒋介石判断出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过越城岭。这座山高30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的美誉。可我们勇敢的红军战士却翻过去了,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位亲历者——老红军陆定一——的讲述吧。
学习目标
1.熟记本文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品味文章优美细腻的语言,体悟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重点)
3.理解全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走进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省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初读课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
攀谈 峭壁 骨碌 咀嚼
呜咽 督促 灌输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pān tán qiào bì ɡǔ liù jǔ jué
wū yè dū cù ɡuàn shū
kē juān zá shuì hān rán rù mènɡ
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真实感人的革命回忆录,属于记叙文范畴。记叙文要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就必须要擅于安排结构,本文采取顺叙的写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条理清晰。
山沟(下午出发)
5
山脚(天黑)
雷公岩(黎明)
山顶(第二天下午两点多)
(到达)宿营地
本文讲述了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过老山界。
山腰(深夜露宿)
3
4
老山界
翻山路线图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老山界,交代它山高路远。
第二部分(第2—32段):记述翻老山界的过程。
第①层:(2—10)翻山前,山脚下访瑶民。
第②层:(11—32)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理清文章脉络
整体感知
探究学习
1、跳读文章第二部分(第2——32段),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时经历了哪些困难?
2、面对困难,红军战士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表现呢?
整体感知
1.路途遥远 山高路险
(第10段)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
(第25段)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直接描写
整体感知
1.路途遥远 山高路险
(第2段)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
侧面描写
(第18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整体感知
(第12段)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远景
近景
1.路途遥远 山高路险
整体感知
(第21段)只得裹一条毯子
(第22段)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2.路窄石硬 寒气侵骨
(第20段)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整体感知
3.粮食奇缺 肚子饥饿
(第31段)在每条溪流旁边,有很多战士用脸盆、饭盆子、茶缸煮粥吃。
(第8段)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
(第10段)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
(第23段)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第28段)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
整体感知
4.后有追兵 枪声密集
(第29段)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32
整体感知

├─ 行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远
├─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整体感知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面对困难,红军战士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表现呢?
打趣逗笑
奋勇登山
语言描写,幽默风趣,乐观豁达的革命豪情。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第22自然段)
整体感知
半夜冻醒后的所见所闻在作者看来如此宁静美好,展现红军豁达的精神品质。
观赏夜景
酣然入梦
整体感知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第28自然段)
鼓起勇气
继续前进
整体感知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第29自然段)
毫不畏惧
嘲笑敌人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整体感知
找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景物描写部分,说说有什么好处?
├─ 夜晚登山景象
├─ 半夜睡醒时景象
├─ 早晨下山时景象
└─ 景物描写的作用
品读语句
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
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
品读语句
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奇”表示火光与星光相接;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这般壮丽、神奇、美妙的景象,又显示了长征征途中,红军战士心中不灭的希望和勇往直前,接天的勇气,也是作者对红军战士敬仰之情的表达。
品读语句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
“笨重”二字表明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主题概括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谢谢观看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