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张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研究发现,在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都独立地培育了农作物;考古证据显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东非地区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可用以说明古代文明
A.以农耕文明为主 B.区域交流频繁
C.相似性特征明显 D.起源的多元化
2.在罗马帝国形成阶段,大一统帝国构建所需克服的阻力主要来自古典城邦观念的反等级制传统,而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则主要来自古罗马人的本土殖民传统以及东方希腊化世界的君主崇拜。由此可知,罗马帝国
A.元首的权力不受限制 B.军事扩张推动了希腊化的到来
C.抛弃了传统城邦观念 D.制度构建整合了不同文化资源
3.在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国王想从市场贸易中获利,无论是直接地参与贸易,还是间接地因为贸易繁荣而增收税款,他必须不遗余力地助推国内市场的统一。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封建主与国王存在利益冲突 B.传统庄园经济趋于瓦解
C.专制王权发展冲击城市自治 D.国家统一受到城市挑战
4.美洲印加人在播种与收获季节举行祭祀帕查玛玛的仪式。例如,播种前需向大地献祭羊驼胎儿或焚烧玉米酒,以祈求丰收,此类仪式被称为“恰拉”。祭品被埋入土地或洒在地上,象征对大地母神帕查玛玛的供养。由此可见
A.地理环境决定宗教信仰模式 B.美洲社会分工的细密化
C.生产方式影响文明信仰形态 D.美洲农业文明具有先进性
5.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再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展主要体现在
A.推崇科学祛除蒙昧 B.促进思想解放深化
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D.提出民主制度构想
6.下表反映近代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据此推知
年份 美洲 非洲
1650年 2.4% 18.3%
1750年 1.6% 13.1%
1850年 5.1% 8.1%
A.欧美国家移民政策逐渐见效 B.非洲面临被瓜分的局面
C.三角贸易改变地区人口结构 D.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7.拿破仑执政后,不断整顿国家财政,将收税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并采取了国家订货、巨额津贴补助、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保护发明专利、举办博览会等措施。这些措施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B.保障了法国社会的稳定
C.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D.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8.19世纪初,在美国工人运动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女工群体,用道德话语来伸张自身权益,试图获得资本家的怜悯。一些资本家抓住可乘之机,推出应对措施将工厂精心包装为“模范社区”,赢得不少社会赞誉,但却回避了女工遭遇残酷剥削的事实。据此可知当时
A.工人运动尚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资产阶级积极调和社会矛盾
C.基层社区承担更多的政府功能 D.女性群体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9.19世纪60年代,日本有学者提出“富国论”,后来成为“殖产兴业”政策的重要理论来源。他主张既吸收欧美炮舰、机械等现代科技,又承继中国尧舜三代的历史传统,不必区分“东洋道德”和“西洋艺术”。上述材料可以论证明治维新
A.保留了大量传统文化因素 B.改革呈现中体西用思想
C.受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影响 D.遵循“脱亚入欧”战略
10.19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人经营的棉纺织工厂由61家增至156家。民众希望进一步开拓国货市场。1896年,加尔各答举办了国货博览会。1906年,提拉克向人民呼吁:“你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明天起你们就自由了。”这表明印度
A.传统棉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C.民族资产阶级获得广泛支持 D.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意识增强
11.观察下图,1905年美国某杂志刊载的漫画《别插手》,这主要反映了
A.美国致力于维护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主权
B.欧洲列强已完全退出拉丁美洲的势力范围
C.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
D.美国试图将拉丁美洲纳入自身势力范围
12.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葡、比、荷等国和中国在华盛顿签署《九国公约》。其中的部分条款明确规定,签约国应遵循“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不能为了自身利益在中国境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这一规定
A.打破了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的阴谋 B.确保西方在华商贸活动公平开展
C.方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 D.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列强的影响
13.列宁说:“我们帮助农民,是因为不和他们结成联盟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政权,就谈不上保持政权。······我们帮助农民,因为这是我们保住政权所绝对必需的。”基于此,苏俄政府
A.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方针 B.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C.采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 D.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14.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未能调和新兴国家与传统强国的结构性矛盾,冲突持续积累最终引发规模空前的二战。这场战争历时8年,波及84个国家(地区)和20多亿人口,造成1亿多人伤亡,直接军费消耗1.3万亿美元,经济损失高达4万多亿美元。据此可知,二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在于
A.应对经济大萧条带来的社会危机 B.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全球性蔓延
C.国际力量对比失衡倒逼秩序重构 D.构建永久和平的全球治理新体系
15.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经济顾问雅克·吕夫四处宣传以美元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终将崩溃的思想。他认为该体系“就像小孩子的游戏,各国辛苦赚得的美元,最终无偿地归还给美国”。这反映了当时
A.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显现 B.西欧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加强
C.国际贸易规则的不平等性 D.多元货币结算机制刻不容缓
16.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但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尚未能真正使用人工智能并从中受益,全球数字鸿沟仍有扩大之势。数据泄露、虚假信息泛滥等诸多风险威胁人类发展。为应对挑战,国际社会有关加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呼声和行动全面兴起。材料旨在说明
A.发达国家主导科技创新 B.技术革新对全球治理提出新挑战
C.科技革命改变生活方式 D.技术发展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平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拜占庭帝国在其鼎盛时期,以其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发达的官僚体系著称。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法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这一法典对后世欧洲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拜占庭帝国还以其独特的东正教文化为核心,形成了与西欧天主教文化截然不同的文明体系。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位于欧亚交汇处,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其繁荣的经济和多元的文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学者。
-摘编自《世界通史·中古卷》
材料二 中世纪城市培育了很多新的经济理念。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物品满足需要即可。而11世纪以来的城市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即各种有用物品都可用货币标准来衡量,因此获取货币便成了获得更多物品的途径。在早期基督教价值观影响下,财富只被看成维持“生存”的手段,现世生活应奉行苦行主义。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财富被当作价值增值的资本,放贷可以收利的意识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扎根。同时,市民将所获部分财富用于改善生活,其大胆的消费实践似乎并没有被上帝惩处。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分析拜占庭帝国在中古时期得以维持强盛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城市新的经济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理念对欧洲社会转型的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曼彻斯特是棉纺织工业的发祥地,曾是工业革命的开路先锋。曼彻斯特也随着棉纺工业的出现成为新一代大工业城市的先驱。
曼彻斯特位于艾威尔河之东,麦诺克河和埃瑞克河在此交汇,默西河从城市南部穿插而过,东部直达最大港口城市利物浦,水运发达。这里气候潮湿,水里富含石灰岩,非常适合棉作物的生产。南边有著名的“黑乡”地区,通过陆运,黑乡的煤和铁等资源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这里。有大量来自邻近乡郊和大不列颠群岛其他地方的乡下人到这里寻求工作。
-摘编自朱家俊《从曼彻斯特的发展历程看18世纪英国工业城市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更迅速的发展进程。对一些后进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德国、日本,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在短期内就取得跳跃式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册)》
(1)根据材料一,归纳曼彻斯特开展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制造业出现全面衰退,对制造业城市产生严重影响。1980-1990年,美国中西部城市贫困率从15.5%上升到19.1%,在美国各地区中贫困率增幅最大。印第安纳州在对该州一家工厂中再就业的蓝领工人的调查中发现,74.6%的工人的收入低于当前工厂的最高工资,65.4%的工人表示目前的工资低于以前工厂的工资。情绪激动、焦虑、酗酒是工厂倒闭之后失业工人的普遍情况,失业还会导致某些人患上抑郁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联邦政府的就业培训政策经历了不断调整,下岗工人一直是联邦政府相关立法的重要服务对象。下岗工人可以获得求职援助、在岗培训、课堂培训、收入补贴和搬迁补贴等多项支持。实际上,州和地方政府、企业界、社会团体针对制造业城市的失业问题作出了积极的应对。
-摘编自韩宇《美国制造业城市转型的失业及联邦政府相关对策》材料二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宏观调控领域,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将国家调控和国际协调结合起来,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各国适当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市场干预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科学技术领域,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引发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领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连锁反应,中间阶层人数增加,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现象。福利国家领域,政府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但是弊端明显;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公共开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社会运动领域,出现了黑人民权运动、妇女平权运动和学生反战运动,这些运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编自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9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就业培训政策调整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南方国家”指代发展中国家群体,涵盖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太平洋岛屿等地区,其核心特征包括共同的历史遭遇、发展诉求及对公正国际秩序的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南方国家的群体崛起和南南合作的推进,南方国家越发具有全球影响力,南方的概念也逐渐被全球化,南方发展成为“全球南方”。经济的崛起、政治影响力的提升和对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使得全球南方不仅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也为构建更加平等、多元、包容的国际秩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王波、翟大宇《全球南方成为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甘肃省张掖市2024-20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8分,每小题3分)
1-5: DDACD
6-10: CAACD
11-15:DABCC
16-16:B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2分)
(1)原因:①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发达的官僚体系;②继承并发展罗马法(如《查士丁尼法典》);③独特的东正教文化形成稳定文明体系;④君士坦丁堡地理位置优越,是东西方贸易枢纽(6分)。
(2)新经济理念:①货币成为衡量物品价值的标准,追求货币积累;②财富作为资本可增值(如放贷取利);③消费改善生活被认可(2分)。
作用:推动欧洲从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为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奠定思想基础(4分)。
18.(14分)
(1)有利条件:①水运发达,交通便利;②气候潮湿,适合棉作物生产;③邻近“黑乡”,煤炭、铁矿资源丰富;④劳动力充足(6分)。
(2)特点:①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②几乎同时发生在多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③规模更广泛,发展更迅速;④后进国家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8分)。
19.(14分)
(1)背景:①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制造业衰退,中西部城市贫困率上升;②工人收入下降,失业导致社会问题(如焦虑、抑郁);③联邦政府应对失业问题的需要(6分)。
(2)表现:①宏观调控:强化干预与减少干预相结合;②科技:进入信息时代;③社会结构:中间阶层扩大,结构多层次化;④福利国家:调整公共开支,平衡效率与公平;⑤社会运动:黑人民权、妇女平权等运动兴起(8分)。
20.(12分)
示例:
论题:全球南方的崛起推动国际秩序变革
论述: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等推动南南合作,经济上依托全球化实现增长(如“金砖国家”),政治上提升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话语权。它们反对霸权主义,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为全球治理注入多元力量,促进国际秩序向平等、包容方向发展(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