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专项培优】古诗文阅读(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必刷卷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专项培优】古诗文阅读(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必刷卷统编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专项培优 古诗文阅读
1.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    。
(2)这首诗是    代诗人    写的。诗人在前两句写了自己站在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观看庐山,庐山呈现不同的景象。由此可知,诗人眼中的庐山    (用自己的话概括)。我从中明白了    的道理。
(3)诗人从不同角度、站在不同位置还是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因此总结出“   ,   ”。这两句诗也蕴含着哲理,与“当局者迷,   ”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给我们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分析。
2.课内外阅读。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   。
(1)回忆古诗,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2)诗人笔下梅和雪相争,难以分高下,因为各有各的特点,梅的特点是    ,雪的特点是    。
(3)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降    
阁    
(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5)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3.
暮江吟
   ,
半 江 瑟 瑟 半 江 红。
可 怜 九 月 初 三 夜,
   。
(1)回忆古诗,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3)下列选项中,加点部分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怜巴巴
B.半江瑟瑟半江红 瑟瑟发抖
C.暮江吟 石灰吟
(4)“半江瑟瑟半江红”让我们知道作者是借助    来进行观察的。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5)用自己的话写写诗中前两行描绘的江边美景。
   
(6)按提示,回忆课文,默写句子。
大自然美在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每一块石头……大自然各样的美都可以融进文字里。王维写的诗句“   ,复照青苔上”,让我们感受到了空山幽静之美;李商隐写的诗句“云母屏风烛影深,   ”,让我们欣赏到了银河星辰之美;《走月亮》中“细细的溪水,   ,   ”,让我们欣赏到月夜溪水之美。“一场秋雨一场寒,   ”,让我们体会到四季变化也是一种别样的美。
4.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石灰吟》是一首    诗。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2)吟是    的意思。
A.唱
B.吟颂
(3)作者以    作比喻,表达了作者    、   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望岳①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③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④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望岳: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在横线上写出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极言泰山之高峻的诗句。
   。
(3)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4)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
6.课内阅读
宿新市徐公店
   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   。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1)将诗中横线部分填写完整。
(2)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作者是    代的    (诗人)。
(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诗中“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②后面两句诗属于静态描写。    
7.阅读理解。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中的梅花的特点是    。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    的思想品格。
(3)诗中后两句用了    修辞手法。
(4)诗人借墨梅表现了自己怎样的志趣?
   
8.古诗赏析。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写了    、树阴、   、   四种景物,并用    、爱、   、   四个动词,把四种景物刻画得生动形象,充分赞美    的美丽景色。
(2)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3)“尖尖角”三个字用得很新鲜,形象传神地绘出了    的形态,增添了这幅图画的生机。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的   的特点。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什么?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10.古诗词阅读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清平乐”是这首词的    ,“村居”是这首词的    。
(2)“亡赖”中的“亡”的读音是    。整句诗的意思是
   
11.小古文阅读。
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①勿贪多,则拳可出矣②。”
【注释】①汝( r ):你。②矣( yǐ):了。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瓶中/有果。
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2)“取之满握”中的“之”指的是    
A.瓶子
B.瓶中的果子
C.瓶口
D.拳头
(3)对“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B.我不要那么多,你握紧拳头就可以出来了。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2.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本文的主人公是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故为精卫:   
以堙于东海:   
(3)描写精卫填海的过程是    。(用原文回答)写出这句话的意思:   。
(4)精卫给你留下的印象是    。
13.课外阅读
燧人钻木取火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类鹗(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ì)人。
(1)短文中的圣人从哪里受到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用文中原文回答。    
(2)你能解释一下“钻木取火”的道理吗?   
(3)人类从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中受到启发,从而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数不胜数。试着举出一个例子吧。    
14.阅读。
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藏于常羊脂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战斗之神,是勇猛将士的象征;干,盾;戚,大斧。②帝:皇帝。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帝断其首   
A.首先
B.第一,最高的
C.头
②操干戚而舞    
A.掌控,控制
B.抓在手里,拿
C.做(事),从事
(2)对“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就把刑天的乳头当做眼睛,把刑天的肚脐眼当做嘴巴,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对着刑天舞蹈。
B.刑天把自己的乳头当做眼睛,把肚脐眼当做嘴巴,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对着天空乱劈乱舞。
(3)你认为“刑天”与“精卫”都体现了怎样的精神,下面哪个选项合理。    
A.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无私奉献的精神
C.吃苦耐劳的精神
15.文言文阅读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②之,廪食③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竽:古代的一种乐器。②说:同“悦”,喜欢、高兴。③廪(lǐn)食:官府供给的粮食。
(1)爱听吹竽合奏的是    ,喜欢听吹竽独奏的是    。
A.齐宣王
B.南郭处士
C.齐湣王
D.齐宣王和齐湣王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A.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B.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C.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D.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3)从这个故事中衍生出一个成语,该成语是    
A.滥竽充数
B.刻舟求剑
C.画龙点睛
D.杯弓蛇影
(4)想一想,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6.文言文阅读《望梅止渴①》
魏式 行役 ,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 ,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 假诵》。②魏武:即曹操。③行役:带有任务而出外跋涉,这里指带部队行军。④汲道:取水的途径。⑤饶:多,丰富。⑥出水:流出唾液。
(1)你觉得曹操想出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
   
(2)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A.画蛇添足
B.画饼充饥
C.望眼欲穿
D.叶公好龙
期中专项培优 古诗文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
(2)这首诗是  宋 代诗人  苏轼 写的。诗人在前两句写了自己站在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观看庐山,庐山呈现不同的景象。由此可知,诗人眼中的庐山  从不用的角度看,样子都是不同的 (用自己的话概括)。我从中明白了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的道理。
(3)诗人从不同角度、站在不同位置还是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因此总结出“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也蕴含着哲理,与“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给我们的启发是  C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分析。
【考点】写景咏物;谚语、俗语及惯用语;作家及其作品;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
【答案】(1)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宋 苏轼 从不用的角度看,样子都是不同的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旁观者清 C。
【分析】《题西林壁》参考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解答】(1)考查诗歌词句理解。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考查作家及其作品、诗歌词句理解。《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此句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由此可知,诗人眼中的庐山从不用的角度看,样子都是不同的。告诉我们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的道理。
(3)考查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谚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此句将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分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指下棋的人,旁观者指看棋的人。比喻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的考虑太多,认识不客观,反而不及旁观的人看得清楚。
故答案为:
(1)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宋 苏轼 从不用的角度看,样子都是不同的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旁观者清 C。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2.课内外阅读。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 雪却输梅一段香 。
(1)回忆古诗,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2)诗人笔下梅和雪相争,难以分高下,因为各有各的特点,梅的特点是  香 ,雪的特点是  洁白 。
(3)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降  服输 
阁  放下 
(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B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5)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不同的美。 
【考点】写景咏物;修辞手法;古诗文默写;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
【答案】(1)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香 洁白;
(3)服输 放下;
(4)B;
(5)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不同的美。
【分析】《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春色,使梅和雪的形象更加生动。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解答】(1)考查了诗歌默写。《雪梅》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这句诗将雪和梅进行比较,它们有各自的特点:雪的特点是洁白,梅的特点是香。
(3)考查了字词翻译。结合译文作答,降:服输。阁:同“搁”,放下。
(4)考查修辞手法。《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春色,使梅和雪的形象更加生动。
(5)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雪梅》这首诗巧借梅雪争春来表明梅花和雪花都各有不同的特色,从而反映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不同的美。
故答案为:
(1)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香 洁白;
(3)服输 放下;
(4)B;
(5)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不同的美。
【点评】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3.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
半 江 瑟 瑟 半 江 红。
可 怜 九 月 初 三 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
(1)回忆古诗,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白居易 。
(3)下列选项中,加点部分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
A.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怜巴巴
B.半江瑟瑟半江红 瑟瑟发抖
C.暮江吟 石灰吟
(4)“半江瑟瑟半江红”让我们知道作者是借助  A 来进行观察的。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5)用自己的话写写诗中前两行描绘的江边美景。
 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江水受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 
(6)按提示,回忆课文,默写句子。
大自然美在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每一块石头……大自然各样的美都可以融进文字里。王维写的诗句“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让我们感受到了空山幽静之美;李商隐写的诗句“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让我们欣赏到了银河星辰之美;《走月亮》中“细细的溪水, 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 流着月光 ”,让我们欣赏到月夜溪水之美。“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让我们体会到四季变化也是一种别样的美。
【考点】写景咏物;多义字;多义词;谚语、俗语及惯用语;作家及其作品;古诗文默写;现代诗文默写;诗歌词句理解;诗歌形象意境.
【答案】(1)一道残阳铺水中
露似真珠月似弓;
(2)唐 白居易;
(3)C;
(4)A;
(5)例如: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江水受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
(6)返景入深林 长河渐落晓星沉 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流着月光 十场秋雨要穿棉。
【分析】《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解答】 (1)考查古诗词默写,结合背诵和记忆即可解答。
(2)考查作家及其作品。结合积累即可解答。
(3)考查字词的理解。A.可怜:可爱/怜悯。
B.瑟瑟:碧绿色/哆嗦。
C.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故选C。
(4)考查诗歌的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瑟瑟:碧绿色,让我们知道作者是借助视觉来进行观察的。故选A。
(5)考查了诗歌翻译。结合诗歌译文作答即可。
(6)考查了古诗文默写。根据题中给出的上句或者下句,将诗句补充完整。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出自李商隐的《嫦娥》,全诗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出自《走月亮》,原文: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些,下了多场秋雨后,天气就冷得该穿棉袄了。
故答案为:
(1)一道残阳铺水中
露似真珠月似弓;
(2)唐 白居易;
(3)C;
(4)A;
(5)例如: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江水受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
(6)返景入深林 长河渐落晓星沉 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流着月光 十场秋雨要穿棉。
【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4.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石灰吟》是一首  A 诗。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2)吟是  B 的意思。
A.唱
B.吟颂
(3)作者以  石灰 作比喻,表达了作者  为国尽忠 、 不怕牺牲 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考点】古诗词;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写作手法;写景咏物.
【答案】(1)A;
(2)B;
(3)石灰 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
【分析】《石灰吟》参考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解答】(1)考查诗歌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借景抒情”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故选A。
(2)考查诗歌词句理解。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故选B。
(3)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石灰吟》一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以石灰自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故答案为:
(1)A;
(2)B;
(3)石灰 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5.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望岳①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③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④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望岳: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B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在横线上写出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极言泰山之高峻的诗句。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3)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4)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考点】写景咏物;诗歌词句理解;积累拓展.
【答案】(1)B;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D;
(4)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分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解答】(1)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由远而近,最妙的是“处处无望处处望”足见杜诗之匠心。故选B。
(2)考查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C正确。D.有误,“鸟儿从山中飞出”错误,应为鸟儿飞入山中。故选D。
(4)考查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故答案为:
(1)B;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D;
(4)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6.课内阅读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 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 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1)将诗中横线部分填写完整。
(2)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作者是  宋 代的  杨万里 (诗人)。
(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诗中“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 
②后面两句诗属于静态描写。  × 
【考点】写景咏物;诗歌词句理解.
【答案】(1)篱落 未成阴;
(2)宋 杨万里;
(3)①√②×。
【分析】《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于宋光宗绍熙三年途经“新市”时短期借宿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暮春农村景色,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一、二句是静态描写,稀疏的篱笆,一条深远的小路,路边刚刚长出新叶的大树,写出了农村的宁静和美丽。第三、四句是动态描写,“急走、追、飞、寻”几个动词将小孩子在菜花丛中追赶蝴蝶的活泼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译文: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深远的小路,路边树上刚刚长出的新叶还未形成树荫。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解答】(1)考查了古诗默写。《宿新市徐公店》原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考查了作者及其作品。《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
(3)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①古诗第三句是动态描写,诗中“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正确。②古诗后两句是动态描写,故第二项错误。
故答案为:
(1)篱落 未成阴;
(2)宋 杨万里;
(3)①√②×。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7.阅读理解。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中的梅花的特点是  色淡、清香 。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  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 的思想品格。
(3)诗中后两句用了  拟人 修辞手法。
(4)诗人借墨梅表现了自己怎样的志趣?
 诗人借墨梅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考点】写景咏物.
【答案】(1)色淡、清香;
(2)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
(3)拟人;
(4)诗人借墨梅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分析】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解答】(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诗中的梅花的特点是色淡、清香。
(2)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诗人借墨梅要表达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思想品格。
(3)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把“梅花”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诗人借墨梅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故答案为:
(1)色淡、清香;
(2)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
(3)拟人;
(4)诗人借墨梅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点评】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8.古诗赏析。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写了  泉眼 、树阴、 小荷 、 蜻蜓 四种景物,并用  惜 、爱、 露 、 立 四个动词,把四种景物刻画得生动形象,充分赞美  初夏时节荷花池塘 的美丽景色。
(2)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无意化为有情,把读者引入一个精致、温柔的境界,饶有情趣。 
(3)“尖尖角”三个字用得很新鲜,形象传神地绘出了  含苞待放的小荷蓓蕾 的形态,增添了这幅图画的生机。
【考点】写景咏物;诗歌词句理解;诗歌形象意境;诗歌写作手法.
【答案】(1)泉眼 小荷 蜻蜓 惜 露 立 初夏时节荷花池塘;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无意化为有情,把读者引入一个精致、温柔的境界,饶有情趣。
(3)含苞待放的小荷蓓蕾。
【分析】《小池》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作。此诗首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解答】(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发现作者描写了初夏的荷塘景象,四句诗都是写景,但是情感也蕴含在了写景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荷塘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在写景中诗人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来写,同时用惜、爱、露、立四个动词来表现景物的情态。
(2)考查了修辞手法。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泉眼和树阴两个景物,从“惜”“照”和“爱”这些动词的使用中可以看到赋予泉眼和树荫以人的情感动作,所以是拟人手法的运用,这样就便景物显得星能把读者引入一个精致、温柔的境界、情趣。
(3)考查对字词的理解和赏析。“尖尖角”指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故“尖尖角”形象传神地绘出了含苞待放的小荷蓓蕾的形态,增添了这幅图画的生机。
故答案为:
(1)泉眼 小荷 蜻蜓 惜 露 立 初夏时节荷花池塘;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无意化为有情,把读者引入一个精致、温柔的境界,饶有情趣。
(3)含苞待放的小荷蓓蕾。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的 单调、清冷 的特点。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什么?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考点】诗歌形象意境.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译文:
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解答】(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意思是: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到处白雪茫茫,天寒地冻,表现了边塞生活单调、清冷的特点。
(2)“宵眠抱玉鞍”意思是: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抱”字是搂着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3)“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意思是: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杀敌报国的决心。表现这一主题时运用了反衬和用典的手法。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第一处,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第二处、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故答案为:
(1)单调、清冷
(2)“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3)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杀敌报国的决心。
表现这一主题时运用了反衬和用典的手法。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第一处,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第二处、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点评】欣赏一首优秀的诗歌,大致可以掌握这么几个环节:首先是语言。其次把握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欣赏诗歌从语言入手以后,还必须从艺术整体的角度把握作品的整体形象,进而领会作品的意境和主题。再次,欣赏诗歌要分析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
10.古诗词阅读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清平乐”是这首词的  词牌名 ,“村居”是这首词的  题目 。
(2)“亡赖”中的“亡”的读音是  wú 。整句诗的意思是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考点】写景咏物;汉字读音;文学常识;诗歌翻译.
【答案】(1)词牌名 题目;
(2)wú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分析】《清平乐 村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所作。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忙于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解答】(1)考查了文学常识。结合自身积累或书下注释作答,“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2)考查了汉字读音和诗歌翻译。结合译文作答,词中“亡”读作“wú”,同“无”。“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意思是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故答案为:
(1)词牌名 题目;
(2)wú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11.小古文阅读。
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①勿贪多,则拳可出矣②。”
【注释】①汝( r ):你。②矣( yǐ):了。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瓶中/有果。
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2)“取之满握”中的“之”指的是  B 
A.瓶子
B.瓶中的果子
C.瓶口
D.拳头
(3)对“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A.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B.我不要那么多,你握紧拳头就可以出来了。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懂得节制与取舍,不要太贪心,有舍才有得。 
【考点】情感主旨.
【答案】(1)C;
(2)B;
(3)A;
(4)要懂得节制与取舍,不要太贪心,有舍才有得。
【分析】参考译文:
瓶子里有一些果子,小孩伸手去取,抓了一大把果子,由于瓶口小,手无法出来,手疼,于是心急大哭,母亲说:“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故事告诫我们要懂得节制与取舍,不要太贪心,有舍才有得。
【解答】(1)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首先要理解句意,根据句意划分句子的停顿。“瓶中有果”意思是瓶子里有一些果子,所以A项划分正确。“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意思是小孩伸手去取,抓了一大把果子,所以B项划分正确。“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意思是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C项划分错误,应该是“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意思是手无法出来,手疼,于是心急大哭,所以D项划分正确。
(2)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取之满握”意思是抓了一大把果子。“之”在这里作代词,指瓶中的果子。
(3)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结合译文可知答案。
(4)考查文章主旨。故事告诫我们要懂得节制与取舍,不要太贪心,有舍才有得。
故答案为:
(1)C;
(2)B;
(3)A;
(4)要懂得节制与取舍,不要太贪心,有舍才有得。
【点评】文言文学习要注重课内积累,利用课内学习的重点知识和方法解决课外文言文的题目。
12.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本文的主人公是  精卫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故为精卫: 因此 
以堙于东海: 填塞 
(3)描写精卫填海的过程是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用原文回答)写出这句话的意思: 经常叼着西山的木头和石头,用来填塞东海 。
(4)精卫给你留下的印象是  勇敢、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
【考点】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形象分析;字词解释.
【答案】(1)精卫;
(2)因此;填塞;
(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经常叼着西山的木头和石头,用来填塞东海;
(4)勇敢、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分析】参考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身亡,无法返回,因此化身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的木头和石头,用来填塞东海。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本文的主人公是精卫,这个角色是故事的核心,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围绕着她展开。她是炎帝的女儿,因溺水身亡而化身为鸟,名为精卫,决心用木石填平东海。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对于加点字的解释,需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故为精卫”中的“故”在这里表示原因,可以理解为“因此”,说明女娃因为溺水而变成了精卫鸟。“以堙于东海”中的“堙”指的是堵塞、填塞的意思,这里用来描述精卫用木石填海的行为,表明了她的决心和行动。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精卫填海的过程在文本中被具体描述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的意思是精卫经常叼着西山的木头和石头,不断地投向东海,试图将海填平。这一步需要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以便更清晰地呈现故事的情节和发展。
(4)本题考查形象分析。对精卫的印象可以从她的行为和精神状态入手进行分析。精卫面对浩瀚的东海,不畏惧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填海任务,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她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体现了面对困境时不放弃的品质,这也是故事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故答案为:
(1)精卫;
(2)因此;填塞;
(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经常叼着西山的木头和石头,用来填塞东海;
(4)勇敢、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点评】内容理解答题技巧:
①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和表达效果;②对于句子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体会其深层含义和表达的情感;③对于段落的理解,要理清段落结构,理解段落中句子的内在联系;④对于篇章的理解,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⑤对于文化常识的理解,要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13.课外阅读
燧人钻木取火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类鹗(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ì)人。
(1)短文中的圣人从哪里受到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用文中原文回答。  有鸟类鸮,啄树则灿然火出。 
(2)你能解释一下“钻木取火”的道理吗? 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材比较粗糙,摩擦时会产生热量,而且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 
(3)人类从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中受到启发,从而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数不胜数。试着举出一个例子吧。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而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考点】内容理解;拓展延伸.
【答案】(1)有鸟类鸮,啄树则灿然火出;
(2)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材比较粗糙,摩擦时会产生热量,而且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
(3)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而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分析】参考译文:
传说中有一个国家叫遂明国,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日昼夜。国里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树,屈盘起来,占地面积有一万顷地那么大。后来,有一个圣人,漫游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远方,来到此国,在这棵大树下休息。忽然看见许多像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于是,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于是后人就称他为遂人。
【解答】(1)本题考查了对古文内容的理解。从文中“有鸟类鸮,啄树则灿然火出。”可知,圣人看到鸟啄树生出火之后,受到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
(2)考查了对文中语句的理解。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材比较粗糙,摩擦时会产生热量,而且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
(3)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结合所学知识来答题。示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而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鲁班受到锯齿状树叶划伤皮肤的启发,发明了锯。
故答案为:
(1)有鸟类鸮,啄树则灿然火出;
(2)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材比较粗糙,摩擦时会产生热量,而且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
(3)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而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点评】文言文阅读是高年级常见题型,要多读多练,总结答题技巧,做到厚积薄发。
14.阅读。
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藏于常羊脂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战斗之神,是勇猛将士的象征;干,盾;戚,大斧。②帝:皇帝。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帝断其首 C 
A.首先
B.第一,最高的
C.头
②操干戚而舞  B 
A.掌控,控制
B.抓在手里,拿
C.做(事),从事
(2)对“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皇帝就把刑天的乳头当做眼睛,把刑天的肚脐眼当做嘴巴,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对着刑天舞蹈。
B.刑天把自己的乳头当做眼睛,把肚脐眼当做嘴巴,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对着天空乱劈乱舞。
(3)你认为“刑天”与“精卫”都体现了怎样的精神,下面哪个选项合理。  A 
A.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无私奉献的精神
C.吃苦耐劳的精神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情感主旨.
【答案】(1)①C;②B;
(2)B;
(3)A。
【分析】参考译文:
刑天与黄帝争夺神位宝座。二者相斗,黄帝砍断刑天的首级,并把他葬于常羊之山。但刑天魂魄不灭,竟把乳头当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手执干戈,拿着盾和斧向天挥舞不止。
【解答】(1)考查字词理解。①“帝断其首”的意思是:黄帝砍断刑天的首级。首:头。故选C。
②“操干戚而舞”的意思是:手执干戈,拿着盾和斧向天挥舞不止。操:拿。故选B。
(2)考查句子翻译。“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的意思是:刑天把自己的乳头当做眼睛,把肚脐眼当做嘴巴,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对着天空乱劈乱舞。故选B。
(3)考查了对神话故事中人物的理解。精卫为了把东海填平,不辞辛苦从西山衔木石以堙于东海。刑天虽然断其头但魂魄不灭,竟把乳头当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手执干戈,拿着盾和斧向天挥舞不止。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都体现了他们永不妥协、不屈不挠的斗争的精神。故选A。
故答案为:
(1)①C;②B;
(2)B;
(3)A。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5.文言文阅读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②之,廪食③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竽:古代的一种乐器。②说:同“悦”,喜欢、高兴。③廪(lǐn)食:官府供给的粮食。
(1)爱听吹竽合奏的是  A ,喜欢听吹竽独奏的是  C 。
A.齐宣王
B.南郭处士
C.齐湣王
D.齐宣王和齐湣王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B 
A.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B.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C.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D.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3)从这个故事中衍生出一个成语,该成语是  A 
A.滥竽充数
B.刻舟求剑
C.画龙点睛
D.杯弓蛇影
(4)想一想,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做人不能弄虚作假,要实事求是,有真才实学才能禁得起时间的考验。 
【考点】内容理解;情感主旨;成语;文言断句.
【答案】(1)A C;
(2)B;
(3)A;
(4)做人不能弄虚作假,要实事求是,有真才实学才能禁得起时间的考验。
【分析】参考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解答】(1)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可知答案。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句意为: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故可断句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故选B。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阅读这篇短文,即可知其讲述的是滥竽充数的故事,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理解,也可知这个故事就是以南郭的遭遇,表现了一个人要想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故选A。
(4)考查了对寓意的理解。
故事中的南郭先生没有真本事,混在人群中装模作样蒙骗别人,最终露出马脚。这个故事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事,而无真才实学的人。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故答案为:
(1)A C;
(2)B;
(3)A;
(4)做人不能弄虚作假,要实事求是,有真才实学才能禁得起时间的考验。
【点评】文言文的理解是小学语文中的难点,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古今异义及语言习惯的不同。
16.文言文阅读《望梅止渴①》
魏式 行役 ,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 ,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 假诵》。②魏武:即曹操。③行役:带有任务而出外跋涉,这里指带部队行军。④汲道:取水的途径。⑤饶:多,丰富。⑥出水:流出唾液。
(1)你觉得曹操想出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
 好。这个办法可以振奋士兵们精神,加快行军速度。 
(2)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B 
A.画蛇添足
B.画饼充饥
C.望眼欲穿
D.叶公好龙
【考点】内容理解;近义词.
【答案】(1)好。这个办法可以振奋士兵们精神,加快行军速度。
(2)B。
【分析】参考译文:
魏武帝曹操带领军队行军打仗来到一个没水的地方,兵士们都渴得很。曹操就骗他们,下令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树林,绕过这个地方,那里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兵士们听后,口里都不自觉生出了口水,也就不那么渴了。以此使军队得以赶到前面的那个水源。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曹操的方法虽然欺骗了士兵们,但是这个谎言对于士兵们就是希望,有了希望,他们才能振奋精神,加快行军速度,所以这个办法好。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失汲道”的意思是找不到水源,其中“失”指的是找不到。“军皆渴”的意思是士兵们都很渴,其中“皆”是“都”的意思。
(2)本题考查对成语意思的理解和分析。“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都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常可通用。故选B。
故答案为:
(1)好。这个办法可以振奋士兵们精神,加快行军速度。
(2)B。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