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语调、节奏和重音。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诗歌鉴赏方法,品味诗歌含蓄细腻的语言和优美的篇章结构。3.借助资料,了解诗人创作心境,体会诗歌复杂的情感。教学目标故乡,是每个离家之人都魂牵梦萦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求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去忙碌奔波,但是不管怎么样,故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暖、最留恋的地方。1972年的一个深夜,离开大陆,流亡台湾二十余年的余光中,感到回乡无望,愁情无限,于是仅仅用了二十分钟,一首小诗便从笔端缓缓流出……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余光中的这首小诗《乡愁》。导入新课,营造氛围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思》等。写作背景 1949年,为躲避内战,余光中随父母迁居香港;次年,定居台湾。后由于政治原因,两岸长期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读准字音。一枚( ) 邮票( ) 窄窄( )坟墓( ) 海峡( ) yóuzhǎimùxiáméi 1.听诗歌范读,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 2.自由朗诵,思考:这首诗应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感情层层递进。1.自由朗读,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朗读语调。第一节,要轻柔舒缓地去读,带着微笑,读出回忆中童年时诗人与母亲通信往来的温馨。纸短情长,一枚枚邮票下,一封封家书里,是母亲一句又一句密密的叮咛。明确:抓住诗眼——“愁”,情感基调是怀念惆怅的,朗读语调应低沉缓慢。朗读提示:第二节,重读“船票”和“新娘”,新婚燕尔便两地分居,船票就成了牵挂的媒介,要读出诗人对爱人的悠悠相思之情。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第三节,“后来啊”低沉延长,读出时空的迢遥。“母亲在里头”一句带着颤音去读,似要流泪,读出失去母亲的悲伤。第四节,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重读“那”字,延长“那头”体现大陆之远,读出诗人对祖国绵绵的思念。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人余光中曾把《乡愁》归入自己的“浅易之作”,语言平实,虽“一读就懂”,但这首诗却写尽了诗人一生以及诗人那一代台湾漂泊客普遍的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进行物化,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事物之上。明确:1.乡愁原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是在这首诗中仿佛触手可及,是因为它化作了什么?品析意象,体会感情2.在这些事物上,诗人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邮票——对母亲的思念;船票——对妻子的挂念;坟墓——对母亲的怀念;海峡——对大陆的想念。总结:意象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事物。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诗歌的意象,从亲情、爱情到家国情,诗人分别选取具体之物言明心底之音。明确:品析意象,体会感情3.知人论世,关注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人选择意象的独特性。总结:意象是凝聚着诗人独特情感的事物。它是作者个性化的抒情表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个性化的抒情性。明确:这些意象与诗人人生中四个阶段的经历息息相关。邮票象征“小时候”母子的分离,船票象征“长大后”夫妻的分离,坟墓象征“后来啊”母子的永别,海峡象征“而现在”两岸的相隔。诗人正是通过这些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乡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使之具体可感,引起共鸣。诗人为什么会选取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意象?品析意象,体会感情1.寻找诗人独特的修饰语: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前面,作者都用了哪些修饰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明确:咬文嚼字,品味语言咬文嚼字,品味语言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沓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乡愁是一道浅浅的海峡明确:通过换词比读,能感受诗人的落笔之小。“一枚”“一张”“一方”“一湾”,都能突出所写事物之小。以一种轻描淡写的写作将凝重的乡愁浓缩于轻微细小的对象上,从而反衬出乡愁之浓,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法。2.如下,将意象前的量词换掉,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3.如下,将意象前的叠词删除,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枚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张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张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乡愁是一湾浅的海峡“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都是叠词,一方面增强了事物的形象性,笔墨浅淡,突出邮票之小,船票之窄,坟墓之矮,海峡之浅。然而,邮票虽小,却牵系着暖暖的母子情;船票虽窄,却负载着浓浓的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承载着沉沉的丧母之痛;海峡虽浅,却寄托深深的家国之思。另外一方面,叠词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读来音韵悠长,更能烘托出乡愁绵长。明确: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涵咏吟诵,把握诗歌结构简单却不单调的特点。结构匀称整齐。每一小节都有重复或相似的诗句,形式上具有回环往复的美感,情意在反复中层层递进,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这样的写作手法为重章叠句。总结:《乡愁》只有短短88个字,妇孺皆知,广为传诵,余光中先生因此诗也被称为“乡愁诗人”。这首诗歌传唱度如此之高,除了诗中情感引起共鸣,也与诗歌浅易的结构密切相关。明确:涵咏吟诵,赏读结构1.余光中曾说“乡愁如果只有距离,没有沧桑,是单薄的”,诗中哪一节将乡愁推向深处?从中读出了什么?明确:第四节,由生离写到死别,由思亲、思乡到思国,层层递进,情感升华。深入品析,解读情感2.阅读资料,思考:为什么海峡是“浅浅”的?从中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余光中回顾《乡愁》创作心境。当初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台湾。我1949年离开大陆,1950年去的台湾。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是40多岁,当时大陆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政治运动中,两岸的走动很少。……我想念故乡,而不得回来,这样的一种怀乡、又带有挫折的心情,而且还看不出未来什么时候可以回来,甚至能不能回来都是问题。在这种心情之下我写了这首诗。当时差不多20分钟就写好了,并不是我才思敏捷,而是这种感觉在我心里已经酝酿了20年,我不过花20分钟把它记录下来。 助读资料:深入品析,解读情感两岸相隔,余光中于台湾遥望故土,身份尴尬,归期渺茫。从黑发到白头,游子的漂泊之旅长达半个世纪。无法排遣的思归情怀,只能结成浓浓的愁绪,散落在诗行里,萦回在文字间。纵使是“宽宽”“深深”的海峡也“载不动许多愁”。于是,诗人期盼着,海峡“浅”一点,再“浅”一点,祖国早日统一,两岸开放交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这是余光中的思归梦,也是和他有着同样经历的那代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的台湾客的思归梦,“浅浅的海峡”里饱含着他们对祖国深沉的爱!明确:深入品析,解读情感课堂小结邮票虽小,连接绵绵母子情;船票虽窄,承载深深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丧母的沉重悲痛;浅浅的海峡,挡不住对祖国的思念。对于我们中华儿女来讲,不管漂泊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最长久的依靠。无论任何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爱自己的故乡,更爱自己的祖国。1.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席慕蓉《乡愁》。2.写作练习:仿照本文,选取合理的意象写一首现代诗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情感(如乡愁、亲情、友情等),字数不限。布置作业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