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港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防城港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防城港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毛泽东同志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表明《共同纲领》( )
A.消灭了封建主义残留 B.宣告中央人民政府诞生
C.体现了社会主义因素 D.发挥国家正式宪法作用
3.某班的黑板报有这样一段文字: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协议,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胜利进驻拉萨。这段文字反映的是( )
A.西藏完成民主改革 B.修建青藏铁路 C.和平解放西藏 D.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4.某校八年级同学以“回眸强国史诗,赓续精神血脉”为主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邀请你与他们一同完成下列表格,选项中正确的是( )
范围:中国近代史 精神:井冈山精神 代表人物:毛泽东 精神内涵:实事求是 范围:中国现代史 精神:____ 代表人物:____ 精神内涵:____
A.两弹一星精神——杨利伟——自力更生
B.抗美援朝精神——邱少云——英勇无畏
C.铁人精神——王进喜——乐于助人
D.载人航天精神——邓稼先——追求卓越
5.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重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包产到户的实施 B.“大跃进”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一五”计划的完成
6.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难忘的一天》中写道:“六亿的人民,加上无限大的权力,这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实现。”这反映出当时( )
A.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B.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封建剥削制度已消灭
7.土地改革以后,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发展缓慢,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这段文字介绍的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
A.背景 B.经过 C.局限 D.意义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在实行这一“改造”过程中的重要创举是( )
A.建立农业合作社推动经济发展     B.通过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C.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     D.在全国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9.某党史专家在谈及党的一场会议时指出:“这场会议提出了当时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给党和国家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也吹响了全面、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号角。”这场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10.下图反映了新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出现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B.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C.封建土地制度的阻碍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1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和象征。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
A.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 B.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精神
C.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 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
12.时间轴(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时期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下图是1978年和1987年的国有企业留利(政府留给国有企业的利润)占比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有利于 (  )
A.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
C.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4.“从打开‘一扇窗’,到打开面向全世界的‘大门’。……一座座城市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棋局。”材料中的“一扇窗”指( )
A.深圳 B.大连 C.浦东 D.昆明
15.在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有利于我国经济进入全球市场”的是( )
A.兴办深圳经济特区     B.开放陆地边境城市
C.建立上海浦东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同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这说明( )
A.特区的建立为改革提供了示范 B.改革开放呈现“点线面体”的格局
C.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同步进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建立
17.2006—2010年间,我国加大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亿吨,推广节能灯3.6亿只以上。这些做法 (  )
A.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B.巩固了国防建设
C.推进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D.解决了能源问题
18.截至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约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6000万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B.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C.坚持为人民谋福祉 D.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二、材料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材料二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作战》
图1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作战”的原因。给图1配上一句恰当的口号。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图2 《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根据材料三,分析土地改革前后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4)结合所学知识,给上述材料拟一个主题。
20.“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梦想蓝图】
材料一 中共十九大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分为两个一百年来安排。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奋斗目标中“第二个一百年”的内容。
【梦想理论】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核心人物 理论名称
邓小平 ①
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 ②
(2)材料二中①②处的理论名称分别是什么?
【圆梦历程】
材料三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材料三中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
材料四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女;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复兴之路》解说词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中“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是指什么史实?
21.经济建设促进民族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一五”时期强调重工业中制造业的优先发展,制造业在重工业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1.9%上升到1957年的47.4%。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建立起来。为了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与工业布局不合理,“一五”时期推动了内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设备引进。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一亿二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为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司合营企业,……这是把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革命。由于各种条件的成熟,由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由于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在这个大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第一年,就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政府工作报告》(1957年6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社会主义大革命”指的是哪一重大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78年 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1980年 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乡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85年 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年 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之后,逐渐向内陆全面开放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根据材料三,围绕“改革开放”提出观点,并在材料中选取两个对应史事,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D
6.C
7.A
8.B
9.A
10.B
11.D
12.D
13.A
14.A
15.D
16.C
17.A
18.C
19.(1)形势:国内,经济凋敝(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原因: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兵干涉,把战场推进至中朝边境,威胁中国安全。口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3)变化:土地从地主所有制变为农民所有制。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主题: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20.(1)内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①:邓小平理论;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因果关系: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史实: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千到户。自负盈亏。
21.(1)特点:强调重工业中制造业优先发展;制造业在重工业中的比重上升;新的工业部门建立;推动内地制造业发展;进行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重大事件:三大改造。
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观点: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
论述: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建立经济特区,如深圳从边陲小镇迅速崛起成为现代化大都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示范。这些史实都表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