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卷
2025.7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案写在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5分)
阅读下面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1-3题。(9分)
材料一
关于《诗经》,孔子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一论断,成为孔子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例证。
“思无邪”并非孔子所创,它出自《诗经·鲁颂·駉(jiōng,马肥壮)》:“駉駉牡马,在坰(jiōng,野外)之野……思无邪,思马斯徂。”南宋学者项安世解释说:“思,语辞也。"即“思”用于句首或句末,作为发语词,无实义。古义中,邪即徐也,有动作徐缓之意。结合起来理解,便是希望马儿奔跑起来,动作不要徐缓,速度不要受限。由原诗可知,“思无邪”与前面三章中的“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yì,厌倦)”呼应,都是对马的状态的期望。
而孔子从自身的思想体系和语言习惯出发,赋予“思无邪”以新的内涵,对《诗经》的创作过程及其特点作出了创新性的理解。在孔子心中,“思无邪”的“思”同“见贤思齐焉”“视思明,听思聪”的“思”,都是思虑、思考之意。在先秦文献中,“邪”较早的涵义就是“斜”,偏斜不正的意思。与“邪”相对的是“正”。孔子特别强调“正”,割肉、坐席、站立、穿戴等生活细节都讲究“正”。这里的“正”并非道德意义上的正义,而是指姿态端正,不能偏斜杂乱。熟稔《诗经》的孔子,将《駉》诗中的“无邪”与“正”联系起来,“无邪”即是“正”。因此,“思无邪”指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思考始终是“正”的,也就是将心中的所思所感原原本本、真真实实地表达出来,没有歪曲,没有矫饰,更没有诈伪。
以此而言,《诗经》展示的是“至情流溢,直写衷曲”的情感世界,所以始终有着兴发感动的力量,并因此成为代代相传的经典。孔子创造性地以“思无邪”评价《诗经》,开启了后世研究《诗经》的新思路。
(取材于李红辉相关文章)
材料二
《駉》作为《鲁颂》的一篇,乃是因为马象征着国家实力。这首诗本身就是以“牡马在坰之野”起兴,健壮的马儿奔跑在辽阔的旷野之上,充满着雄健的生命气象。全诗四小节,每节诗的结尾,“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并列,指马无止息、无边际的奔跑,也指马奔跑时纵情其中、无所厌倦的状态,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场域:在无边的旷野上,马儿尽情地驰骋。这是个体从自在到自为、从自然的自由到自主的自由之生命过程。
我们再回到孔子的教育现场。当孔子跟弟子们说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时候,他心中涌动的一定不是孤零零而抽象的“思无邪”,而很可能是包蕴着“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这一具有生成性的完整生命情境。简言之,所谓“无邪”,就是生命自身的生生不已。《诗经》之教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把万物的生命活力以审美的方式直接地提示给人,带出人的个体生命体验。
有人这样解释孔子的“思无邪”:“诗之本义咏叹旷野无垠,孔子借这些意象以赞美《诗经》包罗万象,意蕴无穷”,“从内容上看,三百篇之蕴藏既富且广,无所不包”,“从价值上看,其教化作用既深且远,取之不尽”。这个解释着眼于“诗三百”作为一个整体的内涵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思无邪”的意涵。
孔子关注《诗》的意涵本身,既着眼于弟子的成长方向,又着眼于他们成长时的起点与依据。孔子“思无邪”的评价,实际上也在提醒后世读者,要关注《诗经》在天地视域之中为人们打开的丰富而广阔的人事世界,以及因其感兴力量的深远而带出的个体生命的持续创造。
(取材于刘铁芳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诗经》中,“思无邪”本来的意思表达与人事和道德并无直接关联。
B.作者对《论语》中“思无邪”的解读,有对孔子思想和语言习惯的借鉴。
C.对《诗经》的创作过程及其表达特点,孔子用“思无邪”来概括和评价。
D.作者认为孔子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对“思无邪”的解读摆脱了作品本身。
2.根据材料二,不属于“《诗经》之教”所要求的一项是(3分)
A.赞美国家实力拓疆
C.表现个体生命体验
B.展现万物生命活力
D.运用审美样式呈现
3.两则材料中对“思无邪”的解读,可为我们阅读《诗经》提供哪些参考或借鉴 (3分)
整合相关语文知识,完成4-5 题。(6分)
4.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 , , , ,这船便如一支没羽箭似的,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
①燃着鞭炮,擂着鼓 ②各人上了船
③到了搁船的河上游山洞边 ④烧了香烛,把船拖入水中后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包含着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归去来兮辞》为陶渊明辞官后所作,是他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D.《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揭示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6题。(3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下列对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或因寄所托 ②向之所欣
③不知老之将至 ④感慨系之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7-8题。(6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下列对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蒙拔擢 擢:提拔
B.岂敢盘桓 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
C.但以刘日薄西山 但:但是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自己的私情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句提“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以此来为自己陈情作铺垫。
B.作者用“不矜名节”的陈述,委婉地表达自己对出仕还存有疑虑。
C.作者特别提到祖母“朝不虑夕”的情形,表明自己确实不能出仕。
D.作者用“更相为命”一句,申述自己对祖孙之间深厚感情的看重。
三、课内诗文背诵与默写。(8分)
9.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4道小题)(8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 ,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2)噫吁嚱, !蜀道之难, !(李白《蜀道难》)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杜甫《蜀相》)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子立, 。(李密《陈情表》)
(5) ,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6)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 ,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7)木欣欣以向荣, , ,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 ,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文段(《风景谈》节选)。完成10-12题。(10分)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奉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10.结合文意理解,“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一句中蕴含着哪些特别的意思 (3 分)
11.文中说,“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结合文意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3分)
12.节选的这两段文字,段与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4分)
第Ⅱ卷
五、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13-16题。(15 分)
材料一
孝子胡其爱者,生不识诗书。时时为人力佣,而以其佣之直奉母。母中岁长卧床褥,而孝子常左右之无违。自卧起以至饮食、溲便,皆孝子躬自扶抱,一身而百役,靡不为也。
孝子家无升斗之储。每晨起,为母盥沐、烹饪、进朝馔,乃敢出佣。其佣地稍远不及炊,则出勺米付邻媪,而叩首以祈其代爨。媪辞叩,则行数里外,遥致其拜焉。至夜必归,归则取母中裙秽污自浣涤之。孝子衣履皆敝垢,而时致鲜肥供母。其在与佣者之家,遇肉食,即不食而请归以遗其母。同列见其然,而分以饷之,辄不受。平生无所取于人,有与之者,必报。母又喜出观游,村邻有伶优之剧,孝子每负母以趋,为籍草安坐,候至夜分人散,乃复负而还。时其和霁,母欲往宗亲里党之家,亦如之。
孝子以生业之微,惟单独一人,竭力以养终其身。母陈氏,以雍正八年病,至乾隆二十七年,乃以天年终。盖前后三十余年,而孝子奉之如一日也。母既没,负土成坟,即坟傍挂片席而居。凄伤成疾,逾年,癸未,孝子胡其爱卒。
赞曰:今之士大夫,游宦数千里外,父母没于家,而不知其时日;岂意乡里佣雇之间,怀笃行深爱之德,有不忍一夕离其亲宿于外如胡君者哉!胡君,字汝彩,父曰志贤。
又同里有潘元生者,入自外,而其家方火,其母闭在火中。元生奋身入火,取其母以出,头面皆灼烂。此亦人之至情,无足异;然愚夫或怯不进,则抱终身之痛无及矣!勇如元生盖亦有足多者,余故为附著之。(取材于刘大櫆《胡孝子传》)
材料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曾是以为孝乎
(取材于《论语·为政》)
13.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以其佣之直奉母 直:同“值”,工钱
B.为藉草安坐 藉:垫,衬
C.岂意乡里佣雇之间 意:意料,料想
D.怀笃行深爱之德 怀:怀念,想念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叩首以祈其代爨//孝子每负母以趋
B.而时致鲜肥供母//而孝子奉之如一日也
C.平生无所取于人// 至于犬马
D.时其和霁//弟子服其劳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胡其爱依靠出卖劳力奉养母亲。母亲长病卧床之后,他坚持亲自照料,有时照顾不到也一定会做好安排。
B.胡其爱尽心竭力照顾母亲三十多年如一日,与有些士大夫连父母何时离开人世都不知道形成了鲜明对比。
C.潘元生火中救母的行为体现了“人之至情”。作者眼见像元生一样的勇敢者太多,选择将他们记录下来。
D.文中记录了胡其爱以及潘元生这两个人物的事迹,关注普通百姓家中的日常孝养行为,有真实的教化意义。
16.结合材料二中孔子对“孝”的认识,评析材料一中胡其爱其人其事。(6分)
六、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9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7-18题。(9分)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②。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指作者的妹妹王文淑,长安县君是她的封号。②尘沙万里行,这里指当时王安石即将出使辽国一事。因辽地多风沙,故有尘沙说;也有一种说法是,借此暗示此行艰苦。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以少年离别和老去相逢入笔,表明自己一直都非常看重亲情。
B.颈联中诗人笔触由实转虚,想象自己难以违抗君命,故匆匆与妹妹诀别。
C.尾联中诗人宽慰亲人说,也许在大雁南飞时,自己就会有消息带回来了。
D.全诗中诗人关注表达日常生活感受,其中也折射出一种深重的时代背景。
18.颔联的遣词造句,在诗意的表达上有一种特别的效果。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6分)
七、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9-22题。(18 分)
在汤湖
“喏,手心朝上。”安村茶场的老梁示范给我们看,这个手法叫“阳手”。拇指和食指轻捏芽头,稍用力提,厚实的芽头便采摘下来了。
在遂川汤湖镇,无论老幼,几乎无人不会采茶。不少孩子童年就把茶园当乐园,从小跟着父母采茶。茶园也不乏八九十岁的老人,采了一辈子茶,手掌与茶建立了磁场,大概不用看便能感应到。一叶一芽只能人工采摘,精确的手势保证了叶芽的外形完整、匀净。
观其形,向来是中国人喝茶的一部分。所谓喝茶,赏鉴其色、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此刻,井冈南麓的汤湖,我捧着一杯狗牯脑茶端看。芽端微勾,载浮载沉,一叶叶在杯中起舞弄影。啜一口,清气缭绕。三四泡之后,茶色渐淡,入口仍有余香。
这样的时光安抚了我的心绪。来此地前,我刚出院不久,三年前的旧疾复发。“得出去走走。”我对自己说。于是来到了罗霄山脉下的小城汤湖。相邀的朋友说,山里空气好,去洗洗肺。当然还有此地出名的狗牯脑茶,同样有涤荡作用。一杯在手,心气果然感受到平静。
老梁给我们讲茶的故事。有次他携自家海拔九百米高的山上采摘的新茶参加评展,一位江南的茶专家喝过他的茶后,当即说好,向老梁预订了七斤,让他每年春分后寄来。
有一年,春分时老家遭遇霜冻,冻伤了茶树新芽。春分已过,专家等着与朋友煮水试新茶,催他寄。老梁怕专家等急,也没向他解释,把当时承包基地的新茶寄了去。专家喝后与他联系说,茶依旧不错,只是不如之前,这次茶叶的海拔,可能比之前的茶要低个两三百米吧
专家用的是温和的询问口气,但话中的了然让老梁听后大惊且羞愧。因为基地海拔六百来米,比他老家的山大概要矮个三百多米。他连忙和专家说了实情,此后更是把这事当作生意不可“忽悠”的教训,时常讲给来喝茶的人听。
去老梁的茶园看,时值冬令,茶园清静,正处于养护期——老梁说,除了春分至谷雨,其他三季都在除草、施肥,等待来年春分的采茶季。
老梁说,这茶好不好,与地势、气候、土壤都有关。像汤湖这样雨水多、丘陵多的地方想不出好茶都难。此外还有工艺的讲究。比如采茶,品质最好的茶要避免在雨天、有露水的早晨、日头大的中午采摘,这样才能保证叶芽不湿不燥,形态完好。
春分至清明,气温微寒,虫害尚少,此时的新芽口味甘醇,是茶中上品。老梁怀着表扬自家孩子的骄傲说,清明前后的狗牯脑泡出的茶,那叫一个香啊!
自古以来,文人大多爱茶。他们以茶会友,叙物,代酒,寄情。茶,还近乎是中国文人的人格理想化身,其中包含自然万象——把“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许多人的一天就是从茶开始的,茶是闲情的化身,一点苦涩,几缕回甘,正是“断不可少”的人生片刻。遂川一友说起,他父亲采了一辈子茶,却从不喝品级好的,只喝粗茶,譬如夏秋采摘的茶叶。茶叶喜湿,喜阴,夏季高温会使茶树叶大而薄,梗长而细,味涩难化,远不如春茶鲜爽清甘。但对他父亲来说,粗茶好喝,因其可畅饮,不用小心翼翼,惦记价钱——他和妹妹当年的读书费用,就多出自父母辛苦采摘的品级好茶。
每逢采茶季,天刚泛点鱼肚白,父母就要背起茶篓,爬上高山去采茶。品质最好的茶通常在海拔八百至一千米。初春尚有春寒,高山上尤其冷,要裹着棉衣采茶;谷雨过后,茶林有时升温到三十多度,仍要挥汗采摘。那时,他父亲总要带上一只大水壶,里面灌满浓酽的茶水。
高三那年,他考上外地一所学校。暑假,父亲领他去山里采了十来斤野茶。父亲采的是与乔木一起生成的茶树,阳光被遮挡,茶叶相对嫩些。要找与乔木共生的茶树,要一直往山里走,父亲在前面用镰刀开路,他看见五十出头的父亲头发已灰白,旧衫被汗水濡湿。野茶采回,母亲在铁锅内炒焙。十来斤野茶焙干后大约成二斤多茶叶,冷却后入袋扎紧,是给他带去学校喝的。解困提神,父亲说。他执意只肯带一半,留下的给父亲。开学后,他打开行李,发现茶叶分作两袋,仍旧塞在衣物内。
杯中的茶,此时不仅仅意味清雅,更有了其他厚重意味。在它的温柔雅洁中,同样含有风霜的涩和汗水的咸。
午后,去依山而建的另处茶园。沿斜坡面开设的梯状茶林,远望如一幅秀美图画:一行行梯田状的青翠,依山环雾,宛如民间传说中神仙驾云出没的地方。
但梯阶开垦并不容易。开垦前要将荒地内的灌木、荆棘、杂草、乱石等障碍物清除,柴草晒干后烧成火土灰供作肥料。清理好土地后,沿山体斜坡自下而上分段进行。然后根据山势走向先开出沟来,在高处沿山势横向凿出平行于地面的阶行,在每一阶面上种植茶树。阶梯面一般宽约六十厘米,阶高七十到一百二十厘米。远处看去,茶行呈阶梯状蜿蜒在山坡,不仅自成一景,也更有利于耕作,防止水土流失。
茶林前方涌起玉带般的雾气,眺望那升起的雾气,对茶突然有了别样的理解。
“1斤绿茶=500克x112颗/克=56000 颗芽头。一泡3克,需要双手在枝头上采摘 336 次,一斤茶需要采摘 56000 次。”这是关于茶的数学。这些数字在种种工序后变成案前的一杯茶。
茶使一杯水有了曲折,有了层次。茶不仅入得雅室,也广布田闾。这正是茶的浩大之处。它不仅是水样的轻盈与清澈,还有着泥土的宽厚与温柔。
(取材于陈蔚文的同名散文)
19.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掌与茶建立了磁场
磁场:相互影响力。
B.同样有涤荡作用
涤荡:净化,洗礼。
C.话中的了然
了然:坚决,果断。
D:茶使一杯水有了曲折
曲折:动人的变化。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汤湖,作者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喝茶只注意观其形,忽略了茶还有余香可品。
B.专家收到茶叶后,用问询口气推测茶叶的生长情形,这带给老梁深深的触动。
C.茶叶生长与环境关系密切,茶叶采摘与加工都非常讲究,表明好茶得来不易。
D.跟着父亲采野茶的经历,让要到外地上学的孩子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1.文中的“关于茶的数学”,指的是应用数学运算的方式来呈现一种对于茶的认识。请结合文意,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22.作者对茶的“意味”的理解,有一个不断丰富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作概述。(6分)
八、经典作品阅读。(6分)
23.结合经典作品的阅读体验,完成相关要求。(6分)
《红楼梦》第三回中写宝黛初识,宝玉出现了一个“摔玉”的举动。请就“摔玉”始末作简要复述,并明确其在整部作品情节安排中的作用(指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九、语文表达。(1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完成语文表达。(10分)
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一起来过儿童节”成了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已经成长为青年的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儿童节记忆,不经意间还有可能置身于儿童节活动的现场。在这其中,有没有一个让你难忘的场景 有没有一种让你凝神的思考
请在场景和思考中选择一个方面,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第Ⅲ卷
十、写作。(50分)
25.以“接受与给予”为题,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50分)
高二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15分)
1.(3分)D
2.(3分)A
3.(3分)答案要点
①要能结合对《诗经》的整体把握(如“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来理解具体诗歌内容;②要能结合《诗经》特有的表现手法(如“重章叠唱”)来促进对于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③要关注从思想体系和语言习惯角度鉴赏《诗经》情感表达的艺术感染力;④要关注《诗经》中丰富广阔的人事世界,以及独特而丰沛的个体生命体验的实际影响;⑤要敢于在有所本的基础上就诗歌内容的理解作合理的创新。
评分参考:五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答出三个要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4.(3分)C
5.(3分)B
二、(9分)
6.(3分)A
7.(3分)C
8.(3分)B
三、(8分)
9.(8分)
(1)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2)危乎高哉 难于上青天
(3)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5)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6)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7)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8)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评分参考:每空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四、(10分)
10.(3分)答案示例:
“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这句话中蕴含的特别意思有:这些人充满劳动热情,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五湖四海),因为志趣相投而聚集在一起。
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1.(3分)答案示例
“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用拟人的方式来写河流,生动形象地描摹了河水欢快奔流的情态,渲染了人的昂扬乐观精神的感染力之强。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2.(4分)答案示例
前一段以河流为背景写生产归来的风景,后一段总结风景的特点,突出人在其中的意义。前一段生产归来的场景描写为后一段的总结和议论作了铺垫,后一段中突出人的崇高精神的伟大意义是前一段内容的提炼和升华。评分参考: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五、(15分)
13.(3分)D
14.(3分)B
15.(3分)C
16.(6分)答案要点
①孔子认为“孝”包含“能养”(物质奉养)和“色难”“敬”(精神体贴)。②胡其爱竭尽所能为母亲提供生活保障,对待母亲始终恭恭敬敬体贴入微。③由“竭力以养终其身”以及“孝子每负母以趋……乃复负而还”来看,胡其爱孝心真实可鉴值得书写。
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要点三亦可结合其他事例,言之成理即可。
六、(9分)
17.(3分)B
18.(6分)答案示例:
颔联以日常的杯盘和灯火来写亲情的细腻深沉,以叠词“草草”“昏昏”来写欢聚的亲切温暖,突出了兄妹之间久别重逢的欣喜,也为下文表达离别的伤感作了铺垫。
评分参考:四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答出三个要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七、(18分)
19.(3分)C
20.(3分)A
21.(6分)答案示例
应用新奇直观的数学运算形式,表明了采茶手法要求之高、工作强度之大,揭示出茶的厚重意味的真实生活基础,也寄寓着对采茶人艰辛付出的敬重和赞美。评分参考:四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答出三个要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22.(6分)答案要点
①了解到茶有安抚个人心绪、塑造人格理想以及寄托生活闲情的效用(常识);②明白了茶有维系生计需要、浸润生活甘苦以及传递亲情期待的厚重(理解);③领悟到茶还具有帮助明了美好来之不易、揭示生活万象本质的兼具清雅厚重的浩大(感悟)。
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每一要点中,不必面面俱到,意思对即可。
八、(6分)
23.(6分)答案示例:
宝黛初识时,宝玉感觉自己与黛玉似曾相识,特别问及黛玉是否有玉。当他得知黛玉无玉时便认为自己所佩之玉不择人之高低不堪通灵之名,一时似傻如狂将玉狠命摔下。
“摔玉”是《红楼梦》情节设置中的重要一环:照应了前文木石前盟的交代,宝玉对黛玉的亲近源于前世的渊源;也为后来紫鹃试玉时宝玉发痴的情节设计作了铺垫;还为张道士提亲时宝玉再次摔玉张本;另外,摔玉也反映出宝玉对所谓“金玉良缘”的否定,成为《红楼梦》情节发展中的重要暗示。
评分参考:复述,4分;作用,2分。作用指出一个并言之成理即可。
九、(10分)
24.(略)
十、(50分)
25.(略)
【附】文言文材料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孝子胡其爱,一辈子没有念过书,常常给别人作雇工,拿工钱来奉养母亲。母亲从中年起长年卧病在床,孝子常常侍奉左右,从无违逆。从睡觉、起床,乃至吃饭喝水大便小便,孝子都亲自搀扶抱持,一人承担各种需要,没有他不做的事情。
孝子家里比较贫穷,没有多少储备。每天早上起来,孝子先为母亲洗漱,做好早饭恭敬呈上,然后才敢出门做工。如果雇主家离得比较远来不及做饭,孝子就拿出一勺米交给邻家老妇,磕头请其代为做饭。邻家老妇不让他磕头行重礼,他就走到数里之外后再遥遥表达拜谢之意。到了晚上,孝子必定回家,回家后就将母亲脏污的衣服亲手洗干净。孝子自己的衣服鞋子都很破旧,却时常买鱼、肉等新鲜美味给母亲吃。他在雇主家吃饭,如果遇到有肉,就不吃,请求带回家给他的母亲。一同做工的人见到他这样,就要分肉给他,他总是拒绝接受。他一生从不主动向别人要东西,如果有人有所馈赠,他一定会回报。
母亲喜欢出外走动。邻村有优伶表演戏剧的时候,孝子每次都背着母亲前往,给母亲垫上草垫,让母亲安坐看戏,一直等候到夜深人散,就再背着母亲回家。如果赶上天气晴好,母亲想去亲戚邻里家走一走,孝子也一样来回背着她。
孝子因为谋生艰难挣钱少,独自一人竭尽全力供养母亲。母亲陈氏,从雍正八年生病,至乾隆二十七年自然去世,前后三十多年,可是孝子侍奉母亲前后如同一日。母亲去世后,孝子背土做坟,就在坟旁盖草屋陪住,后来悲伤过度以致于生病。一年以后,癸未年,孝子胡其爱也去世了。
总评说:现在的士大夫,在数千里之外做官,自己的父母在家里过世了,他们竟然都不知道去世的时间。没有想到的是,在乡里雇工之中,竟然有像胡其爱这样内心拥有淳厚深爱的品德,一天都不忍心离开亲人的人!胡其爱君,字汝彩,他的父亲名叫志贤。
同乡有叫潘元生的人,从外面回来,他家正遭遇大火,而母亲还被困在火中。潘氏奋不顾身冲入火中,抱起母亲冲出来,他的头脸都被大火烧伤了。这样深爱自己的母亲,也是最深厚的感情的体现,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然而不明事理的人或许会因为怯懦而不敢冲进去,那么他们将内心遗憾终身,悔之不及!像潘氏那样勇敢的人,是值得称赞的。我于是在这里附带记录他。
材料二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是说能够养活父母,而且父母的狗和马也能够得到饲养。父母、狗和马全能够养着,若不对父母心存敬畏,用什么去区别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呢 ”
子夏问孝道。孔子说:“在父母前总是和颜悦色,难哪!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菜,年长者享用。这么一点点,就算是孝顺吗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