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导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倾听了先民的歌唱,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今天,我们继续聆听先民的心声《芣苢》。芣苢《诗经·周南》【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2.赏析诗歌表现手法。3.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4.体会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走进《诗经》1、内容与名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内容上:《诗经》按乐曲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内容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3、表现手法上:《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朱熹:“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铺叙陈述(铺陈),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邶风 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比”者,朱熹:“以彼物喻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 硕鼠》通篇用比。“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联想)。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4、语言形式及结构:《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什么叫重章叠句?有什么作用?整首诗分几章,各章结构相似,句数相同,句式相同,各章相应位置的字有的虽有不同,但表意相近,这样的手法就叫做重章复唱。这种手法既开拓了诗的意境,充裕了诗的内容,又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加强了所要抒发的感情。5、地位和影响:《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读,与诗人相通《芣苢》诵读感知朗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把握好节奏;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读出劳动的欢欣,内心的热情。芣 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duōluōjiéxié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茂盛的样子发语词,无义,补充音节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提起衣襟兜东西从茎上成把的取拾取、摘取取得、获得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急急忙忙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匆匆忙忙摘得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拾取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请用一句话概括《芣苢》的主要内容。答案:这首诗写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写出发去采摘芣苢的样子。第二章:描写开始采摘芣苢时的样子:搬、捋。第三章:写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的情景:袺、襭。根据诗歌内容,思考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找芣苢采芣苢装芣苢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写出发去采摘芣苢的样子。第二章:描写开始采摘芣苢时的样子:搬、捋。第三章:写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的情景:袺、襭。根据诗歌内容,思考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找芣苢品,与诗人同行解题“芣苢”(又作芣苡)植物名,即车前子。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又可入药,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植物。品读探究活动一《芣苢》主要问题:⑴品读诗歌,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蕴含了怎样的感情?⑵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⑴品读诗歌,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蕴含了怎样的感情?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年轻妇女们相约去采芣苢,她们三五成群,来到原野,漫山遍野都是嫩绿茂盛的芣苢,她们喜笑颜开,纷纷跑进去,一边采,一边谈笑着,有的甚至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歌儿,歌声此起彼落,忽远忽近。和风吹拂、歌声互答,令人心旷神怡。起初她们把采来的芣苢攥在手里,不一会,采的越来越多,她们就用衣裙把大把大把的芣苢兜在胸前,最后满载而归。诗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朴素、自然之美。⑵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品味动词,还原场面:开始过程收获劳动阶段品读探究活动二《芣苢》在写法方面有哪些特色? (1)赋的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本诗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这个句式贯穿始终,反复铺陈,把采芣苢的热闹欢乐场面充分展现出来。(2)重章叠唱的手法。全诗一共三章,每一章的句式相同,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探究: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动作娴熟,朴素、自然之美。知识拓展1.重章叠句内容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形式上: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2.双声叠韵:增强诗歌语言的形象美和韵律美,更好地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3.兴:托物起兴,触发诗人的情感,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理解性默写练习1.《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芣苢》,“采采芣苢,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描绘。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4.《芣苢》中,写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5.《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薄言掇之薄言捋之薄言袺之薄言襭之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6.《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7.《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8.《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到“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采采芣苢 薄言撷之薄言掇之薄言捋之薄言袺之薄言襭之拓展延伸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兴赋比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