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它”是新中国法制建设进程中无法绕开的节点,是宪法探索道路上的坐标,在1949年指引着新中国的诞生,成为法制之路的原点。材料中的“它”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每年的3月,西藏自治区各届干部群众都要在布达拉宫广场集会,热烈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在于( )A.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新中国全境解放C.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解放战争取得胜利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这叙述了土地改革的( )A.背景 B.目的 C.措施 D.意义4.毛泽东主席曾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丰荒相通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C.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关系图。 对其中阴影部分理解正确的是( )A.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B.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D.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6.图1、图2所示分别是《人民画报》1955年、1957年的年度封面照片。它们反映了( )A.国民经济成功恢复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C.“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 D.向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迈进7.数据统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该数据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 ) A.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C.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D.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8.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态,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C.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D.封建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公社制→社会主义公有制9.“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A.实行股份制 B.廉价收购 C.赎买政策 D.无偿没收10.根据下图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A.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B.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C.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D.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1.如图哪一项全面反映了B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A.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12.大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记录了“蛟龙下海”、“墨子”升空等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凝聚了中国力量,弘扬了中国精神。由此让我们联想到创业年代的英雄模范人物,其中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人是(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雷锋13.这次会议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局面,使它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的起点。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14.从1984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发展乡镇企业 B.实行按劳分配C.增强企业活力 D.建成小康社会15.中共十四大是中国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入新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十四大( )A.提出“一国两制”基本主张 B.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C.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D.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又积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建立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7.1987年,邓小平豪迈地告诉外宾:“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农村经济改革顺利推进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C.深圳等地试验成效明显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8.下图反映了中国关税平均税率的变化情况。这说明,我国 ( )A.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B.城市改革深入展开C.经济特区相继建立 D.小康社会全面建成19.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深刻回答了不同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回答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时代课题”的思想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20.下表为《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 )时间段 1949—1956年 1957-1965年 1977—1992年 1993—2012年高频词 人民 工作 和平 人民 生产 社会主义 人民 发展 改革 人民 市场 经济A.遵循规律 B.以民为本C.改革开放 D.思想解放二、非选择题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 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2)根据材料二,概述“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三中的改革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综合以上材料,说说在当今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情况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这些斗争给我国当下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2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的“一五计划”主要成就材料二 1949~1956年北京工业企业的变化项目 1949年 1956年项目 户数 总产值(万元) 户数 总产值(万元)工业企业合计 4243 8261 720 112481地方国营 69 1685 172 62195公私合营 9 450 507 48198私营 4150 6048 6 154材料三 1956年,在全国先进生产运动中,各地区、各行业逐级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共涌现出20多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的一线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工赵梦桃(女)、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女)等,他们是那个时期劳模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也是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实施的“一五计划”有什么特点。(2)依据材料二,指出1949~1956年北京工业企业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概括1956年劳模群体的特点。并分析这次劳模评选的作用。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2~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变化图材料二 过去,中国对外开放的视野主要是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上考虑如何利用国外的资源与市场,推动国内经济贸易体制改革以适应国际经贸体制的关系。今天,我们有条件,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福祉的高度来部署中国的对外开放举措,来引领世界经济潮流,来塑造和完善国际经济体制。习近平对外开放思想就是这个历史要求的时代产物。——摘编自裴长洪《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经济学分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导致1957年、1984年和1993年GDP增长率峰值出现的关键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外开放的视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一项体现中国“引领世界经济潮流,来塑造和完善国际经济体制”的措施。(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24.请选择下列表格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50字左右)。材料 20世纪末我国的重大事件简表(部分)时间 事件1978年底 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983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1992年 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79年4月,邓小平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材料二 在对外开放的40年里,开放成为推动和深化改革、支撑和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开放带来了中国发展缺少的外部资源,拓展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机制。开放的内容不断扩展丰富,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外部世界的开放,逐步扩展到中国内部的相互开放,最后是世界各国更大的开放。——《从自我改造到相互改造:对外开放40年再审视》材料三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1)根据材料一,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哪里?国家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我国逐渐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谈谈你对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认识。参考答案1.B2.A3.D4.C5.C6.B7.D8.B9.C10.C11.D12.C13.B14.C15.D16.A17.C 18.A 19.B20.B21.(1)形势:经济濒于崩溃,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2)影响: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变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3)经验:民族独立是立国前提;强大的综合国力是立国之基;发展经济是党和国家的工作核心等。(言之有理,任意两点即可)22.(1)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了交通运输业;中东部和东北部率先发展。(任意两点即可)(2)变化:公私合营户数和总产值迅速增长,私营企业户数和总产值迅速下降。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即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特点:来源广泛,来自各地区、各行业,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作用: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23.(1)1957年: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超额完成。1984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建立。1993年: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各答一点即可)(2)变化:由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上考虑,到站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福祉的高度来部署。措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任意一点即可)(3)原因:党的正确领导;政府的科学决策;发展政策的适时调整;等等。(任意一点即可)24.示例一:观点: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论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示例二:观点:思想解放与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双引擎。论述:1978年底,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掀起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这一讲话强调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同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突破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指明了方向,推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速了现代化进程。综上所述,思想解放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前提,而制度创新则将思想解放的成果巩固下来并推向深入,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25.(1)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2)开放带来了中国发展缺少的外部资源;拓展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机制。(3)改革开放后,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封闭必然落后,开放促进发展。继续坚持扩大开放,有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