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探究:汽化与液化第2课时课件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科版九年级上册(16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3探究:汽化与液化第2课时课件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科版九年级上册(16页PPT)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第三节 探究:汽化与液化
第十三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2课时 液 化
小水珠
空气中水蒸气
遇冷液化
冬天说话时,口腔中吐“白气”?
早晨的大雾
新课导入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水蒸气遇到遇冷形成白雾
新知探究
一、液化
液化是放热的过程
新知探究
壶口冒出的“白气”
人不断地呼出“白气”
冰淇淋周围有“白气”
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的雾状小水滴。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淇淋液化成小水珠。
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的雾状小水滴。
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吗?
思考
“白气”是小水珠,气态的水蒸气是无色的,是看不见的。
新知探究
思考:你能解释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的原因吗?
气体液化的时候要放热。烧水、做饭的时候,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会伤得很厉害,就不只是因为水蒸气的温度高,还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热的缘故。
提醒:凡是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是液化现象:雾、露、“白气”、”白雾”、“出汗”等,这些现象通常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新知探究
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得见?
靠近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没有被液化,而后面一段水蒸气温度较低,液化成小水滴,所以能被看见。
新知探究
室内的水蒸气
遇冷
眼镜

呼出的水蒸气
遇冷
环境

石油气体
压缩
石油液体
观察分析上表并结合生活中更多的现象,可以发现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和 。
新知探究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二、液化的方式
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降低温度可以使任何气体液化,但压缩体积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需在一定温度下压缩。
注意:判断液化时,一定要弄清是哪里的气体液化。
说明: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看到的白气是液体小液珠。
新知探究
露:白天温度较高,地球表面的水大量蒸发,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夜间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遇到冷空气就在草木、石块等上面液化成小水珠。
雾: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在浮尘上,就形成了雾。
新知探究
三、常见的液化现象
课堂小结
一、液化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二、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三、液化的现象


白气
白雾
出汗
课堂小结
1.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________的缘故。(均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液化
汽化
课堂训练
2.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B
课堂训练
3.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子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这种杯子放在某些地方的空气中,白玉圆锥体上就会有水滴产生,过一段时间后杯中就会盛满水,故称常满杯。下列有几种关于此杯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有水滴产生时,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生”水
B
课堂训练
4.天津“狗不理”包子全国闻名,蒸包子的笼一般都有好多层,通常都是最上层的包子先熟,对于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上面的包子个头小
B.水蒸气上升过程温度变高
C.上面的蒸笼保温效果好
D.水蒸气到达最上面蒸笼后会液化放热
D
课堂训练
5.一块金属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如果马上用干毛巾擦,能擦干吗?为什么?
解:擦不干。因为从冰箱中拿出的金属块温度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因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金属块的表面。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金属块表面发生液化,所以擦不干。只有等金属块的温度变得和室温差不多以后才能擦干。
课堂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