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情境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情境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主题情境卷
进入中学,学习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相信很多同学已经交到了好朋友。班级打算进行一场“与友同行,完善思维”主题系列学习活动,邀请你一起参加,你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任务一:议交友之见
【完善开场白】小语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以下是她的开场白,请你帮助她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主持人:友情是人生中永恒的话题,无论何时朋友总能抚慰我们的心灵。朋友是你伤心时为你遮bì风雨的人,是你迷茫时不吝赐教真诚待你的人,是你疲倦不堪时抚平你心xù的人。进入中学,我们开始了新的征程,这里有分歧、挫折,也一定有希望和成功。此刻,让我们带着对友情的珍视,开启这次“与友同行,完善思维”主题系列学习活动,与朋友相伴,共同解锁思维的无限可能。
1.请确认开场白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
赐教(A.cì B.xī)(   )    分歧(A.qì B.qí)(   )
2.请写出开场白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遮bì________ 心xù________
3.【诗文会友】君子以文会友,小文向你发起了名句挑战,请你阅读文段补充名句。(11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经典诗文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佳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描绘出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的景象;(2)“___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展现出大漠似雪、月华如霜的夜色;(3)“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春》)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凄苦与哀愁;(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借菊表达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任务二:探交友之道
4.从《朝花夕拾》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成长亦有良师益友的陪伴。请你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成长阶段 良师益友 主要事件(写一例即可)
童年 寿镜吾先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长 给鲁迅买来心爱的《山海经》
青年 ②____________ 在日本同乡会讨论时,反对鲁迅等人发电回国的想法
藤野先生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本次活动留言板上的一段文字,请你修改完善。(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甲】我国古代学者认为,交友不仅要广取,而且要审慎;也就是说,交友不仅要有择友的______、还要有择友的______。有人把交友比作染丝,因为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孔子也说:“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乌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
5.请将下面的短语按正确的顺序填写在【甲】句的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
A.正确标准       B.虚心态度
6.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学者”是名词,“认为”“居”“闻”都是动词。
B.“有人把交友比作染丝”这一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C.“与善人居”中“善”的本义是美好,这里用它的引申义,可以理解成“品德高尚的”。
D.生活中,提到“鲍鱼之肆”通常使用它的比喻义,指坏人成堆、小人聚集的地方。
7.【甲】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任务三:揭社交密码
“深度交往”“零糖社交”“搭子社交”,哪一种才是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呢?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任务。(9分)
材料一:喝无糖可乐,点“不另外加糖”奶茶,买零食先看配料表。
当追求健康的年轻人发现单纯给食物“减糖”不足以“快乐翻倍”时,注意力开始转移到自己的社交状态上。“零糖社交”成了新风尚。
“零糖社交”顾名思义,就像吃零糖食品一样,既能获得满足感,又让人轻盈、无压力。“零糖社交”告别“常联系”“腻一起”的社交方式,保持一定距离和独立性,不依赖他人提供情绪价值,更注重自身需求。
对于这种“松弛感”满满的社交新模式,这届年轻人趋之若鹜。相比于社交,他们似乎更喜欢独处。放弃精神内耗,表面上是年轻人对社交疲劳的反击,背后也是营造人际关系舒适圈的捷径。
INCLUDEPICTURE"7SX卷-11.tif"
社交不必“随大流”,“半糖主义”刚刚好
“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真心不用天天黏在一起。”
20多年前,风靡大街小巷的《半糖主义》就用“糖分”诠释了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如今,听这首歌长大的“90后”们,并没有盲目追求“零糖社交”,而是选择了更加温和的“半糖主义”。
而近几年流行的“搭子社交”,便是介于“零糖”和“半糖”之间的社交新模式。以兴趣划分圈子的“搭子社交”,是浅于朋友、重于同事的关系,社交关系处理也更灵活、自由,被称为是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如饭搭子、旅游搭子、午睡搭子、追剧搭子等。
与浅社交注重广度与数量不同,“搭子社交”更注重圈层的精细化,被视为高效、快捷、轻松、简单的社交方式。
“君子之交”并非遗世独立,深度交往无法完全被替代
好的社交关系,是有分寸感,彼此保持淡然,不取悦,够真实。保持本真并非任性自我,遗世独立在当今社会并不可取。
“零糖社交”并不是“零社交”,现在有的年轻人不去社交、拒绝社交,把这种极端的行为当成一种个性的展示,这对自身发展是不利的。再优秀的人,也有自己无法胜任的工作;再强大的内心,也有难以排解的困惑。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放弃社交等于放弃自身发展的机会,这样的“个性”得不偿失。“零糖社交”有其优势,却无法完全替代深度交往的模式,尤其在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过度依赖“零糖社交”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关系不断疏远。尽管“零糖社交”能带来一些社交上的新奇体验,但我们仍应相信真正的亲密关系和深厚友谊,是那些能够与我们长期相伴、不离不弃的密友所带来的。
某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在面对“和朋友相处的最理想状态”这一问题时,有54%的年轻人选择“经常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独处空间”,仅有12.6%的年轻人选择“每天都可以黏在一起”。(摘编自《零糖青年的社交圈,为啥不喜甜?》,《济南日报》2024.7.30)
材料二:传统的社交模式往往强调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而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建立一种基于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的社交关系,希望通过社交活动促进个人成长,而非受限于过度情感依附。从“为他人”到“为自我”,“零糖社交”强调的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真实交往,让社交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摘编自《“零糖社交”还甜不甜》)
8.阅读材料一中的两张图,写出你得出的结论。(3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9.按照社交的亲密度来看,排列恰当的是(2分)(  )
A.“深度交往”<“零糖社交”<“半糖社交”<“搭子社交”
B.“零糖社交”<“搭子社交”<“半糖社交”<“深度交往”
10.“零糖社交”是否会取代“深度交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任务四:忆亲人挚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21分)
煤油灯
邓宗良
在雷州半岛,长板凳叫作凳条。上面放一盏点着的煤油灯,就成了写作业的小桌子。坐在旁边低矮的小凳子上,看上去像蹲在地上。
母亲看我趴在凳条上写作业时间长了,就说,油灯太暗了,歇歇眼睛吧。她把凳条上的煤油灯和书本拿到了小凳子上。
窄窄的凳条,可以平躺上去。我看着夜空,星星有些迷离,像无数个晕化的小点点,似乎正在慢悠悠地飘落。多眨几下眼,星星渐渐清晰。它们一颗颗的,数也数不清,悬停在深蓝的夜幕上。它们的闪烁,像轻轻的呼吸,又像低声的絮语。
母亲挪动小凳子,坐到了凳条边。她常说起星星和月亮的那些民间传说。顺着母亲举起的胳膊望去,那里有牛郎星和织女星,那里还有北斗星……母亲的手指尖仿佛触碰到了这些闪亮的星辰。数着星星,不一会儿我就睡着了。醒来时,头发似乎有些湿凉,抬手一摸,并没有露水。煤油灯不知什么时候被母亲捻灭了。
身边的母亲,浸润着朦胧的月光,给外公的对襟衫做布扣子。比长豆角细一点的卷布条,在她的手里被团成花生粒大小的布扣子。将布扣子一粒一粒间隔着缝在开襟衫上,另一边,缝上同样用卷布条做的半圆形扣眼。
母亲左手捏紧下针的地方,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滑溜溜的缝衣针,在衣布上面扎一下,用力一摁,再从下面捏住针头连着线头拉出来,拉到头,针脚就结实了。母亲不用点灯,活儿都在那几根手指头上。
母亲手里的线越来越短,扬起的胳膊越来越低。绵密而轻盈的动作,摇曳着如水的月色。缝完最后几针,她的老雷州歌也哼唱完了。她轻轻咬断线头,眼皮也不抬,说,回屋里睡吧。她划了根火柴,点着了煤油灯。橘色的光亮渗到月光里,浮起一圈光晕。
躺到床上,捻灭了煤油灯。母亲回到院子里,不一会儿就传来了越来越低的洗衣声。
小煤油灯的灯座是个玻璃油壶,像个小葫芦。厚厚的瓶盖设计得简洁而精巧,中间有根白棉绳灯芯。一根带齿的铁线穿了进来,留在外边的一头弯成小圆圈,捻动它便可调节火苗的大小。瓶盖外缘涂成金色的一圈薄铁片,剪出了花,正好卡住下端收小了的灯罩。油壶和灯罩是粗玻璃做的,里面有些小小的气泡,泛着一点点蓝。
高中毕业后,我在镇小学做代课老师。高考恢复,小学里很多老师都参加了。离春季开学很近了,教办主任才急匆匆地给我送来了红色的录取通知书。40多年前,交通很不方便,我水陆兼程,走了一天一夜,才到了广州的大学校园,给父母写了第一封信。行前父母叮嘱过我,到了学校,写封信回来告诉他们汇款的地址。母亲说,听说大学生的口粮是定量的,正是上饭量的时候,别饿着肚子。她说自己放不下心来。
离家前那个夜晚真短,母亲还有很多很多的话没说完,院子里的鸡窝就传来鸡翅膀扑棱的声响。公鸡快要打鸣了。母亲说,孩子,睡吧,明天还要出远门,出那么远的门。
母亲背过身子,缓缓地捻灭了煤油灯,星光洒在蒲草屋顶上。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8月16日,有删改)
11.本文主要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件?请梳理文章,将空白处补充完整。(3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我”平躺在凳条上看夜空,(1)________________;“我”在凳条上数着星星睡着,(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母亲因放心不下而叮嘱“我”。
12.本文语言充满雅致之美,平淡中蕴含深情。请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语句。(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1)我看着夜空,星星有些迷离,像无数个晕化的小点点,似乎正在慢悠悠地飘落。(从修辞角度赏析)(3分)
(2)母亲左手捏紧下针的地方,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滑溜溜的缝衣针,在衣布上面扎一下,用力一摁,再从下面捏住针头连着线头拉出来,拉到头,针脚就结实了。(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3分)
13.请阅读全文,简要分析“煤油灯”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14.文章两次出现“母亲捻灭煤油灯”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任务五:与友读经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2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李德裕,幼神俊,父吉甫每以敏辩夸于同列。武相元衡召之,谓曰:“吾子在家,所嗜何书?”意欲探其志也。德裕不应。翌日,元衡具告吉甫,吉甫归以责之,德裕曰:“武公身为帝弼,不问理国,而问所嗜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其言不当,所以不应。”吉甫复告,元衡大惭。
(选自《北梦琐言》,有删改)
15.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尊君在不 通假现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与家君期日中 成语推断法:不期而遇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欲探其志也 查阅词典法:①试探,探测;②伸出;③探望,看望 (3) ________(填文字)
元衡大惭 语境推断法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父吉甫每以敏辩夸于同列”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晓之以理   B.何以知之   
C.城高以厚   D.吉甫归以责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1)待君久不至,已去。(2分)
(2)吾子在家,所嗜何书?(2分)
18.【甲】文中的友人和【乙】文中的武元衡惭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阅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完成下列小题。(4分)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9.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感情?(2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20.有人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2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任务六:书交友之情
21.通过这次“与友同行,完善思维”主题系列学习活动,相信你对“朋友”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现邀请你来分享你与“朋友”之间的故事。(50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仔细回想一下,你心目中最要好的朋友是谁呢?可以是老师、父母、同学,可以是一个字、一朵花、一根草,可以是一种动物、一座建筑,可以是海伦·凯勒、藤野先生、李贺……你与他/她/它之间发生了怎样难忘的事?让你有了怎样的思考或困惑?请按照下面的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你可以记叙事情,传达情感,分享体验,注意思路要清晰;②请抓住“朋友”的特点,围绕中心,通过事件、细节凸显你的情感;③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答案
一、1. A B
2. 蔽 绪
3. (1)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2)回乐烽前沙似雪
(3)春天的脚步近了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4. ①示例:教学认真,因材施教。
②范爱农
③治学严谨,仔细修改鲁迅抄的讲义并指出解剖图错误
5. B A
6. B 解析:“有人把交友比作染丝”这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7. 将顿号改为逗号。
8. 当代年轻人对“零糖社交”有较高接受度,在给社交“减糖”时倾向于拒绝“非必要”社交,“净化”朋友圈的方式,注重个人空间和社交质量。
9. B
10. 不会完全取代。(1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社交需求,有些人更倾向于轻盈无压力的“零糖社交”,而有些人则更需要深度交往带来的支持和陪伴。(1分)不同的社交方式可以互补,“零糖社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交压力,而“深度交往”则能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2分)
11. (1)母亲坐在凳条边给“我”讲星星和月亮的民间传说
(2)母亲不点灯熟练地给外公的对襟衫做布扣子
(3)“我”考上了大学即将离家(每空1分)
12. (1)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星星在“我”眼中模糊、朦胧的样子,营造出一种静谧、梦幻的氛围,也表现出“我”看星星时的沉醉与惬意。(2分)
(2)“捏紧”“捏住”“扎”“摁”“拉”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细腻地描写了母亲做布扣子时的动作,(1分)生动地展现了母亲做针线活的娴熟,体现了母亲勤劳能干的品质,(1分)也饱含着“我”对母亲深深的敬佩与赞美。(1分)
13. ①“煤油灯”串联各部分情节,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2分)②煤油灯的温暖光亮营造出温馨、宁静的氛围,烘托出母亲勤劳、慈爱、温柔的形象。(2分)③寄托情感。“煤油灯”承载着“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与感恩之情。(2分)
14. ①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让文章叙事更加连贯。(2分)
②内容上:母亲第一次捻灭煤油灯是在普通的夜晚,表现出平凡日子里生活的宁静与温馨,体现母亲对“我”的照顾细致入微;(2分)第二次是“我”考上大学离家前的夜晚,这个细节增添了离别的不舍,营造出淡淡的感伤氛围,体现出母亲对“我”深深的牵挂,深化了文章的情感主题。(2分)
15. (1)同“否” (2)约定
(3)试探,探测 (4)非常
16. A 解析:例句中“以”是“用”的意思。A项“以”是“用”的意思;B项“以”是“因”的意思;C项“以”是连词,跟“而”相同;D项“以”是连词,表目的。
17. (1)(家父)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2)你在家喜欢读什么书?
18. 友人是因为自己的无信无礼而惭愧。武元衡是因为被小小年纪的李德裕指出自己问话不当,应该关心国家大事而惭愧。
【乙参考译文】李德裕,小时候资质不凡,他的父亲李吉甫经常在同朝官员面前夸奖他机敏善辩。宰相武元衡召见李德裕,对他说:“你在家喜欢读什么书?”想借此探寻他的志向。李德裕不回答。第二天,武元衡把这件事告诉了李吉甫,李吉甫回家后责备李德裕,李德裕说:“武公身为皇帝的辅佐大臣,不问如何治理国家,而问喜欢读什么书,这是成均和礼部的职责。他的话不合适,所以我不回答。”李吉甫又告诉了武元衡,武元衡非常惭愧。
19. 追忆的是往昔美好岁月,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念。
20. 自然景色;国家的衰败;作者和李龟年的颠沛流离。
21. 略。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