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石景山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试卷历史本试卷共8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5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下是良渚占城和陶寺古城遗址考古的一些相关信息,据此可知遗址 良渚(浙江余杭) 陶寺(山西襄汾)年代 距今约5300-4300年 距今约4300-4000年考古成果 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一处遗址发现了约20万千克碳化稻谷;城内大型墓葬随葬有大量精美玉器,城外普通墓葬随葬品稀少。 城内大型墓葬有大量陶器、石器和玉器,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彩绘龙纹陶盘、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①良渚文明的发展水平高于陶寺文明 ②良渚文明的稻作农业具有相当规模③陶寺文明的陶器制作技术领先时代 ④两大文明的社会阶级分化比较明显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2.目前,““中华文明起源'系列--看·见殷商”展正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全景呈现殷商文化面貌、揭秘殷商文明密码。下列属于殷商文明特点的是①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②在甲骨上留下了大量的占卜记录③商朝因一直定都殷被称为殷商 ④主要统治区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3.据史书记载,周武王伐纣时,“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统治区域的扩大C.政治制度的演进 D.生产方式的变革4.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5.《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A.商贸活动促进民族交往 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C.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7.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果丰硕,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创立延续至今的干支纪日法 ②郭守敬编定《授时历》③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 ④张衡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A. ①④②③ B. ①④③② C. ④②①③ D. ④①③②8.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的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9.北京太庙和社稷坛是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两个构成要素,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祖先和社稷神(土地神和谷物神)的场所,以对称的格局分立在中轴线两侧,与《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的城市布局一致。明清时期的这一城市布局A.是古代城市建设的重大创新B.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C.彰显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D.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10.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1 研究显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从未认为自己是“拜占庭人”,而以“罗马人”自称;他们自视为罗马帝国皇帝,延续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拜占庭帝国A.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 B.改变了希腊正教的传统信仰C.继承了罗马帝国的版图 D.照搬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12.《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794年-1185年)全盛时期为背景。据统计全书仅引用白厨易一人的诗句就达108处之多,另外还涉及到《庄子》《史记》《诗经》《昭明文选》等。这些现象说明A.日本民族认同意识大大增强 B.大化改新取得显著的成效C.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D.幕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13.12世纪后期流行于西欧的市民文学《列那狐的故事》擅长以“兽”喻人。生病的狮子象征国王,凶横的熊比喻大封建主,掠夺成性的狼影射骑士。当机智狡猾的列那狐与它们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这一作品在西欧的流行A.植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B.得益于文艺复兴的推动C.表明新旧教派冲突加剧 D.说明世俗王权得到强化14.下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现代拉丁美洲国名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起源 印第安语 印第安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含义 玉米之仓 太阳神 白银 哥伦布之国 玻利瓦尔之国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多种文化同时并存C.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殖民色彩日益浓厚15.近年来,中外文化遗产双边合作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如参与柬埔寨吴哥古迹、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和尼泊尔、缅甸震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与洪都拉斯、肯尼亚联合考古等,我国还持续加大文化遗产多边国际合作的推进力度,其中尤以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倡议最具代表性。这些举措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了更多人文内涵②表明改革文化遗产全球治理机制已成为共识③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④体现了我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与担当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5分)本部分为非选择题,共5题,其中第16题12分,第17题9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20题8分。16.(12分)敬老养老材料一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养活父母)。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曰:“······所谓西伯(周文王)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孟子·尽心上》)(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指出这些思想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6分)材料二汉代的敬老养老政策材料 出处汉文帝元年“养老令”:“······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吊人二匹,絮三斤。赐物及当稟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地方官员要亲自过问、检查和发放)······” 《汉书·文帝纪》高年赐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敢骂詈长者,逆不道(以“逆不道”罪论处);得出入官府节第,行驰道中,列肆贾市,毋租(可以自由出入官府,在驰道上行走,经商免除赋税)。 甘肃武威汉墓出上“王杖十简”元初四年(公元117年)诏书:“又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方今案比之时,郡县多不奉行。虽有糜粥,糠秕相半,长吏怠事,莫有躬亲,甚违诏书养老之意。” 《后汉书·安帝纪》根据材料_,简要评价汉代的敬老养老政策。(6分)17.(9分)洛阳的历史文化古迹材料“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以下是洛阳部分历史文化古迹的资料:①洛阳由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据史书记载:“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②汉魏洛阳城遗址:洛阳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王朝的都城,该遗址是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现存格局及遗迹以北魏时期为主。③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造像近11万尊,这些佛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对中国和亚洲地区造型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④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公元7-10世纪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城市洛阳城的代表性遗存,门址南侧发现的骆驼蹄印是以骆驼作为主要运输工具进行商贸活动的独特物证。⑤回洛仓遗址: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回洛仓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据推算,整个仓城约有700座仓窖,每座仓窖储粮约50万斤。⑥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含嘉仓是隋唐时的一座大型国家粮仓,160号仓窖出土铭砖记载的粮食来源地有南方的苏州、滁州、楚州和北方的邢州、冀州、德州等地。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三个角度分析洛阳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历史作用。(角度明确,表述准确,史论结合。)18.(12分)墓志铭与墓室壁画材料一 以下是北京金代墓葬赵励墓出土墓志铭内容概述:赵励家族自高祖起便在燕地居住,他的高祖和曾祖皆“明儒术,通九经”,曾在辽朝为官。赵励自小.“承叔父之教,长益苦志贯通经史······至德兴(辽朝年号)元年及进士第,授将仕郎(唐宋时期级别较低的文官称号)”。为躲避战火,赵励带着族人投奔宋朝,并换授了将士郎的官衔,不久因病去世,葬在了汴京。金朝天会四年正月,金军兵临汴京城下,赵励的家人返回燕地,但却未能将赵励的遗骸带走。回到燕地后,赵励的儿子赵毫(一说亳)秀也在金朝换授了官衔。金熙宗时期,赵毫秀几经波折终于找回了赵励的遗骸,将其与夫人“合葬于燕城宛平县崇让里黑山之西南隅”,即石景山八角地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赵励墓志铭所反映的时代特征。(6分)材料二 据唐人记载,品茶“迨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代墓葬壁画中已经出现准备茶饮的“备茶图”,宋、辽、金时期的墓葬中则大量出现。下面两幅“备茶图”分别为河北宣化辽墓张匡正墓(1093年)和北京金墓赵励墓(1143年)中的墓室壁画(原壁画为彩色)。宣化辽墓张匡正墓“备茶图” 北京金慕赵励墓“备茶图”画面前方左侧头梳双髻的少年侧坐于茶碾旁碾茶,右侧髡发(契丹等少数民族发式)少年向风炉内吹风。画面后方,左侧两个女侍手捧带茶托的茶盏,右侧一个髡发男侍向前要取茶壶状。画面中还有方盒、带藤套的梅瓶、执壶、茶盏、四足小函盒等器具,其中的茶盏、执壶等与唐代出土茶具极为类似。 画面中心的一张方桌上有个大方盒,方桌左侧男侍右手握一把执壶向带茶托的茶盏里注水;右侧的髡发男侍捧着同样的茶盏;髡发男侍右侧的男子托着一个有纱罩的大盘托,里面放着一些小器物。画面两侧有两个打扮相似的男子,右下方有一个男子(壁画漫漶不清)。结合材料二,说明两幅“备茶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19.(14分)晋商与贸易材料--明山西蒲州人张四维说:“吾蒲介在河曲,土陋而民伙,田不能以丁授,缘而取给于商,计其抉轻资牵车牛走四方者,则十室九空。”(《条麓堂集》)《明史·食货志》载:“大同马市始正统三年,巡抚卢春请令军民平价市驼马,达官指挥李原等通译语,禁市兵器、铜铁。帝从之。”民国《偏关志》记载:偏关(即长城九边军镇的山西镇)“迨有明中叶,益兵增将络绎于道,营帐星罗棋布,饷用既饶,市易繁盛,商贾因赀致富者甚多······”-摘编自谢元鲁:《明清北方边境对外贸易与晋商的兴衰》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代晋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6分)材料二清前期,大批晋商曾在清朝平定叛乱的战争为中为清廷提供物资,此后又利用蒙古地区的安定局面,积极开展对蒙贸易。张家口是通往蒙古贸易的要冲,晋商--度主导了此地的贸易。在张家口的晋商还把分支机构延申到了库伦和恰克图。库伦所需茶布粮米“俱自张家口贩往”,“康熙年间,有山西商人来此经商,共有十二家。”《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允许两国人民过界来往,“贸易互市”,于是有俄商来库伦贸易。雍正初年恰克图(在库伦北)辟为中俄贸易市场,去恰克图贸易者多为在张家口的晋商。18世纪下半叶,恰克图贸易中俄国的出口货主要是毛皮,中国出口货主要是棉织品和丝织品。19世纪上半叶,俄国输入中国的商品,以棉布和其他工业产品为主。中国输往俄国的商品,茶叶逐年增多,成为晋商出口的主要商品。-摘编自黄鉴晖:《山西茶商与中俄恰克图贸易》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晋商在清朝前中期的商业活动。(8分)20.(8分)一战后西方的“中国热”材料一战后学习、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一时蔚为西方知识界的风尚。1919-1922梁启超在欧洲游历时期,一位西方记者对他说,西方文明已经破产,就“等你们把中国文明输进来救拔我们”。--战后来华讲学的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人所发明的礼让、和气、智慧、乐观的人生之道则实为西方文化所不及,因为西方人的“人生之道,以竞争、侵略、变更不息、不知足与破坏为要素。”部分中国知识分子也扫清了他们昔日对中国文化的“悲观之观念”,“精神得以振作”。这一时期,除传统的“四书”“五经”外,1920年以后,《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中国诸子著作先后被译成德文出版。《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这四部中国古典名著,这时也都有了全译本或节泽本。西方汉学家还撰写、出版了大量研究和介绍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如葛兰言的《中国的文明》,佛尔克的《中国哲学史》,白史曼的《中国建筑与风格》等。1925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成立中国学院,每年举行--次年会,进行关于中国文化的研讨和交流。1926年举行的年会上,我国学者胡适应邀作了题为《中国的小说艺术》的学术演讲。-摘编自郑大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1918-1927)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解读一战后西方出现的“中国热”。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20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45分,每小题3分)1-5: DADDA6-10:CBBDC11-15: ACABC第二部分非选择题(55分)16.(12分)(1)孔子:强调对父母的“敬”(不仅要赡养,更要尊敬);孟子:主张通过制田、教农等措施保障养老(2分)。内涵:重视孝道、以人为本、社会责任意识(4分)。(2)评价:①政策具体(如物质赏赐、王杖特权),体现对老人的关怀;②以法律保障实施,具有强制性;③但存在地方执行不力(如物资掺假、官吏不躬亲)的问题(6分)。17.(9分)示例:①宗教传播: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起点,推动佛教中国化;龙门石窟体现佛教艺术与中国文化的融合(3分)。②都城与丝路:汉魏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是丝绸之路东方起点,见证东西方商贸与文化交流(3分)。③交通与经济:回洛仓、含嘉仓是大运河仓储遗址,反映隋唐时期南北经济联系与国家粮食储备体系(3分)。18.(12分)(1)时代特征:①辽宋金时期政权并立,战乱频繁;②知识分子跨政权任职,体现文化认同超越政治界限;③民族交融加强(6分)。(2)历史现象:①备茶器具(如茶盏、执壶)延续唐代风格,说明茶文化的传承;②壁画中出现少数民族发式(髡发),体现民族文化交融;③茶饮习俗从内地传到塞外,反映生活方式的传播(6分)。19.(14分)(1)原因:①山西地少人多,农民转向经商;②明政府开设马市,边境贸易发展;③九边军镇需求大,提供商机(6分)。(2)评析:①为清廷平定叛乱提供物资,支持国家统一;②主导张家口、恰克图贸易,促进中俄经济交流;③出口茶叶、棉织品,进口毛皮、棉布,推动区域经济互补;④拓展商业网络,提升晋商影响力(8分)。20.(8分)解读:①一战后西方反思自身文明弊端,向往中国文化中的和谐、礼让;②中国古典文献和文学作品在西方传播,促进文化交流;③激励中国知识分子增强文化自信;④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相互借鉴的趋势(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