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结束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的王朝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据《唐百家诗选》中统计,进士及第者占入选诗人的百分之七十,以诗取士的产生,促使唐人学习创作诗歌。据此可知,出现唐诗繁荣的政治因素是( )
A.唐朝经济的繁荣 B.重农抑商的实施 C.科举制度的促进 D.休养生息的推行
3.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星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其“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戚宦官专权 B.土地兼并严重 C.法律严苛 D.滥用民力
4.唐太宗在位时期任用宰相28人,其中22人出身各异,有一半甚至出自寒门。反映了唐太宗( )
A.知人善任 B.轻徭薄赋 C.以民为本 D.分权制衡
5.“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绘的农具是( )
A.翻车 B.曲辕犁 C.筒车 D.秧马
6.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导致诗中这种社会现象的是( )
A.黄巾起义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7.据清朝学者赵翼《廿二史札记》记载,“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 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朝廷的命令不执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材料反映的现象造成了( )
A.藩镇割据出现 B.民族交融加强 C.政局动荡不安 D.王仙芝起义
8.唐朝坚持开明的民族政策,这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 ②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③日本派遣唐使来到唐朝 ④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在唐朝时期一位高僧曾六次东渡传扬佛法,还主持修筑唐招提寺,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这位高僧是( )
A.达摩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10.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唐代的雕版印刷《金刚经》,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我国发明雕版印刷术是在( )
A.两汉时 B.三国时 C.两晋时 D.隋唐时
11.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下侧两幅作品共同反映了( )
《弈棋仕女图》(局部)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A.多样的杂剧艺术 B.丰富的医药宝库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成熟的舞蹈技艺
12.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武将跋扈、兵变篡权以及地方割据成为地方顽疾,危害社会安宁。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北宋采取的政策是( )
A.崇文抑武 B.崇尚儒家 C.重视民生 D.均田免赋
13.据学者估计,变法实施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万余处,灌田36万余顷,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实现了强兵目标 B.取得了一定成效 C.增加了政府收入 D.减轻了百姓负担
14.在辽、宋、西夏的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进行交易,互通有无。北宋用丝织品、粮食、茶叶等换取辽、西夏的马、羊、骆驼等,辽发生灾害时,曾向北宋官仓购买粮食等。这说明榷场贸易( )
A.扩大了宋的统治区域 B.强化了宋的中央权力
C.改变了政权并立局面 D.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15.元代为加强统治,将广西地区划入湖广行省管辖。这体现元朝对广西加强地方管理的创新制度是( )
A.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 C.宣慰司管制 D.行省制
16.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这( )
A.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 B.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
C.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17.物理课上老师演示了指南针的3种装置方法:放在水中、碗沿、用线悬挂,并进行了研究比较,认为用线悬挂最灵敏。历史课代表查阅资料后发现这一结论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他查阅的资料可能是(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18.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朝臣权力过大。为此,朱元璋( )
A.实行行省制度 B.推行郡国并行 C.分封诸子为王 D.废除丞相
19.之所以说戚继光是民族英雄,主要原因是( )
A.在浙东和福建一带抗倭 B.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C.采取了鸳鸯阵法灵活多变 D.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20.明万历年间,江浙地区的王江泾镇有居民7000家,“多织绸,收丝镐之利”。濮院镇有居民万余家,“民务织丝苎,商旅辐揍”。这反映了当时( )
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手工工场的出现
C.地域性商帮的形成 D.抑商政策的松弛
二、非选择题(共计60分)
21.制度改革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阅读材料一,写出这种行政管理系统的名称。(2分)这一行政管理制度始创于哪个朝代?(2分)这一朝代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根据材料二,写出元朝“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具体制度表现。(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是如何掌管全国军政事务和监察事务的?(4分)
材料三 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
——《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现象出现的朝代。(2分)并概括其官制变化产生的结果。(2分)
材料四 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但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雍正帝为强化君主专制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改组的措施。(2分)
22.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在唐朝前期,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增强了唐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无论是在空间广度,还是社会深度都超越以往任何一代。唐太宗对周边民族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使唐出现了“胡、越一家”这种自古未有的和谐局面。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出现“胡、越一家”局面的原因。(2分)举一例说明唐朝开明亲善政策的表现。(2分)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民族区域设有专门机构管辖,和行省制度共同构建起元朝行政管辖的体系。
(2)根据材料二,写出元朝管理西藏和新疆地区的专门机构?(4分)试指出元朝时期管辖台湾地区的历史意义。(2分)
材料三: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3)写出材料三中的“贵国”的名称并用一句话对“余”做出评价。(2分)
材料四: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清朝于北方遏制了俄国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于北方遏制了俄国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的具体表现,并归纳清朝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2分)
材料一 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更为积极的表现是文化的相互影响……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由外向内——周边向隋唐的互动、辐射,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2分)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4分)
材料三 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限制对外贸易。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材料四中清朝统治者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2分)这种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唐至清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2分)
24.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唐朝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宋代不仅完善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技术,而且在古代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还对各门实用科学进行综合研究,在地理学、医学、冶金学等领域都有令人眩目的成就。
——陈万球《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2分)
材料二 它全面总结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使中国的药物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学习和研究中国医药学的必读经典,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为世界医药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东方药学经典”。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部被称为“东方药学经典”的名称。(2分)
材料三 清朝的时候,有位外国使节来到中国,他先声明自己不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但当他走到太和殿前时,这位使节“扑通”地跪在了地上。他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我跪的是中国伟大的建筑。”
——《百家讲坛。明清史》
(3)材料三中的“中国伟大的建筑”的营建与哪一位皇帝有关?(2分)
(4)结合以上材料,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角度,选取至少两个历史史实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不少于200字,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
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A C C C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D D D B D D A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计60分)
21.(1)名称:三省六部制。隋朝;科举制度
(2)地方制度:行省制度。
机构:军政事务由枢密院掌管;监察事务由御史台掌管。
(3)朝代:明朝。结果:加强了皇权。
(4)措施:设立军机处。
22.(1)原因:唐朝周边各族向心力和认同感增强;唐太宗对周边民族采取开明亲善政策。
表现: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交流。
(2)西藏;地方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政院管辖。;新疆:北庭度元帅府;澎湖巡检司
(3)贵国:荷兰。评价: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
(4)具体表现: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意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现代中国疆域基础;促进边疆经济文化发展。
23.(1)特点:中外文化相互影响(或双向交流;兼容并包)。
(2)因素: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经济重心的南移;海陆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造船技术的进步。
(3)闭关锁国政策(闭关政策)。危害: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变化趋势:从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24.(1)传承发展,影响深远,世界领先。
(2)《本草纲目》。
(3)明成祖。
(4)观点: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突出。
论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明朝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自问世以后,广为流传,还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紫禁城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这都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