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前★秘密黔西南州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高二历史n(本试题共6页,共两大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園区战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如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酃题目要求)1.《汉书》中载有“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重视礼制和法律。唐朝士人认为礼法是王长教之本义。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时期,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B.灭私徇公,严刑峻法C.守道与德,亲仁惠邻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数2.在18世纪之前,人们常常将国家与统治者个人等同看待。如路德认为“主教们和诸侯们”构杯成了德意志,路易十四则声称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18世纪以后,国家的概念不领再局限于国王及其领土和臣民,而是由全体公民共同组成的政治实体。这一观念的变化期A.引发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B.源于宪政体制的完善C确立了国家主权与独立原则D.利于民族国家的建构3.下表所示为我国部分地区距今约7000~8500年的人类聚落遗存简介。这可用于说明当时遗址名称遗存兴隆洼(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出土了鹿、孢、猪、鱼、蚌、栗、泰等动植物遗存发现有粟、黍、核桃等植物遗存;动物遗存较为丰富,有哺乳类、软体类、爬裴李岗(河南)行类、鱼类和鸟类城背溪(湖北)发现有炭化韬谷,动物遗存皆属于野生动物,以鱼骨和整甲较多北福地第一期进存(河北)发现山胡桃和栎属植物果实,以及大量野生动物骨骼A.人类生存条件改善B.原始农业十分发达C,区域经济交流频繁D.社会分工体系成熟【高二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第1页(共6页)】25-X-853B4.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新农作物的引进,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往日威风。尽管欧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由此可知,欧洲引进新农作物A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B.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构成C.扩展了东西方贸易的范围D.影响了欧洲各国人口结构5.13世纪时,西欧庄园领主不再亲自监管农奴耕种领主自营地,而是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的产品,或许能变得富足一些,以赎买人身自由。这说明A.农业生产力得到质的提升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庄园经济C.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并发展D.庄园领主放弃对农奴的剥削6.唐朝农民可以帛、粟、麦等为抵押向柜坊借钱,到期未赎取的抵押品,柜坊即将其出售变现。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下令,不得复利计息。开元十六年(728年),玄宗也因“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而下诏限制高利贷。这反映出唐朝A.民间信贷活跃B.政府以农为本C.经济纠纷频发D.长途贸易发达7.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居民投诉最多的是分布在住宅区附近的机器工厂噪音扰民问题。城市中留声机、广播等新器物的流行与集聚,也导致邻里间因噪音纠纷不断。这表明上海A.工业化与城市化间矛盾难消B.城市阶级矛盾尖锐C.社会秩序混乱源于殖民统治D.城市化的弊端显现8.1877年和1883年轮船招商局分别与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轮船公司签订“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价格,确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这一做法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反映出中国收回了内河航运主权D.实现了中外轮船航运业的公平竞争9.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伤寒例第三》中指出:“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症;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这一理论A意在论证中医药学的科学性B.推动了传统中医体系的革新C.提升了东汉民众的卫生意识D.蕴含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10.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率先提出“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主张用数学方式解释一切,提出了一种精确的量化思考模式;柏拉图强调要用数学来解释宇宙,把“数理对象”具体化为宇宙结构和天体运动的几何模型。据此可推知,希腊早期数学A.标志着希腊文化达到高峰B.有力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C.推动了科学知识的系统化D.有利于推动理性思维的发展11.下图为1862年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时华工的照片。对其解读合理的是1 A.华工在美国取得了丰厚的报酬B.华工赴美纯粹缘于个人因素C.华工为近代美国开发作出贡献D.照片体现了黑奴贸易的罪恶【高二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第2页(共6页)】25一X-853B贵州省黔西南州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8 分,每小题 3 分)1-5:C D A A B 6-10:A D B D D 11-15:C C A C B 16-16:C二、非选择题(52 分)17.(14 分)(1)特点:①强调文书传递的时效性(急件立即传送,不急件当日完成);②以法律规范文书管理(违者依法惩处)(4 分)。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②提高了官僚体系的行政效率;③为后世文书制度提供了借鉴(4 分)。(2)变化:①从康熙朝肇始到雍正朝确立,乾隆朝补充发展,制度逐渐完善;②缴回方式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到“按年呈缴”,再到“年终军机处汇缴”;③规定奏折需连同相关物件一并缴回,明确各类官员的缴回渠道;④严格禁止隐匿存留,违者严惩(4 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①强化皇权对信息的控制,防止机密泄露;②规范官僚体系运作,加强中央集权(2分)。18.(14 分)(1)背景: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前提;②圈地运动解决了土地问题,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③国内外市场扩大,尤其是纺织品需求旺盛,刺激生产扩大;④手工工场积累了技术经验(6 分,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①积极: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创造了巨额财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4 分)。②消极: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加剧了社会分化,工人阶级处境恶劣,人性受到扭曲(4 分)。19.(12 分)(1)原因:①隋唐国力强盛,政治稳定,制度先进;②中华文化繁荣(如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等)具有吸引力;③对外交通发达(如丝绸之路),便于文化传播;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吸纳与传播文化(4 分)。(2)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列强入侵,西学东渐加剧;②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翻译存在片面性和偏见;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主动推动东学西传(4 分)。意义:①纠正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促进了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②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为近代中西文化融合提供了基础(4 分,答出两点即可)。20.(12 分)示例:论题:度量衡的统一与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特征阐述:战国时期,商鞅监督制造度量衡标准器,适应了秦国变法图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隋唐时期,将 10 枚“开元通宝”钱的重量定为一两,“钱”成为重量单位,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对计量便捷化的需求,反映了当时经济的繁荣。晚清至民国,度量衡受列强影响出现海关度量衡,政府试图与国际接轨但未成功,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国家主权的丧失和近代化的艰难。新中国成立后,统一采用国际公制,适应了工业化建设和全球化的需要,体现了国家独立和经济建设的成就。综上,度量衡的发展变化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对外交流等社会因素紧密相关,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12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贵州省黔西南州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高二历史试卷.pdf 贵州省黔西南州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