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三)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三)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一2025学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诊断(三)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每小题3分)
1.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文中没有明确的信息说束皙持类似盖天说的观点。
2.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信息整合与逻辑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拨A.“多从眼睛主动发光角度出发”错误,文中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是眼睛是“接受器”理论。B.《海外
北经》虽然是神话,但可用来佐证中国古代存在“眼睛发光”的观点,并非“没有价值”。D.束皙提出光渗作用、
比衬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视觉错觉,选项以偏概全:且文中并未说现代科学如何解释“小儿辩日”。
3.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拔张载的主张是用众人的“共见共闻”来克服因个体因素所导致的视觉错觉,从而获得对外界的客观
认识。众人评鉴山水画属于主观审美判断,而非视觉上对客观现象的共同确认,因此不符合“共见共闻”的适
用范围。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答案①主观上,视觉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若意识不专注、认知偏差等,人会作出主动调节,则可能导致视觉
误判。②客观上,空间背景、观察角度、亮度背景和颜色反差等环境影响视觉判断,导致视觉错觉。(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信息获取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案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视觉理论(主题),认为中国古代存在眼睛为光线接受器与发射器两种理论,并
认为视觉在反映客观世界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核心观点和发现),通过史料分析与案例研究,推理归纳和理
论比较等(方法),展现了传统视觉理论的多元探索。(主题、核心观点和发现、研究方法各2分,意思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B.文本一引用《阿房宫赋》中的句子描述石钟「建筑的密集与精巧,但未提及“模仿阿房宫进行设
计”,此项过度解读。C.“作者通过考证得出”曲解文意,文本二作者仅表达个人观点“我以为,是江风、江水、山
岩、岩洞,孕育了…”。D.文本二虽提及禁钓警示牌与江豚保护等生态措施,但并未表明景区的核心功能已
转向现代生态保护。文中强调石钟山的历史人文价值仍是其重要特色,可见,生态保护是景区在保留历史文化
基础上新增的功能,两者是并存的,而非取代关系。绝密★启用前
人在观察物体时,之所以会产生主观局限性的错误,根本原因在于视觉是受人的主观意
识支配的,具有主动性。孟子在和梁惠王对话时表示,“明足以察秋毫,而不见舆薪”的原因是
2024一2025学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诊断(三)
“不用明焉”。显然,在这里,人的主观意识是能否获得视觉的主导因素。清代郑复光从物理
学角度,对人的眼睛之所以能看清物体做了剖析。他从眼睛晶状体的形状出发,说明它有调
节光线以形成清晰视觉的功能。调节的方法就是改变晶状体的凸起程度。要看清某物,就要
语文
把眼睛调节到合造的状态,实则是聚焦到该物上去。而是否把眼睛聚焦到该物,当然是由人
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应该如何克服这种由个体主观因素引起的视觉局限性,从而获得对外界的客观认识呢?

考生注意:
宋代张载认为,一个人独自看到的事情与他人看到的不同,也可能出于疾病或虚妄之想,而大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家共同看到的事情往往更接近真实。于是他提出一种解决办法,即用众人的“共见共闻”来克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服由个体因素导致的视觉错觉。张载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主观因素引发的视觉局限性,对应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的是每个个体,采用“共见共闻”的方法,可以有效克服这种局限性。
科学史上所说的视觉局限性,更多的指的是视觉的客观局限性。对于此类视觉局限性,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中国古人探讨的最典型例子是《列子》两小儿辩日所引发的相关问题讨论。这个典故说的是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两小儿为太阳看上去晨大午小、感觉上却晨凉午炎之原因发生争执,一方说太阳早上离人近,

中午离人远,另一方则持相反见解,于是请孔子评判,结果难倒了孔子。
孔子的绒默没有影响到后世学者的热情,从汉朝起,就不断有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阅读(72分)
东汉王充即曾用视觉理论解释过该现象。在天文学上,王充所持观,点与盖天说相类似。认为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天和地是两个平行平面,太阳在天上平转。在这种宇宙结构模型中,“日中近而日出入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王充的解释即围绕这一前提展开。王充在此是用视觉理论中的光度背景学说来解释的。根
视觉的产生,离不开眼睛、光线、物体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古人对这三者关系的认识,可
据这一学说,人们所见物体的视大小,会受其周围背景亮度的影响。背景亮度高,人们就会感

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眼睛是光线的接受器,由物体出发的光线进入眼睛,从而引起视觉;另
觉物体的体积比其应有的体积要小;背景亮度低,人们则会感觉到物体的体积比其应有的体
一类认为眼睛是光线的发射器,眼睛发出光线,触到物体,从而产生视觉。在西方,希腊人对
积要大。王充的解说表明,当时人们对形成视觉错觉的这一光度因素已经有所体会。
这两种模式都做过探讨。中国人又如何呢?
晋朝的著作郎束皙则从空间背景等多重角度进行探讨。束皙认为太阳早上和中午距人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古代与西方古代不同,对视觉的认识比较正确,并不认为眼睛本身
远近不变,看上去大小不同,是人眼的错觉。束皙列出了影响视觉客观性的三种因素,一是旁
是发光体,而认为只是光的接受器。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它所表现的是中国传统视觉认识
观与仰视的差别,同一个物体,旁观会觉得它大,仰视则会觉得它小;另一个是亮度背景和颜
的主流,我们可以列举很多史料来支持它。但事实上,中国古代同样也存在着眼睛是光线发
色反差的不同,在物理学上叫作光渗作用;第三个是空间背景的陪衬,属于物理学上所说的比
射器的观,点。《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冥为夜。”这里表露出一种眼睛能
衬作用。现代科学在解释这一问题时,基本上也是考虑这几种因素。在束皙的理论中,造成
向外发光的思想。
视觉局限性的主要因素,都已经被指出来。这是古人研讨视觉理论所得的重要收获。
如果说神话不足为凭,那么西晋葛洪的讨论则完全是科学问题。葛洪的观,点与历史上的

既然视觉会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局限性,那么,如何才能判断我们的视觉是否正确
浑盖之争有关。在汉代,关于天的形状,在我国有一场浑天说和盖天说的论争。浑天说认为
呢?后秦姜岌谈论盖天说浑天说孰是孰非的问题时,提出需要借助于仪器才能有效地消除其
天是圆球状的,当太阳转到地底下时,夜幕就降临了,而盖天说则认为天是平的,太阳在天上
局限性的主张。姜岌的观,点体现了通过寻找客观判据来确定视觉可靠性的努力。在实际生
平转,不会落到地底下,晚上人们看不见太阳,是因为它转到北方,离人们太远了。这场争论
活中,他的主张也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例如,人们用浑仪观测天体,用油盆反射法观测日食
一直到晋朝也没有结束。葛洪持浑天说观,点,他认为,太阳的直径达一千里,周长为三千里,
等,都是人们为了消除视觉的局限性而做的有益探索。
其大小抵得上几十个小星星。如果说是太阳转到越来越远的地方,充其量也只是日光照不到
(摘编自关增建《中国古代视觉理论探索》)

人所在之处了,人仍然应该能看到它,这就像北极之北的星星离人也很远,而人仍能看到它们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的道理一样。太阳比星星大得多,它如果转到了北极之北,人当然也应该能看到它。现在既
A.在对光、物、目三者关系的认识上,中国人和希腊人都对眼睛主动发光和被动受光这两种
e
然能看到北极之北的星星,却看不到北极之北的太阳,这就说明太阳不是向北运行的。葛洪
模式做过探讨。

的观,点隐含了一种目不需要借助外光即能视物的认识,因为这段话的前提是太阳光没有照到
B.本文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都谈到历史上的浑盖之争,但本文只是将其作为背景,而
人而人仍能看到它。
非从天文学史的角度进行研究。
人们通常认为,视觉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真实的反映。但实际上,视觉在反映客观
C.文中关于《列子》两小儿辩日问题的持续讨论,体现了中国古人不盲从于表象的理性思
世界方面,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辨精神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