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中专项培优 古诗文阅读1.群文阅读初秋(唐)孟浩然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不第后赋菊(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秋行(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1)上面一组古诗描写的季节都是 。(2)下列选项对四首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秋》描写了夏天过后秋天到来的景象。B.《秋行》一诗中描写了秋蝉、柳、溪水、叶子这些景物。C.《不第后赋菊》描写了菊花在秋天到来时就已经凋零开败了。D.《秋风引》一诗中萧萧的风声和成群的大雁让诗人知道秋天到了。(3)《不第后赋菊》一诗写出了诗人对 的赞美和欣赏之情;《秋风引》中通过描写秋风、雁群,表达了诗人的 之情;《秋行》一诗中诗人用 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秋蝉响似筝、小溪平如镜的景色;古诗《初秋》从秋夜渐长、清风习习、炎炎暑退和丛莎上的 这四个方面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4)你最喜欢哪位诗人描写的秋天?谈一谈理由。2.奇奇请你参加“古诗大擂台”,按要求完成题目。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 。 ,霜叶红于二月花。(1)补全诗句。(2)下列字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山:寒冷的山B.斜:山路弯弯曲曲C.山行:在山中行走(3)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景色。我还知道: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写秋夜儿童活动的诗句是“ , 。”3.古诗阅读。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名字)。题目中的“书”是 的意思。(2)这首诗描写的时节是 A.秋季B.冬季C.春季4.把古诗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赠刘景文[宋]苏轼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1)把诗句补充完整。(2)“一年好景君须记”加点的“君”相当于现在的” ”,在诗中指 (A.刘景文 B.苏轼)。(3)前两句诗中的“ ”“ ”写出了秋天的景象,诗人运用 (①夸张 ②对比)的写法,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品格。(4)边读边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后两句诗的意思。 5.阅读《初秋》,完成下列各题。初 秋[唐]孟浩然不觉①初秋②夜渐长,清风③习习④重⑤凄凉⑥。炎炎暑退茅斋⑦静,阶下丛莎⑧有露光⑨。(选自《唐诗三百首》) 【注释】 ①不觉:不知不觉。②初秋:立秋左右。③清风:清凉的风。④习习:微风吹的样子⑤重:再次。⑥凄凉:此处指凉爽之意。⑦茅斋:茅草盖的房子。⑧莎:多年生草本植物。⑨露光:指露水珠。(1)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哪一项? A.春B.夏C.秋D.冬(2)诗人感受到当时的气温是哪一项? A.凉爽B.炎热C.温暖D.寒冷(3)诗中没有写到的景物是哪一项? A.露珠B.沙滩C.草丛D.房子(4)课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诗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的意思并写下来。 6.阅读下列材料,答题。【材料一】《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材料二】《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注释】横野:辽阔的原野。弄:逗弄,玩弄。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1)把材料一的古诗补充完整。(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描写牧童的古诗,但诗中两个牧童的形象特点是不同的:材料一中的牧童 ,材料二中的牧童 。A.顽皮固执B.安然自在C.多疑狡猾D.天真烂漫(3)想象一下,材料二第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想好了写下来。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注释】①客心:自己的心事。②霜鬓:白色的鬓发。也作“愁鬓”。(1)《元日》描写的传统节日是 ,这个节日是农历的 。《除夜作》是诗人在 (节日)的夜晚写下的。(2)《元日》一诗主要写了 , 和换桃符的节日习俗。现在,人们过年不再换桃符了,而是 。(3)写《除夜作》这首诗时,诗人正处于 。A.故乡家里B.异乡旅馆C.故乡旅馆(4)《元日》一诗的最后两句描写了怎样的节日情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5)我们从《元日》中可以感受到 的节日气氛,从《除夜作》中感受到的气氛则是 的,这是因为诗人作诗时的处境与心境纵然不同。8.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 。(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这句诗的大概意思: 。(2)请你用“/”给每句诗划分节奏。(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 季的美景,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请你用横线划出来。9.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小儿 【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 纶, 坐莓 草 身。路人 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1)诗中,“遥“的意思是 。“应”的意思是 。(2)这首诗中的小儿是一个 的孩子。10.小古文阅读。龟兔竞走龟与兔竞①走②,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③甲矣![注释]①竞:比赛。②走:跑。③至:到达。(1)下面对“龟与兔竞走”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龟/与兔竞走B.龟与/兔竞走C.龟与兔/竞走D.龟与兔竞/走(2)“龟行迟,努力不息。”下面对这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乌龟跑得慢,却总是不停地跑。B.虽然乌龟迟到了,但仍然在努力。C.乌龟越跑越慢,但仍然在努力。D.乌龟跑得慢,却不停地休息。(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B.速度决定胜负。C.马虎是成功路上的拦路虎。D.比赛的时候不能偷懒。11.勿贪多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握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儿/伸手/入瓶B.儿伸/手入瓶C.儿伸手/入瓶(2)“拳不能出”最主要的原因是 。A.瓶口太小B.取之握满C.手痛心急(3)选出与“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启示相近的事例 A.我跟同桌说了许多好话,终于吃到他的一点点美食。B.吃东西时,奶奶对我说,少食滋味好,多食滋味少。C.妈妈给我报了好多个课外班,想让我得到全面培养。D.我坚持练了四年的书法,在全区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2.附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①缸上,欲②捕食之。失足坠③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注释]①伏:趴着,面向下俯卧。②欲:想要。③坠:落下,掉下。(1)读到“皆”字,我想到了《司马光》中“众皆弃去”的“皆”的意思是 ,“全身皆湿”中“皆”的意思与它 (相同 不同)。(2)猫“全身皆湿”的原因是 A.被鱼溅起的水弄湿了。B.不小心掉进水缸里了。C.跳进水缸捕鱼了。(3)观察图片,完成练习。①用“——”画出可以概括图片内容的文言文原句。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题中画出来的句子的意思: ③想象,写出图片场景中猫的内心想法: 13. 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 裁,芙蓉向 两 开。乱 池中看不见,闻 始觉有 。(1)先把古诗补充完整,注意把撇和捺写舒展。(2)这首诗描写的是 。A.水仙花B.莲花C.芙蓉花(3)请将相关内容连接起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描写送别友人汉乐府《江南》 描写姑娘采莲王昌龄《采莲曲》 描写水乡美景、鱼儿嬉戏14.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填空。夜 书 所 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夜书所见》的作者是 代诗人 。后两句诗的意思: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 代诗人 。前两句诗的意思: 。15.课内阅读池 上 撑 , 采 回。不解藏 , 一 开。(1)我会补全诗句。(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3)这是一首 言诗,描写的是 的情景。期中专项培优 古诗文阅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群文阅读初秋(唐)孟浩然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不第后赋菊(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秋行(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1)上面一组古诗描写的季节都是 秋季 。(2)下列选项对四首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初秋》描写了夏天过后秋天到来的景象。B.《秋行》一诗中描写了秋蝉、柳、溪水、叶子这些景物。C.《不第后赋菊》描写了菊花在秋天到来时就已经凋零开败了。D.《秋风引》一诗中萧萧的风声和成群的大雁让诗人知道秋天到了。(3)《不第后赋菊》一诗写出了诗人对 菊花 的赞美和欣赏之情;《秋风引》中通过描写秋风、雁群,表达了诗人的 孤独、思乡 之情;《秋行》一诗中诗人用 比喻 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秋蝉响似筝、小溪平如镜的景色;古诗《初秋》从秋夜渐长、清风习习、炎炎暑退和丛莎上的 露水 这四个方面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4)你最喜欢哪位诗人描写的秋天?谈一谈理由。【考点】写景咏物;开放探究;修辞手法;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内容概括.【答案】(1)秋季;(2)C;(3)菊花 孤独、思乡 比喻 露水;(4)喜欢徐玑描写的秋天因为诗人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鸣蝉似筝,小溪如镜等秋日的景色,抒发了恬静悠然的心情。【分析】《初秋》译文:不知不觉就立秋了护,夜也渐渐长了。来自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酷热的夏天热气终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静了。台阶下的草丛也有了点点露水珠。《不第后赋菊》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无土增即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秋行》译文:秋天的蝉声叫得就像古筝洪亮的音响,我聼者蝉声悠闲地在杨柳边行走者,小溪裏的溪水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忽然刮起裏一阵风,吹来的叶子落在小溪裏,在溪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秋风引》译文: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由此可知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解答】 (1)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理解。结合诗题“初秋”可知,诗句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结合诗句“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中的“夜渐长”“重凄凉”“炎炎暑退”“有露光”可知本诗描写的是秋季。结合诗题“不第后赋菊”可知,本诗与秋天菊花有关,结合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中的“秋来”“九月”可知本诗描写的是秋季。结合诗题“秋行”可知,诗句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结合诗句“戛戛秋蝉响似筝”中的“秋蝉”可知本诗描写的是秋季。结合诗题“秋风引”可知,诗句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结合诗句“何处秋风至”中的“秋风”可知本诗描写的是秋季。综上所述这四首古诗描写的是秋季。(2)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理解。《不第后赋菊》大意: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由大意可知描写的是菊花在秋天盛开的景象,而不是C项中提到的菊花在秋天到来时就已经凋零开败。故选:C。(3)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理解。《不第后赋菊》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通过描写菊花的盛开,表达了对菊花的赞美和欣赏。《秋风引》大意: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由此可知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秋行》大意:秋天的蝉声叫得就像古筝洪亮的音响,我听者蝉声悠闲地在杨柳边行走者,小溪里的溪水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忽然刮起里一阵风,吹来的叶子落在小溪里,在溪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结合大意可知本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初秋》大意: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酷热的夏天热气终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静了。台阶下的草丛也有了点点露水珠。结合大意可知本诗通过秋夜渐长、清风习习、炎炎暑退和丛莎上的露光这四个方面描写了秋天的到来。(4)本题为开放性问题,选择其一回答即可。故答案为:(1)秋季;(2)C;(3)菊花 孤独、思乡 比喻 露水;(4)喜欢徐玑描写的秋天因为诗人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鸣蝉似筝,小溪如镜等秋日的景色,抒发了恬静悠然的心情。【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2.奇奇请你参加“古诗大擂台”,按要求完成题目。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1)补全诗句。(2)下列字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寒山:寒冷的山B.斜:山路弯弯曲曲C.山行:在山中行走(3)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景色。我还知道: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写秋夜儿童活动的诗句是“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考点】写景咏物;古诗文默写;诗歌词句理解;积累拓展.【答案】(1)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2)A;(3)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分析】《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解答】(1)考查学生补全诗句的能力。学生结合对古诗的理解填空即可。即: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2)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寒山:深秋季节的山。故A表述错误。(3)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写秋夜儿童活动的诗句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故答案为:(1)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2)A;(3)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3.古诗阅读。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本诗的作者是 宋 代诗人 叶绍翁 (名字)。题目中的“书”是 书写 的意思。(2)这首诗描写的时节是 A A.秋季B.冬季C.春季【考点】写景咏物;作家及其作品;诗歌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答案】(1)宋 叶绍翁 书写;(2)A。【分析】《夜书所见》参考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解答】(1)考查作家及其作品、诗歌词句理解。《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夜书所见”的意思是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书”是“书写”的意思。(2)考查诗歌内容概括。阅读古诗可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由“秋风”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时节是秋季。故选A。故答案为:(1)宋 叶绍翁 书写;(2)A。【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4.把古诗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1)把诗句补充完整。(2)“一年好景君须记”加点的“君”相当于现在的” 您 ”,在诗中指 A (A.刘景文 B.苏轼)。(3)前两句诗中的“ 已无 ”“ 犹有 ”写出了秋天的景象,诗人运用 ② (①夸张 ②对比)的写法,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品格。(4)边读边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后两句诗的意思。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就是那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考点】送别抒情;古诗文默写;诗歌翻译;诗歌词句理解.【答案】(1)荷尽已无擎雨盖 正是橙黄橘绿时;(2)您 A;(3)已无 犹有;(4)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就是那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分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解答】(1)考查古诗文默写。根据平时积累作答即可。(2)考查了诗句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中的“君”是尊称,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称呼“您”,在诗中指的人是刘景文,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3)考查诗歌词句理解。“已无”和“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4)考查了诗句翻译。结合译文作答即可。故答案为:(1)荷尽已无擎雨盖 正是橙黄橘绿时;(2)您 A;(3)已无 犹有;(4)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就是那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点评】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5.阅读《初秋》,完成下列各题。初 秋[唐]孟浩然不觉①初秋②夜渐长,清风③习习④重⑤凄凉⑥。炎炎暑退茅斋⑦静,阶下丛莎⑧有露光⑨。(选自《唐诗三百首》) 【注释】 ①不觉:不知不觉。②初秋:立秋左右。③清风:清凉的风。④习习:微风吹的样子⑤重:再次。⑥凄凉:此处指凉爽之意。⑦茅斋:茅草盖的房子。⑧莎:多年生草本植物。⑨露光:指露水珠。(1)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哪一项? C A.春B.夏C.秋D.冬(2)诗人感受到当时的气温是哪一项? A A.凉爽B.炎热C.温暖D.寒冷(3)诗中没有写到的景物是哪一项? B A.露珠B.沙滩C.草丛D.房子(4)课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诗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的意思并写下来。 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 【考点】写景咏物;诗歌翻译;诗歌内容概括;诗歌形象意境;积累拓展.【答案】(1)C;(2)A;(3)B;(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5)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分析】译文: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酷热的夏天热气终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静了。台阶下的草丛也有了点点露水珠。【解答】(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由“不觉初秋夜渐长”可知,这句诗的意思是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从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季。(2)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时诗句“清风习习重凄凉”可知,这句诗的意思是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故诗人感受到当时的气温是凉爽。(3)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中没有写到的景物是:沙滩。(4)考查学生的课外古诗积累。学生结合课下积累回答即可。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5)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的意思是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故答案为:(1)C;(2)A;(3)B;(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5)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6.阅读下列材料,答题。【材料一】《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材料二】《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注释】横野:辽阔的原野。弄:逗弄,玩弄。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1)把材料一的古诗补充完整。(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描写牧童的古诗,但诗中两个牧童的形象特点是不同的:材料一中的牧童 D ,材料二中的牧童 B 。A.顽皮固执B.安然自在C.多疑狡猾D.天真烂漫(3)想象一下,材料二第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想好了写下来。 我仿佛看到了夜晚,凉风习习。无垠的草原,静谧的夜空下,时时飘来隐约的笛声,若有若无。躺在草地上,牧童数着星星,恬然睡去。 【考点】写景咏物;扩展写话;古诗文默写;诗歌形象意境.【答案】(1)忽然闭口立;(2)DB;(3)我仿佛看到了夜晚,凉风习习。无垠的草原,静谧的夜空下,时时飘来隐约的笛声,若有若无。躺在草地上,牧童数着星星,恬然睡去。【分析】参考译文:材料一: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材料二: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解答】(1)考查古诗文默写,结合背诵和记忆即可解答。(2)考查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所见》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结合材料二诗歌内容,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牧童》这首诗塑造了一个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儿童形象。故选DB。(3)考查扩展写话。结合材料二的一二句:结合“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意思,我仿佛看到了夜晚,凉风习习。无垠的草原,静谧的夜空下,时时飘来隐约的笛声,若有若无。躺在草地上,牧童数着星星,恬然睡去。故答案为:(1)忽然闭口立;(2)DB;(3)我仿佛看到了夜晚,凉风习习。无垠的草原,静谧的夜空下,时时飘来隐约的笛声,若有若无。躺在草地上,牧童数着星星,恬然睡去。【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注释】①客心:自己的心事。②霜鬓:白色的鬓发。也作“愁鬓”。(1)《元日》描写的传统节日是 春节 ,这个节日是农历的 正月初一 。《除夜作》是诗人在 除夕 (节日)的夜晚写下的。(2)《元日》一诗主要写了 放爆竹 , 饮屠苏酒 和换桃符的节日习俗。现在,人们过年不再换桃符了,而是 贴春联 。(3)写《除夜作》这首诗时,诗人正处于 B 。A.故乡家里B.异乡旅馆C.故乡旅馆(4)《元日》一诗的最后两句描写了怎样的节日情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5)我们从《元日》中可以感受到 喜庆欢乐 的节日气氛,从《除夜作》中感受到的气氛则是 孤独凄凉 的,这是因为诗人作诗时的处境与心境纵然不同。【考点】羁旅思乡;节日风俗;诗歌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答案】(1)春节 正月初一 除夕;(2)放爆竹 饮屠苏酒 贴春联;(3)B;(4)太阳初升,天色渐渐亮了起来,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早早起来,将自己家门上挂的旧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桃符,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5)喜庆欢乐 孤独凄凉。【分析】《元日》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科欢联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除夜作》译文:旅馆里透血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故更情导沿马袁静这负跑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解答】(1)考查了节日风俗。从“爆竹声中一岁除”可知,《元日》描写的传统节日是春节,这个节日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从“霜鬓明朝又一年”可知,《除夜作》是诗人在除夕的夜晚写下的。(2)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总把新桃换旧符”可知,《元日》一诗主要写了放爆竹、饮屠苏酒、和换桃符的节日习俗。现在,人们过年不再换桃符了,而是贴春联。(3)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根据“旅馆寒灯独不眠”和“故乡今夜思千里”这两句诗可以知道,诗人写这首诗时应该是在异乡的旅馆里。故选:B。(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了太阳初升,天色渐渐亮了起来,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早早起来,将自己家门上挂的旧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桃符,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5)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元日》描写的是春节时人们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的场景,体现了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而在《除夜作》中,诗人在除夕之夜独居异乡旅馆,既心事满怀又思念家乡,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凄凉的气氛。故答案为:(1)春节 正月初一 除夕;(2)放爆竹 饮屠苏酒 贴春联;(3)B;(4)太阳初升,天色渐渐亮了起来,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早早起来,将自己家门上挂的旧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桃符,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5)喜庆欢乐 孤独凄凉。【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8.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 闭口立 。(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这句诗的大概意思: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请你用“/”给每句诗划分节奏。(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 夏 季的美景,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请你用横线划出来。【考点】写景咏物.【答案】(1)闭口立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3)夏 意欲捕鸣蝉。【分析】《所见》诗歌内容: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解答】(1)考查了诗歌默写以及翻译。结合诗歌内容以及译文解答。(2)考查了如何朗读。结合诗句意思以及语气划分即可。(3)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意欲捕鸣蝉”可知,写的是夏季的景色。故答案为:(1)闭口立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3)夏 意欲捕鸣蝉。【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9.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小儿 垂 钓 【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 垂 纶, 侧 坐莓 苔 草 映 身。路人 借 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1)诗中,“遥“的意思是 远远的 。“应”的意思是 回应,理睬 。(2)这首诗中的小儿是一个 天真、富有童心和童趣 的孩子。【考点】诗歌形象意境.【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解答】全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译文: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1)考查了学生对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结合译文及对诗句的理解完成即可。(2)考查了对诗中人物形象的辨析。第一、二句重在写形:垂钓,第三、四句重在传神:问路。第一、二句,“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划小孩的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刻画了一个天真、富有童心和童趣的儿童形象。故答案为:垂 钓垂侧 苔 映借(1)远远的 回应,理睬;(2)天真、富有童心和童趣。【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10.小古文阅读。龟兔竞走龟与兔竞①走②,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③甲矣![注释]①竞:比赛。②走:跑。③至:到达。(1)下面对“龟与兔竞走”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A.龟/与兔竞走B.龟与/兔竞走C.龟与兔/竞走D.龟与兔竞/走(2)“龟行迟,努力不息。”下面对这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A.乌龟跑得慢,却总是不停地跑。B.虽然乌龟迟到了,但仍然在努力。C.乌龟越跑越慢,但仍然在努力。D.乌龟跑得慢,却不停地休息。(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B.速度决定胜负。C.马虎是成功路上的拦路虎。D.比赛的时候不能偷懒。【考点】情感主旨.【答案】(1)C;(2)A;(3)A。【分析】参考译文:乌龟跟兔子赛跑,兔子跑得很快,却在中途睡觉,乌龟跑得慢,却总是不停地走,等到兔子醒来,乌龟早就到了终点了。【解答】(1)考查了朗读节奏的划分,“龟与兔竞走”的意思是“乌龟跟兔子赛跑”,故选C;(2)考查了句子翻译。结合参考译文可知“龟行迟,努力不息”的意思是“乌龟跑得慢,却总是不停地走”,故选A;(3)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文章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废,这样才会取得成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故选A。故答案为:(1)C;(2)A;(3)A。【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11.勿贪多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握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A.儿/伸手/入瓶B.儿伸/手入瓶C.儿伸手/入瓶(2)“拳不能出”最主要的原因是 B 。A.瓶口太小B.取之握满C.手痛心急(3)选出与“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启示相近的事例 B A.我跟同桌说了许多好话,终于吃到他的一点点美食。B.吃东西时,奶奶对我说,少食滋味好,多食滋味少。C.妈妈给我报了好多个课外班,想让我得到全面培养。D.我坚持练了四年的书法,在全区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考点】文言断句.【答案】(1)A;(2)B;(3)B。【分析】参考译文:瓶中有水果。儿子伸手进到瓶子里去取,抓了满满一把,由于瓶口小,瓶口卡的手疼痛,又无法拿出来,急得大哭起来。母亲说:“你不要贪多,少拿,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出来了。”【解答】(1)考查了朗读停顿。结合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是:儿子伸手进到瓶子里。根据句意应划为:儿/伸手/入瓶。(2)考查了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拳不能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取之握满。(3)考查对本文内容理解后知识的拓展。做好此题,要认真理解本文按题目要求结合译文来回答,与“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启示相近的事例是:吃东西时,奶奶对我说,少食滋味好,多食滋味少。故答案为:(1)A;(2)B;(3)B。【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12.附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①缸上,欲②捕食之。失足坠③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注释]①伏:趴着,面向下俯卧。②欲:想要。③坠:落下,掉下。(1)读到“皆”字,我想到了《司马光》中“众皆弃去”的“皆”的意思是 全,都 ,“全身皆湿”中“皆”的意思与它 相同 (相同 不同)。(2)猫“全身皆湿”的原因是 B A.被鱼溅起的水弄湿了。B.不小心掉进水缸里了。C.跳进水缸捕鱼了。(3)观察图片,完成练习。①用“——”画出可以概括图片内容的文言文原句。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题中画出来的句子的意思: 鱼缸里有一条金鱼,一只猫趴在缸边,想要把金鱼吃掉。 ③想象,写出图片场景中猫的内心想法: 哇,这条鱼可真诱人,我要把它捉来吃掉。 【考点】内容理解;扩展写话;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答案】(1)全,都 相同;(2)B;(3)①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②鱼缸里有一条金鱼,一只猫趴在缸边,想要把金鱼吃掉。③哇,这条鱼可真诱人,我要把它捉来吃掉。【分析】《猫捕鱼》参考译文:鱼缸里有一条金鱼,一只猫趴在缸边,想要把金鱼吃掉。猫不小心掉到了水里,急忙跳了出来,可是全身的毛都已经湿透了。【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众皆弃去:大家都扔下他而离去。皆:全,都。全身皆湿:全身的毛都已经湿透了。皆:全,都。(2)考查内容理解。阅读文章,由“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可知,小猫“全身皆湿”的原因是它不小心掉进水缸了。故选B。(3)①考查内容理解。观察图片,图片上有一只小猫正趴在水缸边,望着缸里的金鱼。故文中“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可以概括图片内容。②考查句子翻译。伏:趴着,面向下俯卧。欲:想要。故“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译为:鱼缸里有一条金鱼,一只猫趴在缸边,想要把金鱼吃掉。③考查扩展写话。发挥想象,结合小猫的生活习性,写出小猫的内心想法即可。如:哇,这条鱼可真诱人,我要把它捉来吃掉。故答案为:(1)全,都 相同;(2)B;(3)①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②鱼缸里有一条金鱼,一只猫趴在缸边,想要把金鱼吃掉。③哇,这条鱼可真诱人,我要把它捉来吃掉。【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13. 采 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 色 裁,芙蓉向 脸 两 边 开。乱 入 池中看不见,闻 歌 始觉有 来 。(1)先把古诗补充完整,注意把撇和捺写舒展。(2)这首诗描写的是 B 。A.水仙花B.莲花C.芙蓉花(3)请将相关内容连接起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描写送别友人汉乐府《江南》 描写姑娘采莲王昌龄《采莲曲》 描写水乡美景、鱼儿嬉戏【考点】写景咏物;古诗文默写;诗歌内容概括;积累拓展.【答案】(1)色 脸 边 入 歌 来;(2)B;(3)【分析】《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译文: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解答】(1)考查了补充诗句的能力。结合对诗歌的诵读完成。(2)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结合诗歌题目“采莲曲”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莲花,故选B。(4)考查了对诗歌作者及诗歌内容的积累与运用。结合课内所学可知,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送别友人;汉乐府《江南》描写了水乡美景、鱼儿嬉戏;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描写了姑娘采莲。故答案为:(1)色 脸 边 入 歌 来;(2)B;(3)【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14.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填空。夜 书 所 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深篱落一灯明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夜书所见》的作者是 宋 代诗人 叶绍翁 。后两句诗的意思: 我看到了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王维 。前两句诗的意思: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到重阳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考点】羁旅思乡.【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考查了诗人作家名著作品及相关文学体裁的积累,平时多读书,熟读书,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读文学作品,是一种知识的累积,一种智慧的累积.【解答】《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得一首七言绝句.内容: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内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故答案为: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1)宋; 叶绍翁; 夜深了,我看到了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2)唐; 王维;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到重阳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点评】名人的作品是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反复品味之余,要做好手抄笔录,以此激励、鞭策自己.15.课内阅读池 上 小娃 撑 小艇 , 偷 采 白莲 回。不解藏 踪迹 , 浮萍 一 道 开。(1)我会补全诗句。(2)这首诗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白居易 。(3)这是一首 五 言诗,描写的是 小孩儿划船偷采白莲回来 的情景。【考点】诗歌形象意境.【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内所学古诗《池上》的理解与辨析,结合课内的学习与理解将古诗补充完整后,再完成后面的题目.【解答】《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此是其二.全诗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赏析:本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故答案为:(1)小娃 小艇 偷 白莲 踪迹 浮萍 道(2)唐 白居易(3)五 小孩儿划船偷采白莲回来【点评】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属于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