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浪淘沙(其一)》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经典作品。从内容看,诗歌描绘黄河雄浑气势,融合神话传说,兼具写实与浪漫色彩。在古典诗歌教学体系里,它是帮助学生感受唐诗雄浑风格、理解诗人情感与想象力的典型文本 。学生已积累一定古诗诵读经验,但对诗歌意象融合、浪漫手法运用及深层情感理解较浅,教学需引导其挖掘这些内容。
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导向)
1. 文化基础:能准确诵读、默写诗歌,理解“九曲”“浪淘风簸”等字词含义,感受黄河文化内涵。
2. 思维发展:通过品味诗句,体会诗歌夸张、想象的手法,提升诗歌鉴赏思维;对比现实与神话场景,培养联想、思辨能力。
3. 审美鉴赏:感悟黄河磅礴气势与诗歌浪漫意境,提升古典诗歌审美情趣,体会诗人豁达豪迈的精神美。
4. 社会参与:激发对祖国自然景观、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精准诵读与理解诗意,体会黄河雄浑气势;把握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感受诗人情感。
2. 难点:理解“直上银河”的想象意义,体会诗人借黄河表达的精神追求与情怀。
四、教法学法
1. 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黄河景观、神话情境)、诵读感悟法(多形式诵读)、问题引导法(递进式问题启发思考 )。
2. 学法:自主探究法(字词、诗意自主解读)、合作交流法(讨论诗歌手法、情感)、诵读品味法(诵读中悟情悟境 )。
五、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播放黄河壶口瀑布视频(气势磅礴的水流、汹涌浪涛画面 ),播放时旁白轻念:“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璀璨文明,承载着千年豪情。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泼墨。今天,我们跟随刘禹锡,走进《浪淘沙(其一)》,聆听黄河的澎湃歌吟。”
2. 视频结束,提问:“同学们,刚刚视频里黄河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形容。” 引导学生说出“壮观”“磅礴”“气势汹汹”等词,顺势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夯实基础(8分钟)
1. 教师示范诵读(语速稍慢,突出“九曲”“万里沙”“自天涯”等词的气势,语调雄浑 ),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 学生自由诵读,读准“簸(bǒ)”等字,把握节奏(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3. 指名诵读,其他学生评价字音、节奏;全班齐读,读得铿锵有力,初步感知诗歌韵律。
4. 结合注释,自主理解字词:
(1)提问:“’九曲黄河’的‘九曲’怎么理解?”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及常识,明确形容黄河河道曲折。
(2)“浪淘风簸自天涯”中,“浪淘”“风簸”“自天涯”分别描绘什么? 交流后明确:浪淘(黄河浪涛冲刷)、风簸(狂风掀簸波浪 )、自天涯(黄河水像从天边而来 ),感受黄河水的漫长来路与汹涌。
(三)精读悟情,品析手法(18分钟)
1. 感受黄河气势(抓关键词句 )
(1)提问:“从哪些诗句能体会黄河磅礴气势?圈画关键词,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交流,如“九曲黄河万里沙”,“九曲”显河道曲折,“万里沙”见泥沙之多,黄河裹挟泥沙奔腾的画面;“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风簸”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河在风浪中汹涌翻滚,从天边浩荡而来,气势汹汹。 教师引导想象画面,追问:“想象这画面,你仿佛听到什么声音?” (如浪涛轰鸣、风声呼啸 )加深对气势的体会。
2. 探究浪漫手法(现实与神话融合 )
(1)过渡:黄河气势震撼,可诗人笔锋一转,接下来怎么写?(齐读后两句 )
(2)提问:“‘如今直上银河去’,现实中黄河水会‘直上银河’吗?这是诗人怎样的写法?” 明确是想象、浪漫手法。
(3)再问:“诗人为什么想‘直上银河’,去‘牵牛织女家’?结合神话传说想想。” 引导学生联系牛郎织女银河相隔的传说,理解诗人借神话,让黄河水带着自己的豪情,奔赴浪漫、宁静的银河仙境,突破现实束缚,展现奇妙想象力。
(4)深入挖掘:这两句除了写想象,还传递诗人怎样的精神? 交流后总结:诗人借黄河的磅礴,抒发对自由、豪迈境界的向往,即便面对生活波折(联系刘禹锡被贬经历,简单补充 ),仍有豁达、浪漫的精神,要逆流而上,追寻高远。
(四)诵读升华,拓展延伸(6分钟)
1. 分层诵读:
(1)个人挑战读:带着对黄河气势的体会、对浪漫想象的感悟,读出豪迈与浪漫。
(2)男女赛读:男生读要突出雄浑,女生读也要展现细腻的浪漫感,比一比谁更能传递诗的韵味。
(3)全班配乐诵读(播放舒缓、雄浑的古典音乐 ),沉浸诗境。
2. 拓展联想:
(1)提问:“诗人笔下黄河与神话相连,你还知道哪些古诗里的‘黄河’意象?”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 )简单交流,感受黄河在古典诗歌中的文化符号意义。
(2)鼓励学生课后用绘画、文字(仿写诗句片段 )等形式,展现自己心中的黄河。
(五)课堂小结(2分钟)
1. 回顾:“这节课,我们诵读《浪淘沙(其一)》,领略了黄河‘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的磅礴,走进诗人‘直上银河’的浪漫想象,更体会到诗人豁达豪迈的情怀。”
2. 强调:“黄河是诗歌里的永恒经典,这首诗以写实绘其雄,以想象展其奇,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份震撼,传承古典诗歌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 ↘ 气势磅礴(写实)
浪淘风簸 ↗ (黄河景)
直上银河 ↘ 浪漫想象(神话)
牵牛织女 ↗ (诗人情:豁达、向往)
(用箭头、简洁文字,梳理诗歌景与情、写实与想象的关系,直观呈现教学重点 )
(七)作业布置
1. 必做:熟练背诵、默写《浪淘沙(其一)》;用自己的话描绘“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画面,写100字左右片段。
2. 选做:收集刘禹锡其他《浪淘沙》诗作,对比阅读,体会风格;查阅资料,了解黄河文化相关故事、诗歌,制作简单手抄报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