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上海市黄浦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名篇名句默写1.你可曾发现问句的力量?孔子用“何伤乎? ”打消弟子曾皙不敢提出异见的疑虑;杜牧写“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反思历史教训;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发出豪迈之问:“ ,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以下元曲,完成下面小题。(中吕)山坡羊·未央①怀古【元】张养浩②三杰③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注释】①未央:汉朝宫殿名。效址在今陕西西安。②张养浩:为宫刚正敢谏,因不满朝政腐败,数次辞官归隐。晚年关中大旱,朝廷七次征召,他亲赴灾区救民,于赴任途中作此曲。③三杰:指张良、萧何、韩信三人。2.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曲运用了比兴、化用等多种手法,以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承载深重的历史思考。B.三杰曾在未央宫内谏言国策,曲中“论兴废”暗含对元代谏诤制度衰微的影射。C.作者以眼前“遗基”勾连古今,将山河永恒与英雄湮没并置,使怀古情感深化。D.此曲情感丰富,既表现出对“三杰”的崇高敬意,也抒发伤感情绪,借古讽今。3.分析画线句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在情感抒发上的异同。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以下三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节选自《左传·齐伐楚盟于召陵》)材料二冬,晋侯会诸侯于温,欲率之朝周。力未能,恐其有畔者,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阳。壬申,遂率诸侯朝王于践土。孔子读史记至文公,曰“诸侯无召王”。“王狩河阳”者,《春秋》讳之也。(节选自《史记·晋世家第九》)材料三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朱子集注】谲,诡也。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宣者也。虽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犹为彼善于此。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二君他事亦多类此,故夫子言此以发其隐。(节选自《四书章句集注》)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君其问诸水滨( ) (2)师进,次于陉( )5.结合文意,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虽其以力假仁( )A.虚假 B.借用 C.凭借 D.给予(2)故夫子言此以发其隐( )A.阐述 B.显现 C.公布 D.揭露6.将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力未能,恐其有畔者,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阳。7.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用自己的话填写表格。 齐桓公 晋文公孔子的评价 正而不谲 谲而不正军事行动的体现 (1) (2)对待周室态度的体现 (3) (4)8.《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是“不仁”“不知”“不武”的,因而被古人赞为有礼;这与孔子对他的评价截然相反。你如何评价晋文公?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楚游日记徐霞客①去上清三里,得麻叶洞。洞口南向,大仅如斗,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初觅炬请导,亦俱以炬应,而无敢导者。曰:“此中有神龙。”或曰:“此中有精怪。非有法术者,不能摄服。”最后以重资觅一人,将脱衣入,问余乃儒者,非羽士,复惊而出曰:“予以为大师,故欲随人;若读书人,余岂能以身殉耶?”余乃过前村,寄行李于其家,与顾仆①各持束炬入。②余两人乃以足先入,历级转窦,递炬而下,数转至洞底。洞稍宽,可以侧身矫首,乃始以炬前向。其东西裂隙,俱无入处,直北有穴,低仅一尺,阔亦如之,然其下甚燥而平。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进,背磨腰贴,以身后耸,□度此内洞。③北驰半里,下有一石,庋②出如榻,楞边匀整;其上则莲花下垂,连络成帏,结成宝盖,四围垂幔,大与榻并,中圆透盘空,上穹为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莹白,纹皆刻镂。时余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莫辨,乃由前道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处,炬恰尽矣。④穿窍而出,恍若脱胎易世。洞外守视者,又增数十人,见余辈皆顶额称异,以为大法术人。且云:“前久候以为必堕异吻,故余辈欲入不敢,欲去不能。兹安然无恙,非神灵摄服,安能得此!”余各谢之,曰:“吾守吾常吾探吾胜耳烦诸君久伫何以致之!”【注释】①顾仆:徐霞客的仆人。②庋(guǐ):放置。(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9.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吾守吾常吾探吾胜耳烦诸君久伫何以致之10.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而 B.乃 C.故 D.然11.结合本文内容,多角度评价《徐霞客游记》的文献价值。四、语言文字运用1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贾宝玉虽胸无城府,且厌恶仕途经济,但他早看透了贾府日薄西山的颓势。B.林黛玉初入贾府时步步为营,连喝茶漱口都要先观察旁人,生怕贻笑大方。C.薛宝钗处事一团和气,但金钏跳井后她安慰王夫人的话,未免显得哀而不伤。D.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雷厉风行,可她对尤二姐始乱终弃,暴露其真实面目。五、整本书阅读13.下列最能体现贾宝玉“清醒与逃避”矛盾心态的一项是( )A.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B.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C.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D.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六、现代文阅读阅读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同学们在网上看到“小行星将撞击地球”的消息后感到恐慌,引发你思考,并在图书馆查阅了以下资料,学习后与同学交流。材料一:《小行星将撞击地球?专家:别慌》人民日报 2025年02月18日①最近,一颗编号为“2024YR4”的小行星“可能会在8年后撞击地球”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这颗小行星于2024年12月27日首次被发现。据估计,其直径为40至90米,与一栋大楼大小相当。②中国天文专家表示,目前的撞击概率只是一个估值,眼下更重要的是开展持续观测和轨道测算。即便未来对人类构成明确威胁,防御策略也有很多,中国目前已开始部署“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全球科学家也正以“行星防御”为纽带展开协作。材料二:《如何应对小行星威胁》(节选)马丁·埃尔维斯①如果我们尽己所能掌握了少数几个真正危险的小行星的所有信息,接下来我们将如何处理它们呢?最好是像追踪和保护鲨鱼那样,在小行星的“身子”上打上一个标签。不过,与鲨鱼不同的是,我们并没有打算吓跑小行星。相反,我们试图让它走得慢一点,这样当它穿过地球轨道时,就不会妨碍到我们的星球了。(或者,我们可以用“皮带”牵着它,让它加快一点儿速度。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将一颗可能成为杀手的小行星减慢每秒几毫米的速度,就将令它在10年后与我们擦肩而过。②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动量守恒”。牛顿告诉我们,“每个动作都有一个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意味着,如果你朝一个方向扔东西,你会被推向另一个方向。火箭的原理也来源于此。动量是质量乘以速度。一个系统的总动量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是“守恒的”。火箭的工作原理是以非常快的速度喷射出相对较少的推进剂质量。相对于喷射出去的推进剂而言,更大质量的火箭以相对较小的速度向相反方向移动。用质量乘以你扔出去的物体的速度,就可以知道火箭移动的速度,因为它的质量乘以速度的值与前者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尽可能快地喷射推进剂是明智的做法。撞击“杀手小行星”的情况与之相似——一个快速移动的小质量物体突然撞击一个大质量的小行星,小质量物体的运动被阻止,它将其所有动量提供给更大质量的小行星,使小行星减速。材料三:《深空探测助力小行星防御》(节选)《天文爱好者(2020年第1期)》①据研究,一颗直径1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便可产生80000MT(注:1MT=10′吨TNT炸药的爆炸能量,1945年广岛核弹的爆炸能量约0.02MT)的撞击能量,能造成全球性灾难,可能导致地球文明的毁灭;一颗直径100米量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可产生80MT的撞击能量,爆炸威力强于最强的氢弹,可造成区域性的毁灭;一颗30米大小的小行星若撞击地球可产生约2MT的撞击能量,威力足以夷平方圆10千米的森林。同时,近地天体尺寸越小、数量越多,撞击地球的概率亦越高。②在2013年2月发生车里雅宾斯克事件①后,2013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68次会议正式签署成立了国际小行星预警网(IAWN)和空间任务规划建议组(SMPAG)。中国于2018年1月底正式加入。③IAWN负责近地天体的发现、跟踪、编目、特征分析等工作。IAWN会不定期组织开展对危险近地天体的国际联测活动,在提高对所选天体编目及预管精度的同时提升国际联测的协调应对能力。如2017年10月对小行星2012TC4的国际联测活动,成功获得大量观测资料并计算得到其精密轨道,并确定其在未来100年内不会有撞击地球的危险。④除了我们常说的监测预警以及主动防御的手段外,深空探测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增强对近地天体物理特征的测量和认知,提高对目标天体风险估计和防御效果评估的精确度;另一方面也能检验与航天器深空轨道转移及小天体绕飞甚至着陆相关的轨道测量与控制技术;此外还有可能用于验证具体防御手段可到达的实际效果。【注释】①指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天体坠落事件,“陨石雨”造成1200多人受伤。14.下列选项与三则材料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小行星“2024YR4”若撞击地球,造成区域毁灭的可能性较小。B.IAWN,即国际小行星预警网,负责危险近地天体的监测工作。C.中国已加入IAWN和SMPAG,建立完整的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D.通过改变小行星每秒几毫米的速度即可避免其将来撞击地球。15.下列最能概括三则材料的共同立场的一项是( )A.小行星威胁被夸大,无需特别关注 B.现有技术已能完全防范小行星撞击C.国际合作的监测和防御是当前重点 D.各国应该优先发展深空探测技术16.为消除大家的恐慌情绪,请介绍你在图书馆查找这三则资料的思路,写一段200字的发言稿。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凉薄与耳热张怡微①这几年每次回到上海,不是严冬就是酷暑,于是对于这座城市,也多少有了些和童年里大不同的领悟。②我小的时候住在田林,刚搬去的时候,宜山路还是一片农地,每天傍晚,母亲要拉着我的手穿过猪圈去倒痰盂。十八年后读大学时,我随母亲搬迁到了浦东耀华路附近,那时田林已经是壅塞闹猛之地。相较之下,浦东南路却路广人稀,一入冬夜,就萧瑟如荒原。有一天晚上我坐隧道二线到昌里路下车,路过蔓趣公园门口,只见三根光秃秃的树杈,忽然有些感动,拍了张照,昏黄灯下简直分不清楚是雾是霾,烟笼寒水月笼沙。顿时觉得,即使外面再温煦,眼下这才是真正的家。那是宽阔的马路远方,寥落的烧烤摊头、呛人的白烟已是这片地域上最动人的萤火。最大的温暖不过如凛冽严冬下好不容易点燃的烟头,它本身是烫人的,但可供携带的暖意却那么有限,难以分享。③小时候我以为,所有人都知道冬天应该是这样的,如今却知道不尽然。有些地域,即使成年人都不知道在冬天洗手手指冻成胡萝卜一样粉红是多么寻常。上海的冬天,在四季中是最为严酷凛冽的,但到底,不管多难,日子还是要活色生香地过下去。④几年前我还在台中当交换生时,记得夜市里有一家烧腊店的老板娘是上海人,嫁到台中二十年,她对制作台式便当已经熟稔得宛若当地人。听我们说上海话她就好激动,一个劲儿问我们过年回去要不要订牛轧糖。她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们不懂的,其他东西都没啥意思,只有这个糖最好吃”。我不知道她口中的“他们”指的是谁,是在台湾观光的非上海人,还是台湾人,还是上海人里面“不懂”的上海人?但我大致能够理解她口中这种“他们”和“我们”之别,是强势的、任性的又带着体贴的自以为是。她到哪里,不管生活得如何,那种莫名其妙的矜贵与“他们不懂”的自信都能随身携带,是隶属于上海的根。⑤历来,上海人都承担着非议,然而习惯成自然,非议甚至也自呈为文化。我刚到台湾的时候,就被学院中对张爱玲小说的绝对推崇震撼到。学台湾文学的人中有大量研究上海租界、张爱玲小说的青年学生,然而那是显微镜下的上海,总觉得与我所亲历的上海太不相同。而即使不是研究上海,异地的理解同样有许多奇妙的碰撞。有一天课上学《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讲嘉靖年间神偷懒龙散财好义的趣事,他将偷来的钱给穷人并吩咐道:“这些财物,可够你一世了,好好将去用度。不要学我懒龙混账,半生不做人家。”同学分析,这反映了懒龙没有成家的孤独心境。然而“做人家”在上海话里不就是节省的意思吗?“孤独”在字面上倒暂时无迹可寻。⑥要理解上海在凉薄背后的暖意并不容易,牵扯了太多的世故人情,可谓一言难尽。秋冬时,饭桌上的黄酒热、鳗鲞香,只需要一点点沉淀的时间,距离掏心挖肺的耳热之时倒也不会太遥远。然而不知凉,又何来对热的懂得;不知辛苦,又何谓对幸福的珍惜。⑦记得有一次我去肿瘤医院看化疗中的家人,电梯堵着好多人,有个上海的病友轻声对旁边的人说:“我跟依讲,这个真的没有办法,急也不是这么个急法。我教依一只办法,依要么试试看,就是回到家里一直放《大悲咒》,依可以放得轻一点,不碍的。”这有什么用呢,我心想。⑧她又说:“其实我也不相信的,但这样依心里会稍微适宜一点。”⑨不是病人,而是“依”。而依,就是我。世事无常,但心里稍微适宜一点,总是这个严酷冬日里最体贴的一点点萤火。17.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他们不懂”的多重内涵。18.本文多处使用沪语词汇,请以第⑧段为例,赏析这种语言形式独特的表达效果。19.某文学杂志的两个栏目正虚位以待,分别是“城市温度”和“异乡人”。如果你是杂志编辑,会选择将这篇文章收入哪个栏目?请写一段120字左右的理由。七、作文20.按要求写作。一张风景照让你回味旅行乐趣,一场雷阵雨把你带回那个夏天,一段文字承载你的万千思绪。这句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呢?请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亦各言其志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2.A 3.同:都借凭高怀古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异:张曲通过“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将山河永恒与英雄逝去并置,情感更侧重对历史的喟叹与借古讽今;王词“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则更强调对历史兴亡的理性反思,情感较为深沉凝重。4. 之于 驻扎 5.(1)C(2)D 6.晋文公力量还不够,担心诸侯中有背叛的,于是派人说周襄王在河阳打猎。 7.(1)伐楚时仗义执言;(2)伐卫致楚,用阴谋取胜;(3)以“尊王”名义伐楚;(4)假称周襄王打猎,率诸侯朝见。 8.①晋文公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不进攻秦军,体现其审时度势的理智,被赞为有礼;但孔子评价其“谲而不正”,是因他在会盟等事件中使用阴谋手段。②这两种评价并不矛盾,前者侧重其具体行为的策略性,后者侧重其行事的动机和方式,反映出对人物评价的多面性。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材料二:冬季,晋文公在温地会合诸侯,想要率领他们朝见周襄王。晋文公力量还不够,担心诸侯中有背叛的,于是派人说周襄王在河阳打猎。壬申日,(晋文公)便率领诸侯在践土朝见周王。孔子读到史书中关于晋文公的记载时,说:“诸侯无权召见周王。”所谓“周王在河阳狩猎”,是《春秋》避讳的说法。材料三: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朱子集注】:“谲”指诡诈。二人都是诸侯盟主,以抵御夷狄、尊崇周室为名。虽然他们都凭借仁义之名而行武力之实,内心都不纯正,但齐桓公讨伐楚国时能仗义执言,不采用诡诈手段,还算稍好一些。晋文公则通过攻打卫国来引诱楚国,用阴谋取胜,其手段更为诡诈。二人的其他事迹也多类似,因此孔子用这句话揭露其本质。9.吾守吾常/吾探吾胜耳/烦诸君久伫/何以致之。 10.B 11.①地理研究价值:详细记录麻叶洞的位置、洞口形态、洞内结构等,为研究地貌提供资料。②人文研究价值:反映当时人们对洞穴的迷信观念及徐霞客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③文学价值: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具有一定的文学可读性。参考译文:①离开上清洞三里,有一个麻叶洞。洞口朝南,只有斗大,在石缝中折转几个梯度下去。开始寻找火炬请向导,也都答应提供火炬,而没有敢做向导的。说:“这里面有神龙。”有的说:“这里面有妖精鬼怪。若不是有法术的人,不能震住(它们)。”最后用重金找到一个人,刚要脱衣服进去,问我(知道我)是个读书人,不是道士,又惊恐而出说:“我以为(你是)大师,所以想跟着(你)进去;若是读书人,我怎么能以身陪葬呢?”我就去前面的村庄,把行李存放在他家,与家仆各拿一个火把进洞。②我们二人就把脚先探进,踏着一级一级的石阶入洞,传递着火炬下去,转了很多个弯儿到洞底。洞稍微宽敞了,可以侧身抬头看了,才开始拿着火把前进。那洞东面西面的裂缝,都没有进口,正北有个洞孔,低得只有一尺高,宽也是这样,然而它的下面很干燥而且平坦。就先把火把放进去,然后像蛇一样匍匐前进,背部擦着洞壁,腰部贴着地面,身体向后翘起(用力),才度过这个里洞的第一关。③向北走半里,下面有一块石头,架置在那里,像一张床一样,边棱整齐;它上面则石莲下垂,连接在一起就像帏幔,结合成一个“宝盖”,四面垂下石幔,大小像床一样;中间浑圆通透,盘空直上,上面隆起为顶,它后面的西壁,洁白的圆柱竖立着,或大或小,形状不一,而都色泽晶莹,纹理都像雕刻上的。这时我所持的火炬已经烧完十分之七,恐怕回去的路上(没有火炬)辩识不清(路径),就从来时的道路转几个弯儿,穿过那两个关隘,到达透光的地方,火炬恰好烧完了。④穿过洞口出来,仿佛像脱胎转世换了一个世界一样。在洞外面守候观看的人,又增加了几十个,看见我等(二人)都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庆幸,称奇,把我们当成了具有大法术的人,并说:“刚才久等以为(你们)一定落入怪物之口,所以我等想进不敢进,想离离不开。现在安然无恙,若不是神灵保佑,怎么能这样!”我分别答谢他们,说:“我做我想做的事,我探我的胜境罢了,烦劳各位(在这里)久立,怎么才能表达我的歉意呢!”12.B13.C14.C 15.C 16.大家别慌!我先查权威媒体《人民日报》,知小行星撞击概率是估值,我国已部署防御系统;再看专业书籍,了解改变小行星速度可避免撞击,国际有合作预警网;还知不同大小小行星危害不同,现技术可应对。所以,科学监测和国际合作能应对威胁,不必恐慌。17.指非上海人不懂上海牛轧糖的美味;指上海人对自身文化的独特认同和自信;指异乡人难以理解上海文化背后的世故人情。 18.“依”是沪语“你”,用方言拉近与读者距离,增强亲切感;“适宜”体现上海人说话委婉含蓄的特点,生动展现上海人的处世方式;使用沪语词汇,使文章更具地域文化特色,丰富表达内涵。 19.收入“城市温度”栏目。文章围绕上海展开,通过回忆上海的生活场景、人物对话等,展现上海冬天的严酷与生活的暖意,体现城市的温度;虽有异乡经历,但核心是对上海文化和城市温度的感悟,符合“城市温度”栏目的主题。20.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