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第5节 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教学设计———凸透镜成像特点【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内容要求】内容:光的传播。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教学目标】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了解它们的区别。2.能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3.学会运用光路图来分析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培养利用几何光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抽象的成像原理具象化的思维方式。。4.学会正确使用光具座等实验器材,能独立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实验步骤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提高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的能力。;【教学思路】以视频“放大镜能使远处楼房成不同特点的像”引入,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探索活动,认识实像和虚像的概念,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特点。理解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之间的静态和动态关系,内化凸透镜成像特点。本节课属于重难点内容,可以借助适量的动画或视频变抽象为直观,降低学习难度。【教学过程】一、建立联系,引入任务【引入】观看视频:放大镜能使远处楼房成不同特点的像。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具有什么特点?然后学生模仿视频进行体验。二、围绕任务,素养内化【探索活动1】如图1.5-5所示,在桌上放一块凸透镜,在凸透镜的一侧点燃一支蜡烛,调节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以便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蜡烛火焰的像。(设计意图:认识实像和如何判断实像,让学生初步认识凸透镜能成实像。)【实验分析】1.实像:(1)概念: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来自蜡烛火焰的光通过凸透镜会聚而形成的,这样的像叫作实像。相对于物体来说,它是呈倒立。(2)判断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来承接,实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如图1.5-6所示(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实像的概念: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思考一下:蜡烛位于什么位置?(1f以外)【探索活动2】用放大镜看同伴的眼睛,可模仿右图。(设计意图:认识实像和如何判断虚像,让学生初步认识凸透镜能成虚像。)【实验分析】2.虚像:(1)概念:通过凸透镜射出的光没有会聚成像,只是人眼逆着光射出的方向看去,能看到像,这样的像叫虚像。相对于物体来说,它是呈正立。(2)判断方法: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来承接,虚像和蜡烛位于凸透镜的同侧,如图所示。思考一下:蜡烛位于什么位置?(1f以内)3.物距和像距:物体到凸透镜的(光心)距离叫作物距,用字母u表示,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作像距,用字母v表示。【讨论与思考】凸透镜能够成倒立的实像,也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那么,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规律可循?【探究实践】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1.阅读教材P41-42相关内容。在实验过程中思考与解决以下问题:(1)认识光具座,熟悉光具座上的刻度尺,想想如何在光具座上固定实验器材?(2)光源的选择是蜡烛还是LED灯?说说你选择的理由。LED灯,光源稳定,便于观察确定位置。(3)物距是自变量,实验中需要改变物距。在操作过程中如何改变物距?教材上说重点观察物距小于、等于或大于1倍焦距、2倍焦距……时,物体成像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比较远的位置开始实验,然后逐渐减小物距。由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程度跟它的焦距有关(4)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处于同一高度。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三心等高,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5)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稍稍改变物距(仍使u>2f),重复实验。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6)如何确定像距?当烛焰的像最清晰时。判断方法:光屏在某位置时,向前或向后移动光屏,像都会变模糊,则此位置即为像最清晰的位置。(7)当蜡烛移近凸透镜,在光屏上观察不到蜡烛火焰的像时,撤去光屏,试着从光屏一侧向凸透镜方向观察,能否观察到蜡烛火焰的像?像的大小、正倒怎样?像的位置在哪里?能。放大、正立的虚像。像在物体的后方。2.分析与认证(1)像的正倒:什么条件下蜡烛火焰经凸透镜成倒立的像?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当 u > f 时,成倒立的像;当 u < f 时,成倒立的像。(2)像的虚实:什么条件下蜡烛火焰经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条件下成虚像?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3)像的大小:什么条件下蜡烛火焰经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能否成缩小的虚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放大的实像。不能成缩小的虚像。3.实验结论:(1)当u>2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u>v(2)当u=2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u=v(3)当2f>u>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u<v(4)当u=f时,不成像;(5)当u<f时,可透过凸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u<v巧学妙记: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进像退,物退像进:(1)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2)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4.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的光路分析:(拓展提高)利用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探究成像规律,如下所示。(1) 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u = 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3)f(5)(u三、归纳总结,应用迁移(一)课堂小结1.说说如何区分实像和虚像。2.凸透镜成像特点。(板书设计)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物、像位置关系正倒 大小 虚实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与物异侧f2f 与物异侧u=f 不成像u(二)随堂例题【例1】判断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观察得到的是实像,观察不到的是虚像B. 光屏上所成的不清晰的像是虚像,清晰的像是实像C. 不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虚像,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实像D. 和物体相比,放大的是虚像,缩小的是实像【答案】 C【解析】实像与虚像都能够观察到,故 A 错误;实像能够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与是否清晰无关,与放大还是缩小的像无关。【例2】小明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小明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______。(2)实验前,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光屏和透镜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3)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在图乙所示的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此时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以下方法中可以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的是______(选填序号)。A.交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B.把凸透镜移到30 cm刻度线处C.光屏位置不动,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蜡烛向左移动(4)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逐渐变短,像会出现在光屏的______方,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合理的操作是将蜡烛向______移动或将凸透镜向______移动。(均选填“上”或“下”)【答案】(1)B (2)同一高度 (3)倒立、缩小的实像 AB (4)上 上 下【解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A和C中平行光线和凸透镜的主光轴不平行,得到的光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不能测量焦距,故A和C不合理;B中,平行光线正对凸透镜,平行光线跟凸透镜的主光轴平行,白纸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和光心之间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故B合理。(3)由题图知,物距 u=50.0cm-10.0cm=40cm,像距 v = 70.0cm- 50.0cm= 20cm,物距大于像距,所以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把凸透镜移到30 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为20 cm,等于原来的像距,此时的像距为40 cm,等于原来的物距,选项A、B均相当于物、像互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此时在光屏上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B正确;光屏位置不动,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要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物距要减小,蜡烛需要向右移动,故C错误。(4)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当蜡烛燃烧逐渐变短,光屏上的像将会上移;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向上移动或将凸透镜向下移动。第(1)题图解:【板书设计】【课后作业】1.完成作业本上相应内容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新课标●新课堂】第5节 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同步作业(教师版)1.小嘉学习光学知识后,整理了如图所示知识结构图,小意补全后应为( )A.①凸面镜②光的直线传播③正立虚像 B.①凸透镜②光的直线传播③正立虚像C.①凸面镜②光的直线传播③正立实像 D.①凸透镜②光的直线传播③正立实像【答案】B【解析】小孔成像的原理为光的直线传播,成倒立的实像。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为光的折射,可以成倒立的实像,也能成正立的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为光的反射,成正立的虚像。那么:①凸透镜;②光的直线传播;③正立虚像 。2.小燕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未画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为25cm B.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蜡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 D.取走光屏,则凸透镜不成像【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可知,物距u=50cm-15cm=40cm,像距v=80cm-50cm=30cm;因为物距大于像距,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当成缩小的实像时,40cm>2f,f<30cm<2f,解得:15cm蜡烛燃烧变短,相当于蜡烛向下移动,那么像的运动方向与它相反,应该会上升,故C错误;取走光屏,则凸透镜照常成像,故D错误。3.如图是某校园监控摄像头,从安保室电脑上可以看到此摄像头拍摄的学生出入校园的画面,摄像镜头所成的像与下列设备成像特点相同的是( )A.平面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放大镜【答案】B【解析】(1)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透镜所成的三种虚像,都是正立的;(2)凸透镜成像规律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3)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4)放大镜是利用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经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工作的。4.同学们在拍集体照时,照相机镜头上正停着一只苍蝇,则拍出来的照片( )A.会有一只正立、放大的苍蝇 B.不会出现苍蝇,但有一个大黑点C.不会出现苍蝇,但比正常情况下暗一些 D.会有一只倒立、放大的苍蝇【答案】C【解析】照相机镜头上的苍蝇肯定在镜头的一倍焦距以内,此时不会在底片上成像。但是由于苍蝇遮挡住部分光线,因此会使拍出来的照片亮度偏小一些。5.如图所示,小红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烛焰成正立、放大、实像B.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3厘米C.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向右移动,则像的大小一直变小D.只将凸透镜向右移动到60厘米刻度处,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像【答案】D【解析】A.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则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B.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此时物距u=50cm-35cm=15cm,像距v=75cm-50cm=25cm,则f<15cm<2f,25cm>2f,解得:7.5cmC.蜡烛向右移动时,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所成的像会增大,故C错误;D.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将物距和像距互换,即此时物距为25cm时,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那么凸透镜的位置为:35cm+25cm=60cm,故D正确。6.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凸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请回答:(1)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 像(填像的具体特点)。(2)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采用下列 (填字母编号)两种方法的组合。A.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B.对水凸透镜抽水C.光屏应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D.对水凸透镜注水【答案】(1)倒立、缩小的实(2)A、B【解析】(1)据图可知,像距小于物距,那么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此时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即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故A正确,C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此时像距减小,要使像向后移动到光屏上,就需要使光线发散,即减小水透镜的凸度,那么应该对水透镜抽水,故B正确,D错误。7.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要面对摄像头眨眨眼,系统便会自动拍摄、扫描,确认相关信息后,迅速完成交易。(1)“刷脸支付”的成像原理是______。A.u< B.2 >u> ,v>2 C.u=2 ,v=2 D.u>2 ,2 >v> (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人脸所成的像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刷脸支付”的成像原理与平面镜成像不同,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 。【答案】(1)D (2)变大 (3)反射【解析】刷脸支付符合照相机的原理,属于凸透镜成像中物距(u)大于两倍焦距,像距(v)在一倍和两倍之间,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所以D正确;(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即物距变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镜像远像变大,所以人脸是指像,所以人脸会变大;(3)“刷脸支付”的成像原理与平面镜成像不同,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得出的一些结论:如图所示, 倍焦距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倍焦距处是成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无论成实像还是成虚像,蜡烛总是越靠近 , 成的像越大。蜡烛向上移动时像向 移动。用火柴盒把凸透镜的一半遮掉,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光屏上像的亮度变 。【答案】一;二;焦点;下;能;暗【解析】(1)如图所示,一倍焦距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2)无论成实像还是成虚像,蜡烛总是越靠近焦点, 成的像越大。(3)凸透镜成像是倒立的,即蜡烛向上移动时像向下移动。(4)用火柴盒把凸透镜的一半遮掉,光屏上能成完整的像,光屏上像的亮度变暗。9.小金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距凸透镜18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一小片不透明的物质黏在凸透镜上,则光屏上的像 (填字母)。A.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不变B.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变小C.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黑点D.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不透明物质的像(3)小金同学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答案】(1)9 (2)A (3)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解析】(1)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因此18cm=2f,解得:f=9cm。(2)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一小片不透明的物质黏在凸透镜上,相当于凸透镜的面积变小,这只会影响像的亮度,而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和大小,故选A。(3)小金同学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10.小明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经透镜折射后会聚的情形如图甲,可见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小明将蜡烛移至至光具座上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光屏应在 (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实像,且这个像是 (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像。(3)如果实验中固定好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大小几乎相同的光斑,其原因可能是 。【答案】(1)15 (2)l;缩小 (3)此时蜡烛在凸透镜焦点处【解析】(1)根据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f=65cm-50cm=15cm;(2)小明将蜡烛移至至光具座上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15cm=35cm, 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且f(3)如果实验中固定好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大小几乎相同的光斑,其原因可能是此时蜡烛在凸透镜焦点处。11.如图所示是小金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当物距从15cm变为40cm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10 (2)变小【解析】(1)物距等于焦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所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2)物体李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解答】(1)物距等于焦距等于20cm时,成像,故焦距为10cm;(2) 物距从15cm变为40cm的过程中 ,逐渐远离焦点,故像将变小。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金先利用”平行光聚焦法”(如图甲所示)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根据操作完成下列问题:(1)小金将测过焦距的凸透镜、蜡烛以及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欲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实像,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下同)凸透镜;(2)通过调整,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后,某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取下来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他应将光屏 凸透镜,光屏上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答案】(1)靠近(2)远离【解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当凸透镜、蜡烛以及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根据,,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欲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实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2)通过调整,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后,某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取下来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故此时他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光屏上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新课标●新课堂】第5节 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同步作业(学生版)1.小嘉学习光学知识后,整理了如图所示知识结构图,小意补全后应为( )A.①凸面镜②光的直线传播③正立虚像 B.①凸透镜②光的直线传播③正立虚像C.①凸面镜②光的直线传播③正立实像 D.①凸透镜②光的直线传播③正立实像2.小燕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未画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为25cm B.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蜡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 D.取走光屏,则凸透镜不成像3.如图是某校园监控摄像头,从安保室电脑上可以看到此摄像头拍摄的学生出入校园的画面,摄像镜头所成的像与下列设备成像特点相同的是( )A.平面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放大镜4.同学们在拍集体照时,照相机镜头上正停着一只苍蝇,则拍出来的照片( )A.会有一只正立、放大的苍蝇 B.不会出现苍蝇,但有一个大黑点C.不会出现苍蝇,但比正常情况下暗一些 D.会有一只倒立、放大的苍蝇5.如图所示,小红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烛焰成正立、放大、实像B.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3厘米C.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向右移动,则像的大小一直变小D.只将凸透镜向右移动到60厘米刻度处,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像6.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凸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请回答:(1)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 像(填像的具体特点)。(2)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采用下列 (填字母编号)两种方法的组合。A.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B.对水凸透镜抽水C.光屏应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D.对水凸透镜注水7.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要面对摄像头眨眨眼,系统便会自动拍摄、扫描,确认相关信息后,迅速完成交易。(1)“刷脸支付”的成像原理是______。A.u< B.2 >u> ,v>2 C.u=2 ,v=2 D.u>2 ,2 >v> (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人脸所成的像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刷脸支付”的成像原理与平面镜成像不同,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得出的一些结论:如图所示, 倍焦距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倍焦距处是成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无论成实像还是成虚像,蜡烛总是越靠近 , 成的像越大。蜡烛向上移动时像向 移动。用火柴盒把凸透镜的一半遮掉,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光屏上像的亮度变 。9.小金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距凸透镜18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一小片不透明的物质黏在凸透镜上,则光屏上的像 (填字母)。A.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不变B.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变小C.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黑点D.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不透明物质的像(3)小金同学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10.小明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经透镜折射后会聚的情形如图甲,可见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小明将蜡烛移至至光具座上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光屏应在 (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实像,且这个像是 (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像。(3)如果实验中固定好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大小几乎相同的光斑,其原因可能是 。11.如图所示是小金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当物距从15cm变为40cm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金先利用”平行光聚焦法”(如图甲所示)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根据操作完成下列问题:(1)小金将测过焦距的凸透镜、蜡烛以及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欲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实像,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下同)凸透镜;(2)通过调整,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后,某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取下来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他应将光屏 凸透镜,光屏上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课标●新课堂】浙教版八上科学 1.5 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教学设计.docx 【新课标●新课堂】浙教版八上科学 1.5 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 同步作业(学生版).docx 【新课标●新课堂】浙教版八上科学 1.5 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 同步作业(教师版).docx 【新课标●新课堂】浙教版八上科学 1.5 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pptx 光路图动画.mp4 凸透镜成像特点.mp4 板书光路图.mp4 用放大镜观察窗外景物.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