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等级:优/良/中)一、学习目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掌握关键文言词汇;理解“大丈夫”三重标准的内涵,把握孟子对比论证的逻辑。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诵读(景春/孟子)体会辩论气势,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联系历史背景(纵横家风气),理解孟子对独立人格的倡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对精神气节的推崇,思考“大丈夫”品格的现实意义;结合自身成长,探讨如何在诱惑中坚守原则(如诚信、正直)。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准确解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具体行为表现;分析孟子通过驳斥景春、定义标准、正反对比确立观点的逻辑链条。2.难点:“大丈夫”的现代转化:将抽象的道德准则(如“行天下之大道”)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品质(如坚持正义、抵制不良诱惑)。辩证看待“顺从”与“坚守”的界限(如何时应“屈”,何时要“不屈”)。三、背景知识链接1. 作者及背景。孟子名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本文批驳______(流派)的功利主义,主张______。本文选自《 》2.公孙衍(yǎn):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3.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染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桊国。4.纵横家:是战国时期以政治外交谋略为核心的思想流派,其名源于两大核心策略——“合纵”(纵向联合多国抗强)与“连横”(横向依附强国制弱)。他们以游说诸侯、操纵国际关系为手段,追求个人功名与国家利益,堪称中国最早的职业外交家与战略博弈大师。四、诵读感知初探1.以下朗读节奏划分有误,请你进行修改。(1)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修正:(1) 是 焉 得 为 大 丈 夫 乎(2) 居 天 下 之 广 居,立 天 下 之 正 位2.重点实词解释。(1)诚:(2)大丈夫:(3)焉:(4)丈夫之冠:(5)父命之:(6)戒:(7)女家:(8)夫子:(9)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10)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11)与民由之:(12)独行其道:(13)淫:(14)移:(15)屈:五、文意疏通理解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六、特殊句式梳理1.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标志词:______)2.排比句: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补全)七、文言现象积累攻关1.古今异义(1)丈夫:(古义: )(今义: )(2)正:(古义: )(今义: )(3)广居:(古义: )(今义: )(4)独行:(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1)道①妾妇之道:②行天下之大道:(2)得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②得志:3.通假字往之女家:4.解释虚词意义(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戒之曰( )八、内容要点梳理论证逻辑梳理 :孟子反驳景春的思路:① 否定错误观点:______ → ② 提出标准:______(排比句)→ ③ 对比批判:______ —— ______ → 结论:______。九、表现手法鉴赏1.对比论证:______ 与 ______ 对比,突出大丈夫的独立性2.排比强化:“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定义大丈夫品格3.比喻说理:“广居”喻______,“正位”喻______4.(按要求填空) 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核心是“______”(用原文):______,______,______。5.孟子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等人,有何作用?十、形象特征分析1.请你针对: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判断标准有何不同,加以说明?2.为什么孟子说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十一、主旨情感探究1.孟子认为大丈夫需做到哪三点?用原文回答。2.本文通过批判______,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______,强调______的精神品格。十二、巩固迁移应用1.本文选自《孟子》哪一篇?作者孟子的历史地位是什么?2.观点判断:景春推崇公孙衍的理由是( )A. 行仁政 B. 有气节 C. 一怒诸侯惧3.修辞作用:“妾妇之道”在文中的作用是( )A. 举例论证 B. 类比批判 C. 反面衬托4.语境释义:“行天下之大道”中“道”指______,“独行其道”中“道”指______。5.延伸理解:下列人物符合孟子标准的是( )A.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B. 吕布(勇猛善战)6.解释加点词:(1)往之女家( )(2)富贵不能淫( )十十三、拓展延申1.有这样的话:“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与孟子哪句名言内涵一致?2.请你举出一例说明“威武不能屈”在今天的价值?3.请你你的视角谈一谈“坚守”的内涵孟子“大丈夫”精神在校园中的体现?部编(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导学案参考答案一、学习目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掌握关键文言词汇;理解“大丈夫”三重标准的内涵,把握孟子对比论证的逻辑。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诵读(景春/孟子)体会辩论气势,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联系历史背景(纵横家风气),理解孟子对独立人格的倡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对精神气节的推崇,思考“大丈夫”品格的现实意义;结合自身成长,探讨如何在诱惑中坚守原则(如诚信、正直)。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准确解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具体行为表现;分析孟子通过驳斥景春、定义标准、正反对比确立观点的逻辑链条。2.难点:“大丈夫”的现代转化:将抽象的道德准则(如“行天下之大道”)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品质(如坚持正义、抵制不良诱惑)。辩证看待“顺从”与“坚守”的界限(如何时应“屈”,何时要“不屈”)。三、背景知识链接1. 作者及背景。孟子名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本文批驳______(流派)的功利主义,主张______。本文选自《滕文公下》答案:轲;战国;纵横家;坚守道义;《滕文公下》。解析:背景紧扣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纵横家),孟子以“大丈夫”精神批判之。2.公孙衍(yǎn):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3.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染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桊国。4.纵横家:是战国时期以政治外交谋略为核心的思想流派,其名源于两大核心策略——“合纵”(纵向联合多国抗强)与“连横”(横向依附强国制弱)。他们以游说诸侯、操纵国际关系为手段,追求个人功名与国家利益,堪称中国最早的职业外交家与战略博弈大师。四、诵读感知初探1.以下朗读节奏划分有误,请你进行修改。(1)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答案:(1) 是 / 焉得 / 为大丈夫乎(2) 居天下 / 之广居,立天下 / 之正位解析:(1)错误分析:“焉得为”被割裂: “焉得”是凝固结构(表反问“怎能”),不可拆分(如《论语》“焉得仁”)。“为大丈夫”语义断裂: “为”是动词(称为),“大丈夫”是完整宾语,二者必须连贯。正确划分:是 / 焉得 / 为大丈夫乎。“是”:代词(这),单独停顿,指代前文内容。“焉得”:反诘副词(怎能),需整体诵读(如“安能”“岂可”)。“为大丈夫乎”:动宾结构+语气词(称为大丈夫吗),不可拆分。诵读效果:是(稍顿) / 焉得(紧凑) / 为大丈夫乎(连贯上扬)句意:“这怎能算是大丈夫呢?”(反问语气强烈)(2)错误分析:割裂核心动词:“居天下”“立天下”是动宾结构(居于天下、立于天下),需保持完整。误解“之”字功能: “之”是定语标志(的),必须紧跟中心语(广居、正位),而非与“天下”捆绑。正确划分:居天下 / 之广居,立天下 / 之正位。“居天下”“立天下”:动宾短语作状语(在天下立足/站立),需整体诵读。“之广居”“之正位”:偏正结构(广阔的居所/正确的位置), “之”轻读,重心在“广居”“正位”。诵读效果:居天下(连贯) / 之广居(“之”轻带,“广居”重读)立天下(连贯) / 之正位(“之”轻带,“正位”重读)句意:“在天下最广阔的居所(仁心)中安居,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制)上立身”。2.重点实词解释。(1)诚:确实(是)。(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3)焉:怎么,哪里。(4)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5)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6)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7)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8)夫子:这里指丈夫。(9)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妾妇,泛指妇女。旧时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女子须服从夫家,这是一种封建伦理。孟子借此类比纵横家不立足于仁、义、礼等准则,只知道曲意顺从的行事作风。(10)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11)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12)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3)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14)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15)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五、文意疏通理解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案: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解析:关键词“淫”“移”“屈”均为使动用法;句式工整,需保留排比气势,如“不能……”结构。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答案:得志时,与百姓一同践行正道;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解析:“由之”指遵循大道,“独行其道”呼应单元“品格坚守”。六、特殊句式梳理1.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标志词:______)答案:焉得……乎解析:“焉得”表反问,意为“怎能算是”。2.排比句: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补全)答案: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解析:三句排比定义大丈夫标准,气势磅礴。七、文言现象积累攻关1.古今异义(1)丈夫:(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2)正:(古义:准则<名词>)(今义:正确<形容词>)(3)广居:(古义:仁德<比喻义>)(今义:宽敞住所)(4)独行:(古义:独自坚守原则)(今义:一个人走路)2.一词多义(1)道①妾妇之道:原则。②行天下之大道:道路。(2)得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②得志:实现。3.通假字往之女家:女:通“汝”,你。4.解释虚词意义(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戒之曰( )答案:(1)焉:怎么(表反问) (2)之:代词,指代出嫁的女子解析:“焉”常用于反问句(如“焉能”=“怎能”);“之”需结合上下文确定指代对象(此处为母亲告诫的女儿)。八、内容要点梳理论证逻辑梳理 :孟子反驳景春的思路:① 否定错误观点:______ → ② 提出标准:______(排比句)→ ③ 对比批判:______ —— ______ → 结论:______。答案:① 公孙衍等非大丈夫;②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③ 妾妇之道;大丈夫之道;真正的大丈夫应坚守原则 。解析:先破后立,对比鲜明,体现“睿智雄辩”(单元目标)。九、表现手法鉴赏1.对比论证:______ 与 ______ 对比,突出大丈夫的独立性答案:妾妇之道 ;大丈夫之道2.排比强化:“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定义大丈夫品格答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比喻说理:“广居”喻______,“正位”喻______答案:仁德;礼法解析:比喻使抽象道德具象化,增强感染力。4.(按要求填空) 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核心是“______”(用原文):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守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解析:单元要求“把握观点”,三重标准是文眼。5.孟子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等人,有何作用?答案:类比论证。揭露公孙衍等人一味顺从君主,如同妾妇顺从丈夫,缺乏独立人格,不配称大丈夫。解析:类比使抽象批判形象化(如“以顺为正”);为后文提出真正的大丈夫标准做铺垫。十、形象特征分析1.请你针对: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判断标准有何不同,加以说明?答案:景春:以权势为标准(如公孙衍、张仪“一怒诸侯惧”); 孟子:以道德坚守为标准(“富贵不能淫”三原则)。解析:景春看重外在影响力,孟子强调内在操守;本质是“权力崇拜”与“仁义至上”的价值观冲突。2.为什么孟子说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答案:二人迎合君主、缺乏原则(妾妇之道),违背“仁礼义”标准;真正的大丈夫需坚守道德,不受外境动摇。解析:抓住“以顺为正”的批判核心;对比孟子提出的三原则(居仁、立礼、行义),明确二人缺失。十一、主旨情感探究1.孟子认为大丈夫需做到哪三点?用原文回答。答案: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解析:“广居”“正位”“大道”是比喻,分别对应儒家核心概念“仁”“礼”“义”;三者递进,构成大丈夫的精神根基。2.本文通过批判______,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______,强调______的精神品格。答案:功利主义;坚守仁德礼义;独立不屈解析:由驳论到立论,彰显“古人胸襟”。十二、巩固迁移应用1.本文选自《孟子》哪一篇?作者孟子的历史地位是什么?答案:《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解析:需熟记《孟子》为“四书”之一,包含《滕文公》等篇目。 孟子继承孔子思想,主张“仁政”,其地位是中考高频考点。2.观点判断:景春推崇公孙衍的理由是( )A. 行仁政 B. 有气节 C. 一怒诸侯惧答案:C解析:景春看重外在威势,孟子重内在品德。3.修辞作用:“妾妇之道”在文中的作用是( )A. 举例论证 B. 类比批判 C. 反面衬托答案:B解析:以“顺从”类比纵横家的依附性,非实指女性。4.语境释义:“行天下之大道”中“道”指______,“独行其道”中“道”指______。答案:正义;人生准则解析:一词多义在语境中的具体化。5.延伸理解:下列人物符合孟子标准的是( )A.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B. 吕布(勇猛善战)答案:A解析:陶渊明“贫贱不移”契合,吕布失节。6.解释加点词:(1)往之女家( )(2)富贵不能淫( )答案:(1)女:通“汝”,你 (2)淫:使……惑乱解析:“女”是通假字,需结合语境“出嫁到夫家”理解;“淫”是使动用法(使……迷惑),体现文言特殊语法。十三、拓展延申1.有这样的话:“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与孟子哪句名言内涵一致?答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解析:两者均强调:顺境时普惠百姓,逆境时坚守原则;体现儒家“进退有度”的处世哲学。2.请你举出一例说明“威武不能屈”在今天的价值?答案示例: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宁可饿死也不屈服于外敌压力,体现民族气节。解析:需选取坚守原则、不畏强权的典型事例;关联名句精神,说明其对人格修养的指导意义。3.请你你的视角谈一谈“坚守”的内涵孟子“大丈夫”精神在校园中的体现?抵制______(淫)坚持______(移)反对______(屈)参考答案:抵制(淫:如攀比电子产品);坚持(移:如诚实完成作业);反对(屈:如校园欺凌)解析:将抽象品格转化为具体行为,呼应单元“如何砥砺品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