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峨日朵雪峰之侧标题解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本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山顶终年积雪,因它靠近祁连县峨堡镇,作者认为当地人“峨堡”发音更像是“峨日朵”,在诗中便借称这座山为“峨日朵雪峰”。“侧”指半山腰。“峨日朵雪峰之侧”交代了抒情主人公的立足点,诗歌写的是他在这一独特的观景点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 者 简 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1950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其代表作有《慈航》《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哈拉库图》等。《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写作背景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地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全面复查,为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平反。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这首诗创作于1962年8月,是时代、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等外在因素刺激诗人后,引发起诗人的心理反应而产生的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点的一首短诗。这首诗最后完成在1983年,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这也体现了诗人已经从一个“英雄”的年代大步跨入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年代。薄壁:báo 厚度小的石砾:lì 石块和沙砾嚣:xiāo,喧哗。揳:xiē,捶打。罅隙:xià xì,裂缝、缝隙。血滴:xuè锈蚀:xiùsh 因生锈而腐蚀但有:只有。字词正音范读体会根据标划节拍和重音,练习朗读。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整体感知借雪峰上的蜘蛛表达对生命的赞颂。写“我”在登山时见到的壮丽景象和登山途中的生命体验。第一层(第1节):第二层(第二节)0201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太阳、山海、石砾、深渊、血滴、雄鹰、雪豹、蜘蛛这些较为庄严、奇险的意象,有利于营造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让读者体会到在冷寂的思维中所展现的生命张力。视觉形象:雪峰落日图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太阳:追求光明山海:憧憬未来听觉形象:深渊嚣鸣声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落日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这里的石砾和深渊代表着种种危险与挫折,出现在人们追求光明的道路上,考验着人们的意志和毅力。视听结合给人一种壮阔崇高的紧张感。血滴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代表着牺牲与决心,既是人们的牺牲、痛苦与磨难的见证,也是人们刚强不屈、永不言弃的佐证。雄鹰:蓝天领主雪豹:雪山之王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是英雄标榜、给人以奋进的力量。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诗人自喻,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可怜→生命渺小,依然强劲默享→生命平等,共享快慰太阳、石砾、蜘蛛这些意象是实写,雄鹰、雪豹是虚写,是想象。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生命的谦卑与坚毅,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作者选取特定的意象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形象:塑造了一个登山勇士的形象,这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然后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一只小小的蜘蛛出现在岩壁上让我感悟到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深入品读,感悟赏析1.起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中的“此刻”“仅”暗示了什么?“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①起句凝练含蓄且很突兀,开篇即给出了抒情主人公“我”——一个并未登上山顶的攀登者形象。②“此刻仅能征服”暗示这高度是“我”此时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达到的。③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但“我”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这也为下文“我”惊异于落日壮美的场景提供了开阔的视野。此处以一个绵密奇崛的长句,将“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组合起来,呈现了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落日场景虽没有朝阳的蓬勃朝气,却独有一份壮美与深沉,与攀登者褪去少年张扬、对现实多了清醒审慎的心境相吻合。2、“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这一场景描写有何特点?3.“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诗歌在描绘画面时,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1)视听合一: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此处将石砾滑坡时的器鸣比作“军旅远去的喊杀声”,以声写声,音效极为贴切、震撼,凸显了攀登时脚下的险情。两种声响都不是瞬时的,都表现了渐远的过程,使这一听觉形象更为宏大,再叠加上前文辉煌的视觉形象,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绝非易事。3.“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两句诗意在告诉读者什么?运用细节描写,“揳入”“血滴……渗出”写出了攀登者的努力与挣扎,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攀登者贴身绝壁的艰险的生命体验。即使如此,“我”依然保持在此刻的高度,表现了“我”的顽强与坚忍。4.诗人本来“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却意外发现与“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为伴,用了怎样的手法?(1)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微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2)强烈的对比: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1.诗人将雄鹰、雪豹与蜘蛛进行对比,却重点强调蜘蛛,诗人意图是什么 诗人通过“雄鹰”“雪豹”的强大与“蜘蛛”的渺小的对比,昭示了平凡卑微的东西有时比“波澜壮阔”更具有力量。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因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诠释。“我”与蜘蛛实际上已经合二而一了,它的出现,它的沉默,使一切自以为 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一道道大山锁链般囚住昌耀,也把他锻炼成一块硬石头。理解主旨【难点】2、阅读这首诗歌,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谈谈你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见解。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至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一首诗的诞生往往就是诗人的一次新生。诗是完整的生命形式,生命是昌耀诗歌的总主题,呈示生命,是昌耀全部诗歌的根本目的和内在逻辑。昌耀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实而动人的生命图画。主旨归纳这首诗抒写了“我”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诗人描绘了峨日朵雪峰、落日、岩壁上的蜘蛛等众多审美意象,营造出一个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将开阔的背景,饱含沧桑的情怀、博大的生命意识,熔铸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三)诗歌的艺术特色①视听结合:视觉形象——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形象——石砾深渊嚣鸣声。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②强烈的对比: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与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突出了生命的谦卑与坚毅,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③象征手法:如“太阳”、“山海”、“雪豹”、“雄鹰”、“蜘蛛”等意象有非常强烈的象征色彩,将“光明”、“憧憬”、“力量”“渺小”等抽象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日常形象,赋予本篇诗歌以深意,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④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共享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拓展阅读活动:1.试比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峨日朵雪峰之侧》,并概括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人物形象情感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形象。一个高度理智与清醒、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攀岩者形象。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健之力;表达奋发昂扬、热烈向往的进取精神。对理性的探索,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活动:2.《峨日朵雪峰之侧》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相比,都描写了阔大的景象,找出这两处描写,比较这两种意境有什么区别,结合作者背景,说说这区别的原因在哪里?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意象 意境特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意境《峨日朵雪峰之侧》意境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富有力量感。阔大、雄壮。薄壁、雪、太阳、山海、石砾,令人恐惧。阔大、凝重。《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于1962年。这个时间的昌耀,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虽然诗人一直处于满怀冤屈、艰难存世的状态中,然而诗人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依然呈现出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展现着生命的坚毅与坚韧。1919年,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开始了。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口号,主张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北洋军阀政府的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7月14日,毛泽东主编 的《湘江评论》创刊。7月21日 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创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昌耀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先后辗转于青海的藏族乡村、西宁的郊区工厂、祁连山等地,生活艰苦,命运坎坷。但是诗人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对生活充满着热爱。昌耀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发 请写一个250字左右的片段,谈谈你的感受。学后感悟(示例)昌耀先生虽历经坎坷,身处逆境,却以不屈不挠之志,在青海的广袤天地间书写了生命的坚韧与诗意的辉煌。他的故事启示我们:无论遭遇何种不公与困苦,保持内心的光明与热爱,是穿越人生风雨的灯塔。在逆境中,昌耀先生用诗歌点亮希望,让灵魂得以自由飞翔,这不仅是对文学的坚守,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诠释。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顺境中的风光无限,而在于逆境中依然能够绽放自我,用爱与信念照亮前行的道路。昌耀先生的一生,是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最生动的注解,激励着我们面对挑战时,也要怀揣梦想,勇往直前。学后感悟素材积累昌耀,一位历经坎坷却诗心不灭的诗人,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写作素材库。从昌耀的坚韧不拔与对诗歌的执着追求中,我们可以提炼出“逆境中的坚持”与“艺术的力量”等主题。示例:昌耀,在青海的荒凉与孤独中,用诗歌铸就了灵魂的灯塔。他的一生,是逆境中求索、困境中绽放的生动写照。无论是藏族乡村的艰苦生活,还是工厂劳作的艰辛,都无法磨灭他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这份坚持,如同峨日朵雪峰之巅的孤鹰,虽处绝境,却展翅翱翔。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低谷,艺术是心灵的慰藉,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适用主题:逆境成长、艺术救赎、梦想与坚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