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预习衔接】3.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稳态(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1沪科版(2020)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预习衔接】3.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稳态(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1沪科版(2020)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稳态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如图表示某概念模型,下列相关叙述与该模型所示不相符的是(  )
A.若该模型表示血糖调节,F代表下丘脑,则G、H可分别代表胰岛和肾上腺
B.若该模型表示体液免疫,F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则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形成
C.若该图表示能量流动,E表示羊摄入的能量,F代表羊的同化能量,则G、H可分别代表羊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D.若该模型表示体温调节,且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G可代表汗腺分泌减少,H可代表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发的渴觉称为高渗性渴觉;呕吐、腹泻等造成血容量(参与循环的血液总量)降低后,刺激容量感受器引发的渴觉称为容量性渴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产生高渗性渴觉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B.容量感受器兴奋后,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C.严重腹泻时,机体可能产生高渗性渴觉和容量性渴觉
D.等渗性脱水不会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但会导致容量性渴觉
3.分析以下资料:①高温环境下,鸡会产生热应激反应,热应激反应不仅会使鸡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改变,还会致其生长发育缓慢,产蛋率下降。②研究发现,前列腺素E2(一种激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炎性介质和致痛物质,可激活外周痛觉感受器产生疼痛信号,实验证明前列腺素E2与发热密切相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高温环境下鸡生长缓慢可能是热应激反应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
B.高温条件下,鸡体内存在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C.前列腺素E2与甲状腺激素在调节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D.资料②说明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4.血容量是血液中全部血细胞容量和血浆容量的总和。如图分别是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的变化对血浆中抗利尿激素(ADH)水平影响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血容量变化对血浆ADH水平的影响时,血浆渗透压应该恒定
B.机体有感受血容量变化的感受器,大量失血后机体分泌ADH减少
C.ADH通过肾保留水分降低尿液的渗透压,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
D.ADH的分泌对血容量变化的反应比对血浆渗透压变化的反应更敏感
5.大雪纷飞的冬季,处于室外环境的人体的体温仍能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其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
B.寒冷环境中,人体皮肤血管收缩以增加产热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
D.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6.人体生命活动往往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这样有利于人体对复杂环境作出反应和维持机体内各种机能间的协调统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相对于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作用范围较为局限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神经的调节,同时甲状腺激素影响神经系统
C.体液调节是指通过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来调节生命活动
D.神经—体液调节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的调节方式
7.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调定点的数值为:37°C,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体温调节中枢会综合分析,根据体温与调定点的温差相应地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如图为某同学受到病毒感染及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体温经历的三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阶段Ⅰ,由于病毒感染导致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使得体温调定点升高
B.人体的体温调节,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C.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明显高于正常值,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散热量
D.阶段Ⅲ,该同学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8.一个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人,在不同气温下皮肤血管血液的相对流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温度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CD段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机体散热量降低
C.在AB段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活动提供热量
D.在D点以后,皮肤通过辐射、蒸发等方式散热,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9.下丘脑中存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它们的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图中实线所示,C、W曲线交于S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可通过改变放电频率调节机体体温
B.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低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高于正常值
C.人在感染流感病毒后或干活出汗时S点右移
D.某人体温24小时处在S′点,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10.失温症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大脑、心、肺等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注意保暖防护、及时补充体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失温
B.失温下产生寒颤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骨骼肌战栗使机体减少散热
C.失温是人体产热小于散热,说明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轻度失温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肝脏产热
11.如图表示人体内环境部分调节方式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方式
B.方式③中的信息传递不需要通过体液
C.①和③所代表的两种调节方式中③起主导作用,但两者往往共同发挥作用
D.③所代表的调节方式迅速、准确,但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12.“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东风又起时,该游子体内会发生适应性生理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体内胰高血糖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以增加产热
B.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
C.寒冷的春日夜晚,该游子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使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骨骼肌战栗
13.如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
B.③与④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醛固酮与抗利尿激素具有拮抗关系
D.⑤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4.如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素,A、B、C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感受器兴奋,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发生电位变化的原因是    ,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导,传至位于    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恒定。产生冷觉的A表示    。
(2)全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会分泌①,①促使B分泌②,②促使甲状腺分泌③,该过程中②表示    ,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    调节;当激素③以B为靶细胞时,体现了激素的    调节机制,③对B的作用效应有    、   。
(3)饥寒交迫时,   细胞分泌的④   (填激素名称)含量增加,④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在血糖调节方面与其相互拮抗的激素是    。
(4)人在炎热环境中大量出汗后,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    增多,由垂体释放,作用于    ,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15.5月22日,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赛遭遇极端天气,21人因失温症不幸遇难,让失温症被大家关注。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0℃时,称为失温症。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重度失温患者会出现反常脱衣现象,患者开始脱去衣物,同时也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风险。图是人体在低温时进行体温调节的部分调节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轻度失温时,浑身会颤抖,以产生更多热量,同时,在下丘脑的间接调节下,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也会上升,促进产热,从而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人体维持体温的调节网络是    调节。但若长时间处在湿冷、大风等恶劣环境中,人体体温会快速下降,这说明    。
(2)人体中度失温时,全身肌肉剧烈颤抖无法抑制,走路跌跌撞撞,甚至出现尿失禁的状况,原因可能是    。
(3)人体重度失温时,反而会感觉到热,出现反常脱衣的现象。热觉形成于    。有些人听到重度失温事故的消息时,会产生毛骨悚然的反应,这种反应属于    反射(填“条件”或“非条件”)。
(4)救治失温症患者时,除了使其尽快脱离寒冷的环境、提供保暖措施外,还可以注射盐酸洛贝林和盐酸肾上腺素等药物。盐酸洛贝林是一种呼吸中枢兴奋剂,会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上的    结合并使其兴奋,兴奋传递到位于    的呼吸中枢而使呼吸加快。盐酸肾上腺素是一种肾上腺素类的药物,可以用于抢救失温导致的心脏骤停。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是:在恐惧、紧张等情况下,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下丘脑支配肾上腺的相关神经属于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请简述肾上腺素被用于抢救失温导致的心脏骤停的机理: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如图表示某概念模型,下列相关叙述与该模型所示不相符的是(  )
A.若该模型表示血糖调节,F代表下丘脑,则G、H可分别代表胰岛和肾上腺
B.若该模型表示体液免疫,F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则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形成
C.若该图表示能量流动,E表示羊摄入的能量,F代表羊的同化能量,则G、H可分别代表羊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D.若该模型表示体温调节,且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G可代表汗腺分泌减少,H可代表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
【专题】模式图;免疫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1、由题图可知:E作用于F,而F又分别作用于G、H,据此为依据进行选项判断。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4、流入各营养级的总能量=同化总量=摄入量﹣粪便量=生长发育繁殖所需能量+呼吸消耗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
【解答】解:A、胰岛中的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岛中的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浓度的作用,肾上腺能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具有升高浓度的作用,若该模型表示血糖调节,F代表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则G、H可分别代表胰岛和肾上腺,A正确;
B、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能分泌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则E表示抗原刺激,F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形成,B正确;
C、E摄入量=F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F同化量=G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H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当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综合和分析,从而引起产热增加,故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而会引起汗腺分泌减少,从而减少散热。若该模型表示体温调节,且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G可代表汗腺分泌减少,H可代表肾上腺素分泌增多,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生命现象的模型为背景,综合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及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发的渴觉称为高渗性渴觉;呕吐、腹泻等造成血容量(参与循环的血液总量)降低后,刺激容量感受器引发的渴觉称为容量性渴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产生高渗性渴觉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B.容量感受器兴奋后,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C.严重腹泻时,机体可能产生高渗性渴觉和容量性渴觉
D.等渗性脱水不会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但会导致容量性渴觉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水盐平衡调节.
【专题】正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答案】A
【分析】引起渴觉的原因有2种,渗透压渴觉和容量性渴觉,等渗性脱水时一般不会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但能刺激渴觉中枢而引起口渴,因此属于容量性渴觉,容量性渴觉是据有效循环血量降低而引起的得觉。因此体内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此时应及时补充生理盐水就可以缓解上述症状。
【解答】解:A、高渗性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分泌抗利尿激素,然后由垂体释放,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最后使尿量减少,所以产生高渗性渴觉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错误;
B、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所以当血容量减少时,感受器兴奋,向大脑皮层传递信号,并在此形成渴觉,B正确;
C、严重腹泻时,可使机体发生脱水,如果失水的同时伴有等比例Na+的丢失,不会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但会导致低血容量性渴觉,如果丢失水分的比例多于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增大,患者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会兴奋,信息上行至大脑皮层并产生高渗性渴觉,C正确;
D、等渗性脱水不会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但参与循环的血液总量减少,导致容量性渴觉,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以下资料:①高温环境下,鸡会产生热应激反应,热应激反应不仅会使鸡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改变,还会致其生长发育缓慢,产蛋率下降。②研究发现,前列腺素E2(一种激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炎性介质和致痛物质,可激活外周痛觉感受器产生疼痛信号,实验证明前列腺素E2与发热密切相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高温环境下鸡生长缓慢可能是热应激反应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
B.高温条件下,鸡体内存在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C.前列腺素E2与甲状腺激素在调节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D.资料②说明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答案】A
【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属于稳态的一部分,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生长激素具有调节生长发育的功能,高温环境下鸡生长缓慢可能是热应激反应使生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B、高温条件下,鸡产生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从而促进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B正确;
C、实验证明前列腺素E2与发热密切相关,说明前列素E2能够增加机体产热,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机体代谢从而促进产热,二者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资料②中提到前列腺素E2可激活外周痛觉感受器产生疼痛信号,这说明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4.血容量是血液中全部血细胞容量和血浆容量的总和。如图分别是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的变化对血浆中抗利尿激素(ADH)水平影响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血容量变化对血浆ADH水平的影响时,血浆渗透压应该恒定
B.机体有感受血容量变化的感受器,大量失血后机体分泌ADH减少
C.ADH通过肾保留水分降低尿液的渗透压,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
D.ADH的分泌对血容量变化的反应比对血浆渗透压变化的反应更敏感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水盐平衡调节.
【专题】坐标曲线图;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答案】A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解答】解:A、结合图示可知,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变化对ADH的含量均有影响,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研究血容量变化对血浆ADH水平的影响时,血奖渗诱压应该恒定,A正确:
B、结合题图分析可知,机体大量失血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而血容量增加,维持外周阻力,使血压不至于下降太多,B错误:
C、ADH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通过肾保留水分降低血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C错误;
D、从0~9%过程中,ADH上升,容量在30%~10%过程中,ADH下降,因此ADH对血渗透变化的反应更敏感,即血容量变化的百分率更小,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5.大雪纷飞的冬季,处于室外环境的人体的体温仍能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其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
B.寒冷环境中,人体皮肤血管收缩以增加产热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
D.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
【专题】模式图;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答案】C
【分析】1、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 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A错误;
B、寒冷刺激条件下,机体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B错误;
C、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相关神经兴奋促进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释放以增强人体代谢,增加产热,C正确;
D、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代谢产热,体温调节中枢为下丘脑,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6.人体生命活动往往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这样有利于人体对复杂环境作出反应和维持机体内各种机能间的协调统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相对于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作用范围较为局限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神经的调节,同时甲状腺激素影响神经系统
C.体液调节是指通过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来调节生命活动
D.神经—体液调节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的调节方式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
【专题】对比分析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B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解答】解:A、相对于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作用范围较为广泛,A错误;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受神经的调节,同时甲状腺激素影响神经系统(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
C、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C错误;
D、植物不存在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调定点的数值为:37°C,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体温调节中枢会综合分析,根据体温与调定点的温差相应地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如图为某同学受到病毒感染及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体温经历的三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阶段Ⅰ,由于病毒感染导致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使得体温调定点升高
B.人体的体温调节,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C.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明显高于正常值,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散热量
D.阶段Ⅲ,该同学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
【专题】信息转化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A
【分析】从图中看出:当受到病菌感梁时,身体产生内生致热源,使体温调定点处于过程中,这时身体会认为自己处在了体温过低的状态,于是就会打寒战(肌肉收缩产热)、面色苍白 (体表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时甲状腺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体温就会迅速的飙高;第Ⅲ阶段时,体温下降,散热量增大,临床表现为大量出汗,此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并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
【解答】解:A、病毒感染产生的致热源(EP)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A错误;
B、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虽明显高于正常值,但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产热量与散热量接近相等,C正确;
D、阶段Ⅲ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下移,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机体会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8.一个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人,在不同气温下皮肤血管血液的相对流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温度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CD段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机体散热量降低
C.在AB段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活动提供热量
D.在D点以后,皮肤通过辐射、蒸发等方式散热,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B
【分析】1、分析题图:AB段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的分泌量会增加;CD段环境温度升高,血液相对流量增大,汗腺的分泌活动增强,在D段以后要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不由自主战栗、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炎热环境→皮肤热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感受的是温度的变化,并不引起冷与热的感觉,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可以感受到冷与热,A正确;
B、CD段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的活动加强,汗液分泌增加,散热量增加,B错误;
C、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AB段机体受到寒冷刺激,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促进代谢,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其身体主要通过肝、脑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C正确;
D、在D点以后,外界温度升高,皮肤会通过辐射、蒸发(如汗液的蒸发)等方式散热,汗液分泌增加,会带走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所以需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神经与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丘脑中存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它们的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图中实线所示,C、W曲线交于S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可通过改变放电频率调节机体体温
B.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低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高于正常值
C.人在感染流感病毒后或干活出汗时S点右移
D.某人体温24小时处在S′点,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
【专题】坐标曲线图;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大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当体温高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小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解答】解:A、由C、W两条线交于S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可知,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通过改变放电频率调节机体体温,A正确;
B、图中可知,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低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高于正常值,B正确;
C、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升高,S点右移,干活出汗时体温不变,S点不移动,C错误;
D、体温24小时处在S'点,高于正常体温但温度保持相对稳定,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体温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体温调节过程,属于中等难度题目。
10.失温症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大脑、心、肺等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注意保暖防护、及时补充体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失温
B.失温下产生寒颤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骨骼肌战栗使机体减少散热
C.失温是人体产热小于散热,说明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轻度失温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肝脏产热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
【专题】正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答案】B
【分析】体温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实现的;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如果在寒冷的环境中停留过久,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体温就会降低;人如果在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体内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出,会导致体温升高。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解答】解:A、注意保暖防护可以减少散热、及时补充体能可以保证产热,因此可以一定程度预防失温,A正确;
B、失温下产生寒颤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骨骼肌战栗使机体增加产热,B错误;
C、失温是人体散热大于产热,说明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
D、轻度失温条件下,机体通过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肝脏细胞代谢,使产热增加,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体温调节的过程,体温平衡调节的原理,从而结合各选项对本题做出正确判断。
11.如图表示人体内环境部分调节方式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方式
B.方式③中的信息传递不需要通过体液
C.①和③所代表的两种调节方式中③起主导作用,但两者往往共同发挥作用
D.③所代表的调节方式迅速、准确,但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B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解答】解:A、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也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所以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方式,A正确;
B、方式③神经调节中的信息传递也需要通过体液,如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需要通过体液,B错误;
C、①体液调节和③神经调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③神经调节,但两者往往共同发挥作用,C正确;
D、③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但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要求考生识记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东风又起时,该游子体内会发生适应性生理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体内胰高血糖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以增加产热
B.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
C.寒冷的春日夜晚,该游子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使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骨骼肌战栗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专题】归纳推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A、胰高血糖素只能升高血糖,血糖只有进入细胞中氧化分解才能增加产热,但这是胰岛素的功能,A错误;
B、寒冷刺激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B错误;
C、寒冷环境中,机体散热量与产热量相当,体温仍维持正常,C错误;
D、寒冷刺激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骨骼肌战栗,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体温调节、体液调节和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3.如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
B.③与④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醛固酮与抗利尿激素具有拮抗关系
D.⑤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
【专题】模式图;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肾上腺素,⑤是抗利尿激素,⑥为大脑皮层.
【解答】解:A、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A正确;
B、寒冷刺激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B正确;
C、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不是拮抗关系,C错误;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由垂体释放的,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4.如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素,A、B、C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感受器兴奋,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发生电位变化的原因是  神经元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进入神经细胞 ,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导,传至位于  下丘脑 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恒定。产生冷觉的A表示  大脑皮层 。
(2)全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会分泌①,①促使B分泌②,②促使甲状腺分泌③,该过程中②表示  促甲状腺激素(或TSH) ,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  分级 调节;当激素③以B为靶细胞时,体现了激素的  (负)反馈 调节机制,③对B的作用效应有  抑制B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 促进B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
(3)饥寒交迫时, 胰岛A 细胞分泌的④ 胰高血糖素 (填激素名称)含量增加,④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糖 ,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在血糖调节方面与其相互拮抗的激素是  胰岛素 。
(4)人在炎热环境中大量出汗后,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  抗利尿激素 增多,由垂体释放,作用于  肾小管、集合管 ,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答案】(1)神经元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进入神经细胞 下丘脑 大脑皮层
(2)促甲状腺激素(或TSH) 分级 (负)反馈 抑制B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B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3)胰岛A 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糖 胰岛素
(4)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分析】图中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②为促甲状腺激素(TSH),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A为大脑皮层,B 为垂体,C为肝脏、脂肪细胞等。
【解答】解:(1)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感受器兴奋,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发生电位变化的原因是:当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通道打开,Na+内流导致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等,所以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产生冷觉的部位A是大脑皮层。
(2)全身冰水浇湿后,身体感受到寒冷的刺激,下丘脑会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使B垂体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TSH),②促甲状腺激素(TSH)促使甲状腺分泌③甲状腺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B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体现了激素的(负)反馈调节机制。③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垂体,可以抑制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同时也可以促进B细胞(垂体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3)饥寒交迫时血糖会降低,胰岛中胰岛A细胞分泌的④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增加,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糖,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在血糖调节方面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的激素是胰岛素。
(4)人在炎热环境中大量出汗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故答案为:
(1)神经元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进入神经细胞 下丘脑 大脑皮层
(2)促甲状腺激素(或TSH) 分级 (负)反馈 抑制B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B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3)胰岛A 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糖 胰岛素
(4)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5.5月22日,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赛遭遇极端天气,21人因失温症不幸遇难,让失温症被大家关注。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0℃时,称为失温症。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重度失温患者会出现反常脱衣现象,患者开始脱去衣物,同时也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风险。图是人体在低温时进行体温调节的部分调节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轻度失温时,浑身会颤抖,以产生更多热量,同时,在下丘脑的间接调节下,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也会上升,促进产热,从而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人体维持体温的调节网络是  神经—体液 调节。但若长时间处在湿冷、大风等恶劣环境中,人体体温会快速下降,这说明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
(2)人体中度失温时,全身肌肉剧烈颤抖无法抑制,走路跌跌撞撞,甚至出现尿失禁的状况,原因可能是  失温影响了大脑皮层的功能,不能对低级中枢进行控制 。
(3)人体重度失温时,反而会感觉到热,出现反常脱衣的现象。热觉形成于  大脑皮层 。有些人听到重度失温事故的消息时,会产生毛骨悚然的反应,这种反应属于  条件 反射(填“条件”或“非条件”)。
(4)救治失温症患者时,除了使其尽快脱离寒冷的环境、提供保暖措施外,还可以注射盐酸洛贝林和盐酸肾上腺素等药物。盐酸洛贝林是一种呼吸中枢兴奋剂,会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上的  受体 结合并使其兴奋,兴奋传递到位于  脑干 的呼吸中枢而使呼吸加快。盐酸肾上腺素是一种肾上腺素类的药物,可以用于抢救失温导致的心脏骤停。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是:在恐惧、紧张等情况下,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下丘脑支配肾上腺的相关神经属于  交感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请简述肾上腺素被用于抢救失温导致的心脏骤停的机理: 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心肌兴奋,从而开始收缩 。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1)神经—体液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2)失温影响了大脑皮层的功能,不能对低级中枢进行控制
(3)大脑皮层 条件
(4)受体 脑干 交感 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心肌兴奋,从而开始收缩
【分析】1、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2、反射弧中至少包括传入和传出神经元,一个神经元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而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
3、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答】解:(1)人体轻度失温时,肌肉颤抖受神经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上升受体液调节,所以人体维持体温的调节网络是神经—体液调节。若长时间处在湿冷、大风等恶劣环境中,人体体温会快速下降,这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2)人体中度失温时,出现全身肌肉剧烈颤抖无法抑制,走路跌跌撞撞,出现尿失禁等状况,说明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受到影响,不能对低级中枢进行控制。
(3)热觉形成于大脑皮层。有些人听到重度失温事故的消息时,会产生毛骨悚然的反应,这种反应属于条件反射。
(4)盐酸洛贝林会与化学感受器上的受体结合并使其兴奋,并将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递至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所以支配肾上腺的相关神经属于交感神经。激素发挥作用时需要与靶器官或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因此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的机理是,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心肌兴奋,从而开始收缩。
故答案为:
(1)神经—体液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2)失温影响了大脑皮层的功能,不能对低级中枢进行控制
(3)大脑皮层 条件
(4)受体 脑干 交感 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心肌兴奋,从而开始收缩
【点评】本题以体温调节实例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知识,同时又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难度适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