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1.C 2.C 3.B 4.C 5.B 6.D 7.C 8.C 9.D 10.A
11.B 12.C 13.C 14.C 15.B 16.C
17.(1)特点:地方长官举荐与中央考核相结合;德行与才能并重;建立地方与中央的人才沟通渠道;保留乡里推选的古制遗风。(任答3点)
(2)选拔方式: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允许自由报考(怀牒自进)察举制依赖地方推荐。
评价标准:科举制以统一考试成绩为标准;察举制侧重道德品行的乡里评议。
开放程度:科举制下阶层流动性强;察举制受地域和门阀影响较大。
(3)意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维护政治稳定;推动思想文化发展;为后世中国及其他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提供借鉴。(任答2点)
18.(1)孟子和荀子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4)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5)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19.(1)特点:由“里”行使国家权力;治理措施多样;礼法结合,重视教化;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与相互监督机制;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2)不同:基层自治(庄园自治、城市自治);教会发挥重要作用。
原因: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实施;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城市兴起并发展壮大,市民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基督教的影响。
20.示例:
论题:辛亥革命是统治者和革命者等多方合力的结果。
论述: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致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化,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预备立宪中“皇族内阁”的出现推动立宪派转向革命,这些条件的叠加,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使其沦为革命对象。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革命的阶级基础,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革命的组织基础,三民主义的提出提供了革命的思想基础,革命的阶级、组织、理论基础为革命创造了主观条件。
总之,统治者无力处理社会危机为革命预留了空间,革命派针对危机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成为革命合法性的基础,二者共同促成了革命。
其它论题:戊戌变法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等。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额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周礼·地官司徒》中有关西周大司徒职责的记载(节选),据此可以认定,当时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以乡八刑纠万民 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
A.德治法治争端初起 B.援礼入法开创先河
C.教化刑罚相辅相成 D.社会局面安定有序
2.若查找中国古代王朝优抚救济弱势群体的历史材料,应选择
A.四境之内,丈夫、女好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B.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C.凡鳏寡孤独,每月官给粮米三斗,每岁给帛布一疋(音pǐ,量词),务在存恤
D.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
3.图1、2是青海都兰县出土的唐代吐蕃贵族墓群文物中由中原输入的丝织品,图1丝织品为对兽图案。丝织品中团窠(现在所称的团花)环内由阿拉伯文和十字小花组成。图2为两个完整的连珠纹椭圆形,团窠内为对马图案,四方连续的图案保留了中亚的传统式样。这说明
图1 唐代红地鹰嘴带翅双兽锦 图2 唐代红地中窠对马纹锦
A.吐蕃各阶层地位差距较大     B.文化交流促进文明发展
C.南北服饰习俗已趋于一致     D.中外文化交流开始出现
4.宋太祖即位后,下诏编写前代史书。宰相王溥主持编纂的《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两书于建隆二年(961年)完成,王溥主持的《五代会要》成书于乾德元年(963年)。此外臣僚还撰写了不少关于五代的史籍。宋初的上述做法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蕴含固守传统的政治风气
C.以史经世为治国提供借鉴
D.确立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5.明代徐光启认为战争要靠实力决胜,重视西洋火器的研究、制造和使用。他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练新军期间,曾采用西法制造火器军械,以提高明军的御敌能力。这
A.反映出边防形势异常严峻 B.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
C.折射出经世致用理念盛行 D.实践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6.雍正帝时期,奏折制度不断完善,皇帝在处理奏折时避开外朝,以确保皇帝和私属人员在内廷处置某些重要政务。同时,还要求外朝和内廷的信息渠道严格分开,那些向外朝泄露奏折秘密的具奏人会受到惩罚。由此可见,奏折制度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 B.确保了朝廷和地方间政令畅通
C.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7.民国初年,社会上出现女子北伐队、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等妇女团体;孙中山在给一些妇女团体的回信中提出:“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材料反映了
A.妇女已经获得参政权 B.参政主体出现多样化
C.女性争取参政的努力 D.改变了对女性的歧视
8.1919年年初,北大学生创办的《新潮》杂志,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参与者罗家伦说:“我们不但主张,而且实行彻底的以近代人的语言来表达近代人的意想……用科学的方法来整理国故。我们推广这种主张到传统的社会制度方面,并对固有的家族制度和社会习惯加以批评。”这说明,《新潮》杂志
A.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B.抨击了北洋军阀的复古逆流
C.受到了文学革命的深刻影响 D.彰显了西方科学的理性严谨
9.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规定,在乡(市)苏维埃之下,一般组织各种经常的或临时的专门委员会有二十五个之多,涉及扩大红军组织军事、学习教育文化宣传、田土山林水利管理、卫生劳动等各个领域。材料根据地建设主要表明中共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经确立 B.获得了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C.初步建立起配套的法律体系 D.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方法
10.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形成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代表,以家庭、个体私人所有为主体的温州模式。20世纪90年代温州民营经济成功实现“第二次创业”,经济组织由家庭作坊走向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变化
A.体现了敢于创新的改革精神 B.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C.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11.历史核心概念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支点。下列历史概念演进的内在逻辑正确的是
A.飞钱——会子——庄票 B.村落——集镇——城市
C.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 D.家庭式劳作——庄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
12.高丽王朝前期,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妇女再嫁是一种普遍的现象。1389年,高丽出现了禁止官僚妻妾再嫁的规定,“违者坐以失节……自愿守节者,旌表门闾,仍加赏赐”。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高丽积极借鉴唐制
B.丰臣秀吉的侵略
C.理学在朝鲜的传播
D.官僚制度的变革
13.成书于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末的法国民间长篇叙事诗《列那狐的故事》,采用寓言故事诗的形式,以赞美市民的机智、勇敢、敏锐,抨击封建阶级的贪婪、暴虐、愚蠢为主,较好地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阅读审美需求。这一现象折射出
A.骑士文学的繁荣     B.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
C.城市经济的进步     D.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
14.对欧、亚、非地区而言,“美洲对旧世界做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欧、亚、非地区广泛种植、传播。美洲“植物大军”的广泛种植、传播
A.直接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到来 B.形成了以美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
C.有力推动了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 D.改变了中国南稻北麦的种植结构
15.1921年,美国《紧急配额法》将东欧移民限额降至战前的3%,而法国钢铁厂却招募30万波兰矿工填补劳动力缺口;1923年,国际劳工组织报告显示西欧农业区“季节性移民”规模达战前2倍,但南非《土著(城市地区)法》却禁止黑人跨区流动。这种矛盾现象反映出
A.南北差距不断扩大 B.移民政策服务于经济需求
C.极端民族主义抬头 D.经济危机加剧劳动力争夺
16.1956年10月,美苏达成交换期刊的协议,即允许双方向对方国家各交换5万份特定期刊。但次年美国政府再次明确通过强有力的新闻传播、文化交流和教育交流来“阐明美国的生活、文化和制度”的必要性并展示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反映了
A.美苏对峙局面走向全面缓和 B.美苏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C.苏联意识形态将会受到冲击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明交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的察举制,实为乡举里选之遗意。其法由郡国守相察举属吏及地方士人,以孝廉、茂才等科荐于朝廷,经考核后授官。此制之精神,在于使地方贤能得以上达,政教得以相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以“怀牒自进”突破门第限制,用考试衡才取代品评授官。虽考试内容囿于经义,然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之原则,实为人类文官制度之先声。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科举制造就的社会垂直流动,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这种人才选拔机制,不仅维系了中华帝国千年的政治稳定,更塑造了独特的士人文化传统。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比较科举制与察举制的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历史意义。
18.材料一 A:民为贵、君为轻。B:施政要“仁义”“王道”并用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二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
(4)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严格的编户入里制度,“里"是“家与国”互动的合缝,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附着点。中国古代的“里治”上有乡、保,下有什、伍。纳入国家控制体系,统治者借助严密的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以及选任制度、监督考核制度,实现对“里”的掌控。里长的选任标准往往都是“乡里强谨者”“为众所服者”“丁粮多者”“年高有德者”等。里长不仅要负责户籍管理、征收赋税和徭役、维持社会稳定。同时还要言传身教,进行道德教化和传输统治者精心筛选的道德教条,以维护封建礼教,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庄园是土地分封制度下的一个基本单元,领主通过庄园法庭来实行管制。庄园法庭对这个庄园上的所有农民拥有裁判权。教会在中世纪起特殊作用,基督教成为欧洲的官方信仰。11—13世纪,城市和商业慢慢恢复、重新出现。城市居民通过缴纳税金或武装斗争等形式,从封建领主那里获得了自治权利。城市居民可以组织自己的政府, 建立自己的法庭。后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寻求国王的保护,他们把赎金交给国王而不是当地领主,国王则向城市颁布特许状,提供保护。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中古西欧基层治理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中古西欧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请结合近代中国历史史实,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紧扣主题;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