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中专项培优 课文识记1.人生自古谁无死, 。2.默写《题西林壁》。 。3.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诗,给我们许多生活的启示。请你用规范、端正、整洁的字体,默写这首诗。 4.古诗词默写。(1)云母屏风烛影深, 。(2) ,复照青苔上。(3)我知道有的诗句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描绘了和谐、宁静的画卷,比如《暮江吟》中的“ , ”;《雪梅》中的“ , ”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5.默写《夜书所见》。夜书所见作者: , 。 , 。6.根据积累,完成练习。(1)《雪梅》中“梅须逊雪三分白, ”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2)深秋的夜晚真美!晶莹的露珠好像珍珠,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我不由得想起了白居易的诗句:“ , 。”(3)金秋时节,大雁南飞,正如俗语所说:“八月里来雁门开, 。”7.国学乐园。(1)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中,嫦娥偷吃了灵丹妙药,最后飞到了月亮上去。李商隐曾写过一首和她有关的诗,诗的前两句是:“ , 。”(2)傍晚时分,夕阳柔和地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就是诗句“ , ”的意思。(3)一场秋雨一场寒, 。8.填空。(1) ,复照青苔上。——[唐]王维《鹿柴》(2)不识庐山真面目, 。[宋]苏轼《题西林壁》(3) ,孰能无惑?——韩愈9.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梅须逊雪三分白, 。(2) ,十场秋雨要穿棉。(3)返景入深林, 。(4)嫦娥应悔偷灵药, 。(5) ,孰能无惑?10.古诗词默写。(1)返景入深林, 。(王维《鹿柴》)(2) ,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3) ,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4)梅雪争春未肯降, 。(卢钺《雪梅》)(5) ,长河渐落晓星沉。(李商隐《嫦娥》)(6)一道残阳铺水中, 。(白居易《暮江吟》)(7)碧玉妆成一树高, 。(贺知章《咏柳》)(8)但使龙城飞将在, 。(王昌龄《出塞》)(9)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0)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11.我知道有的古诗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描绘了和谐、宁静的画卷,比如《暮江吟》中的“ , ”。有的古诗阐明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比如蕴含着“对于问题的认识,所处的位置不同,看法就不同”的道理的诗句是“ , ”。《雪梅》中的“ , ”,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12.默写《题西林壁》,写在横格的中线上,注意保持水平和间距。题西林壁[宋]苏轼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 真面目, 。13.根据知识积累填空。(1)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 ,只见东边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2)哦,阿妈,白天你在 ,而我, ,运载许多 。(3)“ , ,慎思之, ,笃行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博学多才之人;“ , ,不问不知”说明学习是获得知识、增长智慧的必由之路:“一场秋雨一场寒, ”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暖。14.课内理解与积累。(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 。(《观潮》)(2)《题西林壁》一诗中含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道理的诗句是“ , 。”看到新月初升的夜景,我不禁想起了白居易在《 》这首诗中的诗句“ , 。”(3)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 ,看看 ,看看 。(《走月亮》)(4)我们要学习广博的知识,要谨慎思考,积极参与实践,正如《礼记》中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 。”(5)天气忽冷忽热,有人穿着裙装,有人穿着棉衣,真是“ , ”。15.日积月累。(1)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困惑。这让我想到韩愈的诗句:“ , ”。(2)这个季节在路上行走,你会发现有人穿薄棉袄,有人穿毛衣,还有人穿短袖,这真是“ , ”啊!(3)在《暮江吟》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 。”(4)在《雪梅》这首诗中,诗人评价“雪”和“梅”的诗句是“ , 。”16.按原文填空。(1) ,以堙于东海。(2) ,孰能无惑?(3) ,复照青苔上。(4)可怜九月初三夜, 。期中专项培优 课文识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考点】古诗文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考查了古典诗词的默写,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多读多听多说多写,从中明白道理,受到教育。【解答】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故答案为:留取丹心照汗青。【点评】诗句默写中需要注意的七点:①领悟含义,圈点强记,边诵边写;②要突破生僻难写字,规范书写;③要注重同音异义词;④要关注同义异形词;⑤要留意具体语境;⑥要留心语句顺序;⑦要注意语句出处。2.默写《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考点】古诗文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理解诗歌原文,整体的会翻译,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写错字、别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努力写出美观大方的字。【解答】答案为: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点评】多默写背诵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诗,给我们许多生活的启示。请你用规范、端正、整洁的字体,默写这首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考点】古诗文默写.【答案】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古诗文默写是指按照题目要求,将指定的古诗文内容在脑海里回想并默写出来。【解答】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的全诗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全诗译文为: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朗朗新月形如弯弓。故答案为: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4.古诗词默写。(1)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2)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3)我知道有的诗句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描绘了和谐、宁静的画卷,比如《暮江吟》中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真珠月似弓 ”;《雪梅》中的“ 梅须逊雪三分白 , 雪却输梅一段香 ”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考点】古诗文默写.【答案】(1)长河渐落晓星沉(2)返景入深林(3)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分析】考查古诗文默写。古诗文默写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多读多听多说多写。【解答】(1)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嫦娥》,全诗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2)出自唐代王维的《鹿柴》,全诗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全诗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出自宋代卢钺的《雪梅》,全诗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故答案为:(1)长河渐落晓星沉(2)返景入深林(3)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5.默写《夜书所见》。夜书所见作者: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考点】古诗文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考查了诗歌的默写,完成此类题目较简单,结合平时课内外对于诗歌的学习与积累完成,注意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点评】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会背、会默写、能理解诗的大意及所表达的主题。6.根据积累,完成练习。(1)《雪梅》中“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2)深秋的夜晚真美!晶莹的露珠好像珍珠,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我不由得想起了白居易的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真珠月似弓 。”(3)金秋时节,大雁南飞,正如俗语所说:“八月里来雁门开, 雁儿脚上带霜来 。”【考点】古诗文默写;谚语、俗语及惯用语.【答案】(1)雪却输梅一段香;(2)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3)雁儿脚上带霜来。【分析】考查了古诗文默写、谚语、俗语及惯用语。诗歌的默写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从中明白道理,受到教育。【解答】(1)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2)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中的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写了深秋的月夜下,晶莹的露珠好像珍珠,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的美景。(3)“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的意思是:到了八月,大雁就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故答案为:(1)雪却输梅一段香;(2)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3)雁儿脚上带霜来。【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默写时要注意做到书写认真,不写错别字。7.国学乐园。(1)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中,嫦娥偷吃了灵丹妙药,最后飞到了月亮上去。李商隐曾写过一首和她有关的诗,诗的前两句是:“ 嫦娥应悔偷灵药 , 碧海青天夜夜心 。”(2)傍晚时分,夕阳柔和地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就是诗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 , 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意思。(3)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考点】古诗文默写;谚语、俗语及惯用语.【答案】(1)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2)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3)十场秋雨要穿棉。【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和俗语的积累。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解答】(1)出自李商隐的《嫦娥》。(2)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3)出自俗语。故答案为:(1)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2)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3)十场秋雨要穿棉。【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8.填空。(1)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唐]王维《鹿柴》(2)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3)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韩愈【考点】古诗文默写;名言警句.【答案】(1)返景入深林;(2)只缘身在此山中;(3)人非生而知之者。【分析】考查古诗文默写、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解答】(1)考查古诗文默写。出自王维的《鹿柴》,全诗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2)考查古诗文默写。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考查名言警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韩愈的名言,意思是: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告诉了我们要多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知识。故答案为:(1)返景入深林;(2)只缘身在此山中;(3)人非生而知之者。【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9.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3)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4)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5)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考点】古诗文默写;谚语、俗语及惯用语;名言警句.【答案】(1)雪却输梅一段香;(2)一场秋雨一场寒;(3)复照青苔上;(4)碧海青天夜夜心;(5)人非生而知之者。【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诗歌默写,有谚语,有古文,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解答】(1)出自卢钺《雪梅》;(2)考查了民间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意思是立秋之后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就是立冬了,在这期间下一场雨就会感觉天气边凉,要是下了十场秋雨的话那就意味着要加厚衣服了。十场秋雨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不一定非得是十场雨。(3)王维《鹿柴》;(4)李商隐《嫦娥》;(5)韩愈《师说》;故答案为:(1)雪却输梅一段香;(2)一场秋雨一场寒;(3)复照青苔上;(4)碧海青天夜夜心;(5)人非生而知之者。【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10.古诗词默写。(1)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2)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3)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4)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卢钺《雪梅》)(5)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李商隐《嫦娥》)(6)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7)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8)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9)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0)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考点】古诗文默写.【答案】(1)复照青苔上;(2)可怜九月初三夜;(3)不识庐山真面目;(4)骚人阁笔费评章;(5)云母屏风烛影深;(6)半江瑟瑟半江红;(7)万条垂下绿丝绦;(8)不教胡马度阴山;(9)洛阳亲友如相问;(10)西出阳关无故人。【分析】考查古诗文默写。古诗文默写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多读多听多说多写。【解答】(1)出自王维的《鹿柴》,全诗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2)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全诗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3)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出自卢钺的《雪梅》,全诗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5)出自李商隐的《嫦娥》,全诗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6)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全诗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7)出自贺知章的《咏柳》,全诗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8)出自王昌龄的《出塞》,全诗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9)出自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全诗为: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0)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全诗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答案为:(1)复照青苔上;(2)可怜九月初三夜;(3)不识庐山真面目;(4)骚人阁笔费评章;(5)云母屏风烛影深;(6)半江瑟瑟半江红;(7)万条垂下绿丝绦;(8)不教胡马度阴山;(9)洛阳亲友如相问;(10)西出阳关无故人。【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11.我知道有的古诗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描绘了和谐、宁静的画卷,比如《暮江吟》中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真珠月似弓 ”。有的古诗阐明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比如蕴含着“对于问题的认识,所处的位置不同,看法就不同”的道理的诗句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雪梅》中的“ 梅须逊雪三分白 , 雪却输梅一段香 ”,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考点】古诗文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考查了古典诗词的默写,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多读多听多说多写,从中明白道理,受到教育。【解答】“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出自宋朝卢梅坡的《雪梅》。故答案为: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点评】积累古诗词就是通过事、景、物等来创造意境,表情达意。而这就要靠读者细细揣摩,慢慢体会。12.默写《题西林壁》,写在横格的中线上,注意保持水平和间距。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 庐山 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考点】古诗文默写.【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 庐山 只缘身在此山中【分析】考查了古诗文默写。练习这一类型的题,需要平时多积累古诗,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解答】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诗句原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故答案为:横看成岭侧成峰 庐山 只缘身在此山中【点评】古诗文默写是考试中考查频率较高的一类习题,平时要加强积累。13.根据知识积累填空。(1)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 风平浪静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 越来越大 ,只见东边 水天相接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2)哦,阿妈,白天你在 溪里洗衣裳 ,而我, 用树叶做小船 ,运载许多 新鲜的花瓣 。(3)“ 博学之 ,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博学多才之人;“ 智能之士 ,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说明学习是获得知识、增长智慧的必由之路:“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暖。【考点】现代诗文默写;谚语、俗语及惯用语;名言警句.【答案】(1)风平浪静 越来越大 水天相接;(2)溪里洗衣裳 用树叶做小船 新鲜的花瓣;(3)博学之 审问之 明辨之 智能之士 不学不成 十场秋雨要穿棉。【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现代诗文默写,有名言警句,有谚语等,完成这些习题,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解答】(1)出自课文《观潮》。(2)出自课文《走月亮》。(3)出自《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多方面地学,审慎地求问,慎重地思考,明白地分辨,笃诚地践行。出自汉代王充《论衡 实知》。“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的意思是:再聪明的人,不学他不会有成就,不问他永远不会知道。出自民间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的意思是:立秋之后差不多两个半月的时间就是立冬了,在这期间下一场雨就会感觉天气越凉,要是下了十场秋雨的话那就意要加厚衣服。故答案为:(1)风平浪静 越来越大 水天相接;(2)溪里洗衣裳 用树叶做小船 新鲜的花瓣;(3)博学之 审问之 明辨之 智能之士 不学不成 十场秋雨要穿棉。【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14.课内理解与积累。(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齐头并进 , 浩浩荡荡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 震得颤动起来 。(《观潮》)(2)《题西林壁》一诗中含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道理的诗句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到新月初升的夜景,我不禁想起了白居易在《 暮江吟 》这首诗中的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真珠月似弓 。”(3)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 小水塘 ,看看 水塘里的月亮 ,看看 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走月亮》)(4)我们要学习广博的知识,要谨慎思考,积极参与实践,正如《礼记》中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 , 笃行之 。”(5)天气忽冷忽热,有人穿着裙装,有人穿着棉衣,真是“ 二八月 , 乱穿衣 ”。【考点】古诗文默写;现代诗文默写;谚语、俗语及惯用语;名言警句;作家及其作品.【答案】(1)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震得颤动起来;(2)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暮江吟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3)小水塘 水塘里的月亮 我采过野花的地方;(4)明辨之 笃行之;(5)二八月 乱穿衣。【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默写,有谚语、俗语和名言警句的积累,还有作家及其作品。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解答】(1)选自课文《观潮》。(2)分别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和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3)选自课文《走月亮》。(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5)“二八月,乱穿衣”意思是:农历二月和八月,天气变化反复无常,人们穿衣有薄有厚,不尽相同。故答案为:(1)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震得颤动起来;(2)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暮江吟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3)小水塘 水塘里的月亮 我采过野花的地方;(4)明辨之 笃行之;(5)二八月 乱穿衣。【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15.日积月累。(1)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困惑。这让我想到韩愈的诗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 , 孰能无惑 ”。(2)这个季节在路上行走,你会发现有人穿薄棉袄,有人穿毛衣,还有人穿短袖,这真是“ 二八月 , 乱穿衣 ”啊!(3)在《暮江吟》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真珠月似弓 。”(4)在《雪梅》这首诗中,诗人评价“雪”和“梅”的诗句是“ 梅须逊雪三分白 , 雪却输梅一段香 。”【考点】古诗文默写;谚语、俗语及惯用语.【答案】(1)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2)二八月 乱穿衣;(3)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4)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古诗文和谚语、俗语的积累与默写。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解答】(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唐朝文学家韩愈的《师说》。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惑呢?(2)“二八月,乱穿衣”意思是:农历二月和八月,天气变化反复无常,人们穿衣有薄有厚,不尽相同。(3)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4)出自宋代卢梅坡的《雪梅》。故答案为:(1)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2)二八月 乱穿衣;(3)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4)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积累,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16.按原文填空。(1)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2)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3)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4)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考点】古诗文默写;名言警句.【答案】(1)常衔西山之木石;(2)人非生而知之者;(3)返景入深林;(4)露似真珠月似弓。【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古诗句的积累与默写。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解答】(1)选自文言文《精卫填海》。(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唐朝文学家韩愈的《师说》。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惑呢?(3)出自唐代王维的《鹿柴》。(4)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故答案为:(1)常衔西山之木石;(2)人非生而知之者;(3)返景入深林;(4)露似真珠月似弓。【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积累,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