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3 古诗词三首(部编)六年级上新课导入第1课时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飞花令·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飞花令·雨宿建德江孟浩然唐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作者简介宿 建 德 江[唐]孟浩然移 舟 泊 烟 渚,日 暮 客 愁 新。野 旷 天 低 树,江 清 月 近 人。zhǔ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渚德初读诗歌自读整首诗,结合文中注释和课本插图,说说读完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诗题意思、大致内容等。整体感知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住默读诗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宿移舟划船泊停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日暮黄昏时分客愁新诗人新的愁绪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野旷空旷的原野江清清清的江水用自己的话和同桌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齐读诗句,想象:读到“天低树”“月近人”时,你眼前浮现出什么画面?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天比树还低,月亮和人如此亲近?谁能读出诗中的意境?想象画面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人借“天低树”“月近人”之景来抒发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借景抒情默读全诗,想想哪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人心里涌起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新愁。面对黄昏的落日,作者心里为什么会“愁新”?他满怀愁绪向谁诉说呢?体会诗情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满怀愁绪无处诉说,似乎只有江月知晓他孤寂的心情。直抒胸臆配乐朗读。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参考诗意,背诵原诗。总结学法:朗读理解想象体会请同学们用以上学法,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合作探究宿建德江客愁新天低树月近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学法:朗读→理解→想象→体会板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 轼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 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自学古诗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作者简介借助课文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朗读全诗,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画面里有哪些景物?黑云 白雨 卷地风 水如天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为什么把“黑云”比作“翻墨”,把“白雨”比作“跳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这是一场什么雨?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呢?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骤雨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带到诗句里读一读。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第三句诗,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卷地风来忽吹散“忽”字让我们感受到狂风的急,深入感受狂风过后,西湖美景带给诗人的享受。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我们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齐读这两句诗。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忽”字给苏轼带来了什么惊喜?齐读最后一句诗。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诗人苏轼醉了,他醉在西湖的美景中。想象画面,背诵全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醉有关“雨”的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陆游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李攀龙有关“骤雨”的诗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 云白 雨醉卷地风水如天板书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第二课时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读古诗xiàn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风吹草低见牛羊解词题夜里经过黄沙岭时创作的一首词chán重难点字书写指导què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说出诗歌大意。合作探究读这首词的上阙,想象画面:词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汇报交流看到听到闻到通过这些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天气突变,诗人想找过去熟悉的茅店避雨,此时为什么找不到了呢?自主学习汇报交流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讨论:《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寂寞孤独喜悦欢快读一读 1. 背诵本课古诗词。 2.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后作业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3 古诗词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中华优秀传统诗词的魅力,激发传承中华文化的理想信念。语言运用:三首古诗词主题明确,能借此欣赏古人是如何通过精炼的诗歌语言表达观点、营造情境的。思维能力:学习诗人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法,赏析诗歌淡而有味、耐人咀嚼的意境。审美创造:三首古诗词都触景生情,托景抒情,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重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两组“飞花令”(“月”和“雨”飞花令)。看来,大家的诗词储备量还不错,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两组诗词。课件出示: 月 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2.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月”和“雨”的古诗。我们先来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3.板书诗题,齐读课题,简介诗人。课件出示: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设计意图】以“飞花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与热爱,为学好本课古诗词作情感铺垫。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疏通字词。(1)学生自由读诗,同桌互助纠正诗句读音。(2)指名读诗。指导读准“渚(zhǔ)”的字音。(3)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书写3遍。2.读出节奏。(1)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学生练读,齐读,教师指名读。【设计意图】初读古诗,划分节奏,帮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感,初步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古诗词的情感。三、整体感知,诗情画意1.整体感知。自读整首诗,结合文中注释和课本插图,说说读完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诗题意思、大致内容等)2.理解诗意。(1)理解:默读诗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预设:①借助工具书、注释、插图理解:“宿”,住;“移舟”,划船;“泊”,停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日暮”,黄昏时分。②查阅资料,联系作者科举失利,仕途受到影响的现实理解“客愁新”。“客”指诗人,“愁新”指新的愁绪。体会诗人的心情,指导朗读“日暮客愁新”。(板书:客愁新)③拆词理解:“野旷”,空旷的原野;“江清”,清清的江水。④反馈:指名说,根据上面字词的意思,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2)交流:用自己的话和同桌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补充:指名说全诗意思,学生补充,教师点拨。(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3.想象画面。(1)齐读诗句,想象:读到“天低树”“月近人”时,你眼前浮现出什么画面?(板书:天低树 月近人)(2)思考:(课件出示“天低树”“月近人”凄清孤寂的画面)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天比树还低,月亮和人如此亲近?谁能读出诗中的意境?(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人借“天低树”“月近人”之景来抒发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板书:借景抒情)(3)赏读:想象意境,齐读后两句诗。4.体会诗情。(1)思考:默读全诗,想想哪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人心里涌起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新愁。(2)体会:面对黄昏的落日,作者心里为什么会“愁新”?他满怀愁绪向谁诉说呢?(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满怀愁绪无处诉说,似乎只有江月知晓他孤寂的心情。)(3)明确写法:这句诗很直接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心中的愁绪,这种方法叫直抒胸臆。(板书:直抒胸臆)(4)指导练读:学生带着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练读,教师指名朗读全诗。(5)配乐朗读:学生配乐齐读。5.背诵积累:出示背景画面和诗意,指导背诵。6.总结学法: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宿建德江》的学习方法,先划分节奏,接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然后想象画面,最后体会情感。(相机板书:朗读→理解→想象→体会)【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情,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这样既能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中指导学生习得学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四、合作探究,自学新诗1.回顾学法:我们通过“朗读→理解→想象→体会”的方法学习了《宿建德江》,感受到了诗人孤身一人与月相伴停宿江边孤寂的心情。2.自学新诗:请同学们用以上学法,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巡视指导。课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4.合作交流。(1)初读评价: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2)互助理解。预设:①学生简介作者。课件出示: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②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相应点拨。(诗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3)引导想象。①想象: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画面里有哪些景物?(板书:黑云 白雨 卷地风 水如天)②理解:为什么把“黑云”比作“翻墨”,把“白雨”比作“跳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③赏雨:这是一场什么雨?(骤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播放骤雨的视频)④比较: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呢?(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带到诗句里读一读。⑤感悟: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第三句诗,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忽”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狂风的急,深入感受狂风过后,西湖美景带给诗人的享受。)⑥赏读:“忽”字给苏轼带来了什么惊喜?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诗。(课件播放音乐《梦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我们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齐读这两句诗。(4)体悟诗情。①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诗人苏轼醉了,他醉在西湖的美景中。(强调诗题中的“醉”字)(板书:醉)②指名诵读,全班诵读。③想象画面,背诵全诗。(5)拓展“雨”诗。①学生背诵写雨的诗句。②教师出示写骤雨的诗句。课件出示: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陆游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李攀龙③学生齐读诗句。【设计意图】运用学法,自主学习,开放式的课堂,给学生充分交流合作的自主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抓重点词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作者对雨后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鹊、蝉”。了解诗人辛弃疾。2.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这节课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词题,学生齐读词题。二、初读诗词,解词题1.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强调“见”的读音,拓展“见”读作“现”的诗句,根据注释⑥理解“见”同“现”。(2)出示节奏划分,读出节奏。2.解词题。根据注释①明确“西江月”是词牌名;根据注释②明确“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南面。这是诗人夜里经过黄沙岭时创作的一首词。指导词题中“蝉”“鹊”的写法。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心情1.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说出诗歌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读这首词的上阙,想象画面:词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预设:词人看到了“明月、别枝、惊鹊”,“惊鹊”在这里可以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听到了“鸣蝉、说丰年、蛙声一片”;闻到了“稻花香”。(板书:看到 明月 别枝 惊鹊 听到 鸣蝉 说丰年 蛙声一片 闻到 稻花香)追问:通过这些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感受到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板书:宁静 喜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月夜恬静自然、优美如画的景色,及作者闲居时的心情。)过渡: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天气突变,诗人想找过去熟悉的茅店避雨,此时为什么找不到了呢?通过“忽见”一词,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惊喜。4.讨论:《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不一样。通过《宿建德江》中的“愁”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通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丰年”和“路转溪桥忽见”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悦、欢快的心情。(设计意图:写景往往是为了抒情。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更深刻地发现两首诗情感表达的区别,还能在朗读中读出对诗词独特的体会。)四、布置作业背诵本课古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并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 古诗词三首 教案.docx 3 古诗词三首 课件.pptx 中国民乐 - 古筝独奏.mp3 于秋旋 - 渔舟唱晚.mp3 四季西湖.mp4 梦西湖.mp3 狂风骤雨.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