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放号立在地球边上导入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五四运动以其独特的姿态独立于第一次历史巨变与第二次历史巨变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而五四精神的火炬,更是经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接力传递,发挥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导入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爱国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中,爱国青年和工人阶级为达到爱国的目的,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积极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进而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大解放。同时,爱国青年奔走呼号,不怕流血牺牲,为实现理想而苦苦追求,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而那一年有这样一位青年,他就是郭沫若。受五四浪潮激荡,从留学地回国,站在海岸边,构思了一篇诗作,今天我们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1892——1978)1918年开始写诗。1919年《学灯》上发表诗作。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建立了创造社。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流亡日本10年。1937年归国参加抗战,领导抗日文化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主席,并历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郭沫若先生的生平郭沫若先生的主要作品《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 《天上的街市》等诗歌0102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周恩来(对鲁迅和郭沫若的革命作用和文学成绩的形象概括)评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作于1919.9/10)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初步感知1、为什么作者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而不是“站”?初步感知1、为什么作者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而不是“站”在地球边上放号?“立”更有凌云之气,更庄重、严肃、顶天立地,而“站”有多种姿态,有其形而无其“神”。有了“站”的竖直的样 ,却没有“立”的笔直、挺立、顶天立地的精神。“立”具有行动上的主动性,富于动态感。古诗词中的“独立小桥风满袖”“落花人独立”等,都不能替换为“站”。唯有“立”,才能尽显抒情主 公的潇洒或落寞。当然,与“独立小桥”或“独立花前”相比,“立在地球边上”既具有 份豪壮,又拥有少许失落。以 个体生命 与地球比肩,自然是豪情万丈:只身立于边上,而不能置身于其中,则又有了局外人的些微落寞。初步感知2、全诗可以分为哪些部分,每个部分是什么内容?初步感知2、全诗可以分为哪些部分,每个部分是什么内容?全诗共七节: (1)第一部分:前四节,先写眼前的景物,诗人站在地球边上,放眼望去,大声欢呼,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滚滚的洪涛; (2)第二部分:第五至第七节,产生联想,对力的高度赞美。希望人们能够掌握它,驾驭它,表演“力的舞蹈”、演奏“力的音乐”、抒写“力的诗歌”、激荡“力的律吕”。朗读思考3、“无意象不诗歌”,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又有何象征意义?定义: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表现手法叫象征。作用:1.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2.可以使文章更加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3.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象征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关注诗歌的典型意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地球关注诗歌的典型意象巨人、力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关注诗歌的典型意象意象 特点 象征白云 怒涌北冰洋 壮丽太平洋 无限地球 强大洪涛 滚滚青春的力量美好的世界革新的力量旧世界人民的力量关注诗歌的典型意象诗歌借助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壮丽的图画。正好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弱国愚民”状况的强烈愿望,自然具有一种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朗读思考苏轼曾说“诗以奇趣为宗,以反常合道为趣”,请思考诗歌前四节有哪些“反常”之处,结合其象征意义,思考为何“合道”?朗读思考4、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朗读思考4、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我”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欢呼怒涌的白云,欢呼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我们可以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朗读思考5、“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朗读思考5、“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总)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分)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决心。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总)朗读思考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表现这些意象?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拟人)啊啊!(直抒胸臆)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拟人)。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象征)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排比)啊啊!力哟!力哟!(重复)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排比)关注诗歌的表达方式7、很多人认为,《 在地球边上放号》无论是思想情感、艺术技巧还是遣词造句、审美体验都不具有典型性,不应该选入教材。你如何理解。讨论1.语言上过于直白,没有韵律。诗歌之美在于含蓄蕴藉,言约意丰,而郭诗大量叹词的使用冲淡了诗歌的美感;2.形式上趋于散文化,缺乏层次美和结构美,显示出随意不成熟的特征;3.情感上过于放纵张扬,缺乏节制与温柔敦厚;......讨论文学史的分期8、关注写作时间往往可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正是个性解放、张扬自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期。请谈谈这首诗具体展现了“五四”精神哪些方面的内涵?讨论讨论这首诗具体展现了“五四”精神哪些方面的内涵?自我意识的觉醒追求个性的解放充满青春的激情与力量敢于推翻一切旧势力的豪勇敢于创造新局面的胆魄放眼寰宇的眼光保持奋进的姿态“五四”精神的具体化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诗中出现的云的怒涛、海的狂潮,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而诗人所着力赞颂的“力”,也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诗人对“力”的歌颂,歌颂了它的形态,它的声响,它的韵律,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