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陈太丘与友期行导入新课导入新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英雄观。”你能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一个故事,领悟诚信的价值。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论语·为政》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论语·子路》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诵读诗歌。2.学习摹景状物的方法,领悟诗歌的内涵。3.深入体会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整体感知——学习目标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整体感知——作者简介《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通行本6卷36篇。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逸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教科书”。《世说新语》整体感知——作品简介《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花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整体感知——介绍背景《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整体感知——介绍背景“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期”是约定的意思。标题的意思是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整体感知——题目解读1.读音正确 ,声音洪亮。2.读出感情,流畅自然。3.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整体感知——朗读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朗读指导]叙述者:平和舒缓语气。友人:气愤、惭愧。元方:怒中不失礼节。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太丘舍去( ) (2)尊君在不( )(3)哉( )(4)友人惭( )shěfǒuzāicán整体感知——重点生字①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_____②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家君:___________________④相委而去:_____⑤期日中:_________⑥去后乃至:___⑦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舍,舍弃;去,离开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读“fǒu”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舍弃正午时分才代词,代指元方整体感知——重点词语翻译文言文的六字法: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称要保留。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补:补出省略的词语。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更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整体感知——方法解读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逊有礼。称呼(亲属)别人的父母:尊君,令尊令堂,令母儿女:令郎,令爱妻子:尊夫人,贤内助自己的父母:家父,家母儿女:犬子,小女妻子:拙荆,内人整体感知——方法解读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约定。相约同行。正午时分。陈太丘和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元方当时七岁,在家门外玩耍。舍弃。离开。丢下(他)而离开。才。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蹇(shí)的长子。整体感知——翻译文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同“否”。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是人啊!哉,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舍弃。整体感知——翻译文章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了正午(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信用。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拉,牵拉。回头看。整体感知——翻译文章通假字。尊君在不(同“否”,表疑问,文中可译为“不在”)古今异义。去委整体感知——积累文言知识一词多义。期整体感知——积累文言知识特殊句式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省略句:感叹句: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敬辞。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如:尊姓大名 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如:家父“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整体感知——积累文言知识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辞,哪些属于谦辞。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敬辞有谦辞有③④⑥⑦⑨ ①②⑤⑧整体感知——积累文言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提示:人物和事件)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友人迟到责怪陈太丘,并对子骂父,元方据理反驳。整体感知——概括内容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陈太丘与友期行开端—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发展—父友:问元方:答①_____—父友骂父:② 元方驳斥:③ 尾声—父友:惭,④_________ 元方:⑤_________ ⑥_________ 个性率真高潮非人哉无信、无礼下车引之入门不顾聪慧明理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找出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思想内容)的词。信礼整体感知——中心词语精读细研2.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到“去后乃至”在文中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起因,说明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②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1.元方与客人的对话分为几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两层:①第一层:交代元方父亲离去缘由;②第二层:写元方义正辞严地反驳客人的粗野怒责,并指出对方不守信用与不讲礼仪的错误行为。精读细研——分析课文3.文中交代元方“时年七岁”的作用是什么?①交代了元方年纪小;②为下文写其聪慧明理做铺垫。4.“友人惭,下车引之”表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友人的这一举动,从侧面说明了陈元方的聪明。精读细研——分析课文5.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无信” “无礼”精读细研——分析课文6.试从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三个方面分析元方和友人的人物形象。元方 友人神态动作语言“友人便怒曰”——友人暴躁易怒,粗野,毫无羞耻之心“待君久不至,已去/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聪慧明理“非人哉”——友人无礼“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率直方正“下车引之”——友人知错能改/精读细研——分析课文1.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惭,下车引之。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知错能改精读细研——分析人物2. 你认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懂礼识义性格直率,好恶分明,情感易外露正直不阿精读细研——分析人物1.《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精读细研——课文品读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畅所欲言。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小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精读细研——课文品读3、倘若你是元方,你会怎么做?我也会像元方一样“入门不顾”,以保父亲尊严。“入门不顾”终究不是讲礼的举动,既然辩驳有据,且对方也已经认错,那么就当以礼待之。我会邀请他到家中小坐,尽宾主之宜。精读细研——课文品读4、从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而作为学生我们要在这种情形之下摆正立场,信守诺言,把诚实守信的美德发扬光大。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做到诚实守信,成为一个文明的好学生。精读细研——课文品读课堂小结《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年纪虽小但聪慧善辩、正直明理、落落大方,同时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课堂小结——概括主题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懂得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课堂小结——学后感悟此文通过对陈太丘父子与友人言行的对比,赞扬了君子认真守信的态度,通过对陈元方幼时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他勇敢果决、刚正不阿、据理力争的方正人格,再现了魏晋风度,对树立楷模、纠正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课堂小结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课堂小结 人物形象鲜明,叙述详略得当。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时年七岁”开始的。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友人的问话,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友人骂其父的行为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聪慧善辩、正直明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情节安排合理,详略得当。为突出元方的形象,作者有意省略了陈太丘等候友人的过程,详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课堂小结——写作特色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堂小结——写作特色对话背景:陈太丘与友期行聪慧善辩据理驳斥正直明理对话内容对话结果:友人无礼 对子骂父元方责友 无信无礼友人无信 太丘舍去友人惭,元方入门不顾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民无信不立。 ——孔子●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积累关于诚信的诗句。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拓展延伸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到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拓展延伸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敬辞类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惠 惠顾、惠存、惠赠垂 垂问、垂询、垂念、垂爱赐 赐教、赐复高 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贤 贤弟、贤侄奉 奉送、奉还、奉劝、奉陪其他 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拓展延伸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谦辞类家 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舍 舍弟、舍妹小 小弟、小儿、小女、小店愚 愚兄、愚见拙 拙作、拙著、拙见敝 敝人、敝姓、敝校鄙 鄙人、鄙见其他 寒舍、见教、见谅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布置作业——随堂检测1.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文( )约定才丢下、舍弃 拉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君: 尊君: 家君: 对对方的敬称。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布置作业——随堂检测3、补充课文中的省略部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友于元方家君君家君人君君布置作业——随堂检测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课外读读《世说新语》。3.古人云:“人无信不立。”搜集资料,整理两个关于“信”的名人故事。布置作业——课后作业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陈太丘与友期》音频朗读.mp3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陈太丘与友期》同步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