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当 胜 烟顶 绝 满凌 柳 会时 恨 相别 见 鸟惊 难 心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诗歌抒发了作者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杜甫被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时值暮春,触景伤怀。诗歌展示出诗人忧心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杜甫,字 ,自称 ,曾担任工部侍郎、世称 。 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誉为 ,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代表作有《望岳》“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子美唐现实诗史诗圣少陵野老杜工部石壕吏杜甫学习目标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重点)2.感受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难点)3.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重点)文体知识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无严格限制·用韵灵活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韵·对字词的平仄、对仗没有要求·语言自由可俗可雅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háoyúyèshùyù读民生疾苦时间暮经过起因地点石壕村人物吏、老妇、老翁、作者杜甫结果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这是一首叙事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用文中词句)晓可怜之处思考:为什么要“捉人”而不是按规定“征兵”?资料补充:公元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759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亏,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强征百姓充军。古代兵役制度:“开元旧例凡民二十为兵,六十而免。”——《新唐书·兵志》“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旧唐书 食货志上》研读赏析进一步思考:差役为何要在夜里捉人?说明官府捉人之事时有发生,百姓在白天会反抗或躲藏,而趁夜突袭,百姓没有准备,可以使“捉人”一事十拿九稳。侧面表明差役捉人手段凶狠卑劣,百姓的处境艰难悲惨。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霸道。研读赏析“苦”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用一个能体现人生味道的词概括了老妇的境遇,你们找到了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但苦,而且苦的无以复加,苦不堪言!观社会现实怒凶狠暴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老妇人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丧子之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贫困之苦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应征之苦观妇之苦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杜甫《兵车行》观社会现实老妇自请应役的原因?1、保全丈夫、儿媳、孙子2、为了国家勇于担当苦难全诗大多数语句都是老妇哭诉其“苦”,而这个苦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明写老妇人诉苦,实则暗写差役的逼迫。请根据老妇“致词”的内容,设想出官吏的问话。观吏之怒汝家必出一人。读民生疾苦石壕吏(蛮横的):_______________老妪(回答):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狐疑):_____________老妪(哭诉):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石壕吏(厉声):______________老妪(哀求):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强硬的):______________老妪(无奈):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汝家有男丁否?尚有他人否?孙母现何在?藏问于答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通俗解释就是省去问话,只写答话。运用这种手法,言简意丰,委婉含蓄,韵味悠长。知识补充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灵隐者不遇》添加符合人物形象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舞台说明,完成课本剧内容后和老师一起将当时的场景还原出来。晓可怜之处旁白:公元758年的某天傍晚,门外的狗忽然大声地吠起来,紧接着是一阵急促激烈的敲门声,伴随着差役凶狠的叫门声。准备睡觉的老翁从床上一跃而起,翻墙逃走,老妇颤颤巍巍地打开门......官吏(神态:凶狠暴躁):磨磨蹭蹭半天才开门!你家里男人呢?老妇(神态/动作:①_________):我家里只有我了!我的命太苦了!官吏(神态:不耐烦):别废话,这世道谁不苦!快把你儿子都叫出来!老妇(神态/动作:②____________):大人,你且听我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官吏(神态/动作:④_________):你儿子的死活不关我的事。现在战事紧张,你家里除了你儿子没有其他人了吗?快点交出来,否则对你不客气!老妇(神态/动作: ⑤_________):大人,真的....真的没有其他人了!颤抖着身体哭哭啼啼地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凶神恶煞畏畏缩缩晓可怜之处旁白:这时屋内传来婴儿啼哭的声音。官吏A(动作:愤怒地指着老妇):屋里明明有人,你竟然敢骗我,快点把人叫出来!老妇(神态/动作:双手合十恳求):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官吏B(神态:恶狠狠):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妇(神态/动作:⑧__________):大人,要不你们把我带走吧。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我不管这么多,反正今天你必须交出一个人跟我走无奈地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晓可怜之处通过杜甫的描述,我们看到了:征兵制度下百姓苦难的命运官吏征兵时的凶横、蛮横、冷漠面对此情此景杜甫没有替老妇求情,当老妇被带走时也未出面阻止,是否和那些捉人的官吏一样冷漠无情?悟仁者情怀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作何反应?听妇前致词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读民生疾苦“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独”字暗示老妇被带走体现了诗人对这一家人的同情。在“有吏夜捉人”的这一夜,杜甫为何不发一言?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悟仁者情怀材料一:平定“安史之乱”,胜利在望。第二年春天,由于唐军内部矛盾重重,指挥不统一等,加上史思明援军的夹击,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大败,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在当时的背景下,民不聊生。一方面,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国难当头,唐朝统治者却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上部推向人民,要钱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的社会中尖锐地存在着。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保卫自己的故土家园。悟仁者情怀材料二:公元758年6月,宰相房琯遭罢免,他为房琯说话,奉行他的本职工作,结果肃宗皇帝大怒,不仅贬了房琯,还将杜甫贬作“华州司功参军”。这个官职助理华州州官掌管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丧葬等事,他由中央官被贬作州官了。材料三:杜甫晚期组诗代表作“三吏”、“三别”集中体现了安史之乱后国势的衰败和百姓的悲苦生活,诗歌中充斥着诗人对国势的担忧,对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和怜悯。悟仁者情怀在“有吏夜捉人”的这一夜,杜甫为何不发一言?原因是?悟仁者情怀一:杜甫当时被贬为华州司功参,位卑权低,掌管不了征兵事宜,因此他即使想阻止也无能为力。站在国家层面,这是一次追求安定的正义之战,诗人作为唐朝官吏,支持朝廷平叛,希望取胜。站在百姓层面,战争带来的灾难,官吏的蛮横胁迫,让他深感同情却又无可奈何。杜甫心中矛盾又无奈,只能隐藏在背后,冷静地叙述故事,甚至在夜里独自哭泣。(时代苦)(百姓苦)(作者苦)二:悟仁者情怀上忧国难忠于君下怜黎民系苍生内心矛盾忧国忧民悟仁者情怀这些年,杜甫都做些了什么?困居长安时目睹国都破败之景他悲叹漂泊西南时深夜辗转难以成眠他慨叹回乡探亲时看到骄奢淫逸的权贵们他怒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 惆怅难再述。茅屋漏雨长夜沾湿他喊出壮语豪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悟仁者情怀历经安史之乱,见过大唐的兴盛繁华,更多的随着落败的唐朝东奔西跑,可无论身处盛世还是乱世,他都以微末之职,以圣贤之心,系国忧民,无怨无悔。他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始终有一颗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心,这就是杜甫的伟大,这就是诗圣的情怀。杜甫: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悟仁者情怀思考探究诗末“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谁在哭泣?新妇的泪老妪的泪老翁的泪杜甫的泪明时代之苦哭因为什么而哭泣?石壕吏是否纯反派?严苛的官吏管理处罚制度:·“若应直不直,应宿不宿,昼夜不相须,各笞二十,通昼夜不直者,笞三十。”·“诸之官限满不赴者,一日笞十,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明时代之苦看似豺狼猛兽般的捉人吏,也只不过是要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维系一份能保全自身的“苦差”罢了,至于捉人吏与底层百姓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也只不过是时代大洪流的一个缩影而已,一切都指向当时昏庸无道的唐王朝统治者。明时代之苦文章主旨这首诗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横残暴。这首诗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 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本诗以“独与老翁别”结尾,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石壕吏情节开端——投石壕村发展——吏夜捉人高潮——老妇致词结局——老妇应役,独别老翁人物差役(批判)——凶残霸道老妇(同情)——丧子之苦、贫困之苦、应役之苦情感国家层面:支持反叛,希望胜利,歌颂精神个人层面:同情遭遇,深感悲痛揭露封建统治反映深重灾难同情劳动人民课堂检测1.《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了差役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2.《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课堂检测5.下列有关《石壕吏》说法错误的是(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已经足够悲惨,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暗示老妇人已经出征,与花木兰替父从军有着相似的英雄气概。课堂检测6.下列有关《石壕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石壕吏》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抓人打仗的不满和对广大百姓的同情,是首优秀的抒情诗。B.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可以看出,年老体衰的老妇人最终被官吏捉走了。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可见老妇人非常值得哀怜,三个男孩,有两个刚刚牺牲在战场上。D.“泣幽咽”中“泣”指有泪无声,“咽”指哭声梗塞低沉。作业布置1、完成本课练习,背诵全诗。2、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完整的故事。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