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自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86年,良渚古城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套玉钺。钺身两面刃部上角均有良渚神人兽面纹图案,下角均有神鸟图案。考古学家整体复原墓葬后发现,这是地位尊贵的墓主人的随葬品(如图1)。这可用来佐证
A.中华文明多元“体特征 B.黄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C.远古先民进入文明时代 D.神权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2.据史书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帝启时“天下咸朝”;商初“汤放桀而复亳,三千诸侯大会”;武王伐商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周公平乱后,“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明确诸侯朝会天子的尊卑秩序。据此可知,二代
A.血缘分封走向瓦解 B.会盟确保王位传承有序
C.帝王权威逐渐凝聚 D.官僚政治取代资族政治
3.商周以来,惟有祭祀祖先和军国大事方可铸(铜)器铭文,且对字体和格式均有规范要求。至战国,诸侯器铭内容繁多,但不再严格遵循前代范式,如晋国采用韵文形式,楚国则流行鸟虫书等艺术字体。这一变化反映了
A.书法艺术逐渐成熟 B.青铜铸器的功能弱化
C.学在官府局面延续 D.礼制式微的时代特征
4.里耶秦简记录“黔首习俗好本事不好末作”“(娶)贾人子为妻,成四年”。汉承秦制,高祖时“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文帝“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这表明汉初
A.王国实力不断提升 B、商业地域限制强化
C.盐铁官营制度确立 D.国家治理政策调适
5.汉代,士人可通过察举、征辟进入仕途,往往与推举他们的官僚结成集团 同,随着经学和太学的发展,五经博士及其弟子渐成学派门户,以坚守老师的学派门户收垒为最高荣誉。这反映出当时
A.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B.儒学官方地位动摇
C.国家选官制度完善 D.专制集权潜藏危机
6.北魏授予归顺、归降的汉族上层及其他民族首领“客”的身份,按上客、次客、下客授予官爵、财物,称为赐客制:同时,还将外族使臣称为“诸方杂客”或“蕃客”。北魏这些举措旨在
A.彰显统治正统地位 B.强化民族等级制度
C.巩固鲜卑贵族特权 D、加快全国统一进程
7.魏晋以前,江南地区水稻种植多采取直播方式,土地常以休拼恢复肥力、唐申后期,江南水稻种植逐步采取除草、整地、人工蓄肥、育苗、移栽等方式,土地以连作提升效率。江南这一变化
A.导致了人地矛盾突出 B.利于新的经济格局形成
C.推动了均田制度实施 D.加快集体耕作方式推广
8.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湖南道州发生旱灾,灾民聚集为盗寇,地方政府“且起三州之兵以翦之、”新任道州刺史李当“以书先谕而招之、到郡之日,则遣使以逆顺之理告之,祸福之门纳之,不莹尺刃而山贼革面。”李当此举
A.体现了儒学的治理理念 B.背离了唐中央政府的初衷
C.解决了民众生活的疾苦 D.开创了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9.北宋统治者借鉴五代之弊,采取“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其弊)亦未及武臣一人”的治国方略。然而边境地区的知州,大多仍由武臣充任 北宋用人政策
A.体现经国御敌国策的灵活运用 B.旨在推动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
C.力图增强地方官员的军事自决 D.意在平衡文武官员的权力分配
0.辽初,统治者将中原的“宰相”当作一个普通职官名来使用,滥设“宰相”;后来,“宰相”“宰臣”“丞相”等逐渐成为辽朝高宜的称呼,与中原“宰相”的内涵日趋相同。这表明辽朝
A.南北面官制被替代 B.汉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宰相权力日趋分散 D.封建化进程不断深入
11.明朝中后期,国家对棉布的需求激增,除通过地方收购外,还委托富商巨贾进行采办,使得苏州、松江地区棉布产销盛极一时,当地农民竞相进行棉花种植、棉布生产,谋其利以缴纳税银重赋。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主导性强化 B 赋役货币化条件成熟
C.农业生产结构被动调整 D.劳动力商品化程度高
12.安徽歙县棠樾七连座牌坊群,是清朝徽州府督抚感于徽商义举,向朝廷请旨所建。其建筑风格体现了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准则。该牌坊的修建体现了
A.商帮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 B.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
C.政府对徽商义利观的弘扬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伦理
13.古巴比伦人在从事各种交易活动时都要签订条款完备的契约。契约的签订需要众多证人在场,签约双方需要加盖印章,并以神和国王的名义起誓,声明决不及悔。由此可推知,古巴比伦
A.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B.证人制度确保交易公平
C.司法程序严谨规范 D.国王权威高于民间契约
14.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将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罪犯流放地,在押罪犯和部分军政官员成为主要移民者。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牧场和粮仓,加之“淘金热”兴起,大量自由移民奔赴澳洲。1868年,议会禁止向澳输送罪犯。这些变化主要是基于英国
A.经济发展引发的人口过剩 B.殖民扩张方式转变
C.试图中断澳洲的发展进程 D.民主制度日趋完善
15.新加坡独立后,国歌歌词采用马来语;英语和华语在民众日常生活、政府部门、媒体宣传中广泛使用;在印度教节日和庆祝活动中,泰米尔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现象反映了新加坡
A.移民国家的发展理念 B.土著族群文化的消失
C.移民群体的文化隔裂 D.国家凝聚力难以形成
16.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主题学习时搜集了一组图片(图2)。该小组学习的主题是
A.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 B.文化传承方式的演进
C.文字流变的历史进程 D.印刷技术的革新脉络
二、非选择题:包括3小题,17题25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经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早期漆制品;良渚文化时,漆器种类更为丰富,且与玉结合。至夏商周时期,漆不仅广泛用于礼器制作,还与青铜器组合用于兵器等器具上;人工种植漆树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作物,国家还设置了专门管理漆园的官吏。到了战国,漆器出现各种薄胎新工艺,汉代,漆器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唐宋时期,漆器制作以追逐华美为时尚,漆器贸易逐渐繁荣。明清时期,漆器工艺达到鼎盛,多种技法结合运用,生产遍及全国;漆制的家具和各类器皿成为市民阶层房内陈设的必备品,清朝还设置专造漆器的机构,诸多宫殿的墙壁、额板、楹联使用雕漆等工艺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据王薏等《遇见紫禁城:漆器之美》
材料二
中国生漆在性能上优于其他地区。汉唐时期,漆器开始大规模地向中亚、西亚、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区外传,也是朝廷外交往来重要的馈赠礼物;日本还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漆器工艺与文化,供奉于奈良唐招提寺的鉴真干漆像至今仍被视为日本国宝。南宋杭州城内的多家漆铺以及边境榷场,都为宋代漆器的输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马可·波罗行纪》中描绘了蒙古大汗御苑里奢华的鎏金漆柱。明清时期,中国漆器的美学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特别是在法国,中国漆器被视为一种特殊而罕有的珍贵物品。法国宫廷对中国漆器的追求与学习,使得17世纪法国漆业一直处于欧洲首位。18世纪后期,国外漆器文化被中国引进。漆器艺术,这一承载着深厚中国文化与审美理念的瑰宝,成为全球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典范。
-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漆”度不凡:中国漆器的世界之旅》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漆器的发展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漆器外传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漆器承载的价值。(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公元前4世纪至18世纪世界区域文明交流(部分)
历史事件 时间 涉及区域 相关内容
亚历山大 东征 公元前334-前324年 欧亚 大陆 希腊文化、波斯行省制、马其顿方阵
张骞 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 前119年 亚洲 大陆 铸铁和凿井技术、物种交换、丝绸之路
欧亚民族 大迁徙 公元3-6世纪 欧亚 大陆 宗教传播、文化交流、西欧封建制
蒙古西征 公元1219-1260年 欧亚大陆 指南针、火药、阿拉伯数学、波斯历法
新航路 开辟 公元1500年前后 欧洲、 亚洲、美洲、大洋洲 地理大发现、物种交换、贵金属流动、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世界市场
近代人口迁移 公元1500年以后 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工业技术、铁路、美国西部开发、劳动力转移
-据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等
择取表1中的两个及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出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秦国于公元前316年灭蜀,两年后命张若出任蜀守。当时,蜀中地广人稀,资源丰饶,张若受命开阡陌封疆,大大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实现了足食、足兵。罚地王族作为这一地区的霸主,保存着较强大的势力,于是张芳“乃移秦氏万家实之”。张若推动秦国治蜀法令调整,后逐步形成“秦犯夷,输黄龙(黄玉)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的处罚悬殊的盟约。公元前311年,张若率兵平定蜀地旧贵族势力饭凯后,立即组织修建城心,“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阑”。营建成都城时,“置盐铁市官······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又于“彝里桥南立锦官”,开启巴蜀大规模发展官私手工业之先河。公元前285年,张若再次率兵平定叛乱,并攻取今四川云南交界的部分地区,扩充了秦国版图,把新的生产关系推行到更加广大的区域。
-据《华阳国志》《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若治蜀的措施。(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当时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简析张若治蜀的意义。(8分)
四川省自贡市2024-20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8分,每小题3分)
1-5: CCDDD
6-10: ABAAD
11-15: CCABA
16-16:B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5分)
(1)发展趋势:①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漆器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礼器到日常用品、宫殿装饰);②工艺水平持续提升(出现薄胎新工艺、多种技法结合);③生产规模化(从局部到遍及全国,设专门管理机构);④与社会等级、文化审美结合日益紧密(如良渚玉漆组合、明清市民陈设)(8分)。
(2)外传原因:①中国生漆性能优越,漆器工艺精湛;②汉唐至明清对外交往频繁(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③朝廷将漆器作为外交馈赠,推动传播;④日本、欧洲等地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与学习;⑤商业贸易发展促进漆器外销(10分)。
(3)承载价值:①经济价值:推动漆树种植、手工业和贸易发展;②文化价值:体现中国传统工艺美学与审美理念;③外交价值: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④历史价值:反映不同时期社会等级、生活方式与技术进步(7分)。
18.(12分)
示例:
**论题:跨区域文明交流推动技术与制度的传播**
关联信息:亚历山大东征与蒙古西征(2分)。
阐述:亚历山大东征将希腊文化、波斯行省制传播至欧亚大陆,促进希腊化文明形成;蒙古西征推动中国指南针、火药传入欧洲,同时将阿拉伯数学、波斯历法引入中国,加速东西方技术与制度的融合。两者均体现跨区域征服与交流对文明传播的推动作用,印证了文明交流的多样性与互补性(10分)。
19.(15分)
(1)措施:①推行农业改革(开阡陌,发展农业);②迁移秦民充实蜀地,加强控制;③调整民族政策(与蜀地王族立盟约);④修建城池,完善基础设施;⑤设置盐铁市官、锦官,发展官私手工业;⑥平定叛乱,扩大统治区域(7分)。
(2)意义:①促进蜀地经济开发,为秦国提供充足粮源与物资;②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秦国统治;③推动秦国制度与文化在蜀地的传播,加速民族融合;④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物质与疆域基础;⑤开启巴蜀地区大规模开发的历史,影响后世区域发展(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