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本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战国时期,与中原相邻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由此可知( )A. 诸侯争霸推动了民族认同 B. 中华民族多元并发的特点C. 华夏族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D. 各地区独立发展齐头并进2. 唐高宗曾下诏严禁五姓七望互相通婚,然而禁令遭到了抵制,有仕女宁愿终身不嫁,拒绝与外姓通婚;旁枝散叶的破落户甚至会以禁婚嫁自诩,以抬高地位,索要更多的钱财。这反映唐代( )A. 门阀等第观念犹存 B. 君主专制遭到削弱C. 科举制度初见成效 D. 外重内轻局面形成3. 如图是北宋中后期南北方上缴赋税情况。据此分析可知( )A.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 户口分布北多南少 C. 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D. 北方地区战乱不断4. 明代宣德后,内阁职能日益凸显,“凡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还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这一体制的形成源于( )A. 君主权力旁落 B. 皇权专制的加强 C. 密折制度的形成 D. 分化相权的需要5. 19世纪中期,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八国联军侵华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这说明清朝( )A. 中央集权加强 B. 政府陷入了严重财政危机C. 权力结构的变化 D. 地方官僚推动军事近代化6.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宪法大纲,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着力于( )A. 人民军队的创建 B. 工人运动的开展C. 统一战线的巩固 D. 革命政权的建立7. 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古代希腊以工商业见长,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精于畜牧业的游牧民族则具有杀伐奔袭的文明特征。这些现象说明( )A. 生产方式影响文明的多样性 B. 早期人类文明联系密切C. 文化引导推动农业文明发展 D. 海洋文明优于大河文明8. 15世纪末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在沿非洲东海岸探险时,发现不少阿拉伯商贾从亚洲到那里经商,在日记中,他记录了许多非洲东部的沿海城市。这些城市往往位于通商要道,物产丰富,许多地方都有阿拉伯人的集中居住区。由此可见,当时这些非洲沿海地区( )A. 受到阿拉伯商人的控制 B. 对外贸易推动城市兴盛C. 引起了欧洲探险家重视 D. 连接了亚欧之间的商路9.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许多奢侈品成为普通商品。过去欧洲与东方的贸易,由于运输困难、风险较大,所以价格昂贵,是只有少数贵族和富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贸易。现在,砂糖、咖啡、茶叶以及各种香料成为大众商品。这一现象体现了( )A. 餐桌革命的影响 B. 价格革命的影响 C. 商业革命的影响 D. 工业革命的影响10. 18世纪,法国学者认为“历史学不应当仅仅记录琐碎的事件,而应当能够类似于牛顿的科学,能把事实还原为定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历史学的基点就应当扎根于“人的科学”所揭示出的人性,揭示“人类精神的毁灭、复兴与进步”。这一主张( )A.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B. 开启了史学的科学化趋势C. 深受理性主义思想影响 D. 助推了欧洲宗教改革兴起11. 鉴于“大量儿童在星期日摔跤、打架、逗牛、逗鸡和踢足球……简直就是半野蛮的年轻人”的状况,罗伯特·瑞克斯于1780年创建了英国首家星期日学校,意图提高童工的阅读、书写、算术和劳动技能。随后,星期日学校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星期日学校的推广( )A. 推动英国初等教育日益普及完善 B. 刺激群众性体育运动兴起C. 消除了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隐患 D. 适应了工厂制度发展要求12. 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882年英国入侵埃及,爱国青年军官阿拉比领导军民进行英勇无畏的抵抗,后遭失败。1881年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武装起义持续近20年,起义失败后,英国控制了苏丹。这些史实说明亚非( )A. 民族革命任务完成 B. 民族革命方式激进暴力C. 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 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13. 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引起欧美民众广泛关注。英国民众非常关注德国赔款和殖民地分配的问题;法国民众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如何确保国家安全和防止德国再次侵略;美国民众的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建议和国际联盟的建立上。这反映出( )A. 巴黎和会是由英法美主导的分赃会议B. 维护国际和平成为世界人民的愿望C. 欧美对未来世界秩序建构的不同诉求D. 战后大国争夺世界的矛盾日益尖锐14. 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写道:“现在我们开始勤奋、细心、刻苦地学习实行一种新的转变……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材料中的“新的转变”指( )A.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变为社会主义革命B. 把社会主义从伟大理想变为美好的现实C.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D. 把俄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15. 20世纪初期,甘地大张旗鼓地向社会广泛宣传印度土布:“我们自己的衣服式样,是最适合我们的生活环境的”“印度放弃土布,无疑铸成大错,无法履行民族义务”,并批评机器“摧毁了印度农村的智慧”,倡导全民纺纱织布。甘地此举旨在( )A. 恢复印度的传统手工业生产 B. 正式揭开印度抗英斗争的序幕C. 抵制经济侵略实现民族独立 D. 推动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传播16. 以下两幅画作是20世纪50年美苏美术作品。这两幅作品表明( )A. 美苏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B. 美苏注重文化侵略C. 冷战思维渗透舆论宣传 D. 两国军事冲突不断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一直重视小学教育。边区刚建立时,由于遭到日伪严重破坏,大部分小学处于瘫痪状态,为安定社会秩序,提高群众认识,发扬民族精神,加强抗战力量,1938年,边区通过《文化教育决议案》,确定边区文化教育计划。1940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强调,国民教育是培养革命干部、动员群众参加抗战的重要环节,要求各地将小学教育作为中心任务来抓。1941年,边区颁布《小学校暂行办法》,对小学教育的任务、学校设置、经费、教材内容等作了明确规定。在极其观苦的环境中,边区领导人民群众想方设法开展小学教育。除了教室,树荫下、田野间都是教学场地,开设课程主要有:国语、算术、常识、历史、歌咏、工艺、军事体育等,教材内容以抗日为主线,如国语教材多涉及抗日英雄故事,常识教材中绘有学生拿着水果、毛巾等物品慰问伤兵的场景。教育教学结合实际,如开展大生产运动时,讲解防旱备荒、植树法等内容。边区依靠广大群众,通过开荒、运输、打柴等方式缓解办学经费困难问题。1940年,边区文教会议指出:“文具中的纸张、笔、墨水等,我们今天都可以制造。”同时,边区教育期刊《教育阵地》开辟专栏,刊载“怎样教自然课”“小学教学法常识”等教学研讨文章。经过持续努力,边区教育稳步发展1940年,边区小学增至7697所,小学生46.9万人。到1944年,基本达到五六十名学生配备一名教师的水平。——摘编自申国昌《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小学教育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察冀边区发展小学教育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边区发展小学教育的历史意义。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巴比伦文明也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之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这里土地肥沃,有足够的水资源,为农耕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地利基础。它在面临各种入侵时,展现出了古文明特有的包容性,这些入侵者并没有成为苏美尔地区的异类,相反,由此产生了一连串伟大的帝国。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是由坐落在苏美尔的12个独立城邦构成的,但是为了争夺彼此的土地财富和食物,这些城邦之间彼此征伐,征战不休。他们开创了文字、法律、科技、文学等方面的先河,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材料二 苏美尔人比希腊人更早发明了国家组织并进行政治活动,并把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城邦概念传给了西方文明,从而对希腊城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宗教上,毫无疑问,美索不达米亚对希腊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美尔和亚述宗教在地中海文明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早期希腊的宗教信仰和实践必定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这个源头。由于两河流域的军队习惯性使用希腊雇佣军,这使得希腊人能够将苏美尔人创造的作战技术如方阵技术带入希腊,改进了古希腊军队的作战方式。——摘编自陈恒《美索不达米亚遗产及其对希腊文明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分析推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简析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曼彻斯特城的兴衰17世纪以前,曼彻斯特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集镇,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棉纺工业之都。曼彻斯特南临煤铁等资源丰富的“黑乡”,东达最大港口城市利物浦。18世纪80年代初诞生了第一家棉纺织厂,1789年,开始用蒸汽机代替水力装备纺织厂,棉纺织业迅速发展,到1830年成为世界棉纺织业的中心,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20世纪初,曼彻斯特城开始衰落。一战后,伴随着英国经济大衰退,曼彻斯特的纺织工业也开始式微。二战中曼彻斯特的工业和交通设施受到德国的严重轰炸和破坏。二战后,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大量人口外迁,经济衰退导致城市就业岗位锐减。1961年至1983年间,制造业大量裁员,加工和贸易业纷纷倒闭。——摘编自朱家俊《从曼彻斯特的发展历程看18世纪英国工业城市发展的因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曼彻斯特成为世界棉纺织业中心的背景。(2)从20世纪初至80年代,曼彻斯特的城市发展遇到了哪些问题?作为历史观察者,请为曼彻斯特的城市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20.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 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想前行,唯有改革,更不必说要唤起人类的精神觉醒与人的思想解放了。西欧社会从中古走向近代,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有学者认为:从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各种近代模式伴随着中世纪的世界观及其社会制度的解体而诞生了。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过程,亦即向近代社会转型,开端于文艺复兴,而终于启蒙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时期,新思潮的蓬勃兴起与旧传统的死守阵地、中世纪的遗风流韵与近代观念的潜移默化,总之,新旧世界的抗衡和革新与守旧的较量,在这社会转型时期不可能平息。——摘编自张广智《西欧社会从中古向近代转型的基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围绕“西欧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本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A【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D【7题答案】【答案】A【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C【15题答案】【答案】C【16题答案】【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边区对教育的重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日伪的破坏导致教育瘫痪,需要重建教育体系;社会秩序需要恢复,民族精神需要发扬,抗战力量需要加强。(2)教育成为培养干部和动员群众的重要手段,增强了抗战的组织力量;教育内容与抗战紧密相关,提高了群众的抗战意识和民族精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力更生精神;群众参与解决教育经费问题,增强了群众对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提高了教育普及率,为抗战和未来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18题答案】【答案】(1)因素:地理条件优越;农耕经济繁荣;频繁的战争与对外交流;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和包容。(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影响:推动了古希腊的城邦观念的形成;成为古希腊宗教信仰和实践的源头;促进了古希腊军队作战技术的发展。【19题答案】【答案】(1)英国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稳定;工业革命开展促进了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兴起;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交通便利;英国殖民地众多,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2)问题: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经济衰退;城市设施遭到破坏;人口外迁。建议: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进行产业转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招揽人才【20题答案】【答案】论题:西欧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社会转型。阐述:文艺复兴始于15世纪的意大利,它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中世纪神学对人性的束缚。例如,但丁的《神曲》通过对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写,批判了教会的腐败,彰显了人性的力量 。在经济上,文艺复兴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借助人文主义思想,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和现世幸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注入精神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在政治上,冲击了封建神权统治,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许多城市国家开始摆脱教会控制,追求自身的独立和发展。启蒙运动进一步推动社会转型: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框架。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法国大革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革命者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同时,启蒙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其他地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加速了世界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综上所述,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西欧思想解放运动不断冲击封建旧思想、旧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创造条件,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社会从中古向近代的转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